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0:07

  审视: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形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地位也会不断的提升。而中国的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包括“我形象”(内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他形象”(外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两者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深入地探讨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在审视中深思,在审视中发展变化。一、世界看中国与中国看自己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一直努力靠近大国的风范,但是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中国对自己的看法方面还是有相当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来自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也有中国公众对本国的极大满意度。中国倡导世界和本国都应该用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对彼此的看法,在国际上能够树立公正的形象,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才是最重要的。中西差距不容忽视据英国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人和美国人最担心中国。46%的英国人认为中国是盟友,只有33%的人认为中国对英国来说是威胁。巴西对中国崛起的力量持相对放松的态度,巴西人中的42%认为中国是盟友,31%认为中国是威胁。一半以上的韩国人认为中国不算是盟友而是威胁,而持同样看法的美国人所占的比例也将近一半。除此之外,中国还被认为需要对气候变化负责,持这种看法的韩国人有75%。同时,一些国家的人对中国在全球中所占新优势的地位保持警惕。不过除此之外,大部分国家还是认为中国是友好和现代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对国家发展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中国人普遍认为中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很好,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一个正面的发展,同时中国在国际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是负面大过正面,消极大于积极。如过去西方媒体经常针对人权和民主这些问题对中国加以批评,现在则总是紧紧抓住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放。很多西方人士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造成西方就业机会的减少和流失,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除此之外,许多西方媒体把能源价格猛涨的原因也归罪于中国,他们称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就连中国在非洲开展援助活动,也被外国批评为是所谓的新“经济殖民主义”。实际上,对本国的国际形象看法在国内外的差距,每个国家都存在。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就像是美国人对自身的国际形势感到乐观,但国际上却往往是谴责声大于支援声。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害怕他们不懂的事物以及变化太快的事物。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事物。因此,中国不应该过于在意这些报道。此外,也不能将国内的一些“利益集团”的声音等同于国际社会的声音。

  与对中国的恐惧心理的增长相比,中国的实力增长的确要快得多,甚至显著得多。有国外专家评论:“中国已经做得很好了,中国要在未来做得更好。”差距缘何而来一国对他国看法的主要依据要素是事实、价值与利益。事实方面就是中国到底做了些什么;价值方面是指在事实真相弄清楚之后,判断事实的价值在哪里;而利益方面,也就是指中国所做的事情对他国的利益有什么影响。有专家评论说印度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但是中国确实是印度的经济竞争者、意识形态的竞争者和地缘政治的竞争者。因为这些原因,印度自然会对中国有负面的感觉。国外看中国与中国看自己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首要的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双方共同造成的,一般来讲,任何国家的媒体包括中国自己的媒体,都是带着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社会和其他国家的社会。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人权和民主问题非常敏感,但是国内媒体并没有充分报道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报喜不报忧,所以才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国外的一些对立的观点在中国国内媒体很少出现。即便是对一些国外书籍,也只是翻译出对华友好的部分,而那些不友好的部分往往都会被删掉。普通的中国人便把知道的这些信息都当作是外国的善良本意,他们很难想象自己会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中国的公众一般都会认为,中国并没有进行任何的侵略活动,并且跟各国的往来也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是完全正当的。进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后,中国更是在经济政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退让,可这些并没有换来西方国家的认可,他们越来越变本加厉地指责中国。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为何西方能做而中国就要一直做个好人,委曲求全,成全别国?当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应该为很多事情负责时,中国公众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而是西方强加到中国身上的。更多人认为西方这样评论有失公正,甚至有嫉妒嫌疑。

  西方国家国防系统庞大,且其同样庞大的官僚体系也造成了西方国家在看待中国问题上的悲观论断。美国的国防支出占全世界的一半,谁都知道这背后自然离不开官僚体系的支撑。官僚系统中的官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寻找潜在的问题,而日益崛起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自然逃不过这种寻找的眼光,发展的道路上也多了一些阻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非常关注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是这种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就面临着一个结构性的障碍。负面印象也可能转化成实际利益上的损害,更为严重的是,负面印象对那些主张对华政策强硬的人来说是一种政治支持。虽然中国的相对实力已经大大提高,但毕竟中国有求于世界的方面要多于世界有求于中国的方面,再说对中国印象不好的观点都在西方,而西方国家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在看待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方面,要有一定的客观性。不要让公众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最终被强硬派利用,否则中国的发展之路将会更加艰难。消除差距建议中国已经在努力地倾听世界的看法,中国现在能做的就是在政治和外交领域方面扩展,坚持用开放的心态来聆听别国的意见。同时,中国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向外界展示自己,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不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中国。奥运会期间,一些国外媒体不仅报道奥运赛事,也报道了中国的一些文化特色,这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因此,中西方的媒体都应该有所调整,西方媒体应该减少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以公正的心态来对待中国。中国本土的报道也要多报些忧,少报些喜。多一些公正的评价,这样便能让中国公众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中国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应该提高,因为许多国外的负面报道往往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中国又无法主动纠正或者反击,这样就会让真相被掩盖,并且也会被评论引用成为恶意的信息来源。

