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4:02

三天读懂经济学

  序

  三个博士有一套

  朋友给我推荐了一套书稿,我读得津津有味。

  后来朋友问我读后感,我说挺棒,朋友说,你顺手写个序吧,我瞬间明白中了博士的计,看来,学士还真干不过博士。

  三个博士,各有一套,他们用家长里短的方式谈深奥的经济学、博弈学和心理学。目的是让你先把书买下,看进去,再像他们一样进步。这属于哪个学科我说不好,只是知道现在上网斗地主的远比读书的多,问题的关键是翻书不如亮牌刺激,所以这样写书的用心也有趣。

  晒几章题目,不愁你不动心:

  GDP——你和邻居王太太谁家更有钱?

  消费税和营业税——一颗成品钻石里含多少税?

  鲶鱼效应——“第三者”可以让婚姻甜蜜?

  ——以上选自《三天读懂经济学》

  博弈论的基本假定:大家都是明白人

  旅行者困境——聪明反被聪明误

  情侣博弈——春节应该回谁家过?

  ——以上选自《三天读懂博弈学》

  换位思考——如果让你来做面试官

  旁观者心理——把热销的假象变真相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

  ——以上选自《三天读懂心理学》

  好玩不?

  三天读懂是吹牛,不然三人也不必熬成博士都戴上眼镜才凑齐了出书。不过有一点可以说,用大白话说专业理论是最难的,容易露怯。

  有一次我采访十几位顶级数学家,一个三年级孩子问,09999999999……无限多和1是什么关系?大数学家说就是你叫小胖子,出去撒了一泡尿,回来还叫小胖子。现场一片大笑,觉得这个回答妙极了!结果节目一播出,我们收到一麻袋信,痛斥大数学家比喻不当,不是用词不当,而是数学理论上如此比喻不当。有较真儿者寄来一尺厚的演算稿来论证。所以用专业的话说专业的事是保险的,可称为“专家”,而用通俗的话说专业的事还不出错,就可称为“大家”。

  三个博士书一推出,称号随即会拍马而到,或贬或损,亦夸亦赞,天知道!

  最后讲讲我的阅后心得:

  买其中一本或三本都要?这是经济学。

  你越让我买我越不买!这是博弈学。

  买,还是不买?这就是心理学。

  崔永元

  序:打开一扇了解经济学的窗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生活现象,也会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判断。比如当遭遇裁员危机潮时,你是否会想过为什么每个公司都这样,这状况会持续多久,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当选择住宅时,是要离工作地点近房价却很高的房子,还是房价很低但上班路程很远的地方呢?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和现象,我们都需要有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依据。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就是其中已经综合化和理论化的一种,它可以让你观察现象时更加深入全面,作出决断时更加冷静理性。

  在学会经济学家的思维之前,我们必须先对其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以及对经济学基本内容的明了。而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经济学的典型分析方法

  每到春节时,你是不是都在为火车票难求而烦恼奔波。对此,社会学家也许会觉得是政府失责,而经济学家则认为这是合理存在的结果,它同样彰显着一种秩序:无论结果如何,它终究会自己解决的:总有一些人买到票顺利到达目的地,一些人转向其他交通方式,一些人改成其他站点或时间出发,一些人放弃,还有一些人通过逃票或向黄牛党买高价票等。

  无论对于个人来说是怎样的结果,对于整体来说,事情是市场自己解决了。也就是说,市场其实是在无序中体现了一种有序,而这种有序就是我们所要分析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序?最终是哪些人可以得到票而哪些人得放弃?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外在强制力量可以改变这种秩序吗?所有我们身边发生的内容,用经济学来看,认识就会不一样。那么,经济学家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呢?

  简单的说,首先,为解决问题,经济学家会构建一个模型,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搜集数据进行检验,验证无误后就可以以此寻找正确答案了。我们可以试着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比如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仁和中学的学生比黑银中学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比率要高很多。那么,为了构建模型,我们先要找出对于大学升学率的影响因素,比如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硬件设施,地理位置,课程安排等等。为了全面,我们一共想了十几个可能有影响的因素,于是,我们要经过进一步筛选,留下重要的,剔除不重要的,这样的话,比如我们剔除了地理位置等,留下了几个关键的因素后,我们用字母a,b,c来代替。

  接下来,我们需要假设,比如假设师资力量和大学升学率成正相关,即师资越强大,升学率越高,同理假设其他的因素。这样到最后,我们就可以以某种数学方式表达出各种因素与升学率的关系,也就是研究该问题的“模型”。

  下面要做的便是搜集数据进行检验,在这里,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当然,有的因素是不能用数据表示的,这时就要转化为数字,如教学环境就可以打分,仁和学校为5分,黑银学校为4分,或者仁和学校为90分,黑银学校为80分。采取哪种打分标准主要看是否能让模型成立,但同时要保证各个学校的标准要统一。这样把它们的数据放进模型进行计算,就可以看出模型是不是准确的,如果模型不可靠,那么就要不断修正,直到符合实际。如果可靠,我们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了。

  剩下的便是揭示答案。即根据模型,我们可以告诉他人,如校长,家长等哪些因素是真正影响升学率的,影响了多少。我们还可以根据模型知道,如果黑银高中突然换了一位更好的老师,师资力量评分改变的话,升学率可以提高多少,从而进行预测。

  相关部分 序:打开一扇了解经济学的窗(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由于现实中我们既需要研究单个家庭与企业,某种商品劳务与家庭企业的关系,如最低工资的规定对劳动就业有什么影响;也需要研究整体的经济运行形势,如为什么各个国家生活水平不一样。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我们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而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企业决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从而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但实际上,两者是息息相关的,研究中不太可能抛开一个去研究另一个,如你想知道政府的经济适用房对整体市场的影响时,你同时需要研究它对于个体的影响,如个人的决策以及房地产商的决策。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对于最近两会的一个主张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反对者有两种观点:1恢复繁体字会加重小学生负担,没事瞎折腾;2不应该恢复。那么,第一种观点是在进行描述,而第二种就是在进行规范。实证表述就是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规范表述则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经济学家则同时包括两种分析,曼昆认为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是科学家,而进行规范分析时是政策顾问。

  它们的区别不仅在于定义上的差距,还在于对于它们正确性的判断。对于实证表述,你可以检验它是否正确,如“发放失业救济金会造成更多的失业”,你最终可以通过模型、数据等判断这句话;但对于规范表达,如“我们应该发放更多的失业救济金”就无法仅仅以正误判断了,因为对于认为效率重要的经济学家来说,这是错误的,而对于认为公平重要的经济学家来说,正是如此。

  个人因素与思维

  由于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天文等学科,它的分歧相对较大,而这与经济学家的个人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实证观点不同可以造成结论的不同。比如有的经济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家庭储蓄会因为税法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应该把所得税改成消费税,这样的话就可以鼓励家庭更多的储蓄;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家庭储蓄和税法关系并不大,因此,采用现行的所得税更合适。而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影响经济学家的结论,比如有的人认为效率是最重要的,因此高效率的人获得的多,能拿到更多的钱,政府不应该干预而把这些钱征收一部分分配给穷人;但有的人却认为社会公平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这样的征税会使得高收入的人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效率,但却能保证社会的公平,人人吃饱穿暖,整个社会进入和谐状态。

  虽然这种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学家的思维从而产生分歧,但总的来说,大家对于基本性的东西或是关键的理论还是一致认同的。就如同虽然天文学家对于“宇宙到底是不是无限大的”一直争论不休,但却不会对于“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一点产生怀疑。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经济学常识:了解经济运行的入门知识…

  1。 均衡价格的决定——为什么猪肉价格时涨时跌?

  *供给与需求

  *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与资源配置

  供给与需求

  平时你会关注身边商品的价格吗?对于猪肉价格的时涨时跌是不是已经习以为常?是否思考过为什么猪肉价格会不断变动呢?

  截止到2009年3月3日,南京猪肉价格已经连续4周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后腿肉的市场零售价最低一度降到9元/斤,和2007年的最高价持平。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买肉的人少,需求下降,是价格不断下跌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现在买肉的人太少。据统计,某地高峰时每天销售超过100头,而现在只有70头不到,那么这就是需求不够。“当问及猪肉价格会不会继续呈下滑趋势时,天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北方暴雪的影响,河南毛猪的地头收购价已经从原来的元/斤涨到元/斤,再跌的可能性不大。而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形势还不明朗,猪肉价格究竟是涨是跌,主要还是要看市场需求的大小。”

  对于这样类似的新闻,我们应该听到过不少。那么,对于其中反映的经济学内容,你能理解吗?什么是需求?怎样看市场需求大小?为什么市场需求的大小会影响猪肉价格呢?除了需求,还有什么会影响价格呢?

  对于需求的测量,可以看需求价格与需求量。需求价格,就是指你作为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一般与其价格呈反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比如,拉面免费的时候,小红一个月吃15碗;拉面2元一碗时,小红一个月吃10碗;当拉面上升到5元时,小红就只吃7碗了。其实根据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画出一条线,这个线就叫做需求曲线。

  相对应的,让我们来看看供给。所谓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比如,拉面免费时,做拉面的小和就不供给任何拉面;拉面2元时,小和供给5碗;5元时,供给7碗。显然,拉面价格越高,小和愿意供给的拉面就越多。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画出供给曲线。

  当然,影响需求与供给变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收入、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影响供给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价格、相关商品价格等。

  均衡价格的决定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即朝廷根据价格的涨跌,观察判断社会风气的好坏,随时变动定价。而西汉元狩五年,“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到20多年后,太始四年,“卖马一匹贾钱十五万,过平”,就是因为元狩五年时“天下马少”而使得价格相差了5万。也就是说,在古代的中国,也不能忽视供求关系而擅自定价,而经济学中最有效率的均衡价格便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

  如下图中,曲线S就表示供给曲线,而D表示需求曲线,Q为数量,P为价格。S与D的交点就形成了均衡价格和数量。如果此时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如当价格在交点PR的右边,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继续之前的例子,当拉面价格高于5元时,小和会做超过7碗的拉面,但是小红需要的拉面会小于7碗,因此,拉面数量太多导致浪费。这样的话,为了卖出拉面,小和就会降低拉面的价钱,做少一点拉面,拉面价钱降低后,小红就会多吃拉面。最后,在拉面价格等于5元时,两人正好达成一致,5元就是均衡价格,而7碗就是对应的均衡数量。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的决定完全是自发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小龙规定拉面价格必须为8元,此时小和愿意做8碗拉面,小红只需要3碗,剩下的5碗由小龙销毁,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既然我们知道均衡价格的决定源于需求与供给,那么,需求与供给的变动也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总的来说,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猪肉价格变动中的经济学分析了,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去分析2001年石油的价格,就可以根据均衡价格的决定理论,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考虑。

  我们需要先考虑那时的石油需求。当时的背景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在新经济浪潮中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发达国家需求膨胀的带领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逐步走出危机阴影,全球经济开始回暖。那么,经济的增长,就会带动石油及其相关产品需求的增长。当时的数据也可以表明,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已经从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从而,我们就能得出石油市场的需求很强劲的结论。

  下面,我们可以再看看当时的石油供给,如果石油供给不够的话,石油价格就不会下降。实际的情况是,从1999年开始世界石油的需求就开始超过供给,而且,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认为抑制产量,从而抬高油价格的行为能够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因此,当油价格上涨时,OPEC往往不愿意增加石油产量。同时,石油库存的减少造成石油供应捉襟见肘。因此,石油供给是很落后的,石油价格也就可以保证。

  你也可以试着这样去分析生活中的其他商品。

  均衡价格与资源配置

  均衡价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我们一直都把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而价格就是这个手里的指挥棒。因为它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协调市场上千百万不同能力与不同需求的人的行为。

  比如,对于钻石的配置。由于它数量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配到这样的钻石,即使可以,也不太可能会平均分配。那么,谁能够得到呢?市场会让任何一个愿意而且能够支付钻石价格的人得到它。而钻石的价格也会一直调整波动,直到需要的数量与供给的数量平衡。因此,价格实际上就起了配置资源的作用。

  同样,价格也能协调大家在市场上的行为。如谁从事什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例如,大家都必须穿衣,因此,必然有些人要做衣服生产的劳动,那么,怎么决定谁来做呢?这就要根据衣服卖出的价格和生产衣服的工资来决定了,直到想要从事这行业的人与该行业需要的人达到平衡,这时的价格与工资就是均衡的。

  正是由于这种价格不是政府或某个人规定,而是市场决定的。因此,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这也是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市场的运行就是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资源,包括上述的钻石,也包括各种工作机会,而这种分配就是根据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来实现的,最后,反映在均衡价格上。因而,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2。GDP——你和邻居王太太谁家更有钱?

