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shen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2:10
1 周俊: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去50 年特别是近20 年我国植物化学有了快速发展。从传统植物化学研究看, 已和国际差距较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创新并做出有我国特色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我国植物种类丰富, 世界上名列第三; 应用历史悠久, 且多有文字记载。由此出发, 再 , 就可能做出有特色的植物化学 。青蒿素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但是不多。一个传统植物化学是提取、分离、结构和发现新植物化学成分, 看来这一“关”我们虽未完全度过, 但已基本解决。我们认为现代植物化学应该是研究植物有用成分特别是生物活性成分的科学。这样和我国植物资源特点相结合, 又和多种学科如生命科学和有机化学等渗透交叉相结合, 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应该说我国植物化学界已开始了这种转变, 但并不普遍。但从国际上发现的几个 成分看, 大都是从民间药民族药中发现的, 而这方面我国是 的。从一种植物中分离近百种化学成分已无困难, 而从三至四种中药组成的有用复方中发现能够阐明其物质基础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在下一个世纪初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此点我国最有特色。发展我国现代植物化学要不断 研究领域不应局限于药物, 而应进行新天然农药、特殊油脂、特殊精油、功能食品等, 要与植物相关学科如分类学、系统学等交叉, 2 这无疑是重要的。 朱大元: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活性成分能直接研发成药物;活性成分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活性成分为中药制造现代化起到物质保障作用;活性成分又是中药专利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 1 中药活性成分部分可以直接成为新药: 1.1 青蒿(即黄花蒿) 治疟:它的发现对世界治疗疟疾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 一个结构完全新型的抗疟新药。这个成果引起国内外医药界广泛瞩目,被称之为 “神奇的中药”,数亿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神药”。2002 年3 月14 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惊叹:一种失传很久的中草药在人类最迫切需要它的时候竟然再度被发现,并将数百万身染疟疾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之后又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经过结构修饰,衍生出第二代新药———蒿甲醚(artemether) 青蒿琥酯 (sodium artesunate) [1 ] 。青蒿素类药是治疗各种危重疟疾的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抗疟药,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亚非拉多个国家进行为期3 年的抗疟治疗的临床验证,证明它们是一类优良抗疟药。如蒿甲醚,1990 年WHO 出版文件向世界各症区国家推广抗疟新药———蒿甲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目前该药已在20 多个国家注册,1995 年被载入国际药典。青蒿素类药近期又作为抗疟药支援非洲,成为国际公认的我国创制的新药,这是我国药物研究中的一项创新成果。 1.2 三氧化二砷(As2O3 ) 系传统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医学入门—本草》记载“砒霜主恶疮瘰疬,腐肉”。《圣惠方》记有外用砒霜散治“恶疮久治不愈”, 祖国医药曾用砒霜作为攻毒类金石中药应用于肿瘤治疗。但其毒性较强,对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均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与多种酶结合,使酶活性受到抑制,致染色质畸变,严重干扰酶的生理功能、结构和代谢,因此一度作为致癌物和剧毒药 3 而很少在临床上应用。1971 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先用癌灵一号静脉滴注(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 ,取得显著疗效[2 ] 。同时上海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先研究其作用机制[3 ] , 用 APL 细胞系NB4 细胞为体外模型,以1 —2μ molPL As2O3 诱导NB4 ,并随PMLRRa 蛋白的快速调变和降解,诱导细胞凋亡,这些研究成果引起国际肿瘤学界的极大兴趣。1996 年8 月Science 曾以“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光彩”作了专题报道,这是继全反式维甲酸(指王振义院士为首的以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 后,使每个人感到震惊的同一个研究组获得的又一个令人感到惊奇的发现。??,研究者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对中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并在相关领域形成新的研究热。??,将中医药学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纳入到现代医学科学的主流[4 ] 。由于 As2O3 具有疗效高、生存期长、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性,其耐药发生率低,并可用于巩固治疗等优点,我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 于1999 年正式批准As2O3 用于APL 治疗。随后国内外,包括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相关研究机构投入到此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 As2O3 的研究热。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也批准 As2O3 用于治疗复发性APL 。 