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7年日本对开战准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1:19

31-37年日本对开战准备

时间:2010-09-14 14:43:37  来源:雷霆军事网  作者:铁拳出击

“九·一八”事变

历时4 个月零18 天,面积相当于两个法国的东北三省及一个特区全部沦陷。对日本方面而言,可以说得到了一块发动战争的宝地。近20万东北军(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面对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居然一枪不放就退入关内,实在是太说不过去.至于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出自蒋介石还是张学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千万东北同胞就这样被国民党政府抛弃了。有人说什么蒋介石政权需要时间准备,可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根本不具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正因为日本轻易得到了东北,才具备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可以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拉大了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

看看日本在得到东北后都干了什么:

仅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1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2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5亿元之多。(本文引用中国损失数据还有不同版本,这是算少的一种下同)而中国32-36年的财政总收入也不过只有30多亿元。

以上损失还仅仅是沈阳一地的损失,如果包括整个东北其数量根本无法统计。与之相比较中国1932—1936年兵工署直辖各兵工厂总共生产32.5万余支步枪,3497挺机关枪,976门迫击炮,进口75毫米以上大炮约150门。37年中国空军只拥有600余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00余架。

日本对东北工业资源的掠夺是多方面的,但其重点是掠夺战略物资,特别是钢铁、煤炭和液体燃料等等。

1931 年以后,日本从东北掠夺的生铁数量大幅度增加。据伪满统计,1931年为24.2 万吨,占日本进口总数的61%;1932 年为32.2 万吨,占进口的73%;1933 年为45.3 万吨,占进口的71%;1934 年为40.9 万吨,占进口的67%。鞍山和本溪湖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掠夺钢铁资源的两大据点, 1931年鞍山的生铁产量是27.6万多吨,仅次于当时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的产量。1933年日本拓务省准许满铁把鞍山制铁所的设备,转给由满铁全额持股的昭和制钢所,以原来鞍山制铁所的3座高炉为基础,扩建炼钢设备。到了1937年,生铁的年产能力增加到70万吨;钢锭年产能力达58万吨。到了1943年生铁产量达130万吨;钢生产能力达133万吨。

1931年本溪湖的生铁产量是6,5万多吨,到了1944年生铁产量为37万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年产生铁256万吨,伪满年产生铁约70万吨,总计是326万吨;钢,日本产量是648万吨,伪满50万吨,总计698万吨。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从我国东北大量掠夺战争资源,扩充军备。

日本对东北煤炭的掠夺在“九·一八”以前就处于垄断地位。“九·一八”后,日本从东北掠夺煤炭逐年增加:1932 年为703 万多吨,1933 年为885 万余吨,1934 年为 1055万多吨,1935 年为 1127 万余吨,1936 年为 1214 万多吨,1937 年达1266万余吨。在日本进口煤中,东北煤占60~70%。特别是抚顺煤,日本称它为“工业煤绝好典型”,完全用于重点地区和部门,但其价格却低于日本煤的好几倍。

日本对中国东北石油资源的掠夺最为突出的是抚顺的页岩油。“九·一八”后,通过不断扩建页岩油厂逐步提高了生产能力。1931 年生产粗油6.3 万吨,1935 年增至14 万多吨,1936 年计划达到30万吨左右。

日本对东北农业的掠夺,除了移民霸占土地外,还大量掠夺农产品,特别是大豆和玉米等。“九·一八”事变前5 年,东北平均每年向日本输出大豆三品(大豆、豆饼、豆油)163 万吨,占大豆三品总输出的40%。“九·一八”以后,日本垄断资本“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等,以压低价格等手段掠夺东北粮食,运到日本和世界各地牟取暴利。1934 年东北运往日本的玉米价值290 多万元,占总输出的58%。1936 年至1937 年,东北每年平均向日本输出大豆三品132 万吨,占总输出的46%。

这个抽大烟的张学良够大方的吧?这个与蒋介石有八拜之交的中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早就与蒋秃子商量好了配合日本的最好方法。

(1933年,中国的钢产量为3万吨,煤产量为998.3万吨)

就人力、财力、物力而言,从“9·18”到“7·7事变”,中国军队没有一天不在打仗,只是这些力量大多数没有用在抗日的战场上,而是白白消耗在内战中。东北3000万人口中,如果以10%的保守比例计算(二战中德国征兵达到其总人口的16%),本来能够用于对日作战的兵龄男子就达300多万,几乎相于8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总伤亡。“9·18”之后,日本从关内骗到关外的劳工又有300万,这些人力都被送到矿山、工厂、或修筑秘密工程,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节省了日本大量劳动力用于战场。战后在东北地区日本工、矿企业及军事基地附近发现的万人坑中就有50~60万具劳工的遗骸。