  *GDP的含义

  *GDP的核算方法

  *GDP的运用

  *其他相关测算指标

  GDP的含义

  小区里某某家的女儿出嫁了,院里老太太必然会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男方家怎么样?有没有钱啊?”那实际上,我们怎么看一家有没有钱呢?

  回想一下你和邻居家的比较吧!

  “隔壁小陈家,他们存款只有十几万,可夫妻俩月收入一万多呢!”

  “王大妈,她退休工资一个月有三四千,还很有些积蓄,过得挺好的。”

  诸如此类,我们总会拿储蓄与收入作为经济状况的比较指标。

  网上有这样一则题为《体坛明星们年终收入盘点2008年哪些明星的腰包最鼓》的报道。其中,第一名姚明,2008年收入亿元,当然,包括NBA年薪、广告和赞助收入。第二名刘翔,2008年收入6000万元。第三名郭晶晶,3000万。第四名易建联,2900万……可见,当我们关心一个名人的经济状况时,我们最常看的还不是他们家的储蓄,而是他们的年收入,尤其是在对他们作出经济价值上的比较时,年收入是最重要的。

  现在,让我们把国家当作比较的主体,来放眼世界。事实上,你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哪个国家更有钱,哪些国家是穷国?当你在地图上或新闻里听到某个国家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它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那么,是否也可以以年收入来比较国家呢?国家的年收入又是什么呢?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比较指标——GDP。

  GDP和个人年收入其实有相似之处,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是以前生产出来的,不应算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对于“中间产品”,如果它是一种原材料产品(如布匹),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如做衣服),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就不能算入今年的GDP;如果它被摆到货架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就应该计入总值。因此,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而其中的“市场价值”,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

  GDP的核算方法

  小红的妈妈对小红说:“今天你自己打扫房间,我给你100元钱。”小红扫了一眼自己的房间,真的不是一般的乱啊!于是,小红找来了弟弟阿保,“阿保,如果你今天帮我打扫房间的话,我就给你50元钱怎么样?但是答应了就不许反悔哦!”阿保一听很高兴,哥哥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于是欣然答应了。结果阿保来到小红的房间,发现真的不是一般的脏乱啊!马上就后悔了。思索了一下,阿保找到小红,说:“哥哥,我也有个房间让你打扫,我给你60元钱怎么样?”小红心想再乱的房间也不会有自己的乱啊!于是答应了阿保,结果发现是自己的房间。虽然在最后,小红还是自己打扫了房间。小和听到这故事后感叹道:“虽然你们真的很无聊,但却为国家创造了210元的GDP啊!”那么,GDP究竟是怎么核算的呢?

  如同看一家工厂怎么样可以看它生产了多少东西,或是收入了多少利润,也可以是当这家工厂所有的人只从工厂里拿钱,并且所有的钱都要消费完或是做下一轮投资继续生产时,根据他们消费和投资多少来看他们的经济实力一样,一国的GDP的测算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可以看这个国家整体生产了多少东西。也叫生产法,即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如上所述,去年生产的布料已经计入到去年的GDP里,今年生产的衣服的产值就应该减去其中所用的去年布料的价值了。也就是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第二种是收入法。也就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GDP,即把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

  其中,由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所以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第三种是支出法。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你看一个人有没有钱会看他收入多少,也会看他平时的消费投资等。而对于一个国家,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或产品流动法。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企业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因为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它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GDP的运用

  GDP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GDP还与该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享受的优惠待遇等密切相关。比如说,联合国会费的确定是根据各国的GDP与人均GDP等数据计算而成。这点也很容易理解,富人总比穷人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而不太需要去享受优惠待遇。

  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用GDP的纵向变化来分析,如下图。

  但是,近年来,大家对GDP的局限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认识。比如说,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比如,GDP就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无法表现这些产品的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我们的GDP增长很快,但代价也不小,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水平大大高于国外。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就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其他相关测算指标

  在家庭与家庭比较时,我们还用到了储蓄这一指标。但是这却不适用于国家。因为国家是不断成长、永远不会停歇的,如果只靠储蓄,总会干涸。就像长生不老的年轻人,只看存了多少钱或家里留了多少钱是不够的,要看他自己能挣多少。因此,相比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指标GDP更为重要。

  经济学中,除了GDP,GNP也是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GNP等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3。通货膨胀——饭已煮好又来客人怎么办?

  *定义

  *起因、测量指标及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反通货膨胀

  *相关概念

  定义

  晚餐时间将至,电饭煲里已经煮好正够一家人吃的米饭,这时却突然来了客人。多炒几个家常菜没问题,可是米饭不够怎么办?聪明的你是不是会选择在饭里多放些水来继续煮呢?因为这样的话,同样多的米,却由于膨胀,可以盛出更多的饭。也就是说,实质上的东西还是一样,可看起来却变得更多了。

  而我们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也能出现这样的膨胀。据英国媒体2008年4月报道,非洲国家津巴布韦近来物价飞涨,当地货币的纸面价值已经低于纸的价值。目前,一个普通汉堡的售价是1500万津元,美联社称其官方通货膨胀率估计高达25000%。当用完餐准备结账时,一沓沓的钞票堆在餐桌中央,给用餐者的感觉就像是坐在拉斯维加斯的赌桌旁一样。一名印度商人介绍说:“每次用完餐,你还得再等半小时结账。前些天,我到当地税务部门交税,上交4100万津元税款,他们清点了一个多小时。这简直是疯了。”

  图中为该国首都哈拉雷的一名男子费力地抱着一摞纸币出门采购日用品。只看照片,你会以为他刚刚中了彩票或是一名亿万富豪,但不幸的是,他手里的货币价值都不及制造这些货币的纸。当时的2500万津元只相当于1美元。

  这就是通货膨胀。你面临的商品和服务是一样的,可它却变得特别贵了。而相应的,你所拿的工资也许看起来特别多,但实际上能买的东西却还是相同的,甚至更少。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

  起因、测量指标及影响

  2008年9月,越南政府总理阮晋勇在召开的越南政府例会上将越南2009年通货膨胀率预设定为15%,并号召力争控制在12%。那么,通货膨胀是可以被控制的吗?它又是如何开始的?它的测量指标是什么?怎么样反通货膨胀呢?

  经济学的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货币主义的解释,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它着重于货币数量而非实质。比如说在十分制下,优秀的分数是10分,中等的分数是8分,及格分数为6分。可是,如果突然改成了百分制,优秀的分数就成了100分了,而及格分数也上升到60分。这时,不是因为优秀的更加优秀了,而只是计量分数的单位突然膨胀了。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作为衡量价值的单位,就是重点所在。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时,当货币总量提高时,它所计量的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也提高。因此,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也就是货币太多了。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分别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好比一件衣服,本来只有一个人买,现在有三个人买,需求增加了,在供给只有一件衣服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会提高;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如油价突然提高时,会导致相关物价提高,最后普及整体物价;固有型通货膨胀,是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有关,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企业提高薪金后,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从而物价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相关,尤其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比如,某国政府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经费,政府赤字已经非常高,这时它便选择大量印制货币,从而导致经济中货币过量,通货膨胀。

  供给经济学说,假定通货膨胀一定由资金供给过剩与资金需求不足所引起。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流行期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就是经济中资金虽然很多,可是并没有多少地方需要。如果大家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提高,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而对于通货膨胀要如何测量呢?这主要由观察一个经济体中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的改变而得。物价与劳务所得两者共同组成物价指数,也就是给一组物品,它们的平均物价水平为测量基准,通货膨胀率是指这项指数的上升幅度。

  物价水平量测整体物价,而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的上扬幅度。对于通货膨胀通用的量测法包括:

  生活指数(CLI),即为个人生活所需,花费的费用增幅,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行估计。CLI还可用购买力平价(PPP)来调整以反应区域性商品与世界物价的广泛差距;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的价格。在许多工业国家中,该指数的年度性变化百分比为最通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测量选择性货品的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priceindex)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是基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即名义上的GDP与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GDP两者间所使用的金钱比例。这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

  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反通货膨胀

  了解这些后,我们就可以更容易理解生活中的通货膨胀以及它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了。它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呢?除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物价上涨与工资提高,还有其他方面的隐性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首先体现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比如,我向小山借了钱,发生通货膨胀后,虽然我还是按当初的约定给小山那样多的利息,但此时的钱已不值钱。我作为债务人其实受益了,而债权人小山受损。然后是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工人的工资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也就是相对于那时的商品价格而言的工资)是下降的。最后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而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我们交的税会增加,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我们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的税收因此也被称为“通货膨胀税”。

  前面的新闻里也提到,政府要控制通货膨胀,尤其是要反恶性通货膨胀,如津巴布韦所面临的状况。国家中央银行,如美联储,是可以通过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的。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是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

  货币主义者强调用金融政策,比如利率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着重于用增加税收或降低政府开支等财政手段来普遍性的降低需求。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等。还有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

  相关概念

  与通货膨胀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通货紧缩。

  4。厂商理论——开家咖啡厅能赚钱吗?

  *厂商理论的内容及定义

  *成本理论

  *均衡

  *总结

  厂商理论的内容及定义

  放眼四周,我们发现,茶楼越来越少了,而咖啡厅却在不断增多,故宫里开星巴克咖啡厅的事件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暂且不论星巴克已经迁离故宫,我们更好奇的是故宫那样好的地理位置,星巴克进去得付多少地租呢?它能赚那样多的钱来交付吗?里面的咖啡价格那么高,那么它的成本到底有多少?它一年能赚多少利润呢?为什么它不降一点价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呢?