1.3 再如川芎嗪是从传统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冠心Ⅱ号治疗冠心病研究获得广泛认知的基础上,探索其中有效成分,发现方中活血化瘀中药川芎Ⅰ号碱—四甲基吡嗪有可靠的抗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作用,后以此活性成分研制成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新药—川芎嗪[5 ] 。 1.4 传统中医认为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临床使用极为广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时,发现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以此研制成 4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状的改善方面疗效确切。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中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大规模临床试验病例中,采用了国际公认的运动试验作为药物疗效的评价标准。该药显示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控制标准。此项成果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的结晶[6 ] 。在Nature Biotechnology 撰写的评论中指出:“该药的成功研发,说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通过研究临床有效的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能开发创新药物。与通过随机筛选开发新药相比,此种途径更快、更有效” [7 ] 。 1.5 从降酶保肝的中药五味子得到对治疗肝炎有活性的五味子丙素 ( schizandrin C) 衍生的抗肝炎新药———联苯双脂(bifendate) 和双环醇 (bicyclol) [8 ] ; 1.6 从千层塔中分到治疗早老性痴呆病的石杉碱甲(huperzineA) [9] ; 1.7 改善微循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山茛菪碱( anisodamine ) [10] ; 1.8 镇痛作用的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matine) [11] ; 1.9 人参中分得的抗肿瘤活性成分人参皂甙Rg3 (ginsenoside Rg3 ) [12] ; 1.10 研制成功由麝香酮、芳活素、海可素Ⅰ、海可素Ⅱ等配制成的人工麝香 [13] ; 1.11 治疗青光眼药———包公藤甲素( erycibealkaloid) [14] ; 1.12 抗肿瘤药———斑蝥素(cantharidine) [15] ;β 2 榄香烯(β 2elemene) [16] 和冬凌草甲素(oridonin A) [17] ; 1.13 治疗心血管病药物———葛根素(puerarin) [18] 等。 中医药的科学性、理论价值、神奇疗效、重要地位正在不断被国际上认识和采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70 多家公司和40 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 5 天然药物的新药研究开发,其中不少是我国的中药资源,并研制成很好的新药。如红曲——他汀类药的启示: 几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红曲,1976 年日本研究者从中分得洛伐他汀[19 ] ,后美国又从土曲霉菌培养基中分得同一物[20 ] ;进一步研究证明,它能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的关健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 1987 年美国FDA 批准其作为降脂药应用于临床。随后以此为先导化合物, 人工半合成、全合成了一系列“他汀”同类物,与此同时带动了作用机制等生物学研究,有人称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他汀革命”和里程碑式的研究。同时开拓出了价值 250 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目前国内生产的他汀类药销售额达 70 多亿元。我国北京大学从红曲开发出降脂药—血脂康[21 ] ,实际上内含洛伐他汀, 同时保留多种有效成分,如麦角甾醇、氨基酸、脂肪酸,上市后也产生了很大经济效益。假如我们早在红曲中分得洛伐他汀,发现其活性,并申请了专利,那该是另一局面了。以上的例子有的以有效成分作为西药形式或中药有效组分审批,可能有人认为不是中药,但这些新药正是我们在继承中医药坚实的临床基础上,以继承、发展、创新的道路研发的。临床疗效是医学发展的硬道理,最终再回到临床验证得到确切疗效而成为新药,脱离我们老祖宗的临床基础是不可能研制成功的,因此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2 中药活性物质研究为中药复方提供物质基础 3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对中药制造现代化起到标准化作用 4 中药专利保护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 中药产业经济效益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不少沉痛的教训和问题,上面提到的青蒿素公开发表而失去专利申请权,造成惨痛的损失。现在专利制度更适合于化学合成药物,而我们的传统中药古方、经典方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已 6 经没有秘密可言,难以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即使对某些复方组成申请了专利, 保护力度很小,别人稍作变动,就可跳出保护范围,做到仿制不侵权,当然我们要力争传统中医药作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国外很多制药公司认识到我国的中药对研发新药有很大的潜力,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测试研究,一旦发现活性化学成分马上申请专利保护,以抢占中国市场。他们用国际标准研究我们的中药,抢先申请了专利,目前国外公司在中国抢先申请中草药专利已有1 000 多件。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研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 韩国人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对我国这个传统方剂生产的制剂企业带来了限制;传统中药薄荷,目前有 8 项专利为美国人所拥有; 银杏目前有国内外专利申请共 68 件,其中外国人申请的虽然只有 4 件,但几乎覆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因此我们应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吴仪曾指出“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扩大竞争优势,促进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利用现代技术,不断地创新,研究中药活性化学成分是中药技术标准化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我们中药技术标准,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专利。