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林徽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56:52

  作者/林徽

  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次变异,但中国建筑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

  所谓原始面目,即是我国所有建筑,由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最古代简陋的胎形,到最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及屋顶部分。

  在外型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但在技艺上,经过最艰巨的努力,最繁复的演变,登峰造极的,却是支承那屋顶的柱梁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骨架。

  北方有句通行的谚语,“墙倒房不塌”,正是这结构原则的一种表征。其用法则在构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构成架子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重墙壁,这种结构法与欧洲古典派建筑的结构法,在演变的程序上,互异其倾向。

  在欧洲各派建筑中,除去最现代始盛行的钢架法及钢筋水泥构架法外,唯有哥特式建筑,曾经用过构架原理;但哥特式仍是垒石发券作为构架,规模与单纯木架甚是不同。

  屋顶的特殊轮廓为中国建筑外型上显著的特征,屋檐支出的深远则又为其特点之一。为求这檐部的支出,用多层曲木承托,便在中国构架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斗拱部分;这斗拱本身的进展,且代表了中国各时代建筑演变的大部分历程。

  斗拱后来虽然变成构架中极复杂之一部,原始却甚简单,它的历史竟可以说与华夏文化同长。

  实物真正之有“建筑的”价值者,现在只能上达东汉。墓壁的浮雕画像中往往有建筑的图形;山东、四川、河南多处的墓阙,虽非真正的宫室,但是用石料模仿木造的实物。

  敦煌石窟中唐五代的壁画,用鲜明准确的色和线,表现出当时殿宇楼阁,凡是在建筑的外表上看得见的结构,都极忠实的表现出来。斗拱虽是难于描画的部分,但在画里却清晰,可以看到规模。当时建筑的成熟实已可观。

  整个木造实物,国内虽尚未得见唐以前物,但在日本则有多处,尚巍然存在。其中著名的,如奈良法隆寺之金堂、五重塔和中门,乃飞鸟时代物,适当隋代,而其建造者乃由高丽东渡的匠师。这些都是隋唐时代中国建筑在远处得流传者。

  【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著名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诗歌《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