白鹡鸰图片_鸟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2:33

白鹡鸰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一种小型鹡鸰,属于鹡鸰科。喜滨水活动,多在河溪边、湖沼、水渠等处,在离水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边等处也可见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体长16.5-19cm,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飞行,行走的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以昆虫及种子为食。

目录

白鹡鸰 简介

  白鹡鸰

中 文 名:白鹡鸰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

中文俗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

拉 丁 名:Motacilla alba

英 文 名:White Wagtail

属中文名:鹡鸰属

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用途:嗜食害虫,白鹡鸰是很有益的鸟类。全体可入药,有补益脾肾、利水消肿的功效。

迁徙: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和台湾等南部沿海省区和海岛越冬,为冬候鸟和留鸟。迁徙开始时间随亚种而不同,通常最早在3月末4月初即有到达东北繁殖地的,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迁来北方。

生境: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息于农田、湿草原、沼泽等湿地,有时还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点和公园。

体型:体重♂15-30g,♀17-29g;体长♂156-195mm,♀157-195mm;嘴峰♂11-17mm,♀11-16mm;翅♂85-96mm,♀81-98mm;尾♂83-101mm,♀82-97mm;跗蹠♂20-28mm,♀22-27mm。

白鹡鸰 概述

  白鹡鸰

体长约20厘米。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亚种dukhunensis及ocularis的颏及喉黑色,baicalensis颏及喉灰色,其余白色。亚种ocularis有黑色贯眼纹。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清晰而生硬的chissick声。分布于非洲、欧洲及亚洲。繁殖于东亚的鸟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亚种personata繁殖于中国西北;baicalensis繁殖于中国极北部及东北;dukhunensis迁徙时有记录于中国西北;ocularis越冬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停栖时,尾常上下不停地摆动,有时还边走边叫,显得悠然自得。食物几乎全是昆虫,以双翅目、鞘翅目为主,有甲虫、米蟓、、蝇类、蝗虫、粘毛虫等。白鹡鸰在依水较近的洞穴、岩缝、墙壁里和茅屋脊下营巢,巢为浅杯形,外边用枯草茎、枯叶和较粗的树根做成,里边有较细的根、枝,衬垫着兽毛。巢的外径为13×17厘米,内径7×8厘米,巢深3.5-5厘米。每窝产卵4-5枚,大小约为20.7×15.4毫米。卵壳灰白色,满布着淡紫灰、黄褐、黑褐色的斑纹。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

白鹡鸰 分布

  白鹡鸰

国内分布: 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很广,几遍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越冬。

国外分布: 在国外分布也很广,几遍布于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从冰岛、英伦三岛、北欧,往南到西班牙、地中海、摩洛哥、北非,往东经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波斯湾、高加索、阿拉伯、中东、中亚、西南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太平洋沿岸、朝鲜和日本。

白鹡鸰 形态描述

  白鹡鸰

体长16-20cm。前额和脸颊白色,头顶和后颈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尾长而窄、黑色,两对外侧尾羽白色。喉黑或白色,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两翅黑色而有白色翅斑。

额头顶前部和脸白色,头顶后部、枕和后颈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飞羽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色或黑色,中覆羽、大覆羽白色或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尾长而窄,尾羽黑色,最外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颏、喉白色或黑色,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跗蹠黑色。

白鹡鸰 食性

 

白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白鹡鸰 习性

  白鹡鸰

常单独成对或呈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也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遇人则斜着起飞,边飞边鸣。鸣声似‘jilin-jilin-’,声音清脆响亮,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

白鹡鸰 繁殖

  白鹡鸰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中边等水域附近岩洞、岩壁缝隙、河边土坎、田边石隙以及河岸、灌丛与草丛中,也在房屋屋脊、房顶和墙壁缝隙中营巢,甚至有在枯木树洞和人工巢箱中营巢的。巢呈杯状,外层粗糙、松散,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层紧密,主要由树皮纤维、麻、细草根等编织而成。巢内垫有兽毛、绒羽、麻等柔软物。巢的大小为11-16cm,内径6-11cm,深4-5cm,高7-8cm。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但也有每窝少至4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为19-22mm×14.5-l6mm,重2-2.6g,灰白色、被淡褐色斑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2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4天左右雏鸟即可离巢。

白鹡鸰 保护

 

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丰富,是我国常见夏候鸟之一,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较大,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鹡鸰 参考资料

 

[1]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ongwu/page/animal_detail_4797.html

© 以上材料来自 互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