  其实这些问题不止是存在于对这一家咖啡厅,不论是我们打算自己当老板或者是我们想要研究其他人的企业,都会需要了解一系列的问题:这个行业市场是个什么状况?是像零售店那样已经有很多家还是移动那样的寥寥无几的竞争对手?做这个生意需要投入多少成本?生意好时能卖多少,不好时又能卖多少?价格定为多少会比较合适?一年能收回多少钱?等等。而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就能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假设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而厂商的利润来源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在这里,我们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的目标,虽然现实中,也有一些企业并不是这样的。而另一个假设是,销售量与生产量是同样的。

  成本理论

  比如,为买锅炉你付出了2000元,那么,这2000元就是你的成本。比如,为了买新厂房你付了5万元再加上自己的旧厂房,5万元和旧厂房价值的和就是你的成本。对于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来说,各种成本是他们最关心的项目。厂商为进行生产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代价是厂商的成本。接下来,让我们就咖啡厅的例子看厂商的各种成本。

  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按字面来说就是根据成本是否可以任意变动划分的。比如,你现在为了开咖啡厅,已经租下了一个店面并买进来了大型咖啡机,那么,至少在前几个月里,这种成本是不可能变动的,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多生产一杯咖啡而增加租下店面的钱,也不会因为少售出一杯咖啡而减少咖啡机的钱,这种不会因为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就是不变成本。相应的,咖啡豆。水这种随着咖啡杯数而变化的成本就是可变成本。

  了解了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知道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了。对于上段例子来说,它们都是短期成本,因为我们是假设在咖啡厅的前几个月内。而长期来看,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比如,生意好销量多时在长期来看可以再买几台咖啡机,再租下其他的店面,生意不好销量低时,可以卖掉咖啡机并转租店面。因为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因而,长期来看,所有成本都会根据销量改变。

  另外,成本还有总成本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成本,顾名思义,就是你经营这家咖啡厅的所有成本,包括咖啡机的价格,店面的租金,咖啡豆的进价,桌子、椅子、吧台、装饰品的价格,员工的工资,等等。而平均成本,则是以总成本除以你所生产的咖啡杯数得到的每杯平均投入了多少,其中,每杯都是一样的。

  下面,是最重要的边际成本。继续之前的例子,仍然假设咖啡机只有一台,生产第一杯咖啡时,总成本是150(包括咖啡机和咖啡豆的价钱以及工人的工钱,其他成本暂且忽略),生产到第二杯时,总成本增加到200,生产到第三杯时,成本增加到了245。那么,第一杯咖啡的边际成本就是150,而第二杯咖啡的总成本增加了200-150=50,即边际成本为50,第三杯咖啡使得总成本增加了245-200=45,即边际成本是45。这就叫边际成本递减。

  造成这种边际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这个例子来看。因为第一杯咖啡包含了设备,如咖啡机的价钱,而咖啡机价钱一旦固定,接下来增加咖啡杯数时,总成本里就没有再增加咖啡机的价钱,只是增加了咖啡豆和水这些可变成本,因此,第二杯咖啡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第一杯咖啡。而至于为什么第三杯咖啡边际成本低于第二杯,这个可以归因于规模效益。如咖啡店的员工在制作咖啡时的技能会随着制作咖啡杯数的增加而提高,因为,后面生产的咖啡所用时间较少,比如,这个员工制作第二杯咖啡用了10分钟,第三杯只用8分钟,而每个员工每小时工资为60元,显然,第三杯用的时间少,分摊的工资也少,因为边际成本比较小。

  当然,现实中并不必然是边际成本递减,也有可能是经历了递增的过程再逐渐递减的,但到一定程度后,边际成本递减是普遍的规律,因为企业发展一定规模后,是可以出现边际效益递增的。就如同要生产两张桌子,不论是自己一张一张的做或是买生产线进行生产,每张桌子都会分摊很高的成本,而如果是要生产2000张桌子,买生产线进行生产的话,就能出现规模效应。这条生产线后面生产的那些桌子边际成本就会很低。

  当你买好今晚的夜宵时发现一时激动买得太多了,怎么都吃不完,那么就不要因为夜宵价格高昂而试图撑死自己把它解决掉,因为买夜宵的钱已经是你的沉没成本了,不应该考虑进去,而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沉没成本就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均衡

  类似于成本理论,收益也可划分为总收益与平均收益、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以及边际收益。那么,回到实际问题上,我们如何决定咖啡厅是不是要继续经营下去,生产多少咖啡,定价为多少才能获利最大呢?其实,要寻找的这一点就是厂商的均衡点,而均衡下的产量和价格就能让我们达到利润最大化,注意,这里的利润最大化也可以指损失最小,如某家店有一种经营是损失100元,另一种会导致损失1000元,那么,这家店的利润最大化是多少呢?其实也就是损失最小的100元。

  经济学中,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所要比较的就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配比,即两者相等时来达到平衡。我们可以看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配比抉择进行理解。

  比如,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们要对自己“充电”。那么,我们就要决定是要提升哪种能力。由于在提升这种能力中,我们所投入的成本与得到的收获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就如生产第二杯咖啡和第三杯咖啡的边际成本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越往深处学习,投入的越多,而提高余地越小。比如,在100分制下,当一个孩子考30分时,他花点时间和精力就能很容易提升二三十分,而当一个孩子考90分时,他花更多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提高几分。那么现在,对于一个数学高分、英语拖后腿的人来说,他会选择学习英语,因为这样要容易得多,从经济学来说,因为学习数学的边际成本要大于学习英语的边际成本。

  回到找工作的状况,比如是一个想进外企的文科生,虽然大学的数学成绩一般,而英语已经接近专业水平,学习数学的边际成本明显低于学习英语的边际成本,从这点看,应该提高自己的数学,但是由于多提高一单位大学数学对该生的边际收益为零(因为该岗位根本不需要这项能力),而由于英语水平在招聘中起极大作用,多提高一单位专业英语的边际收益大得多,该生便会同时权衡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两者,选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从单项来看,也是由于提高大学数学的边际收益远远小于边际成本(因为边际收益几乎为零),而提高大学英语的边际收益接近于边际成本。

  总结

  厂商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厂商理论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条件与价格、产量的决定,内容包括成本理论、市场结构和厂商均衡。其中,成本理论中把成本分成了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总成本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等。市场分类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而厂商均衡则表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产量和价格达到均衡。

  5。垄断——电脑为什么都装微软系统?

  *什么是垄断

  *垄断的原因和类型

  *垄断的影响和反垄断

  *其他市场形态

  什么是垄断

  即使你不知道微软是什么,微软的Windows产品你也一定知道吧!几乎每台买来的个人电脑都会被安装Windows系统,微软公司也有效地垄断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对此,有人批评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IE浏览器、Microsoft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MediaPlayer等。

  在2008年中国的《反垄断法》正式实施时,当时人们也普遍预计微软很可能成为国内“反垄断第一个被告”。这也是由于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根据《反垄断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而微软利用操作系统的优势,捆绑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或者MSN的不当行为,在国内形成“全民都用Windows”的垄断局面。另外,微软长期拒绝开放源代码,并在中国常年维持比美国本土更高昂的价格体系都是其受到抗议的原因。

  事实上,在欧美的反垄断案例中,微软已经有过教训。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作出最终判决,支持欧盟在2004年发布的微软反垄断案裁决,当时的罚款是亿美元。而1997年,美国司法部也指控微软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

  形成垄断的市场也称为垄断市场,其实微软所在的软件行业只是近似于垄断市场,根据垄断市场的条件: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它控制着整个行业的全部供给。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和行业两个概念完全重合,行业中唯一的厂商是垄断厂商,而这个垄断厂商就代表一个行业。基本上,微软已经可以代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行业了,虽然事实上,还是存在其他企业的。而且,垄断厂商的产品没有十分近似的替代品。由于垄断厂商控制全部供给,且产品具有永久特色,所以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也就是说,微软可以擅自定价,忽略经济学理论中供求均衡的定价策略。并且,该行业会限制新厂商进入。事实上,新的企业要进入操作系统和微软一争市场份额在目前阶段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垄断的原因和类型

  那么,为什么有的行业是百家争鸣,有的行业却会产生垄断呢?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的垄断、政府创造垄断和自然垄断。

  资源垄断是指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例如,亚麻村里有几十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种水稻,那么,一斤稻米的价格就是你多种一斤稻米所花的成本。但如果亚麻村里只有一块地可以种水稻,这块地被一家所有,附近也不可能买到其他的水稻,该地区也不适合种植其他粮食的话,这一家就可以由于自己的资源形成垄断,它拥有极强的市场力量,如决定种植多少,定价远远高于成本多少。而微软就是利用它的技术资源取得垄断地位的。不过实际上,这种资源垄断的情况在现实中是比较少的,因为很多资源都拥有相近的替代品,而且,整个国际市场都是开放的。当我们国家不适合种水稻时我们可以在世界市场上去购买,或者我们改吃小麦。

  政府创造垄断是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力。如对于自来水供应系统,如果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一旦市场秩序混乱,则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因此,政府会把自来水的供应集中起来,交给一家自来水企业,这家企业就形成了垄断。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一个企业研制出了一种新产品时,它向政府申请专利,政府会赋予该企业一定时期的专利保护,在这段时期内,该企业就可以垄断市场了。

  自然垄断是指在某个行业中,一个生产者会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这出现在规模经济的情况,当一家企业生产时,产量极多,平均总成本就很低,但如果多家企业生产的话,每个企业的产量就很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成本提高。继续以自来水供应企业为例,由于自来水供应线路的安装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如果向全国供应自来水的话就需要在全国铺设自来水管道,显然,一个企业供应全国的产量时,由于产量巨大,平均的成本就能降下来,而如果多家企业一起供应,每家企业都需要铺设自己的供水线路,所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但产量却被分摊了,那么,总的平均成本就会很高。

  实际上,垄断企业也许并不是生来就是一家,它可以是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的,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这几种:卡特尔,是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集体行动的生产者,比如,亚麻村的村民都能生产水稻而其他村子不行时,这些村民为了控制价格没有相互竞争,而是组成一个集体共同制定价格和决定种植多少,从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就是卡特尔。

  托拉斯,也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但它的特点在于参与者都丧失了独立性。如亚麻村的村民都没有单个定价和生产的权力,而是一起集中到了村长手里。现实中的美孚石油、威士忌便是着名的托拉斯。相比托拉斯,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丧失了商业上的独立性,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如德国的采煤辛迪加。康采恩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如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一起组成,组织为了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的影响和反垄断

  尽管有的市场出现垄断是必须的,且可以带来规模效益和促进该垄断厂商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大部分市场上,垄断局面的形成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谋取高额利润的机会,也会造成低效率和无谓的损失。因此,政府常常会对垄断问题作出反应,主要包括制定法律反对垄断,如我国去年制定的《反垄断法》;进行价格管制或给予垄断者一定的价格补贴以使得其产品价格适当;将垄断行业国有化,如我国的电信系统、铁路系统,等等;任其发展,让市场自己解决。

  其他市场形态

  除了垄断市场外,经济学上,市场还有另外三种形态。

  比如,在可乐市场上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就是双寡头。它的显着特点是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这些厂商的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中很高的比例,从而控制着该行业的产品供给。这就是寡头垄断,是一种由少数几家卖方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比较接近于完全垄断。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同类但不同质的市场。其实是现实市场中比较常见的形态。比如,生产服装的行业就是这样的垄断竞争状态。特点主要在于产品差别的存在,即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和销售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另外,它存在较多的厂商。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价通常是某个企业先自行定价,然后根据市场再进行调价,最终达到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也是经济学中的典型假设市场。因为它的假定条件比较严格,现实中通常不存在,但我们一般认为原材料市场可以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包括: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即大家都没有任何差别;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也就是不存在内部的、不为人知的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你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市场而不需要任何代价;最后,这里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而达不到规模经济。

  6。并购——当东边粥铺买下西边饺子馆

  *含义

  *分类

  *动因及影响

  含义

  我们这条街道共有两家早餐店,一个是东边的粥铺,另一家是西边的饺子馆,两店分别占据街道两端。由于这条街道消费者众多,两家生意都不错。粥铺老板想要进一步扩大经营品种,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粥铺老板现在会重新开一个店铺,如饺子店吗?不,也许他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买下西边的饺子馆。因为一方面饺子馆地理位置不错,可以填补粥铺没有影响到的西边消费者,而且,饺子馆也有了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比重新开家店铺吸引消费者来得容易,也可以省去重新买桌椅厨具、聘用做饺子人员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让自己少了一家竞争对手。这就是收购的好处。当然,也许饺子馆老板并不愿意自己的店铺被买下,他也想要扩大经营品种,这时,两家就可以采取合并的办法,而不是一家被另一家买下了。

  这里,收购与合并都是并购的内涵,另外,还包括兼并。

  现实中存在很多的并购现象。比如,这次引起众人关注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就是收购的典型。2008年,中国大型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收购后,汇源果汁将撤销上市地位。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积极发展一系列不带气饮料,包括果汁饮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可以给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其也在公告中称这次收购预期的协同效应将提升经营及成本效益。可以另一方面,这次的收购引起争议因为它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涉及民族品牌丧失的问题,更容易造成外资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垄断。对于并购造成的影响,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1999年6月,英国两大生物技术公司——细胞技术公司、粒子螺旋藻科学公司宣布合并。这也是一场影响重大的合并。因为合并后的企业集团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而且,这次的合并也为过于分散的欧洲生物技术产业的重新整合开创一个新纪元。它们的合并采取的是相互换股的方式。两公司合并后,原细胞技术公司总裁彼特?菲尔勒将掌管新的公司。原粒子螺旋藻科学公司总裁约翰?帕德菲尔德退下来后担任了新企业集团下属的一家分支机构负责人。