  中国的现在,是近两百年以来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东方大国,中国也在世界的聚焦中越发成熟和开放。中国正在无形中构建一个个文化交流平台,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中国都需要与国外加强交流。现在的中国不只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转型关系到世界的命运。当然,中国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弱点。如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人口不断增长带来资源的危机,贫富差距正在日益拉大,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还并不成熟等等。中国本身也应当正视这些因素,树立客观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在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正在努力改善自身在国际上的形象,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大国思维中国是不断前进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西方媒体仍旧带着批评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甚至不惜用不实的报道来抹黑中国,大部分观点都有失公正。很多国家都视中国为本国的威胁,而中国要做的就是要加强自己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活动,让各国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这个历史大国。中国应该维护自身在国际上的形象,承担该承担的责任,身为一个泱泱大国要更加开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驳那些不实的报道,相信长此以往,一定会拥有崭新的面貌!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为中国带来新形象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而今天,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终于凭借自身努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已经枝繁叶茂,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中国成为“参天大树”中国的实力、形象、利益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举行的一些研讨会,对中国的关注比较边缘。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已经越发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很少有重大的国际问题讨论不涉及中国。近几年,伦敦举办的许多国际问题研讨会常常把中国列为中心话题。在澳大利亚,凡说国际关系必谈中国。

  经济方面,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且极具活力的因素。中国的需求影响着全球市场,也直接影响到国际能源、资源的生产、交易价格和投资走势。中国不仅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重点,也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参与者。在安全问题上,投入的分量也在不断加重。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同时给了中国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中国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在纷杂的国际关系中,常常存在一个“利”与“势”是否能平衡的问题。“利”代表的就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而“势”则代表着世界的走向和人心向背。中国这些年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顺应时势,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得道多助。中国国航营业部近20年来在国外的工作量和地位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1986年,有一条航线是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中间经过罗马。罗马由于只是路过地,所以只能算是半条航线,每周只有一班,全年的客流量都不多,只有1000多人,货运量也较少。目前,中国国航有两条航线,分别是从北京到罗马,从上海到米兰,这两条航线任务十分繁重,每周有10个航班。到2005年的时候,客流量已经达到了14.7万人,货运量接近5000吨。而中国国航的营业额也大幅度上升,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航空公司。同时,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中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些都让西方对中国的发展刮目相看。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奇迹,这些都震撼着国外媒体,中国广阔繁荣的市场也深深吸引着西方工商各界。近些年来,许多大企业和各种中小企业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寻找发展的商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将中国作为他们前程的风向标。西方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正面报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

  从中国加入联合国说起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件对中国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已经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这件事无论对中国来说,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的崛起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了力量。加入联合国之后,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展开了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为建立新的联合国经济秩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的成员国也进一步认识了中国,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得到各国的认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善,尽管当时美国竭力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但是在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后,中美关系也有了极大的突破,双方也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亲自访华更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突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又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物,并在联合国这个大舞台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加入联合国初期,中国承担了一定的捐助义务,并且也获得了联合国的很多财政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联合国的作用已经大于从联合国所获得的帮助。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联合国在公开的文件和刊物上多次倡导各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同时也建议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在推动实现脱贫的目标上。在伊拉克战争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紧密合作,阻止并挫败了美国企图利用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武力战争的阴谋,在联合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写下了多个强国联合、成功制约美国的篇章。同时,这也是继冷战之后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已经崛起,并将在国际舞台上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履行大国义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在安理会中的作用,是防止联合国做出不利于全世界人民的事情,防止联合国因为个别大国的唆使而被拖入非正义的战争中。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加强,联合国内部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发挥潜力,防止战争的爆发,并且能够推动地区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从本质上说,就是阻止联合国做坏事,推动联合国为世界人民做好事。

  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2005年是中国的崛起之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是真实地在崛起,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向前冲。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崛起的中国好比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它可能不会去遵守游戏规则,而是依靠自己庞大的身躯,横冲直撞地把那些原本精心摆放的名贵瓷器统统打碎。的确如此,如今的中国正在用一种不同于别国的方法,来吸引各国的眼球。1971年的时候,在美国的超市里根本就看不到中国的商品,但是现在,在美国随处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在法国巴黎的商店里,已经专门开设了使用人民币的柜台。中国入世的谈判长达15年,算是全球所有入世谈判中经历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谈判的这15年中,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可忽视,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面临的国际要求就更加苛刻,阻力大也是能够预料到的。曾经有一个入世谈判的外国代表这样说:中国的难题是中国自己出的,因为中国的成功让它遇到的困难比别国多。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威胁论”一直存在,且这种担心越来越明显。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必然要走过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中国的发展让人既敬佩又害怕,中国的经济和各国开始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成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对中国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害怕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所以在入世谈判中,中国最核心的立场就是坚持遵守规则,开放市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只是时间的问题,和有些国家发生的贸易摩擦恰恰体现了中国正在慢慢变强。中国在入世之后,遇到了很多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中国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摩擦的出现正是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若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根本就没有机会和别国发生摩擦。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考虑到自己国家的贸易利益,也要考虑到别的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才能均衡发展,也才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大国风范。

