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倾销与反倾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2:49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化都卷进了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浪潮之中,然而,这一趋势却是以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为序篇的。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着其经济与科技的先发性优势,在全球张扬、推广其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弱势民族文化构成了排斥、压抑、侵蚀,甚至同化的态势,使缤彩纷呈的多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单一化的威胁。
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强势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争,根源在于文化的技术化和市场化。由于信息无疆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事实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在全球迅速扩展。
首先表现在对技术的垄断上。人类社会发展所历经的三次大的技术革命——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与计算机革命——无不发生在西方世界,因此,对先进技术的最早拥有和垄断一直是西方国家引以自豪和发以制人的有效凭藉。例如,由于对信息技术,尤其是对其的核心技术长期垄断,导致了美国对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发展的主导性。
其次表现在对世界舆论的控制上。由于对信息技术的垄断,加之对经济利益和世界霸权的纷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控制了世界舆论,并试图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例如,当今世界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皆来自西方世界。尤其是,独家全球性的新闻电视节目CNN就在美国,而美国之音的广播则覆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等等。
再次,表现在对世界语言的独霸上。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和对世界舆论的控制,当前英语已成为世界上独霸自赏的语种。不仅是国际交往的公共语言,而且在因特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之多。英语地位的提高无疑增强了美英文化的影响。
最后,表现在对商业文化的统治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成为一种跨国经营的产业。出现了像美国的Time—Warner,Bell Atlantic,AT&T,IBM和COMCAST等从事文化商品、娱乐业和信息技术的新的巨型公司以及国际资本巨头。他们从投资这一根基上控制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导向,使国际文化交流的商业化程度愈演愈烈。并通过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和传媒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其文化产品的商业竞争力,使西方的大众文化和生活理念在全球扩展开来。
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还极力将经济的控制转变为文化的渗透和控制。原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曾经毫不掩饰地对媒体说,“当我们同中国进行贸易时,我们不仅仅是向他们推销货物。当美国企业界人士到那里去办工厂时,我们不仅仅在商业上同他们打交道,我们也随之带去了我们的一些价值观,我们的一些文化。”
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
西方国家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现代化,因此,西方强势文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了自信和骄傲,而对其他民族,尤其是落后国家的民族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他们固执地认为,落后国家只有接受西方文化的福音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推广他们的文化价值理念。
第一,实施文化外交。除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外,文化手段也是实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把文化手段作为称雄全球的一种重要工具。他们认为,文化外交是所有外交手段中最灵巧、最成功的方法。它的目的不在于领土的征服,也不在于控制经济生命,而在于征服并控制人们的心灵,藉以改变两国间的权力关系。如果他们的文化能够征服对象国所有决策人物的心灵的话,那么他们将赢得一项较之任何军事征服者或经济霸主可能赢得的更完全的胜利。
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一些弱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强势文化的包抄和侵染下,发生了变异,甚至有的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在1997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在给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金融贷款时,就提出先决条件,要求受援国要按照西方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一位韩国学者说,韩国的管理是依据亚洲的文化价值观来进行管理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是要韩国的文化向西方文化转变。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成为世界上生产大众文化产品的主力国家。为了使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谋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依然在对文化产品输入国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在文化产品中包含着西方文化的各种要素,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风俗习惯等;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或公开或隐蔽的手段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着干预。例如,美国虽然没有文化部,其文化产品大多是通过商业渠道进入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但是,美国政府通过政治、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其所输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国家的总体对内对外战略服务。政府常常在暗中以经济等手段支持私人企业的一些活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自由竞争,已呈高度垄断的格局。他们控制着媒体与评奖机构,主导着全球文化产品的导向,决定着世人每天看什么新闻和娱乐节目;他们利用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甚至广告传递着西方的形象和思想,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观念和大众文化。例如,西方的评奖标准以及寄于西方观众对奇特民俗、神秘陌生的东方影像空间的好奇之上的卖点,对当前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式和生产理念都带来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促使中国电影在风格形态上更加本土化以获得国际地位,但另一方面又促使中国电影在制作上更加服从商业化,更加西化,以符合国际投资者的口味。从这个角度讲,当前中国电影被国际电影节所认可时,往往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而恰恰可能是被西方文化所招安、所征服,成为落入他者囚笼的囚徒。
第三,对弱势民族文化的侵蚀。西方发达国家依仗丰富的信息资源、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其大量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方向,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保存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举步维艰。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被放弃;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正在失传;许多地方语言正在消失。
西方强势文化在全球的咄咄逼人之势,一方面像白蚁一样在恣意地蚕食着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正在有意无意地对文化输入国营造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文化环境。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一切精神领域的东西似乎都被市场化和商品化了。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被一种标准化、虚伪、庸俗、媚悦消费者的通俗文化所取代。不仅如此,一些与吸毒、犯罪、暴力、色情和腐败相关的亚文化也正在全球传播着。
正是由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这种文化商品化,一方面导致了西方许多文化公司关心的只是市场和利润,例如,在好莱坞电影制片人的眼里,拍电影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无需关心电影进口国的国家利益、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文化前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文化输入国的精神生产领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被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运作法则所渗透,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崩溃的危机。文化企业撕下了“精神生产”的面纱,向纯粹的文化工业大踏步地迈进。例如,当前我国国产电影的总量中,娱乐片已占90%以上。中国电影在走进观众、走向工业化的拼合中,也产生了西方批评家们所批判的现代文化的弊端:使文化从知识和精神的层次下降至物质和生理的层次,使大众思想更加表面化、平面化,从而削弱了社会的批判力、反思精神及自我创造力,产生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追求,造成了对时代精神的疏远和偏离。
不仅如此,一些坚持冷战思维的人还把社会主义视为敌人,企图通过文化这一手段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
总之,网络打破了文化交流的技术障碍,同时也打破了本土文化的自然屏障,在同等条件下,文化资源会流向技术更强、市场更发达的地方,导致文化传播上的“马太效应”,强的更强,弱的更弱。虽然网络从原则上给许多弱势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更为强势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建立文化霸权提供了手段。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还会继续上演下去。如何处理好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带来的挑战,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孔伟)
学习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