  分类

  对于并购,其实可以是全部并购,也可以是部分并购。就拿收购来说,在完全收购中,收购者购买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股本。部分收购时,收购者获得控制权,股份额通常高于50%,低于100%。比如,联想买下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其实就是对IBM的部分收购。因为IBM除了个人电脑业务外,还有其他的业务发展,而联想并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根据并购的不同功能或根据并购涉及的产业组织特征,可以将并购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比如,上述的生产个人电脑的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其并购的为同一种业务,只是将自己的市场范围扩宽,从国内到美国,进军国际,这就是横向并购,即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横向一体化。近年来,由于全球性的行业重组浪潮以及我国各行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及法律对横向重组的一定支持,行业横向并购的发展十分迅速。

  当家具生产厂收购了木材厂,就是一种纵向并购,家具生产厂并购的是自己的上游企业。纵向并购,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上下游之间的并购。可见,纵向并购的企业之间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而是供应商和需求商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在市场整体范围内的纵向一体化。

  而某化妆品公司收购了一家文具生产公司,就是混合并购了,也就是发生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那么可以看出,混合并购的基本目的在于分散风险,寻求范围经济。也就是让自己的经营和影响力多元化,为自己的企业进入其他行业提供了有力、便捷、低风险的途径。

  动因及影响

  其实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基本知道了企业要进行并购的原因,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希望扩张企业,如之前所举例的粥铺,虽然它可以自己内部扩张,去开新的店铺,但这么做却要面临新粥铺的缓慢发展甚至生意惨淡的情况,此时,直接并购街道西边已经发展成熟的饺子馆则要迅速的多。而在经济学理论中,并购的最常见的动机就是协同效应。也就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并到一起,会产生一种自身的协同,从而使得一加一大于二,这种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比如,家具厂并购木材厂后,由于上下游企业为一家,就会省去很多谈判交易成本,经营会更有效益,就会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而财务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上,即由于并购后企业规模远远大于之前,造成的规模效益也迅速提升,从而比两家企业单独生产要强的多。

  具体分类的话,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这也是所说的财务协同效应,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而规模效应能够带来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充分整合,降低管理、原料、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二来可以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比如,粥铺对饺子馆的并购就提升了自己在这条街道的市场份额,那么,这条街道上的早餐市场中,这家粥铺的地位将会提升不少。

  而且,随着并购后规模的扩大,生产力也会相应提高,销售网络不断完善,从而为企业在行业中确定领导地位增加砝码。第三还可以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这点不难理解。比如,家具厂并购的是其他的家具厂,那么,在同原材料供应商的木材厂讨价还价时就会更有利,因为此时它已经成为木材厂的主要客户。另外,还可以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及通过并购取得被并购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

  比如,当你并购的是一家知名企业时,你不仅仅是收购了对方的资产,而且获得了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很大帮助。最后,通过混合并购可以跨入新的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投资风险。

  现实中企业进行并购时不但要考虑“我为什么要做这项并购?”,也就是这项并购是否能满足我的动机,也要考虑“并购后能磨合好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即使理论上并购能达到很多要求,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不同的企业也是和不同的人一样,不同的人并不是想一起生活就可以做到,因为各自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职业发展、兴趣爱好都可能不同,不同的企业也是各自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管理团队和运作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凑在一起就可以,还需要进行磨合并磨合成功,否则,会产生一加一小于二的情形。

  比如,2001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娱乐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和世界最大的网络商美国在线公司同时宣布两大公司将进行合并,以建立一个强大的、综合互联网和传媒优势的“航空母舰型企业集团”。当时合并的消息传出后,外界一片叫好,纷纷认为这是一桩在传媒史和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是“勇气与荣誉的结合”。但是两年后,大家发现,并购后的“航母”不但没有预期中的强大,甚至不如两个企业以前的状况,股东的2000亿美元财富都消失一空。时代华纳“永远的天才”杰里?李文被迫辞职,美国在线的理想主义领导者史蒂夫?凯斯也被迫离开了他创办的公司。杰里李文这个影响美国传媒业30年的巨子在退休后说:“我从来没哭过,但是现在我经常哭泣。”

  因此,当东边粥铺要买下西边饺子馆时,老板还需要分析:两家在一起是否能够很好的磨合,是否能产生预期中诱人的协同效应。

  7。机会成本——北大学生卖肉为何引争议?

  *定义

  *计算

  *机会成本的运用

  定义

  《中国青年报》有这样一则消息――《机会成本——上大学不如擦鞋》:“成都某名牌高校的两名研究生联络本校和另一高校的3名本科生,开起了他们自称为‘国内第一家由在校研究生开设’的擦鞋店,头一天就挣了280元钱。此举引起了争议,一些市民指出,这样做太影响平时的上课,把钻研功课及其他的正事都耽搁了,实在不能理解。”

  可是,报道的作者却持相反的态度:“就投资成本而言,上大学的投入比开擦鞋店大。虽然新闻报道没有披露‘研究生擦鞋店’的注册资本是多少,但按常理推断,大约不会超过4万元,而‘上大学’就贵得多了,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年均成本超过1万元,据说七个壮劳力也供养不起一名大学生。就投资收益而言,上大学的不确定性似乎更大。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据报道,在天津,平均每个800元的岗位,能收到七八份大学毕业生求职简历。当然,800元还不算低,在浙江、江西等地,有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寻求‘零工资’就业了。相比之下,开个擦鞋店的收益倒显得稳定得多。如此看来,开擦鞋店虽然算不上是自主创业典型,但至少是符合经济理性的选择。”

  在这里,作者的分析有两个层次。首先,培养大学生的成本比开鞋店的成本高;其次,去读书的成本比擦鞋的成本高。第一点很明白在报道中写了,也许第二点并不容易被看出来。那让我们一起分析。市民对于该行为的批评是因为擦鞋店的事情耽误了“钻研功课及其他的正事”,而作者指出,大学毕业也就是钻研功课能得到的收益可能低于做擦鞋生意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去钻研功课,放弃掉的就是擦鞋的收益,而他们去擦鞋,放弃掉的是钻研功课的收益,由于擦鞋的收益可能高于钻研功课的收益,因此,钻研功课的成本高于擦鞋的成本。

  这个难以看出来的第二点成本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机会成本。

  而这则报道也让人想起了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学生卖肉事件。

  当时有观点说:“北大的学生也不一定个个都成功,卖肉的和卖计算机的有啥本质区别?再说了,从事的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好多名校的博士还在家当家庭主男呢!何况区区一北大毕业生?”

  可是,我们要知道,北大学生毕业后完全可以做其他更能体现他们价值的事情。虽然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大家都是平等的普通劳动者,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中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有的人卖肉经验丰富,声名远播,那么,卖肉就是他的比较优势,他如果放弃卖肉而去从事自己完全不懂的计算机行业,得到的收益就会小于卖肉,那么,机会成本就很大了。而对于北大学生来说,他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他方面,他为卖肉放弃的价值是他去做其他事情所能得到的价值,那么,他卖肉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放弃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他来卖肉得到的收益,这样算上机会成本的话,他卖肉所得收益实际为负了,是不可取的。

  计算

  按照定义简单理解的话,也许你会存在疑问:北大学生不去卖肉还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也就是说他放弃的事情不止一件,比如去企业,比如做公务员,那么,哪件才是他的机会成本呢?或者,应该都加起来?

  由于在选择中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项是我们做另一个选项的机会成本,因此,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即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最低价值的选项,即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企业有一些土地,如果选择建工厂就不能选择做商品房,建工厂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做商品房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你有一下午的闲暇,去游乐场玩云霄飞车还是躺在家里看电视剧,他们带来的快乐是可以比较的,但却无法用货币得出选择一个放弃另一个的机会成本。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万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工作,其中收入最高的可以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万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产生的机会成本即为45000美元。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万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万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万-22万=23万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上述是比较简单的计算,稍微复杂一点的,我们可以看看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进行赊销而造成的该收而未收的账款。它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后两者可以直接计算,而对于机会成本,则等于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其中,机会成本率=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机会成本率是投资者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可以根据市场上同类投资机会的报酬率来确定。

  机会成本的运用

  机会成本不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生活中也有不少运用。比如,对于并不怎么重视时间的人来说,现在就可以明白,当我们焦躁地等待迟到的他人同时,我们的损失不仅仅是好心情,还有宝贵的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拿去做其他的事情的话,可能得到很多其他的价值,而其中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为了等待而付出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时间就是金钱”的含义。

  对于较早显露天赋的孩子,是先读书还是先学艺,这其实就是一个对机会成本的选择。篮球明星科比?布赖恩特高中时就有着优秀的成绩,但他还是决定不读大学而直接进入职业篮球联盟(NBA),因为在这里预期他将在四年内赚得上千万美元。因此,虽然继续上大学可以取得很多成就,尤其是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来说,但对于科比,继续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却是四年内能赚上千万美元并成为体坛巨星的机会。理解了这么大的机会成本,科比当然会选择NBA。

  再看看山东农民刘文然的故事。年初,他叫媳妇小兰到北京一亲戚家当保姆,每个月工钱不要,只要隔三差五借亲戚家的电话往回报北京的菜价就行了。而刘文然也并不急于出击。只有等到几种菜的确销路好,并且两地差价大时,他才买上一车拉往北京。真正与普通菜农不同的是,将菜拉到北京后,他将菜直接批给太阳宫的菜贩,随后扭头就走。这样一来,看起来会不如自己去卖赚得多,但实际上他却省去了住宿、丢菜的损耗,而且一个月也可以多跑上两三趟。据他估算,他—次大概可以赚到1000~1200元,一个月可跑上七八趟,可以比一般意义上的菜农多赚出l/3。其实,刘文然的做法就实践了“机会成本”原理。因为,在两个不同的赚钱方式面前,他丢弃了一个,以换取另一个机会获得更高的效益。

  在生意场中也是,“机会成本”现象经常存在,就看你善不善于运用。

  8。外部性——三个和尚没水喝

  *定义

  *分类及影响

  *外部性的解决

  定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类似。比如,我们和邻居享有的公共区域一般都没有自己门前那一片干净,再比如,宿舍卫生如果没有安排好值日,经常会乱成一团。

  当然,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必担心小区卫生谁来打扫的问题了,因为物业公司可以过来负责,而这其实也是下面要讲的解决外部性的一个办法——内部化,让小区清洁成为物业公司的分内事,就如同宿舍卫生一样,安排好每个人值日的日期,那一天就由某个人负责,将其内部化。

  推广到经济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说平时的生活中会因为邻里之间或室友感情好而使得外部性表现得不那么典型,那么市场经济活动则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称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

  打个比方,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放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取利润,工厂同购买它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须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

  分类及影响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享受,这就是正外部性,即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

  按照外部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性还有可耗尽和不可耗尽之分。比如没有污染的空气,你的享用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这就是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即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如公共运输,你在使用时会给他人带来拥堵,影响了他人享用的机会,这就是可耗尽的外部效应,即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

  外部性还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从而,我们还可以把外部性进一步细分成八种类型:如水果园园主与养蜂场场主的关系,水果园的花朵为蜜蜂提供了花蜜,是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如花园式厂房对周围居民区居民的影响,周围居民可以赏心悦目;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如居住环境的改善大大增加生产性投资;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如私人花园对过路人的影响;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如上游的化工厂对下游渔场的污染;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如建筑施工对夜间休息居民的影响;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如空调的噪声对隔壁牙医的看病带来的影响;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如隔壁邻居放声高歌影响自己的休息。

  可见,外部性的影响也会有好有坏。但总的来说,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的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因为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

  外部性的解决

  既然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表现,那么,是否可以进行解决呢?