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蒋在1931年以后立志要消灭的共产党、云南、广西等地的地方势力他基本上没有消灭,而且后来还和这些力量一起合作抗日了。这说明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力量,虽然政见不同,但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是可以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日的。即使仍有不顾大局的反对势力,也会由于抗战一方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而陷入孤立,最终加速其失败。比如1950年中国境内有国民党残匪200万,60多万特务以及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但是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这些残匪很快都土崩瓦解了。这个事实说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捍卫整个民族生存与安全的能力。

无论从人力、物力、军队、民心、士气等各方面看,中国在1931年,是完全有能力奋起抗战的。

列位再往下看:

“一·二八”事变

第19 路军孤军奋战,而蒋介石政权顾及舆论压力除派张治中率第5 军赴沪参战外,其余一概置之不理,即使是第5军参战也还有监视第19 路军不使其扩大战争的意图,蒋介石还下令不准海军、空军配合第19 路军作战。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终被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及对日妥协政策所断送。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历经5个月,最终以蒋介石政权屈辱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收场。这次失败中国损失巨大,给以后华北的局势带来了严重后果。《塘沽协定》的签订使中国失去了热合和冀东22个县。据战后统计,中国军人死亡16725名,负伤24019名,而日军仅伤亡2600名。至于失败的原因,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就不谈了,从军事上讲,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包括分散兵力、消极防御、死守阵地,一部分官兵素质差,缺乏斗志等等。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令蒋委员长不高兴了,最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日、蒋军夹击之下最后失败,察哈尔沦陷。

绥远抗战

包括红格尔图战斗,百灵庙大捷,锡拉木楞庙战斗。的确打的不错,尤其是百灵庙大捷影响最大。不过这是傅作义的晋绥军打的,和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就是蒋介石政权在其“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下对日本侵略者不断妥协退让的6年。有人说蒋介石政权需要时间准备,对,在这6年里蒋介石政权确实为抗战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可问题是你在准备,别人也在准备。实际上日本在1931年根本不具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可以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拉大了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

1931年日本国力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931年,日本是否有能力3天灭亡中国呢?实际上,1931年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30年代初期的日本并没有完成工业的军事化,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例如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汽车434辆,飞机410架。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

“9·18事变”时,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9.18’迄今之帝国对华历次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调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在满之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销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

1932年“1·28事变”时,由于19路军积极抵抗,日军4易主帅,3次增兵。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

由于日本的财政能力和侵略扩张野心之间的矛盾,造成军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倒阁、兵变和刺杀事件。1930年由于滨口内阁压缩海军军费,签署了《伦敦条约》,同意限制日本海军规模,因此日本海军杀死了滨口幸雄首相。1932年“5·15兵变”,日本陆军杀死犬养毅首相。由于不能满足日本军阀对战争经费需求,在1936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的“2·26兵变”中藏相高桥是清被作为“国贼”乱枪打死。1930年到1937年间,日本共有2位首相2位藏相被杀。

政治动荡的背后的实质是日本财阀改变了他们的投资方向。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投资于风险小、利润大的行业。“9·18事变”日本轻易夺取了东三省,使日本财阀改变了主要依靠商品和投资掠夺中国财富的老办法,转变为主要依靠战争掠夺的手段为主。因此他们在经济上投巨资于军工产业,在政治上抛弃了政党政治,转而支持法西斯政治。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不可少的政治、经济准备。

“918”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又一场赌博。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8倍,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

关于侵略东北三省与侵略全中国的关系,《田中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不夺取东三省的资源,日本就没有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假如日本从华东方向侵略中国,那么日本就无法夺取足够的铁、煤炭等战争物资。日本的扩张战略带有强烈的赌徒色彩,它必须把本钱和一次赌博赢到的钱全部压上去,进行下一次更大的赌博,只要一次输掉了,它就只有倾家荡产,退回最初的起点。

如果中国在1931年能够奋起抗战,不但不会3日亡国,还可以避免后来半壁河山惨遭战祸的结局。

看看日本的军事实力在这6年里是如何突飞猛进的:

军费的增长(单位:亿日元)

年度岁出总额军费比率

1933 22.5 8.73 38.8%

1934 21.6 9.41 43.5%

1935 22.1 10.32 46.7%

1936 22.8 10.78 47.3%

1931~1937 年日本兵器年产量

兵器名称1931 年1937 年增长倍数

步枪(支) 3613 42754 10.8

机枪(挺) 541 2295 3.2

火炮(门) 90 478 4.3

坦克(辆) 12 479 38.9

飞机(架) 410 1580 2.8

军舰(吨) 5100 51724 9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抗战中日军在中国使用的65%的枪支和山炮,70%的弹药产自当年白白丢给日军的沈阳兵工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损失尚不包括37年前日本对我国华北等地的经济掠夺和给我国造成的其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