如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按传统中医的方剂由三味中药组成,如按此复方申请专利无法得到保护。他们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从该方中提取和分离鉴定了 14 个有效成分,以此有效成分之间的配比关系等,形成了核心专利,并外延包括配方、有效成分、工艺、质量控制等一系列专利。中药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光是一味中药就有数十上百个成分,复方将会有更多的成分, 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将中药化学成分密切与生物学结合,利用现代新的生物学技术和模式,快速、正确地确定活性,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为中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7 源于植物鼠尾草。鼠尾草属植物隶属于唇形科(Labiatae),全世界约有 1000多种,占全科植物总数的20%,生长于温热带地区。鼠尾草是欧洲十分古老的药用植物,其学名Salvia,源于拉丁文,意为“医治、拯救”,其意即是说鼠尾草可解救世人免于疾病之苦。同时,鼠尾草又作为香辛料蔬菜而受人欢迎。我国鼠尾草属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中、藏医临床应用历来已久,大多数以根入药作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而丹参本身也作为保健食品生产原料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卫法监发【2002151号)。存在于鼠尾草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种类众多,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丰富,统称为Salvianolic acid。在我国,因首先在该属植物丹参中发现而被命名“丹酚酸”。20多年的研究表明,区别于传统对其中酮类和醌类物质的认识,丹酚酸可能是鼠尾草属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之一。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丹参粉针剂的药效成分正是组成多种丹酚酸的构架单位一R-(+)一p一(3,4一二基苯基)乳酸(即丹参素, DSS)。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丹参归心、肝经,药性微寒,味苦、无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归纳丹参的功用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说明丹参具有多方面的功效. 二、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丹参的作用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几 十年来,经过化学家,药学及药理学家和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对丹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丹参的多种新制剂研制成功,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炎, 8 II型糖尿病,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并取得了成功. (一)脂溶性部分: 30-40年代,首先日本学者中尾万三和泷浦洁等发现3个脂溶性部分(分别称为丹参酮I、Ⅱ、Ⅲ)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丹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资源调查、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制剂及工艺合成等。相继发现了30个余种化合物,同时,证明丹参二萜醌类化合物为鼠尾草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 抗菌、内分泌调节等作用。这些化合物以丹参酮为代表,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二萜醌(包括丹参酮、隐丹参酮等)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无论邻醌或对醌的结构都很容易被还原成二酚类的化合物,而二酚类的化合物又可氧化成为邻醌或对醌。这种氧化还原反应与生物体内的很多与电子传递有关的生物化学反应有关, 从而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和影响。丹参酮可以抑制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其中丹参酮Ⅱ一A是抑制药物代谢酶的主要活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以选择性的抑制人细胞色素P450 IA2,其抑制常数K(i)为(7.2±0.7)mnol·L- ,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对人细胞色素的抑制作用选择性较低。这种作用可能会影响联合用药的效果,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然而 ,众所周知,丹参的传统应用方式为水煎液,因此其有效成分应以水溶性物质为主。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国药物研究人员对丹参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从80 年代初报道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3,4 一二羟基苯乳酸),为水溶性成分的基本结构以来,先后从丹参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了一系列化合物并明确其化学结构,到目前已有近20 种之多,证明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主要是酚酸类化合物,多数命名为丹酚酸并分别以英文字母区别,称为丹酚酸A 丹酚酸B 等等。