  继续之前的例子,比如,上游王先生家的化工厂向河水里排污物影响到下游老李家的养鱼场,王先生给老李带来了负的外部性。

  对于这个,根据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开的经典药方,即要把社会成本高出私人成本的那部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话,此时政府应该出面(如图),对王先生征收相当于这部分外部成本数额的税收(后人称之为庇古税)并对老李进行同样数额的补贴,或者关闭王先生的工厂。这种纠正外在性的方法也称为“庇古税”方案。其中,那部分征税的数额具体来说即老李由于王先生排污所带来鱼的产量减少从而受益减少的损失价值,王先生排污必须承担这个成本。这样的话,排污影响的就是王先生自己的工厂成本,而不是其他人如老李来承担了。外部性的问题就变成王先生的内部问题。

  科斯1960年也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市场解决方案,即建议首先由王先生(侵害方)和老李(被侵害方)进行谈判,使得双方就侵害的程度和侵害的赔偿(如允许王先生的排污量和他应该支付的补偿款)达成一致。科斯方案适合于双方达成一致的交易成本较低或者为零时的情况,即王先生和老李进行谈判,成本为零,且很容易达成一致。如果他们为了谈判和达成一致需要付出很高代价,那么仍需要政府解决。

  在这里,他们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如图)把河流归于化工厂,老李要使用河流养鱼,则需要付给王先生使用费,那么,为了赚取费用,化工企业会尽量减少污染,;或者是把河流归于养鱼场,王先生要使用河流排污,则需要支付老李排污费,王先生为了少付费,也会减少污染;或者,两家合并,那么,外部影响就完全成了他们企业内部的事情了,怎么让大家的效益合并起来最大化就怎么安排排污。无论哪种,都会使得外部性带来的无效被解决。

  总的来说,根据他们的观点,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将外部问题内部化,具体来说:一是政府干预;二是明确产权。

  政府干预也就是征税与补贴,如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当然,政府也可以自己进行生产或是提供,如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园和国防,通常就是由政府提供。

  明确产权,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化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如将河流明确划给一方,或是企业合并。

  9。货币理论——谁赋予人民币换购商品的权利?

  *货币简介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种类和进一步发展

  货币简介

  当你需要买一本书时,你走进书店,挑出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为此,你需要付出成本,于是,你会掏出几张也许已经破旧了的,印着一些数字、符号、头像或风景画的小纸张。然后,你就可以带走那本书了。为什么书店老板会用这些很有价值的书籍换取你那几张其实本身没什么价值的纸张呢?谁赋予它这样的权利呢?

  在中国,这个纸张通常是中央银行生产的人民币。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中国政府强行规定的啊!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货币的实质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纸币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追溯到之前的中国,我们还发行过粮票、布票等用来换粮食或是布匹,那么,这种粮票、布票和人民币在实质上是类似的吗?答案是辩证的,因为它们都是作为一种可以交换商品的符号。但同时,粮票、布票还是不能完全作为货币,因为货币必须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而当时的粮票、布票是有地域限制的。

  结合到如今的人民币防伪问题,也许我们会想到,为什么不用其他东西替代纸张充当货币呢?比如,金银。世界上还确实有那种用硬通货的小岛,他们用岩石作为通货。这是存在于南太平洋的小岛雅普岛。岛中居民将岩石做成巨大的石轮进行交易买卖,如购买房子、船只等。那么对于小额度的买卖也需要滚石轮吗?当然,人类不会麻烦自己,他们采用啤酒作为小额通货,如支付建筑灵活的工资。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将石轮存放在自己屋子旁或村里的集中地,由于石轮的巨大,不用担心遭到偷窃,也不用担心由于纸币的过度供给而通货膨胀,更不用担心假币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俘营中,没有法定货币的战俘会用香烟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爱吸烟的人也会接受香烟,因为他可以用香烟去换取别的商品和劳务。

  但是,国际普遍的做法却都还是采取纸币,对于这点的理解,我们需要知道货币产生的历史。

  货币的产生

  其实在原始社会,一开始人们并没有发明货币,而是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这就是物物交换时代,比如,我需要石斧而你需要羊的时候,我用我的一头羊来换一把石斧。甚至,你并不需要羊而是需要牛的时候,也可以这么做,因为你可以把羊拿去和养牛的人换取牛,前提是他正好需要羊。

  但是,有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幸运的可以直接找到这样合意的买家,也就是正好互相需要商品,也许交换好几轮你都不能换来自己需要的。比如说,我的羊大多数人都不需要,而少数需要的人,他们的物品又不是我所需要的,这样绕圈买卖尤其麻烦。那么这时,大家就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比如盐、稀有的贝壳等。这样的话,我只用我的羊来换取盐,然后用盐换取石斧或其他东西。

  当这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绝大多数社会里,金属逐渐成了作为货币使用的最主要物品。这主要是因为金属货币自身的优势,比如,相对于盐,贝壳来说,金属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这样就避免了一个人得到大量的贝壳不是因为他养了大量的羊换来的,而只是在沙滩上偶然捡到很多的问题。同时金属还容易储存,暂时不拿去交换的话可以存放很久。并且,和牲口等相比,金属可以分割,而不用整块交易。因此,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如进行大额买卖时,我们需要搬运大量的金属硬币,无论是重量或体积都会增添麻烦。而且,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于是为了更为便捷,人类发明了纸币,一开始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也就是说,平时为了方便大家把银币、金币放在钱庄那里存放,钱庄给予我们一张收据。当我们和其他人交易时,我们没有把金银搬过来,而是直接把收据给对方,让对方自己去钱庄取,渐渐的,这种收据就成了可以流通的纸币,当你需要时,你可以把这种象征符号拿去换取其象征的金属货币。

  但发展到后来,纸币已经成为了真正的货币单位,而贵金属不再是其基础。也就是说,此时,纸币不再能到银行换取金银。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

  货币的职能

  通过货币的产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货币其实是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流通的。也就是当我需要一种商品时,直接以物易物过于麻烦,我先用自己的商品换取“一般等价物”,再用这个“一般等价物”换取我所需要的商品。基于此,货币的职能可以有以下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价值尺度是说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比如,当我用一头羊换取一把石斧时,一把石斧的价值就是一头羊,相应的,一头羊的价值也就是一把石斧。而到我们发展到纸币阶段时,就需要为纸币规定一个面额了。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由商品—商品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贮藏手段职能,这点很容易理解,但是经济学中贮藏手段是指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因此,如果储藏了大量人民币或是美元等并不属于这个范围。当我们把货币拿来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的时候,货币就是在行使支付手段职能。它和流通职能的区别在于这个职能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比如说,工人干一分钟老板马上给你一分钟的工钱这就是流通,但是,如果只有等到工人干了一个月以后老板才支付其工资,这时货币就是起支付职能。

  最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货币还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它就行使了世界货币职能。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纸币都可以的,只有像美元、欧元等被世界消费者接受的纸币才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转移。

  货币的种类和进一步发展

  当你在大型商场进行购物时,其实除了人民币,你也可以通过刷卡来获得商品和服务。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时,一张公交卡可以免去很多找零钱带零钱的麻烦。那么,这些卡片属于货币吗?它们和人民币是什么关系呢?

  发展到现代经济社会里,货币有了更加丰富的种类。除了最常见的纸币,还存在着一分、一角等硬币作为辅币。对于你存在银行中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也可以作为一种货币。因为它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和通货没有区别。有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可以成为一种货币,虽然它需要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但通常可以预先通知银行把它转换成现金。而且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可转让提款单以及自动转移服务也使得它们向活期存款接近。

  此外,准货币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你可以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资产或者随时转化为人民币,但却不能用它们去购买商品和服务。最后,就是信用卡这一类别的货币替代物了,它们可以暂时执行交换媒介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东西。也有人认为,这种电子货币最终将取代纸币成为最新的货币形态。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人生理财的必备学问

  1。 银行业——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影响中国百姓?

  *银行和银行业

  *银行的产生

  *风险管理和控制

  银行和银行业

  浙江那边当小老板的朋友开始生意清淡,投入股市的钱不断缩水,房价、车价下降也许可以考虑购买,可是单位不知道会不会继续裁员,目前,找工作又比较困难……即使我们不太明白金融危机是怎么一回事,这些身边的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它对中国带来的影响,而世界上有的国家则受影响更加严重,富裕的冰岛一度濒临破产。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那么,美国的次贷危机,怎么会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是银行业?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如何酿成全球性的深重危机?它怎么会影响到中国的百姓?如果说它横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那么,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纵向的对其他行业和整个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对于这点的回答,我们就需要了解银行以及银行业。

  从定义中可以知道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从我们最常去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几个银行来看,我们通常的业务是存款、取款、还款和转账,有时也许还会在银行交水电费等。因此,银行的业务主要在于一方面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在这里,银行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而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它又充当支付中介。总而言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因此,它的基本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

  在层次划分上,各国是比较接近的,就我们国家来说,首先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我们的中央银行,主要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决定降低利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等。美国执行央行职能的是美联储。其次是中国的银监会,它作为银行业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再就是作为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等。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它们不是商业机构,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用来执行国家政策的;商业银行我们就比较熟悉了,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它们也存在竞争,是既要风险控制,也要盈利的商业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抑制问题;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利用其网点多,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说,就可以为储蓄带来方便;外资银行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了,如美国的花旗、香港的汇丰等。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银行的产生

  那么,银行是怎么出现的呢?对此,我们可以在脑中模拟一个过程。假设目前没有银行,大家的货币都是自己保存。商人小西现在要去某地购置商品,他随身带来了大量的自己居住地的货币。购置时,卖家只要该地货币,于是,小西找到该地的居民小梨换取货币。后来,该地居民要去小西所在地购买物资时,他就会找小梨换取小西所在地流通的货币。渐渐的,小梨手上有各种地方的货币,规模一大,大家都到他这儿来换取。最后,小梨就成了有名的货币兑换商。第二次,小西再来该地购置大量商品。由于小西早到了,他要先去逛逛顺便吃拉面,随身带那么多货币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于是,小西将货币交给信誉很好的小梨保存,小梨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并给小西开了一个收据,证明小西在他这里存放了那么多的货币。

  同样的,由于小梨保管货币比较称职又安全,其他人可能也会让小梨代为保管自己的货币,小梨也给他们开收据。时间久了,小梨的信誉和这项业务就更有名气了。那么这时,小西再来做生意的话,可能就会直接先将货币存放到小梨那儿,然后带上小梨开的收据去购买商品,卖家会直接接受小梨的收据,而并不急着把它取出来。小梨那儿保管的货币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过来将货币取走,总会有一部分货币留在这儿。而另一方面,有的人暂时需要货币周转,希望小梨能借给他。

  于是,小梨就会将货币中的一部分贷给需要的人并收取一定的利息。发展到后来,小梨发现贷款比收取保管费赚得更多,于是,他想要吸收更多的货币存放在自己这儿,然后贷出去赚钱,他便会向存放货币的人也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的话,小西再来存放货币的时候,就能得到一定的存款利息。当商人小西需要资金周转时,小梨还能给他提供贷款,只是要收更高的贷款利息。与小梨有业务往来的人日益增多,有的是需要小梨兑换货币,有的需要他保存货币,有的则想要从这儿借贷,为了理清关系,小梨给每个人准备了一本帐,计算每个人的余额或是借款情况,为他们进行清算。各项基本职能都齐全时,银行就在小梨这儿产生了。

  虽然银行产生的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基本思路和本质就是如此。从货币兑换商到货币保管到发放贷款等。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在我国,明朝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近代最早的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

  风险管理和控制

  2007年2月,银监会完成了一次大规模房地产贷款现场检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涉及“假按揭”的贷款金额达数十亿元。但是其中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假按揭”问题:个别被查银行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上的问题贷款金额,占被查业务金额的比例甚至接近30%。这一数字足以令人触目惊心。银行业如果贷款监控不够,风险是很高的。

  而银行如果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引起整体经济的问题,因为从银行的业务来看,与银行打交道是所有的人民以及经济运行中众多的企业,银行是和其他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这也是为什么次贷危机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和百姓的信心。而银行一旦出现风险,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容易发生挤兑。即正常情况下,存款的一部分是会贷出去的。但当大家信心受影响,认为该银行会倒闭时,都会去抢着取走自己的存款,可贷款又不会那么快收回来,最终没有办法拿出那么多存款的银行就真的会发生倒闭。而一家银行倒闭,会连累大家对于其他银行的信心,就会接着去其他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破产危机。最终,影响到整体经济。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控制尤其重要。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贷出去的钱可能收不回来了;流动性的风险,这就是发生大量的取款时一时没有那么多现金的危险;操作的风险,比如,虚假的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平时的控制就是利用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分析,根据量化指标预警进行控制以及对与贷款的审核。当然,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预留存款准备金也是防范风险的措施。

  2。货币供给——货币可以无限的印刷吗?