  大国思维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开始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加入联合国开始,中国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且为各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入世以来,中国坚持开放的政策,积极和各国进行平等的贸易往来。但是“中国威胁论”一直存在,贸易摩擦和冲突也不断,对于这一切,中国并没有回避,而是坦然面对。相信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更加完善自己,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中国对美国的三个真正挑战中国的发展在国际上有目共睹,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获得的金牌数量远胜美国,首次成为奥运金牌总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力量开始以一种更快的方式运转。中国有一个潜在的13亿人才库,而中国对美国的挑战也才刚刚开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要么被强国打败,要么和强国抗衡。崛起的中国以一种更加强大的力量在国际社会上立足,所坚持的目标一直不变,它是和平的坚定守护者,但是面对强国的挑战,它并不示弱。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潜在领袖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可能取代美国在世界事务所之巅的地位,这种说法显然并不可靠。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中国正在努力赶超。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已经取得了真正惊人的进步,并且展示了其内省、自我调整以及不惧改变的能力。这些都是美国恰好缺少的品质,因此,中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说法,是有相当的根据的。中国社会主义创造奇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不断加重,曾经被人嘲笑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却创造了奇迹。尽管中国也为此付出了贫富差距拉大等相关代价,但是中国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称赞,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更是令人担心的事情,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毕竟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工厂和领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但面对以中国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美国也难免有所顾忌。

  中国经济的成功所带来的主要挑战,更多地在于中国的崛起可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0000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同时中国的货币正在升值,并且朝着完全自由兑换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的银行以及很多私人投资者都尽其所有的掌握大量的中国货币。当人民币能够实现完全兑换的那一刻,它将与欧元一样,成为替代储备货币,世界货币体系从此也会有所不同。欧洲和中国将扮演的角色与其经济实力相应,美国将不再享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它必须与别国分享。中国即将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中国的市场虽然是刚刚开放,但是它很有可能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世界金融中心。中国已经消耗了世界上大量的原煤等能源,其进口能源的速度也在飞速增长。在自然资源的投资上也使其迅速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同时也成为拉丁美洲等地区可取代美国和欧洲的重要经济伙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公民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显著提高,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因此,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被认为是一个领袖。从中期的眼光来看,中国开放资本市场非常重要,在经济领域应该更加自由化。中国和美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中美关系在双边和多边的合作中将会对全球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对美国来说,最大的风险不是中国将取代美国,而是中国不进行必要的经济改革,不能够保持平稳的增长率。中国既然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的潜在领袖,就足以证明在经济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应当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带动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科研的领头羊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和成就令很多国家都叹为观止,就连已经习惯了主宰科技和全球经贸领域的美国人也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其实,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偶然,一项调查显示,美国

  的毕业生只有15%拿到的是自然科学或者工程类学位。但是在中国,这些领域的毕业生要占到一半以上。美国有34%的自然科学博士和56%的工程类博士学位都授予外国留学生,其中中国人占了很大一部分。“9·11事件”之后,美国的社会签证制度发生了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很多中国或者印度的工程师都很少去美国发展,这也间接造成了美国人才的流失。由于人才资源的匮乏,美国甚至被迫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或者印度。由此可见,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能够在美国受到欢迎,但是也一样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就。尽管如此,曾经饱受闭关锁国之苦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中国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99%的中国公司都没有专利权,60%的中国公司都没有自己的商标。但中国并不自甘落后,中国的科技战略投资计划列出数十个领域,并希望能够借此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中国积极活跃在科技领域,并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新高。很有可能下一个信息技术革命将不再被西方垄断,而是由以中国为首的亚洲人主导。这些都意味着美国人不再是科技的垄断者,它不再拥有和控制知识产权。中国的努力渗透到各个领域,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中中国将占有很大的分量。中国成为多国最欣赏的国家毋庸置疑,美国近些年来在国际政治上的行为令人失望,得罪了很多国家,也欺凌了很多国家,为自己树立了太多的敌人。尤其是美国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一举动更是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恨。就在美国的形象大幅度下滑时,中国妥善应对亚洲的金融危机、科索沃危机等一系列的国际危机,积极发挥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除了少数国家之外,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人民最欣赏的国家。中国曾经有过闭关锁国的历史,但是现在的中国完全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各国友好往来,成了最擅长外交的国家之一。