结构上 9 七十年代起我国上海一些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工作较多,上海第九制药厂等单位对水溶性成分进行了研究, 用乙醚处理丹参注射液, 水层经乙酸乙醋提取, 调至pH 至8.5,碱性水溶液再调pH 至8.53-4, 析出物用乙酸乙醋提取, 纸层析可展出 7 个斑点, 初步证明含有甙类物质和酚羟基的强酸性物质。1981 年杨春欣等从水溶性成分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 定名为丹参素, 并制成了注射剂。制成注射液经22 例冠心病初步应用, 12 例有效, 8 例心电图改善。用水从丹参中提取, 得率为 0.2-0.28%。刃邓沁, 在配制注射液时需加入抗氧剂, 其注射液 2ml 含丹参素20mg。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药研究室从丹参注射液中分离得到8 个单体化合物, 其中个经鉴定为丹参酮-I、隐丹参酮、异阿魏酸、原儿茶醛、琥珀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 A, 另一个尚待鉴定(估计为丹酚酸 B)。 1 丹参酸 A(丹参素):β (3,4-二羟基苯基)乳酸,张德成等,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0,384:能扩张肠系膜微动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降解及抗心肌缺血作用近年发现丹参素对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并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及抗脂蛋白氧化作用应用培养 CHO 和纤维母细胞进行实验证明丹参素对上述培养细胞中胆固醇合成有抑制作用 使氧化脂蛋白中 MDA 含量减少降低氧化脂蛋白对细胞的毒性提示丹参素可能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 丹参酸丙(丹参酚酸 C):在丹参里含量极微。丹参素的化合物的两分子缩合 10 物:陈政雄等药学通报1981,16:24 3 迷迭香酸:丹参酸与一或二分子咖啡酸缩合:艾春波等,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一,1987,烟台 4 丹酚酸 A:为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池城安正等,日本药学会第 107 年会讲演要旨集,1987,369 。 5 丹酚酸C: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 艾春波等,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一,1987,烟台 6 Lithospermic acid(紫草酸):Li LN et al ,Planta Medica,1984,50: 227 为丹酚酸A 的同分异构体。 考证:Planta Med. 1984 Jun;50(3):227-8. Salvianolic Acid A, a New Depside from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Lian-Niang L, Rui T, Wei-Ming C.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 Xian Nong Tan Street 9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new depside of D-(+)-beta-(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 and 2-(3,4-dihydroxyphenylethenyl)-caffeic acid, named salvianolic acid A, was isolated from the dried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Its chemical structure was defined by spectral analysis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PMID: 17340301 [PubMed - in process] 7 丹参酸乙(丹酚酸 B):3 分子丹参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陈政雄等药学通报 1981,16:24 8 原儿茶醛:于1975 年3-6 南京药学院届毕业学员姚俊严、陈占甲、邵志高,75 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时完成。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 年第一期发表。 资料检索词: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酸、丹参酸镁、丹参酸乙、丹参乙酸、丹参酚酸、紫草酸、丹参多酚酸、丹参多酚酸盐、丹酚酸、总丹酚酸、丹酚酸B、丹参单体、丹参活性成分、咖啡酰缩酚酸、缩酚酸、咖啡酸及其衍生物、鼠尾草、邻酚羟基、新木脂素骨架 11 (一)1986年,丹参抗氧化作用的发现: 1986,沈寅初 丹参对兔肾热缺血时超微结构保护作用的初步观察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86,9(4):26-28:丹参和肌苷对实验兔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在热缺血60min和120min后,该处微绒毛和线粒体的缺血性损害比对照组兔为轻。但用肌苷保护的肾小管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性损害比用丹参保护的要重。缺血肾恢复血流30min后,丹参与肌苷两组的微绒毛和线粒体均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这些结构未能恢复正常。丹参的主要作用之一, 可能与提供维持近曲小管细胞的微绒毛有规则地排列,以及修复热缺血期间引起的局部损害所需的能量有关。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使红细胞瘀滞聚集,改善、血粘度降低、微循环流速加快提高组织从微循环血管中摄氧能力或者在微循环水平上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等作用,改善血液动力学和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等作。通过本实验似可提示丹参的上述作用, 可提高被保护的肾组织对急性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加速缺血肾组织结构修复, 从而在一定时限内能保护缺血肾功能。丹参对原位热缺血肾影响的主要部位,似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器和刷状缘,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提供修复局部因缺血引起的损害和维持微绒毛有规则地排列所需的能量有关, 这种作用与肌苷相似, 但其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效果更明显, 有待深入研究。 