  *货币供给

  *货币创造过程

  *货币供给的决定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供给

  美国发布消息,要开动印钞机,印一万亿美元的钞票。这在我们看来也许匪夷所思,印钞机是可以随意开动的吗?钞票可以无限的印刷吗?美国开动印钞机是为了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处在历史最低点的同时,动用上万亿美元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其中购买房产抵押债券及机构债券共计8500亿美元,未来6个月购买长期国债3000亿美元,以解冻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复苏。或者,当看到电视里放到银行的流水线上钞票像纸张生产一样一摞摞的堆积时,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少流通中的货币?我们又需要多少货币?可以无限制的去印刷钞票吗?看过第一章里的通货膨胀,我们知道如果货币生产不断增长,但一国的经济却没有这样发展,即商品和劳务没有那么多的话,只会造成货币供给过量,最终会使钱不值钱,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少的货币供给才是刚刚好的呢?更具体的,怎么计算货币供给有多少呢?是看印制了多少钞票吗?对于这点的回答,我们需要首先知道货币的层次与货币创造过程中出现的乘数效应。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符号为M0,也就是表示现金,即手上所拿的钞票;符号M1是我们常说的狭义货币,等于现金+活期存款;符号M2为广义货币,是M1基础上加定期存款;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供给的大概环节是,首先,由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这就是我们概念中具体形象的货币。然后,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这种货币就是下面将要讨论的被创造的货币。

  货币创造过程

  到底什么是货币创造过程呢?它又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呢?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没有银行的时候。此时,当世界上有100元现金时,货币供给的总量就是100元。可是,当有了银行后,中央银行供给100元的货币,那么,拿到货币的人还可以将它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将其中一部分贷出去,这样的话,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

  假设小西拿到中央银行的100元初始货币,存到小梨商业银行,为了风险控制,小梨要留出10%,也就是10元钱而把剩下的90元贷给了小智。现在,小梨商业银行的账本是这样的:

  这时,我们发现,小西的存款依然是100元,也就是小西有了100元货币没有变,可是,小智手头上却多出了90元现金,按照货币的狭义定义,现在有了190元货币,这就是由于小梨商业银行多创造出了90元。

  可是,流通还没有结束。小智用这90元在小亮那儿购买商品,小亮把得到的90元存起来,但他选择了另一家小内商业银行,小内商业银行也留下10%,也就是9元,而贷给另一人小风81元,小真的账本是这样的:

  现在,货币就更多了,除了小西的100元存款,还有小亮的90元存款与小风的现金81元。小内银行多创造了81元。

  我们可以想象,小风继续消费这81元,然后这81元还可以继续在银行里创造货币。这样循环下去,可以用数学知识得到,一开始的100元到最后可以变成1000元(100/)的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就是以这种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方式创造货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存款货币就扩大一次。在这里,基础的100元就被称为基础货币,而1/=10也就是货币乘数(准备金比例10%的倒数)。货币乘数在经济上的意义就是银行体系用每一元准备金所引起的货币量。我们可以发现,留的准备金比例越小,倒数越大,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就会越多。

  货币供给的决定

  从货币创造过程中,我们知道,基础货币是决定因素,那么,中央银行一开始应该发行多少基础货币呢?这就要根据实际中需要的货币量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决定基础货币量。经济中货币的需求主要由居民和企业带来的。关于货币需求,各个经济学家的看法其实不尽相同。

  *认为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几个。比如说,商品价格总额增加,比如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时,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加,而货币流通速度越快,需要的货币越少,但是如果流通的很慢,大家都赚了钱就藏在地窖中的话,经济中需要发行的货币数量便会越来越多。

  凯恩斯则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是指为了购买商品、劳动等,我们需要货币作为中介来付价钱和拿工资,从而对货币所产生的交易需求;预防动机是说人们总想要保有一些货币,以防不时之需,如突然生大病,等等;投机动机则是利用货币在资本市场投资,以钱生钱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即大家收入越多,想购买的东西越多,想要保留的货币也越多;而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利率会影响大家投资虚拟经济的热情。

  这样得出的货币需求都是和商品价格水平相关的,只是名义上的货币需求。比如,同样的苹果,之前卖3元一斤,我需要三斤,就需要9元钱,但现在同样的苹果却需要4元一斤,我还是需要三斤,却不得不需要12元钱,这样的货币需求上涨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并没有上涨,因此,我们还要根据物价水平对其进行调整,得到实际货币需求。

  货币政策工具

  我们知道,中央银行控制着基础货币,可以通过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给,但实际中,还可以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作为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从而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即除了控制货币发行,央行还可以通过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与直接信用管制来调节货币供给。而前三种为主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即为了增加货币供给,中国人民银行就会在全国债券市场上买入债券,相应的,为这些债券支付人民币,这些支付的人民币就会进入市场流通,增加了经济中的人民币数量,而这些人民币再存入商业银行的话,还可以继续创造。因此,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的是基础货币。相对应的,如果想要减少货币供给,中国人民银行就会向公众出卖很多国债,当公众用他们的存款和现金进行购买时,流通中的货币就减少了,而银行存款减少,货币创造过程也就向反方向进行加倍收缩。其实,公开市场很容易操作,因为政府就如同购买自己的资产组合一样购买公众的债券,它是比较常用的。

  存款准备金政策。如同之前小梨银行所留的10%比例就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它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只是在现实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它的倒数就是货币乘数,影响着货币创造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太多或是一起取款的人太多从而造成了准备金不够而向中央银行借款所要支付的利息。因此,如果中央银行将再贴现率很低,商业银行可能就会没有留足准备金而多贷款,从而货币创造更多,使得货币供给增加,反之,则使得货币供给减少。因为,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再贴现率来影响货币供给。

  此外,间接信用管制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央行给予各家银行道义劝告,表明自己想法来劝服,就如同父母对孩子的说教。另外也可以进行金融检查以及公开宣传自己的政策。直接信用管制则是父母用直接命令的方式,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银行放款或接受存款的数量以及存款利率进行控制。当然,一般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很少采用这类方式。

  3。利率理论——为什么每次存款利息不尽相同?

  *什么是利率

  *利率的种类

  *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利率的风险与期限结构

  什么是利率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会在银行里存有一些存款,虽然存款利息实在少得难以引人关注,尤其是活期,但稍加留心,我们还是能发现,同样的存款,同样的期限,每次得到的利息却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它的利率不同。这也可以通过银行大厅里的利率板看到。而且,不仅如此,活期和定期,长期和短期,银行所给的利率也是不一样的。那么,银行的存款利率是怎样决定的呢?其实,相对应的,贷款利率也是如此。

  通常,利息=利息率×本金×时间。比如,年利率为12%,我们存进去100元,存6个月,6个月是12的一半,也就是1/2,那么,所能得到的利息就是12%×100×1/2=6元。利息的本质是用来表示资本的价格。比如,我们制作了蛋糕,卖给他人,他人要为这蛋糕付费,所付的就是蛋糕的价格。我们为工厂提供劳动,厂长要付给我们工资,工资就是我们劳动的价格。那么,我们为银行提供资本,这些资本的价格就是所得的利息。此外,购买股票所发的红利等也能代表资本的价格。

  那么,既然资本都是有价格的,如果我们存款2年后再取的话,之前一年得到的利息放在银行里是不是也能作为第二年的本金收取利息呢?事实上,通常都是这样的,这种算法也叫做复利,也就是常说的“利滚利”。过去高利贷都是利用这一点赚取高额利息,由于他们本来就给借款人定极高的利率水平,以至于到最后利息远远高于本金,借款人可能一年的收入都不够还一年的利息了。与复利相对应的是单利,也就是无论利息是否取走,计算第二年利息的本金依据是不变的,不会根据利息的增减调整。还是之前的例子,那么,一年的利息是100×12%=12。到第二年,如果按复利计算,第二年就能得到和第一年不一样的利息,100+12=112,112×12%=1344元;但按单利计算的话,依然是100×12%=12的利息了。

  利率的种类

  各种利率可以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比如,我们看银行的提示板,它通常是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将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我们知道利息等于利率×本金×期限,那么,它们三个之间的联系就在于假设存款2年,当以年利率计算时,期限就用2;当以月利率计算时,期限就是12×2=24;如果按日利率计算的话,期限是365×2=730。实际中,通常以年利率为准。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利率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不作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比如,一开始约定利率为12%,那么在存款的这两年间,即使银行的利率板已经做了调整,但是对于之前存进去的款项依然按照12%付利息,而不会随着后来的利率调整而改变。但是实行固定利率,对于银行来讲,所定利率偏高的话,如果以后市场利率降低,银行给之前的储户依然要按高利率,银行就要承担高的资金成本,这也被称为市场风险。浮动利率则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即先和银行协定,由在规定的时间可以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浮动利率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它的费用开支也多,因此,常用于长期的借贷。

  按利率的地位可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基准利率也叫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利率。也就是说,通常,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会被作为市场的基准利率,它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

  利率还有很多种分类,而且它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比如,1年期的存款利率为4%,那么,这个4%既是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一般利率。

  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那么,回到之前的问题:利率水平到底是怎么决定的呢?比如说小明要向小彦借钱的话,小彦该让他还多少利息呢?这些其实首先都要参考央行的基准利率。

  至于基准利率的决定,就我国而言,主要有以下的影响因素。

  如同商品价格的决定在于供求关系一样,经济学中,资金也是由供求状况来决定它单位的价格——利率。相类似的,当借的钱超过能贷出的钱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而各行业利润率的平均水平也是可以起影响作用的。我们知道,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贷款赚取收入,贷款的主体又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如果企业平均利润率水平很低的话,贷款利率当然不能太高,相应的,给借款者的利率水平也会下调。在我国,利率的总水平是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的。

  物价总水平既然能影响货币供给,当然也会影响每单位货币的价格——利率水平。而且,这也是维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依据。如果小山在银行存款1年,银行给的年利率是3%,可是,物价水平却在这年翻了一倍,年初100元的食品年末变成200元,对应的,小山放在银行的100元钱到年末却只有103元,那么,虽然银行给了小山利息,实际上小山的收益是负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名义利率需要高于同期物价上涨率,而且,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各国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虽然资金在我国是供不应求的,但结合全球情况,它确实供大于求的;而且,由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特殊性,我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最后就是政策因素了。由于利率调整会对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等造成影响,利率的变动和控制也是政策工具之一。因此,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去年连续几次降息,就是作为政策工具,刺激经济增长。

  利率的风险与期限结构

  当基准利率决定后,小彦就可以根据它来决定自己给小明借钱的利率水平了。这主要是看小明的信誉状况,也就是小彦借钱给他要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小明的借款期限。

  风险通常是与利率水平成正比的,小明的信誉越差,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小彦所需要的风险报酬就越高,即索要的利息就越多。这也是市场上信誉很高的债券如我们的政府债券会比资信相对较低的公司债券利率低的原因。当然,存银行是最安全的,因此,把钱借给银行相对于把钱借给其他市场主体要低得多。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说法。