  中国并没有渴望统领全球,它不像美国那么野心勃勃。所以美国的国家安全机构认为中国对全世界的威胁定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很多国家都转向和中国友好相处,这是因为中国友好的外交政策,也是为了平衡来自美国的威胁。中国积极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积极推动经济、环境等各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是捍卫“主权国家平等”和“国家不可侵犯”的守护者,积极与各国保持着友好发展关系。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增长,美国人最终意识到中国对美国构成的主要挑战不是双边的,它们本质上是全球性的。中国今天能够重回财富和权力的发展中心引人深思,尤其值得美国深思。大国思维无论是从历史上来说,还是从当今的世界格局来说,中美关系一直是比较复杂的国际问题。尽管中国坚持和平开放的外交政策,但是面对崛起的中国,美国还是心存恐惧。所以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的挑战。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上升到很大的高度,因此并不畏惧美国的威胁。不管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来针对中国,中国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中国一定会以更加强大的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对美国的挑战正展示了中国的全面崛起!四、国家营销:奥运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窗口。”2008年,最令中国人振奋的事情,莫过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奥运会让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传播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以一个更加自信的姿态穿梭在世界舞台上。奥运会不愧是一次成功的国家营销,中国的前期准备没有白费,它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奥运盛会塑造良好中国印象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世人都惊叹不已。美国有篇评论这样评价,北京奥运会将作为最杰出、最感人的篇章载入史册。开幕式上,李宁、姚明和那个来自地震灾区的小男孩,恰好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体现。北京奥运会所表现出来的创意让世界为之感叹,它成功地表达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旨,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西方媒体大力称赞北京奥运会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西方媒体评论说,在赛场上,无论中国队输赢,中国观众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些正说明了中国已经具备了大国风范。《纽约时报》还特别赞扬了奥运会年轻的志愿者们,志愿者们工作出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友好和礼貌体现了中国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同时,这样的热情也并不只限于运动赛场内,更是洋溢在整个北京城。还有报纸评论说,中国的崛起不仅仅只限于经济方面,也包括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和谐社会和集体主义理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国际上也有着深远影响。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与之前大大不同,奥运会开幕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主流媒体不仅增加了对中国的报道,同时正面报道也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负面报道。奥运会开始让世界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巴西著名的专栏作家阿尔多·佩雷拉发表评论说:“北京奥运会有助于促进西方与中国之间相互信任。”他指出,奥运会是全人类的盛事,中国为奥运会的筹备付出了大量心血,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中国所精心准备的这场盛会。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利用北京承办奥运会的机会组织了一些针对中国的抗议活动和发表不实报道,这些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正面报道影响世界奥运会是和平与友谊的盛会,古代奥运会举办时,所有的部落都会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争执甚至是战争,热情地投入到奥运盛会中来,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一点:奥运无国界,奥运和政治无关。在现代,各个国家都会派出大量运动员参赛,各路官员和记者都汇聚一堂,充分享受奥运盛会带给全人类的欢乐。无论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办,都会有很多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各国媒体也会争相报道奥运赛事最新实况,传递出去的信息不仅仅包括本国的新闻,对各国的运动员情况都会详细报道,这些报道将会对各自的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奥运会也能吸引一大批喜爱体育的游客,还有各个国家的媒体记者,而他们更能够及时地将举办国的各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到自己的国家甚至全世界,加深世界对该国的认识。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西方人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他们对中国有一种牢不可破甚至根深蒂固的偏见,很多西方国家都认为中国的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些不正确的观点的存在,正说明了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相信通过奥运会,通过与中国的不断交往,他们的观点也会随之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在奥运会的举办条件方面跟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但是中国人以空前的热情和创造力为成功举办这一届奥运会积极努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和称赞。北京奥运会是发展中国家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典范,中国为此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和敬佩,中国的声誉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奥运会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奥运会工程规模宏大,中国筹办和举办奥运会则是全民皆兵,举办奥运会也是全面宣传和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机会。中国的政治安定,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奥运会的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欣欣向荣,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奥运精神促进中外交流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博大精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这些文化得到了传播的契机。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奥林匹克文化有力的补充和极大地丰富,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相互融合又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无论是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还是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完美的结合。举办奥运会促进和加快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都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奥运会作为一个平台,它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抉择只能是和平而奋力的崛起,中国需要和国际社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不论是在崛起之前还是在崛起之后,这种良性的互动都是不可缺少的。当然,除了处理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外,中国也需要处理好本国本民族之间的关系。奥运会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能打开世界各国之间友好互动与合作之门。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合作迈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随着赛事的进行,中国体育取得骄人的成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次又一次的奏响,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士气都得到极大的振奋。一个国家的强大体现在方方面面,若是没有民族自尊心,不懂得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兴旺不起来的。通过奥运会的特有价值,实现国家之间的友好相处,这是振兴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奥运会加快中国经济走向强大强盛专家预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它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体育、旅游、建筑、商业服务等各领域的具体产业。奥运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它还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奥运会作为一种催化剂,令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前10年高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奥运拉动中国经济据分析,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gdp贡献很大,促进我国每年的gdp增长率达到0.3%~0.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在1980年到2000年,美国对全球新增的贡献率为20.7%,位居首位。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而关于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中国排在第三位,为4.7%。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加深。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突破10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未来几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加强,中国经济将会受到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中国逐渐走向强大,这跟奥运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分不开的。经过经济学者的推算,在奥运会之前的6年间,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强度、强大、强盛的三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都要归功于奥运会的经济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奥运会这个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动力,才使得中国经济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的收益效果最为显著,直接促进了文化、交通等各行业的发展。同时,北京因为奥运会增加了将近200万个就业机会,奥运会促进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向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此外,北京市场将会更加重视品牌经营,这对于北京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完善了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用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国家大力投资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体育场馆和交通环境方面的城市基础建设。据相关专家的预测,到2015年,北京的基本建设投资也会保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北京来说,高标准的建筑将成为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最高水平的设计和建筑技术。由此可见,奥运会无论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举办城市来说,都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传统文化传播世界虽说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西方,但是加入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之后会变得更加富有魅力。不断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以促进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交流,这些交流将会更加完善奥林匹克运动,使其成为跨文化、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极大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奥林匹克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奥运会将为展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广阔的舞台,使中华民族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熠熠生辉。奥运会提供机遇,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人文形象、人文内容和人文奥运的感召力。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奥运会将中国的文化精神传播到全世界,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完美接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既是世界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奥运精神揭示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大和它本身对世界的影响力不只是体现在经济实力上,更多地体现在这个国家整体的民族精神风貌和文明气质上。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会进入一个更加竞争和开放的社会,中国各方面的工作将会做得更快、更好。