1987,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生教研室赵国昌张国义王孝铭丹参对急性心肌缺血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中国病理生理杂 1987,3(4):197-199:本实验以结扎家兔冠脉左室支造成在体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以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测定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探讨心肌脂质过氧化情况及其与心电图段S-T改变的关系, 并以丹参注射液为心肌保护因素, 观察胎质过氧化物、心电图S-T段的变化, 探讨丹参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结扎冠脉左室支40分钟时, 12 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比对照组增加2.4倍(P<0.01)。缺血区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呈正相关(r=0.822,P<0.025).预先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 使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缺血组缺血区降低 47.9%(P<0.02)。并使冠脉左室支结扎后至分钟的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降低 44.8-47%(P<0.05)。在缺血组实验中观察到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而非缺血区不增高, 表明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增强, 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在缺血组和丹参组还观察到, 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从量的方面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据文献报道, 脂质过氧化可导致膜脂质双层表面负电荷增加, 电稳定性下降及通透性增加。目前, 已有大量实验表明,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有损伤作用, 而膜的损伤会导致跨膜离子的异常运动, 尤其是造成Ca2+的大量内流。这势必会使膜电位发生异常, 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在冠脉左室支结扎之前静脉给予丹参注射液, 可明显降低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并使冠脉左室支结扎后2至5分钟时段抬高程度较缺血组明显降低, 表明丹参通过某种机制使脂质过氧化过程受到抑制, 使心肌受脂质过氧化的损伤作用减轻。本实验室过去的研究表明, 丹参具有钙拮抗作用, 减轻钙反常及高钙负荷性心肌损伤。我们认为丹参在在体缺血模型发挥的抗氧化作用, 使膜的损伤减轻, 钙内流受阻, 是保护心肌, 减轻异常电活动的重要机制。 1988.沈寅初 遵义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丹参对缺血—再灌流兔肾皮质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1988,11(2):5-7:家兔静脉注射丹参(2g/kg)后,左肾缺血60min再灌流30min,其皮质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比注药前自身右肾的含量下降26.68%。丹参组缺血—再灌流肾LPO含量下降的幅度也显著大于葡萄糖组、提示丹参可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防治肾缺血—再灌流损害具有积极意 13 义。 1988,商业部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 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系;王以群; 韩国麒;丹参的抗氧化效能及主要有效成分 中国粮油学报, 1988年 02期 【摘要】 经过筛选试验,首次发现我国特产的药用丹参对食用油脂有很好的抗氧化效能。丹参无毒、价廉,来源充足,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但还未见国内外有关丹参在抗氧化方面的报导。弱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效能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从溶剂提取液中分离出的中性部分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效能,在食用油脂中添加 0.1%时,有大于合成抗氧化剂BHA、BHT最大限度用量的作用。经进一步分离与结构分析,其主要有效成分有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等,一个有更强效能成分的结构有待进一步分析。 (二)1989年提出: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良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其抗自由基成分为:丹参素 1989年,杨卫东,电子顺磁共振(ESR)直接检测心肌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 中华心血管杂志1989,17(3):178-180:用电子瓶磁共振(ESR)直接窥测了用冷钾停搏液停搏的离体免心在有氧再灌挂前后的氧自由基改变。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心肌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停搏150分钟的离体兔心只产生少量的氧自由基, 而再灌注15秒钟却有大量的氧自由基产生;本实验中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良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加入停搏液和再灌注液中,可以有效地清除心肌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其效果与SOD相近,优干CAT。目前认为,丹参具有话血化瘀的功能,其作用原理为改变血液流变性。动物试验表明丹参能保护缺氧心肌,减轻超微结构的改变,但作用机制不明。