  如果小彦认为小明借钱期限越长,他就应该补偿自己越多的利息,因为这就代表自己长期内没有流动现金,那么,小彦所适用的就是流动偏好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长期的利率水平应该高于短期利率水平,因为长期借出资金时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流动性,因而要求得到补偿。

  如果小彦只是根据预期,觉得以后利率水平会上升,因而要小明支付高利率的话,他就适用于预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会上升,长期利率就会高于短期利率;但当经济周期从高涨、繁荣即将过渡到衰退时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保持不变,那么长期和短期利率相等;如果在经济衰退初期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会下降,那么反而长期利率水平会比较低。

  如果小明借钱3年,小彦撇开其他期限的利率水平,只是看3年资金的供求关系的话,那就是市场分隔理论,它是说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长期、中期、短期债券有不同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他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根据供求量的不同,他们的利率不相同。

  在现实中,期限结构的每日变动似乎与市场分隔理论一致,而长期的变动则更符合预期理论和流动偏好理论。

  4。现值——明天的100元不等于今天的100元

  *现值与净现值

  *投资决策

  *资产定价

  现值与净现值

  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和他的主管,当然是主管工资高,但我们能断定这个年轻人比不上他的主管吗?不能,因为我们会把目光放长远,看到未来,那时候说不定年轻人厉害多了。人们在考虑一件现在的事情或作出一个决策时常常会结合它们对将来造成的影响,如10年后赚的100元能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呢?当然不会是简单的100元,因为现在的100元放银行10年后本息和也会超过100元(没有恶性通货膨胀时)。曾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通过广告宣称它有一项彩票的奖金为100万美元。但那并不是奖金的真正价值。事实上,当你得奖后,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只是承诺在20年内每年付款5万美元。如果贴现率是10%且第一笔账及时到户,则该奖金的现值只有美元。

  那么,依据现值的这种意义,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根据现值,我们还可以知道净现值的意义。比如,前面所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所发的彩票,你算出来了中奖后它的现值其实是468246元,可是如果某人为了中头奖而买下了接近一半数量的彩票,花费了5万元,其实他就是亏损了。因此,只是看现值是不够的,这时候我们就要用现值减去现在所付的成本得到净现值来判断我们的决策。当然,如果成本不是现在付的,如成本是随着每次付款5万美元时要交1万美元的税,那么,我们就不能直接用收入的现值减去10000×20美元,而也要用同样的办法算出成本的现值,然后用两者的现值相减从而得到净现值。

  投资决策

  净现值法主要是用来评价方案优劣从而进行投资决策的一种方法。净现值大于零则方案可行,且净现值越大,方案越优,投资效益越好。

  比如,仁和企业面临着几种投资方案,它们分别能带来收益和需要付出成本如下:a方案需要仁和企业在第一年买来固定资产为一台大机器,花费800元,这台机器每年可以带来固定收入200元,持续5年,5年末机器报废,一文不值;b方案需要自己新建这台大机器,第一年付出400元,第二年付出400元,机器也可以用5年,每年带来收入200元,5年末留下来的废品不值钱;c方案是向其他企业租借机器5年,每年租借费是60元,可以带来收入100元,也就是每年可以净赚40元。那么,这三种方案哪个比较好呢?乍看之下,确实不像数字1和2谁大的问题,那么一目了然,但也许你盘算之后发现,正好各种方案的数字算出来都是5年赚了200元,即对于a来说,200×5-800=200;对于b则为,5×200-400-400=200;而c是,40×5=200。

  但熟悉了资本的时间价值我们就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回事。因为第二年的400元并不相当于第一年的400元,以后每年的40元也并不等于今年的40元,我们必须利用净现值来比较才更能体现实际的关系。那么,在计算净现值时,还需要知道折现率,即把未来的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例,它由管理者根据市场各种其他相关变量如利率等来确定,并不是统一的。其实,这也会造成折现率稍不一样,可能最后得到的结果就不相同。但无论折现率是多少,我们都知道第二种方案优于第一种,因为它们收益的现值是一样的,即都是在未来的5年内每年200元,这种收入结构一样,得出的现值也就相同,但对于成本,b方案却有400元是在第二年付出,而a方案两个400元都在第一年付出了。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未来的钱没有今天的钱值钱,也就是今年所付出的800要高于今年付400明年付400的成本。因而,在收入一样,成本较高的情况下,a方案的净现值低于b方案,如果两者之间选的话,b优。对于b和c的比较,则需要知道折现率再来求净现值进行比较了。

  用净现值来做投资决策是比较普遍的,因为它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而且,它考虑了全过程的净现金流量,上例中就是整个5年期间都有,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也便于各个方案在全过程即使有不同的结构,如b方案机器能用6年的话依然可以这样比较现值;另外,折现率的决定还考虑了投资风险,如风险大则采用高折现率,风险小则采用低折现率。

  但是,用现值法做决策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说,净现值的计算较麻烦,难掌握,就像上例还算比较简单的现金流结构,都需要专门的计算器计算;而且净现金流量的测量和折现率较难确定,如仁和企业做项目抉择时,只是假设这台机器以后能拿到那么多收入,但实际能拿多少却是不能测量的,对于折现率也是,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风险任意决定,但有时太随意了,也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甚至会由于折现率的不同最后造成方案排序不同,抉择不同。

  因此,现值法可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评判方法,但也需要其他评判指标一起配合。主要有内部收益率和回收期。内部收益率是指知道当前付出的成本和未来的收入后所计算的一种收益率,如仁和企业年初付出100元买了一台机器,第二年初得到收入110元,接着机器报废,那么,它的内部收益率就是10%,验算也可以知道100×(1+10%)=110元,比如,此时仁和企业把100元存银行,银行利率是4%的话,4%也可以看做是存银行这个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两者相比,当然是买机器更优。如果还有其他方案内部收益率为12%,仁和企业就要放弃买机器的方案,而采取更高收益率的方案。

  内部收益率法当然也有自己的缺陷,因此,和现值法相匹配可以更加科学。回收期是计算付出的成本要几年收回来,比如,仁和企业投入同样多的钱拿去开家大型零售店和小工厂,零售店3年的收入就能赚回投入的成本,但工厂需要5年,那么,零售点方案的回收期就低于工厂,按照这种方法,零售店方案较优。但比如说,零售店3年后收入没什么变化,而工厂收入不断高速上涨,其实用现值法可能工厂方案的净现值更高。

  资产定价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项资产的净现值往往不会为正。试想,现在有人给仁和企业推销一台机械——隼龙机械,仁和企业要求这个资产能给自己带来8%的报酬率,这个报酬率就被称为必要报酬率,也就是说,假设隼龙机械能用1年,价格为100元,在1年后得到收入108元即不能使用,那么,隼龙机械正好能带来8%的必要报酬率,即100×(1+8%)=108元,这个价格就是合理的,仁和企业购买该机械。但我们要知道,这么合适的价钱其实并不是凑巧碰到的,这个100元其实是当隼龙机械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价钱。

  因为根据100×(1+8%)=108,108元按照8%的必要报酬率折现到现在就是100元,也就是隼龙机械收入的现值是100元,而现在付出的成本也是100元,即成本的现值是100元,那么,我们计算出来的净现值当然为零了。为什么资产净现值不会为正呢?假设大家在购买这种隼龙机械时都要求8%的必要报酬率,那么如果现在卖机械的人定价为98元,低于最合适的100元时,净现值为2元,此时不需要这台机器的人也会去买,因为这是一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就是在满足8%的必要报酬率时还能付出少的成本,最后隼龙机械就会出现供不应求,根据供求关系法则我们可以知道该机械价格会出现上涨,直到100元均衡。而这也是资产定价的原理。利用净现值等于零,折现资产未来的收入,得到它现在应该售出的价格。

  当然,资产定价除了净现值法也有很多其他方法,如按历史成本定价,按市场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等等。按历史成本即某项装备买来花了多少资金减去这几年耗用的折旧就是它现在的价值;市场价格适用于其市场活跃的,如木材等,看同样的东西在市场上卖价多少从而定价;重置成本即现在你要去买个一模一样的需要花费多少钱,那么,你的这项资产就值多少。这些资产定价方法都需要知道一定的数据才能计算,而且通常比较客观但适用性不广,而净现值法则需要估计将来的数据,没有其他方法那样精确,可是适用范围很广。

  5。保险——央视大楼火灾谁来埋单?

  *什么是保险

  *保险的历史

  *功能及分类

  *如何购买保险

  什么是保险

  今年正月,央视附属大楼发生火灾,后果严重。如此价值高昂的大楼发生火灾,谁来承担损失呢?相关人当然逃避不了责任,但经济上的损失谁又有这个能力负责呢?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2月26日表示,中国人保已经专门成立理赔工作小组,正在对央视大楼着火进行一系列理赔前的处置工作。因为该大楼的保险是由中国人保承保的,保额是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可以为这项巨额损失埋单。那么,保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保险合约中,被保险人支付一个固定金额(保费)给保险人,前者获得保证:在指定时期内,后者对特定事件或事件组造成的任何损失给予一定补偿。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某天,风和日丽,丈夫决定带妻子、孩子出海游玩。在海边遇见一个卖救生圈的商人,商人见到他就对他说:“先生,买个救生圈吧10块钱一个,很划算的。”这位丈夫很不耐烦F地摆摆手,带者妻儿出海了。一路上风平浪静,不一会便到了海中央。一家人很开心的说笑着。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来了,风掀起的浪顿时把船掀翻了,一家人都在水中挣扎。这时旁边划来一条小舟,卖救生圈的商人正坐在他的独木舟里并带着救生圈。丈夫赶紧朝他喊:“给我三个救生圈,我出100块一个。”“100块?不卖,现在十万一个。”这就是保险,平时的一点付出可能换来很不相称的大回报,但也有可能是没有回报的。比如,这天一直都是风和日丽,一切顺利。那么,买来的救生圈就并没有发挥作用。而如果买的是保险,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不同于其他工具,保险本身并不能消灭风险。

  保险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它是为了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运用多数单位的集体力量,根据合理的计算,以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共同建立保险基金,对特定危险事故或特定的事件的发生所导致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成员分担。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的合同安排,即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被保险人以缴纳保费获取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保险人则有收受保费的权利和提供赔偿的义务。

  也许在最近就有人向你宣传他们的保险产品,称“就和你把钱存在银行一样,买保险比存银行划得来”,那么,保险和储蓄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呢?其实,二者虽有联系,但却不能简单相比,因为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投资。

  虽然从预防风险上看,保险和银行储蓄都可以为将来的风险作准备,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如果钱存在银行,那么当将来发生了损失事故,就需要由自己在银行里的钱来应付,是自助,同样,其他人发生损失时,也是由他们在银行里的储蓄来承担,而不用我们埋单;如果是购买保险的话,我们的风险就转移给了保险公司,发生损失时,由保险公司里的钱进行赔付,也就是用大家所交的保费来承担,其实是一种互助。

  另外,在银行储蓄是存取自由的,保险则带有强制储蓄的意味,它可能利润率很高,但只有在保险期满或保险事故发生时才能拿到。同样,银行储蓄中的金额是确定的,而保险中,你最后能得到的钱数却不一定。还有一个实质区别就是银行存的钱还是你的,但购买保险花的钱就不再属于你了。总之,保险是用来保障的,而不是用来存放资金的,所以,两者虽有联系和相似处,却不可比。

  保险的历史

  对于央视附属大楼的火灾,中国人保进行赔付。乍看之下,央视似乎捡到了便宜,而中国人保却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故承担巨额责任,又由于人保的赔付金来源于其他投保人所交的保费收入,那其实是其他没有发生保险事故的人们在为一项与自己无关的火灾埋单,很不公平吧?不,事实上,保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公平!为了大家一起分担风险,互助救济。