  大国思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的影响深远地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奥运会不仅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带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相信之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相关不实报道,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也会不攻自破。奥运会是一场胜利的国家营销,中国打了场漂亮的仗。中国运用这个平台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气势,中国已经全面崛起,中国的明天将会不可估量!五、抗震救灾,彰显大国风范“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以及四川电视台在一小时之后马上启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电视直播,打破固有节目编排,24小时全方位报道灾情。电视台持续多日全程报道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这也创下了中国电视直播时间最长的历史纪录。这次直播显示了国家大台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责任和新闻担当,更展现了现代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电视新闻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以灾难题材为内容的电视直播,突破了以往观念上的禁区,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里程碑。抗震救灾直播从第一时间开始震惊中外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灾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十几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各种援助物资从水陆空三路不断运进灾区。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从知道灾情的那一刻起,中央电视台开始了24小时播报。14时50分,灾后22分钟,中央电视台就播出滚动字幕新闻;灾后32分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以头条方式正式播发地震发生的消息。同时,中央电视台一套与新闻频道中断了既定播出的所有内容,并机推出以“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为题的直播特别节目。5月12日20点,中央电视台直播节目台标更换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5月14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在“焦点访谈”栏目推出以“我们共同面对”为题的连续性专题报道。截至5月27日23点,短短15天,“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连续播出超过300小时,首播新闻1727条、专题133个。地震灾情发生后,中央电视台通过对抗震救灾的持续直播,成功搭建了灾害事件信息发布和沟通的平台、凝聚人心和力量的平台、倡导民众互助互救和防灾知识普及的平台,并成为国内外媒体的主要信息源,为推动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突出的舆论引导功能。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从这一时刻开始,地震灾区的受灾情况,群众的生命安危,就与13亿同胞的心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毫无疑问,危急关头,信息的通畅对于救灾指挥、迅速凝聚国人来说,变得极为重要。中央电视台作为媒体的中枢,肩负起光荣的职责与艰巨的使命。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2008年5月14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现场直播节目的北京总演播室,作为访谈嘉宾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与主持人白岩松的谈话中,他首先肯定了抗震救灾中媒体的作用,并高度评价新闻频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信息平台作用。王振耀说:地震发生至今的几天中,民政部获取前方信息作出救灾部署的来源,主要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成为信息的源头,成为凝聚人心的平台,成为传递各方信息的平台,对抗震救灾起到了关键作用。