本实验结果表明, 复方丹参注射液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对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14 1989年,郑树森, 等,丹参对莨菪碱对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致肺早期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3):158 1989年,莫筒.在自由基生物学中应加强对新设想、新方法、新试剂的研究.第=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专题中心发言汇编1989, l7~23:中药丹参注射液中的3,4一二羟基苯甲醛和D(+)β 一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是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第一次指明丹参抗自由基的成分)。 (三) 1990年,危一松 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大鼠心、肝脑、睾丸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赣南医学学院报1990,10(4):211-212:已经证明白由基在缺血重灌流损伤、衰老以及癌症等多种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e+2—半胱氨酸可诱导氧自由基产生, 从而攻击不饱和脂肪酸(PUFA), 使其发生脂质过氧化。氧自由基引起过氧化有一特点, 即氧化为链锁反应, 包括启动和蔓延两个阶段。 PUFA分子结构双键上的氢原子易受氧自由基的攻击, 夺取氢原子而形成脂自由基(R ·), R ·自发地与氧起反应而形成脂过氧基(ROO·) 吸引一个氢原子而使另一分子PUFA过氧化,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脂氢过氧化物(ROOH)及一分子脂自由基(R ·)。如此不断循环, 使许多分子过氧化。这种链锁反应很难自动终止, 除非加入氧自由基捕捉剂方可终止反应。脂氢过氧化物经过过氧化物酶分解, 生成丙二醛(MDA)及戊烷等。细胞膜、线粒体、微粒体均富含PUFA, 在Fe+2 -半胱氨酸作用下, 发生明显的脂质过氧化。ESM(丹参水提物)可抑制Fe+2-半胱氨酸引起的脂质过氧化, 保护细胞膜、线粒体、微粒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其抗 15 氧化机理有可能包括抑制自由基链锁反应的启动和终止蔓延两个环节。本实验结果表明, 丹参水提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可显著抑制Fe+2-半胱氨酸引起的心、肝、脑、翠丸的组织匀浆、线粒体和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提示有可能作为抗氧化剂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与脂过氧化过多的有关疾病。 同年(1990),安徽省立医院的杨卫东,朱鸿良,赵保路.丹参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0,6(2):118-120:用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 用H2O2-Fe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和自旋捕集技术(EPR), 研究了丹参注射液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结果表明, 丹参注针液对H2O2-Fe2+体系中的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5%, 对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中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100%, 提示清除具有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可能是丹参的重要药理机制之一。研究表明, 在衰老、休克、肿瘤、中毒、炎症以及免疫性疾病中, 氧自由基都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氧自由基在肝、肾、脑、肺、消化道等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寻找安全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 将可能减轻或避免活性氧自由基所引起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提高各种心脏病内、外科治疗的疗效。作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地清除用冷钾停搏液停搏的离体兔心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 其效果与SOD 相近。丹参注射液主要是丹参的水溶性成份, 包括3个水溶性酚性酸,D(+)β -3,4,二经基苯乳酸及2 分子和4 分子二经基苯乳酸的缩合物。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其对心绞痛症状的有效率在80%以上, 心电图改善率在42.9-66.6%之间, 对急性心肌梗塞也有显著的缓解效应。动物实验表明, 丹参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急性心肌缺血, 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肌梗塞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并能缩小心肌梗塞范围。但是对于丹参的药理机制目前仍不甚明 16 确。作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清除离体兔心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 其效果与SOD 相近。本文证明, 丹参往射液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5%,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100%。上述EPR 实验结果都表明心肌缺氧后再灌注产生的主要是超氧阴离子。而本实验中丹参注射液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达100%。所以, 尽管其对经自由基的清除率仅65%, 丹参注射液仍可能是预防氧自由基所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十分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丹参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 疗效明显而机制不清。本文结果表明, 清除氧自由基可能是丹参的重要药理机制之一。 