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指引三:知识目标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0:02

案例指引三:知识目标解析

(2010-01-15 17:40:46)转载      例一。秦的统一

    基础知识目标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攻打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讨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差别”评价“焚书坑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初步形成迁移的能力。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和“秦王扫六和”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明确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以便以此“学以致用”,“古为中用”,从中体会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此贯彻、分析、判断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

    思想教育目标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例二  秦的统一

            知道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和修筑长城、开发南疆的有关史实,列举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开讨论,尝试与同学交流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题,讨论秦朝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例一的陈述方式非常典型,翻开各类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教案类书籍,无不如此,更有甚者以图标的方式搞得滴水不漏甚至夸大其词。这类陈述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无重点无特色。究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历史知识只是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分离,知识结构与只是认知脱节;教授中心而不是学习中心,主题词陈旧;能力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过高;教学任务过重,无法顾及学生的学业发展。

    例二比例一给人的感觉不仅简洁了许多,而且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节课的特色;陈述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描述了学习结果,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目标的检测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成就,而不是教师所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注意到了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学习活动主题明确。但是,例二依然保留了例一一些不足。比如,“知道”和“列举”的内容,与“讨论”和“探讨”的所欲提升的问题,虽互为关系,但不是一个能力层次上的问题;“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理解统一的措施”的“深远影响”,以及感受它的“重要性”等,由“知道”和“列举”得来的一句显然不足。也就是说,例二尽管注意到了“过程与方法”,并对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和维度很了解,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视野的开阔度还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个目标对知识衍生性的角度看,也有消肿和完善的必要。

    其一,找到这节课的主题词——“统一”。怎样统一、统一措施、统一影响、凡此等等问题,其核心议题当时“谁完成了统一”。所以,秦始皇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中心。秦始皇既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内容,又是一个知识类型。怎样切入或者说设计这个人物,既具有操作性,又呈现教学个性。

    其二,找到历史人物的落脚点——“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由此设计学习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由此二者,教学目标才有预设的意义和衍生的价值,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培养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感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等,因为是历史教学的常规任务,不必写入教学目标。至于课题教学目标具体呈现的形式,我们认为,围绕上述两个主题词和本课历史认知的落脚点,还是陈述学习活动指导方法和能力标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