  灾情发生后,“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现场直播,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和网络舆论的主要信息源。5月13日,在门户网站百度中键入的“搜索关键词”中,“cctv新闻频道”位于搜索风云榜上升最快的前8名。此外,很多国家部委和地方电视台都主动联系,希望借助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搭建救助平台。“5·12”灾情发生当天,cctv新闻频道收视份额达5.29%,排名全台第三,创2003年开播以来的历史最高值。“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从官方到民间,全国各路媒体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报纸拿出全部版面刊登抗震救灾情况,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直播,电台昼夜不停地互动播报,各大网站纷纷开设专版,无数人在博客里记录地震中的所见所感所思,平素气氛轻松的bbs也在号召赈灾……面对这罕见的天灾,中国媒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影响了历史,同时也以最大的努力记录了这段历史。常言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有多少?普通人可能就是“三人成虎”,只有政府有力量获取最充分的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望,有力地遏止谣言、消除恐慌,实现“心里有底”。有些时候,必要的信息公开,是政府对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是保障人民对重大事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具体表现。巧合的是,这次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后的第12天。因此,这次直播也是以最生动的实例说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诚信,说明信息公开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方媒体赞中国媒体迅速、公开报道“5·12”汶川大地震不但在国内引起关注,同时也使世界各国把关注的焦点都对准了中国和四川,就连习惯于从挑剔的视角观察中国的西方媒体也一反常态,对中国的抗震救灾大加赞誉。“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西方媒体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一直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比如cnn、bbc等,在这次地震灾情报道中也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报道,这在以前是十分少见的。和之前报道西藏“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相比,西方媒体报道的态度来了个180°的大转弯。即便还是有少数负面报道和批评的声音,可这些已经让西方读者觉得不那么可信了。总体来说,西方民众、媒体评论人,都是从正面出发的,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让西方世界开始重视中国。

  学者郑永年撰文说:西方媒体态度的变化,跟中国本身的危机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次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和透明度,让西方媒体没有了制造新闻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温家宝总理的形象,确实“感动了世界”,让西方媒体感觉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政府。第一次电视实况滚动直播:信息透明的社会正在到来历史何其相似,1976年,河北省唐山市遭受里氏7.8级地震袭击,包括周边地区在内共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5万多人重伤。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新华社只做了简短的报道,人们对于当时的受灾情况完全不清楚。《人民日报》开始也只是小版登载报道,关于军民共同开展救援活动的报道则等到8月8日才出现。后来,尽管也有几则相关的报道,可是没有说到具体的伤亡情况。直到地震发生后3年的1979年11月,政府才公布24万人死亡的事实。和历史相比,中国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大国作风。中国媒体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出了电讯,开始连续滚动播出相关新闻。从中央政治局和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每一次开会决策的内容,到每天发布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的信息、余震的信息等等,都及时向公众公布。一般情况下,中央电视台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经过事前严密的编辑并经过党组织审查通过后才播映的,但这次直播却不同,属于一种“无审查”播报的状态,向人们展示灾区的受灾情况。其实,在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时,中央电视台就已经开始了专题节目的播出。不过,临时中断正常节目,实行滚动实况直播,还有如此全面、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这绝对可以说是第一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公开,才把地震和抗震救灾的现场情况真实、及时地展现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全球华人的同胞之情和民族团结,也迅速赢得了全球各国政府与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媒体上实时更新的抗震救灾信息,震颤着人们的心弦,信息流不断,决策与指挥不断,物质流、资金流不断,关心与奉献不断,众志成城。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遇到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强度、烈度高,影响范围广,余震频次多,救灾难度大。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员伤亡惨重,房屋大面积倒塌损坏,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次生灾害多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上述情况,只要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几乎全部真实地向外报道披露,加上现代传媒的表现力,形成了全方位的巨大的信息洪流,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以强烈的持续的冲击,令所有人为之震惊和牵动。于是,信息流带动物质流、资金流的现象,空前显现。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纷纷慷慨解囊,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给予了可贵的援助与救援。此次捐赠物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在中国乃至世界救灾捐助方面都是空前的。抗震救灾信息公开,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次生动实践。这次信息公开,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体现,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步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这次信息公开,体现了知情是参与的前提,信息公开是政府与民众互信的基础。抗震救灾信息公开,正是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行政性质宗旨和执政方式。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欧美的媒体也在关注着中国的变化,并表示“期待中国今后的表现”。总而言之,正是政府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媒体广泛深入地报道,把灾情程度、救援壮举等全景式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吸引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把目光投向灾区,关注救灾的每一点进展,让所有中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信任,从而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迅速形成。