1990, 郑州粮食学院;王以群; 韩国麒;丹参的抗氧化效能及主要有效成分中国粮油学报,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编辑部邮箱 1990 年 04 期 【摘要】 本文报导了从丹参中提取的抗氧化成分的研究。其有效成分提取是以丹参粉为原料,经乙醚提取、浓缩后再按文献方法分离成碱性、强酸性、弱酸性和中性四个组分,并分 别作 AOM 试验。从中筛出抗氧化效能的中性组分. 此组分在食用油中添加0.1%时,其抗氧化效果大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 BHA、BHT 在最大限制用量时的抗氧效果。中性组分经硅胶柱层析及薄层层析进一步分离得到4 个组分.经用熔点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及质谱法测定,已鉴定出其中两个有效成分分别为隐丹酮和丹参酮ⅡA。此外,还有一个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效能成分的结构尚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1990,徐理纳(29年,获国家特殊津贴的中科院药研所研究员,从事活血化瘀和阿魏酸丹酚酸A的研究), 等 丹参多种水溶成份抗氧化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疾研究学会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990,徐理纳等丹参多种水溶性成分抗血小板聚集和微循环障碍改善作用 17 见全国第三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195 199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林童俊该论文的部分工作已于第三届全国生化药理会上报告并获优秀青年论文评比一等奖(1990年论文答辩);五味子酚和丹酚酸A抗氧化作用机理及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文献出处】 生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1991年 04期:<正> 阿霉素是一种广谱有效的抗肿瘤药,它的发现曾被认为是肿瘤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长期使用阿霉素可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心脏毒性,这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因此降低阿霉素的心脏毒性,保持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是国内外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已知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而其心脏毒性则是因其在心脏产生自由基所致。鉴于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与心脏毒性是分别通过不同的机自由基一心脏毒性理起作用, 因此完全有可能用自由基清除剂拮抗阿霉素的心脏毒性, 而保留其抗肿瘤活性。我们已往的实验表明, 五味子和丹参的多种有效成份均有抗氧化作用。其中五味子酚五酚和丹酚酸丹分别是五味子和丹参有效成份中抗氧化作用最强的化合物。所以我们选择了五酚和丹进一步研究其抗氧化作用的机理及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五酚和丹对阿霉素的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而对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无影响。为临床开发应用五酚和丹对抗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提供必要的依据。 199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林童俊; 刘耕陶; LIN Tong-Jun; LIU Geng-Tao Institute of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18 Beijing 100050; China;丹酚酸A对氧自由基引起的大鼠心脏和肝脏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英文)Protective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A on heart and liver mitochondria injury induced by oxygen radicals in rats 【文献出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1991年 04期 【摘要】 已往的研究表明丹酚酸A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本文研究了丹酚酸A对氧自由基引起的大鼠心脏和肝脏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丹酚酸A可抑制铁一半胱氨酸引起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和ATP酶活性的丧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心脏和肝脏线粒体肿胀以及肝脏线粒体膜流动性下降均可被丹酚酸A抑制。同时丹酚酸A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进一步证明丹酚酸A具有抗氧化活性。 1991,龙村; 胡小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心脏直视手术中对丹参TXB_2和6-keto-PGF_(1α )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 1991,05期 2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丹参组,每组10例。丹参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丹参 400mg/kg。体外循环(CPB)10min及30min时TXB_2两组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增高明显,丹参组增高轻微。CPB 60min及停CPB时两组TXB_2均下降,但对照组TXB_2仍高于丹参组。CPB 10min和30min时,6-keta-PCF_1。两组均增加,但丹参组增加显著。CPB 60min及停CPB时,6-keto-PCF_1下降,但丹参高于对照组。CPB中两组血小板下降,对照组比丹参组下降明显。术后胸腔引流量丹参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本研究说明心脏直视术时应用丹参对凝血机制有改善作用。 