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持续增收难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45:10
本报记者 袁 泉《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26日   05 版)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图为,日前,辽宁省北镇市鲍家乡龙宝峪村果农在百亩果园举办了“采摘节”,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
李铁成摄
编者按: 伴随着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农民收入保持了6年的持续增长势头,去年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令人欣喜的同时,应当冷静地看到,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哪里?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还有哪些事要做?记者走进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庆安县等地的农民家里,翻看他们5年来的“民生账本”,寻找解决之道。

外出打工、多种经营仍是增收主渠道,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
“打工赚钱比较快,单靠种地,增收很难。” 5年前,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永兴村农民孙福利一家6口的年收入一共1万多元。随后的两年,收入并没有显著改善。“能强到哪里去呢,就是种地,全家就那些钱。”孙福利说。他算了一笔“种田账”:“玉米一亩地能收1100多斤,包地成本大约是每亩地360多元,种子、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大约每亩300多元,包地种玉米基本上不赚什么钱,要是种大豆还要赔钱。” 然而,他的儿子和儿媳通过打工,一年家里收入就增加了2万元。
生活在这片肥沃黑土地上的农民,屡屡刷新粮食增产纪录,然而,近几年,农资价格逐步上涨,各种开销逐渐增大,种粮增收慢,不少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统计数据表明,从2002年至2009年,绥化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由32.3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劳务收入也由20亿元增加到65亿元,打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比例已超过了1/3,半年以上、常年转移比例达32%,举家转移比例达13%。
对那些家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来讲,增收就靠着养殖业了。钱士臣是庆安县民乐镇民乐村农民,他家里有20亩地。5年前,一家年收入只有2000元。“我家劳力少,不能外出打工。种地的收入,既要供孩子上学,还有各种人情开支,入不敷出啊!”钱士臣窘迫的生活在3年前发生了改变,当地政府帮他贷款养了7头母猪,这一年下来,就还上了2万元的外债。2008年,他家的母猪增加到12头,还养了170头的育肥猪。那一年他赚了6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最近5年,随着农业相关税费取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措施的推广,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大幅减轻了农民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控制,绥化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的优势和潜力也得到较好发挥,为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带来了增收的动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段广成是望奎县先锋镇群锋兔业养殖服务协会会长,目前已发展会员136人。去年,出栏商品兔1.5万只,产值90万元,纯利润达60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5000元。绥化市有关部门统计表明,截至去年11月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4995个,入会农户25.9万户,累计助农增收29.6亿元。

缺乏稳定长效机制,进一步增收面临难题
虽然连续几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影响增收的因素还不少,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农民持续增收还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粮价变化不大,农药、化肥涨1元钱,我们就等于少了1元钱的收入。拿化肥来说,一吨去年就上涨了500元。种地本来就赚不了多少钱,这么一涨就更影响了增收。” 孙福利说。
不少农户反映,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粮食等种植的补贴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使粮食种植成本有所下降,但近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又冲减了国家对农民的种植补贴,特别是粮食种植仍利润很少。不少农民热切希望国家能严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并加大对农资产品质量的监督,使农民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确保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贷款难仍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之一。为了增收,不少农民在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由于贷款难,农民很难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干大棚利润高,但投入也大。一个大棚弄好了年纯利可以达6万—7万元,但投入就要13万元。”孙福利说,靠他个人的积累远远不够。“利率高、贷得少,手续多。”好不容易贷了2万多元,然而这笔钱连买化肥都不够,“好多人贷不到款,也就不干了。”
绥化市北林区农委主任董思君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成为制约农民增收、但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水利设施为例,绥化的水利工程欠账太多,很多桥涵闸渠还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现在建一个中等闸口,就需要100多万元的资金,乡镇根本拿不出来,以致很多水利设施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有时还起反作用。”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也是制约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题。据北林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体劳动力的26.94%,高中占10.4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9%。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能人,大多长年在外或已移居城市,留在农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始终难以提高,收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董思君举了个例子,永兴村的烟叶种植面积将近2000亩。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烟叶每亩的收益是粮食的10倍,低等烟叶和高等烟叶差价很大,管理的好每亩收益能达到五六万元,差的只有五六千元。
“在外打工收入基本多年没有变化,每月就1000多元,今年才涨到了1500元。去掉开销,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多少了。”张刚是庆安县庆安镇的农民,他在哈尔滨市的一家超市打工已经四五年了。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短时间看,在目前的基数上,靠自发、分散地外出打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难。”绥化市农委副主任郭洪祥说,如果缺乏配套的长效机制和必要的政府引导,很难让农民在从土地解放出来之后实现稳定的增收。

土地流转、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增收路,正在拓宽
虽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不少,但土地流转、科技进步、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
张福军是望奎县东郊乡厢兰四村村民,他把承包的18.8亩土地转包给村民汪加田,全家去唐山打工,土地转包收入3200元,打工收入3万元,全年总收入3.32万元。汪加田种植了18.8亩万寿菊、玉米等作物,平均每亩纯收入400多元,土地年增收7500元。通江镇正兰头村14户农户承包的280亩土地转包给3户烤烟种植大户,每户实现纯收入3万元。
据测算,实行大机械连片作业,亩均耕作成本降低了5%—10%,全市流转的耕地年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
“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土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也让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跳出田园务工增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郭洪祥说。
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近年来,北林区农业部门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和乡村骨干去山东寿光、青州等地和东北农业大学进行参观和封闭培训,每年的花费都在20到30万元,由区政府从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经费中支出,农民不用花一分钱。“骨干学会了技术,就可以利用本地的农培中心为更多的农民办班授课,我们的目标是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种田的明白人。”董思君说。望奎县与省农科院共建了3处专家大院,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几年来共筛选出适宜新品种15个,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项目9项,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共建前的47%提高到53.6%。
一些前几年在外打工的农民有了积累后,回到家乡,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和新的观念,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永兴村村民贾洪涛一直在外跑运输生意,亲眼见到乡亲靠种地致富,他决心回乡创业。他发现当地虽然具备生产优质水稻的自然条件,但是耕作模式陈旧,种植品种杂乱,土地不平整,缺乏水源。2008年,他投资70万元,打了41眼长距离机电补水井,解决了水的问题,每垧能增收1500至2000元。贾洪涛又带领村民开始平整土地。“原先基础差,小池几百平方米,甚至只有几分地;埂也是多大的都有。”贾洪涛说。他带领村民把以前低洼不平的土地平整一遍,把宽1米的田埂缩至30厘米,仅此一项就把当地的土地利用面积提高了8%。“增产还要增收,如果没有太大的自然灾害,明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肯定要超过1万元。”贾洪涛说。
王臣是庆安县民乐镇民乐村程万海屯的农民。5年前,他家的年收入不到6000元。4年前,他外出打工,逐步有了积累。2008年,他看准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七拼八凑,花了12万元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去年,王臣包了6垧地种大豆。由于自己有收割设备,每亩大豆的利润超过了300元。今年,他以设备和土地入股,牵头和周围的乡亲种了890亩红小豆。“红小豆利润比较高,每斤可以卖到4元,按照亩产260斤计算,一亩地的利润超过700元。”王臣说。
金秋九月,走在即将丰收的田野边,不时看到有农民弯腰劳作。“农民增收涉及全社会多个层面,希望全社会都要关注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只有农民能持续稳定增加收入,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郭洪祥说。
六措施促农增收(链接)
不久前,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部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
——通过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效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装备水平提高,不断夯实农民持续增收基础。
——通过引导农民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着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通过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政策性收入。
——通过推动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农业经营等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