  大国思维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在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掀开了中国传媒乃至世界传媒灾难性事件报道史上新的一页。我们相信,它必将以标志性的经典之作,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大国就该如此,大国也理应如此!信息的及时公开与透明,是现代社会管理达到“善治”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意见》的发布,充分表明了信息公开问题已经在法制层面上得到重视。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公开的社会正在到来!六、寻找中国的“国际方位”时下,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将探询的目光转向世界的东方,中国模式、中国责任、中国形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势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会像个别人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吗?面对外界的种种疑问,中国也在向世界证明和展示自己的“国际方位”。未来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说明了当今时代一个最重要的历史事实,那就是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原则。翻开世界历史就会发现,很多大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他们无法给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历史经验。中国过去的30年的发展新方式、新道路的探索,时间不算短,也还仅仅是开了头。今后中国到底能否找到一条和平的崛起道路?能否顺利走这条和平之路?毫无疑问,一旦找到了这条路,那将是人类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新方向。所谓“和平崛起”,就是超越了权力(强权)政治学的崛起观。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世界上是新型的崛起。不过,很多国家对这种“和平崛起”的方式似乎不那么信任,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对未来充满了威胁。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这么认为。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形象地把中国比喻成“一头友好的大象”。他们说,中国的崛起对他们不会有任何威胁。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过屈辱的往事,中国的崛起是多少代人的梦想。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有五点:——中国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更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中国选择了和平,也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在世界上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基础。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是为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中国的长治久安则是国际和平和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和平的手段面对内外问题挑战,通过和平的手段处理对外关系,不光为了自身的和平和安全,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尽职尽责。其实,“和平崛起”和“以人为本”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大目标,在内政和外交上就必须坚持回归和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和平崛起”的重要保障,若中国确实坚持以人为本,就一定能实现伟大的和平崛起。未来的中国,应该是在“以人为本”下追求“和平崛起”。相信,一个和平和人本价值导向的中国必将更容易地为主流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21世纪的世界和平、民主、正义和繁荣的重要保证力量之一。和平崛起的三大趋势中国想要在21世纪上半叶和平崛起,站在更深层和更长远的高度去看,有以下三个必然大趋势:

  其一,中国将竭尽全力谋求自己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中国自己的事。对于这一点,中共十六大是这样概括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可是一件关乎13亿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天大的事!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中国人口将要达到15亿的高峰。也就是说,解决好占世界1/4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意味着中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也正是如此,办好这件事就足够几代中国人去忙碌了,中国压根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绝不需要去威胁任何国家、任何人。可以这样说,这是世界近代以来别的后兴大国崛起所从来没有做过的。其二,就是中国一定会坚定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包括能源也是基本立足国内),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自觉地走一条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一切相关国家深化依存、合作共赢的道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但能源和资源却很有限,所以,中国人将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社会的道路。中共十六大的决议强调,到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则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且要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开放型经济达到新的水平。因此,中国会致力于扩大内需和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给别的国家增加负担和麻烦。中国的经济发展绝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而是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同样是世界近代以来别的后兴大国崛起所从来没有做过的。其三,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在同世界文明相互交汇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如今,中国的和平崛起已被界定为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内外各方面和谐关系的构建。这将意味着中国社会在21世纪上半叶的又一次伟大变革,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改造。这种界定,如今已成为根本性方针,它指向了一条和平的、文明的、开放的道路。就像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说过的:“中国会变成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也曾断言:“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现在,中国正在将这件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认真做起来,并将持久地做下去。再说一句,这还是世界近代以来所有后兴大国崛起所从来没有做过的。

  第50节:第二章审视: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变化

  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时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声音的增大与整体力量的崛起,对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与影响。“和平崛起”的中国展现的是中国作为爱好和平的大国力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更为公平的世界新秩序,将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更趋均衡。总而言之,中国就是要坚持对外和平与对内和谐,使其结合并相互促进,引导十几亿中国人日子过得好一点,对人类的贡献大一点。由此可见,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维护世界和平坚定力量的崛起,将大大有益于世界。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中国“和平崛起”与战争掠夺无关,靠的是开放价值与制度体系的形成,靠的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这与历史上世界大国兴起的道路大为不同,从而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崛起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将创造新的大国发展模式,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现在的中国,由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吸引外资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必然会给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不过,公平竞争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何况中国的崛起在给周边国家带来挑战的同时,还带来了机遇。第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推动了自己周边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增长的方式。比如,新加坡在2001年开始制定旨在建立一个“新新加坡”的全面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值含量,减轻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在石油化工、医药和生物技术等尖端领域寻求发展。第二,东亚是中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平台,中国的崛起需要通过与东亚邻国一道不断重新调整既有的国际分工格局,通过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式得以实现。事实上,中国的崛起正日益推动着东亚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现有的垂直分工格局朝水平分工方向演进。回头看中国的崛起过程,它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逐渐到技术密集型的电子、航空、生物、通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全面振兴的过程。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只要能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就完全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还应指出,中国“和平崛起”,不仅改变着亚洲地区格局,也改变着世界秩序。这种地区合作也欢迎美国和欧盟等国的加入。事实也是如此,美欧将从东亚、南亚的区域合作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就拿贸易来说,2004年,中国从日本、东盟和印度的进口分别增长了27.3%、33.1%、80.6%,而中国从欧盟、美国的进口也分别增长了28.8%、31.9%。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亚洲的发展,不但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进入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国际贸易更多地具有“产品内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性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伴随着彼此贸易和投资的深化以及多种合作形式的开展,中国已渐渐与周边国家成为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地区性大国和平崛起是对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世界性大国和平崛起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事实上,中国是哪一个层次的大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并且必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资本主义诞生之后,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苏联)、美国和日本相继崛起,但是,历史上这些国家的崛起,是在竞逐霸权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乃至战争。假如说上述国家的崛起代表了对一个旧时代的回忆,相信中国的崛起代表的将是对一个新时代的憧憬。大国思维面对世界,中国还有一个更高的战略考虑。中国的发展方向是要跟世界更和谐地相处、融入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事实上,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价值观的含义:若中国真正富强了,绝对是一种积善成德、施惠于人的力量。这个问题的讨论,事关一个大国以一种什么姿态出现在世界民族之林。眼下,中国提和谐世界,这是一步聪明的棋。不论出于功利还是道义,一个国家还是要讲德,讲价值观,你的价值观是不是有吸引力,是不是让别人向往,这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崛起的最重要的因素。