1992,危一松继续研究发表,丹参水溶性提取物(EMS)对Fe2+-VitC和 TritonX-100引起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赣南医学院学报,1992,12(1):20-23: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 线粒体正常氧代谢的生理过程, 以及缺血、再灌注、衰老和阿霉素中毒等病理过程, 都有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线粒体富含具有不饱 19 和脂肪酸的膜结构, 在过多的活性氧自山墓产生时, 线粒体的膜结构将受到攻击, 引起线粒体发生脂质过氧化, 引起线粒体肿胀、峭断裂、溶解、酶失活、蛋白质交联以及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等。学者们考虑到向体内补充抗氧化剂, 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或终止体内自由基反应, 对保护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抑制自由基诱发的疾病或增强体质和治疗疾病都是有意义的。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本文研究该物质对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阐明丹参“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了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对Fe2+-VitC和 TritonX-100引起的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EMS可明显抑制由 Fe2+-VitC体系和TritonX-100引起的大鼠心脏、肝脏、脑和肾脏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富含脂质, 因受氧自由基攻击而发生肿胀, 故推测的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1991,中科院刘耕陶 丹参的7种酚类成分对生物膜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和毒理学杂志 1991,6(1):77:丹参为常用中药,其药理作用已有许多报道.本文首次报道从丹参提取的7种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 丹参素,咖啡酸及迷迭香宁酸对生物膜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式均经多种光谱确证,系纯品,溶于水. 结果表明,上述7种化合物10μ g能显著抑制铁离子/半胱氯酸和维生素C/NADPH所引起的肝脏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丙二醛生成量明显减少,对H2O2引起的大鼠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亦有显著抑制效用.其中以丹酚酸A的活性最强,抑制率达90%以上.其次为丹酚酸B>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咖啡酸>迷迭宁酸, 用分离的大鼠肝细胞进行的实验表明, 上述7种化合物对铁离子/半胱氨酸引起的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酚酸A的作用仍强于其他种成分.扫描电镜发现, 铁离子半胱氨酸引起肝细胞膜表面微绒毛严重损害, 出现破溃, 脱落。丹酚酸A10μ g可明显防止 20 肝细胞膜表面的上述损害。进一步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肝细胞浆膜, 丹酚酸 A10μ g拼能显著抑制浆膜的脂质过氧化及还原型辅酶II(NADPH)的消耗。以上结果表明, 从丹参水溶性部分分离出的上述种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丹酚酸A10μ g的作用尤为显著. 19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年1991度资助自由申请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黎连娘 有希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保护脑细胞的药物。同时丹参注射液的抗氧化概念及应用已经普及到基层县级医院。 1992,中国医科院黄诒森(分子生物化学研究员).张均田(中科院药研所院长) 丹参中三种水溶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期刊论文] - 中国中药杂志 1992(2):96-100:从丹参中提取的三种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和丹罗酚酸, 对由维生素C-NADPH或由Fe2+一半胱氮酸诱发的大鼠脑、肝、肾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都有很强的抑制效应, 其作用强弱依次为丹酚酸A、丹酚酸B、丹罗酚酸, 比抗氧化剂维生素的作用强百倍至千倍,机制之一是这些成分能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丹参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冠心病的一种中药。曾有研究指出丹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当血小饭聚集时, 花生四烯酸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D)增多, 推测丹参中可能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因此本文研究了从丹参中提取的三种水溶性成分在体外对大鼠脑、肝及肾细胞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并初步探讨了这三种成分抗氧化的作用机制。由于这三种成分对黄嘌呤一黄嘌 21 呤氧化酶系统O2ˉ的产生有与SOD同等的效应, 这提示对O2ˉ的清除是这些成分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机理之一。三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中都有多个酚羟基, 这可能是它们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结构基础。动物和临床实践已证明丹参是治疗心肌细胞受损的有效的药物之一, 推测其药理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丹参对处于活性氧应激状态的细胞有保护作用。三种成分对脑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也非常显著, 甚至比对肝微粒体的作用还强, 因此, 它有希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保护脑细胞的药物, 尤其是作用最强, 油水分布系数较大的丹酚酸A.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