  让我们把范畴放小一点,假设只有一个村子,住了十户人。如果其中小红的家着火了,所有家产付之一炬,村里的人一定会给予关爱和物质上的帮助。可是这个村子如果经常性着火,大家都有可能受到这种灾害又没有其他办法的话,也许,村长会想要将这种帮助稳定下来,让每户人家都交出一部分钱集合起来,以后有哪家再发生事故的话就用这笔钱给予帮助。那么,我们其实可以把大家交的那部分钱看做保费,而给予帮助的钱就是赔付的费用。这是保险最简单的假设形式。

  其实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比如,我国历代王朝都会收取集体每户一部分粮食囤积起来防备灾荒。孔子也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1/3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这种为了防患灾害进行的保障就是原始形态的保险。

  在国外,保险思想则发展更早并更成型。公元前2000年,在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曾下令僧侣、法官及村长等对他们所辖境内的居民收取赋金,用以救济遭受火灾及其他天灾的人们。在古埃及石匠中曾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个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其实,保险的雏形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即居民缴纳的赋金、成员的会费以及士兵的会费都相当于保费,保险事故是火灾、天灾和丧葬。

  公元前916年,罗德岛的国王为了保证海上贸易的正常进行,制定法律,规定某位货主遭受损失,由包括船主、所有该船货物的货主在内的受益人共同分担。在公元前260年~公元前146年,布匿战争期间,古罗马人为了解决军事运输问题,收取商人24%~36%的费用作为后备基金,以补偿船货损失,这就是海上保险的起源。

  而现代保险就是从海上保险发展到火灾保险、人寿保险和其他保险的。

  中国现代保险最早的是广州成立的“广东保险社”,是随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由帝国主义国家开办的。中国本土资本的保险业最早是1885年招商局在上海创办的“仁和”、“济合”两家保险公司,后合并成为“仁济和”保险公司,主要经营水、火保险。

  功能及分类

  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于它有众多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它可以转移风险。生活总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其中有很多是不幸的,这就是发生事故的风险,有些事故甚至带来的损失巨大会超出承受范围,如央视大楼的火灾,保险的存在就可以转移这种风险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通过大家一起投入保费从而对所有有危险顾虑的人们提供保障,因为概率是一定的,发生事故的人远少于投保的人,所以通常,所交的保费也会远小于发生损失时所得到的赔偿。

  因此,保险还可以均摊损失。购买了保险后,事故发生的风险其实还是存在,如车祸并不会因为买了保险就不会发生撞车了,它造成的损失也是客观的,保险就是让大家一起来分摊一场车祸带来的损失。但是,保险只是起分摊的功能,也就是我们一起承担,但并不会减少损失。

  在转移风险,均摊损失后,保险还可以实施补偿。

  对于保险的分类,我们最常用的是根据标的不同,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责任保险。如小彰担心房子着火,给房子买的保险就属于财产保险,财产保险是以物或其他财产利益为标的的保险。小久担心身体状况不好而买的保险就是人身保险,它是以人的生命、身体或健康状况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如果小智担心小修违约,而去买的保险是责任保险,即以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如何购买保险

  面对琳琅满目的宣传和不断拜访的保险推销员,我们应该购买吗?要如何购买呢?首先,对于主动的保险推销员,请一定要求其出示有关证件。

  然后,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购买。如根据自身的年龄、职业、收入等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适当购买人身保险,既要使经济能长时期负担,又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比如,虽然年轻人现在购买人寿保险比老年人优惠很多,但相应的,所付的周期也长很多,而且,还需要收入确定,这样才能按时足额的缴纳保费。对于“重大疾病保险”等种类,适应于没有医疗保障的从业人员而不是对医保无忧的人们等。如经常出门的人就可以购买专门的人身意外保险而不是每次都去买乘客人身意外险。而且,通常我们所要买保险的都是很大的损失事故,对于自己可以很容易应付的损失其实就没有必要。如果我们觉得保险公司的险种太多却又没有一个能正好满足自己要求的话,也可以对其进行合理搭配。

  如果我们决定购买的话,就要注意保险条款上所列的事项,如保险责任尤其是免除条款,因为很有可能当发生了那项事故,如火灾时,保险公司却发现是家里的小孩子放的火,而其实这个原因在免除条款里,也就是您并得不到赔付。所以,完全可以要求业务员详细的讲解清楚。

  6。有价证券——未来的权利也能进行买卖?

  *什么是证券

  *股票

  *债券

  *其他证券

  什么是证券

  “你想干什么我来帮你完成,用我的时间来给你办事,然后你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是出售剩余人生!”淘宝网上开店“出售剩余人生”的女孩一度引起了热议。店内目前出售的“1天时间”,一口价为100元,1小时为30元,10分钟为10元,另外还有不同价格的交通费用、物品成本。时间也能买卖?没错,只要是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都能进行交换,就如同超市里有各种日常用品,零食、小吃可以进行交换,其他市场也有其他种类的商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其实对于时间的买卖并不新鲜,现在的人们对于资产的创新已经到了对未来价值的买卖,如一块荒地上面什么都没有,你却需要花钱才能得到它,那么这时,你买的就不是现在的一块荒土,而是未来它能带给你的一系列的现金流。人类继续设想,于是未来的权利也能买卖了,如期权,即未来可以购买某项资产的权利。但这些东西的买卖就不能在商场这样的市场了,对于后者那样的金融产品,我们有专门的证券市场,这个市场里交易的也再不是日常用品,而称之为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产权性,即它记载着权利人的财产权内容,代表着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当你拥有该证券就意味着你正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虽然有时候实际上证券持有人并不实际占有财产,但我们可以通过持有证券,在法律上拥有有关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2。收益性,是指我们可以依靠持有证券来获得一定数额的收益。3。流通性,也就是当我们需要现金时,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把手中的证券作为商品一样卖出去。4。风险性,是指我们持有证券并不能像持有现金一样安全,有可能之前投入的钱其实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这是由证券所带来的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所致。

  股票

  为了保护绿色植物,有更多的资金照顾城市里的树木,胜运城市政府决定将城市里的树卖给市民领养,市民交付一定的领养费,领养后该市里就有一些树的所有权可以属于市民,但政府会找人代为集中种植。这样的话,该市政府既可以筹到一笔资金来打理树木,让它们茁壮成长,又可以利用公众资金。对于公众来说,虽然拥有了所有权,但却不是自己去种植树木,甚至只是知道自己拥有了多少树木,却不知道具体是哪几棵树,被摆放在哪里。而这种所有权真正有感觉的时候是当树木倒下,需要处理时,我们可以将它收回来做家具或者卖掉,等等。专门护理树木的工作人员只是拿工资做工作,却并不是因为拥有它们而却照顾它们。这其实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而股票也是同样的原理。当我们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时,我们也拥有了该公司一部分资产的所有权,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一项资产,我们也不会去经营这家公司。而公司的经理只是被雇用来做经营的,并不是因为是自己开的公司。公司向我们发行股票也是为了筹集到资金从而用于公司发展。这就是股票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发行股票对公司来说不就是圈钱吗?连个纸质证明都没有的“股票”就能换来一大笔资金,到头来公司还是在他们手上。其实不然,虽然公司的日常经营中,作为投资者也许没有存在感,但当公司破产时,在偿还债务和其他应付款项后,股东对于公司的剩余财产可以依据自己的股份进行索取。除此以外,作为普通股股东,还有权参与公司的股东大会,并有建议权、表决权和选举权。重要的是,普通股股东有权从公司利润分配中得到股息。但是这要由公司赢利状况及其分配政策决定。

  另外,如果公司需要扩张而增发普通股股票时,现有普通股股东有权按其持股比例,以低于市价的某一特定价格优先购买一定数量的新发行股票,从而保持其对企业所有权的原有比例。刚才一直说到的都是普通股,其实,公司还会发行一种优先股。优先股优先的是分配权和求偿权。不过,优先股分得的股利是固定的,而不大会受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优先股也没有普通股东的其他权利。

  现在也许还有一个疑问:股票不是永久性的吗?资金是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想投资这个公司了,想换一个公司或者想把钱拿出来急用怎么办呢?虽然一般情况下,除非公司要回购股票,股东是不能向公司要回投资的,但是我们有证券市场,我们可以将手中的股票卖给另一个人,他成为股东,而我得到资金。当然,这时股票卖的价钱就不是由我来随便定了,而是根据供求关系。同样的,如果我觉得另外一个公司更好,想要投资那家公司,但是它现在并没有发行股票,我就可以从那家公司的股东手里去买他所拥有的股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这样公开发行股票的。只有已经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对公众发行股票并在股票市场上交易。根据这些,还可以对股票进行分类。A股是最常见的,它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即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B股区别在于虽然也在中国内地注册、在中国内地上市的,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但只能以外币认购和交易。H股是指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股票。S股是指那些主要生产或者经营等核心业务在中国内地,而企业的注册地在新加坡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挂牌的企业股票。N股是指那些在中国内地注册,在纽约上市的外资股。

  债券

  阿崎向阿弘借钱1000元用于自己的生意投资,签下借据,约定3年后还钱,每年给100元的利息,1年后,阿弘弟弟生病需要钱急用,但阿崎现在拿不出钱,必须要到3年后才能收回投资还钱。于是,阿弘找到另一个资金富余的小神,由于小神也认识阿崎,相信阿崎的信誉,因此,他愿意让阿弘将阿崎的借据转过来,由小神给阿弘1100元,再过两年后,阿崎直接还小神1300元即可(假设单利,一次还本付息)。这时,借据就形成了流通,成了一种工具。

  现在假如阿崎生意大赚,开了一家公司,进行新的投资需要1000万元,于是,他不再是开借据,向朋友借钱。他开始用自己的公司名义发行10年期债券,向愿意购买的公众借钱。小神也买了其中1万元的债券,每年能拿到利息500元。可是,两年后小神要和女朋友小绪结婚,需要现金,那么,小神就可以将债券转卖,比如,阿弘正好想买,阿弘就接过小神的债券,然后给他11万元,10年后,阿弘就能得到阿崎还的15万元。但是,如果阿弘中间也需要用钱的话,他可以将债券卖给另一个人,从而获得资金。

  这就是债券的流通过程。也许看起来和股票的流通有点像,但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而股票是证明所有权的凭证。此外,债券是有期限的,股票却只能靠流通来取回投资。债券还本付息是固定的,股票则需要根据很多因素,价格上下波动。总之,债券的特征如下:偿还性,即债券一般都规定有偿还期限,发行人必须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流通性,大家可以自由转让手中的债券;安全性,因为与股票相比,债券通常规定有固定的利率,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联系,收益比较稳定,风险较小。此外,在企业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享有优先于股票持有者对企业剩余资产的索取权;收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得到债务人所给的利息收入;二是买卖时还能根据债券价格的变化赚取一定的差价。当然,相应的,也可能是亏损。

  其他证券

  除了股票,债券这些基本的证券形式外,还存在其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如夏天时,阿魅到农村一趟,发现小禄家的水稻长的特别好,于是提前支付小禄一些钱,约定秋天收成时小禄要给自己30斤水稻,这就是对未来商品的买卖。现在放到有众多交易者的证券市场上,阿魅觉得3个月后石油价格应该会上升,于是买了3个月后的石油,这就是远期,如果是固定的合同样式,那就是期货。同样,阿魅还可以买下未来的股票和债券。这和买未来的水稻和石油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阿魅并不确定未来是不是该买,他希望根据未来的状况再做决定,他就可以买下未来购买某项资产的权利,也就是期权。假设那项资产是某只股票,阿魅买下了这个权利,即未来可以以现在约定的价格买下那只股票,或者,未来的股票跌价很厉害,现在约定的价格太高,阿魅可以直接买股票而不需要靠这个权利以现在约定的高价格买时他还能放弃这个权利。那么,这就是看涨期权,对应的,还有看跌期权。为了这个权利所付的定金其实就是它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