  七、打造中国的“国家品牌”什么是国家品牌?毫无疑问,我们身处在一个品牌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商品或服务都可以品牌的形式存在,如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甚至是个人品牌等等。人、事和物如果能够拥有较大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并可以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商业价值,都可以称为品牌,只不过品牌有大小之分罢了。究竟什么是国家品牌?简单地说,假如人们一旦形成对某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印象去判断来自该国的所有人、事和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来自该国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该国的国别名称就具有相应的品牌效应,能为来自本国的人、事和物提供具有承诺强化的“国家品牌背书”功能,我们称之为国家品牌。谁在玷污中国国家品牌进入21世纪,中国国力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开始涌向世界各地。但是,本应该听到的“为我们当地人省钱”的感激之情却成了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大棒!“中国制造”成了不尊重劳工、破坏环境、质量低劣、影响当地就业的代名词!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世界各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恐惧也与日俱增,“中国制造”一步步滑向国家品牌的负面。其实,对中国国家品牌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10点:1.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心存顾虑和担忧,因而刻意捏造和污蔑;2.存在于部分中国制造产品和品牌中的低劣质量带来不利影响;3.少数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合法、合理经营;4.中国大量外逃贪官在国外奢华、糜烂、不劳而获的生活报道;5.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某些不文明行为,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极坏的印象;6.中国导演拿着一些反映中国封建、封闭、落后的电影参评几个有名的国际电影节;7.国内部分企业对国际品牌或者产品进行模仿、抄袭的知识产权侵犯行为;

  8.中国公民在公共场合的某些不文明行为被海外游客传播到世界各地;9.中国企业与外商合作、谈判时,违背人性和常理的损人利己的做法;10.中国在国外的机构和代理处、办事处没有真正地把自身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而一味独善其身。总之,只要是国外能够接触到“中国”两个字的地方,都会因为行为或者言语不慎,而不小心玷污了国家品牌。在品牌国际化之前,如果国家品牌被严重玷污,那么势必会影响后期的品牌输出。中国国家品牌的培育和塑造客观来讲,打造国家品牌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包括政府、企业、协会、居民等各方面的行为因素,这些领域涉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教育等大的范畴。若是没有国家品牌的成功推广,中国想走向强大和复兴,其国际化的目标实现最终只会事倍功半!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崇尚和平,遵循礼仪,友善、真诚、不断进取的民族,中国则是一个对社会负责,反对武力,希望世界共同繁荣的国家。要想培育和塑造中国国家品牌,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在这里,从宏观到微观,我们将国家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主体分为国家对外交往,商业企业跨国合作与扩张和公民个人等三个层面,来探讨中国国家品牌的培育和塑造问题。国家形象品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个国家产生既定的印象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法国的浪漫、美国的强大、澳大利亚的休闲、意大利的时尚等等,当人们提及某一个国家时,还总会想到某一个或者若干个产品或者服务大类,例如日本和韩国的电器、法国的香水和葡萄酒、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皮鞋和时装、德国的轿车和啤酒、英格兰的威士忌、美国的电脑和金融服务、新加坡的旅游、印度的it和南非的钻石等等。这些国家品牌现象,表面上看似零散,其实正是某个国家总体品牌在世界范围之内的直接体现,展现的是该国在某个领域或者总体印象方面竞争力量的强弱。

  国家品牌形象的构成有两大决定因素,其一是产品因素,其二是国家因素。这里说的“产品因素”,就是产品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印象,这个印象直接关系到国家品牌形象的形成。没有良好的产品形象支撑,国家品牌形象就成了无源之水。“国家因素”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形象,对这个国家品牌形象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营销大师菲利普曾在其著作《国家营销》一书中提到:“致力于自我营销的国家,必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经济的份额和他们所服务的世界。”事实正是如此,国家营销的核心任务是期望在世界舞台上建立卓越的国家品牌形象,具体体现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外交和教育等方面。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对外的一种宣传和输出过程就是国家品牌形象的核心诉求,它最终也将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助推力量。所以,国家品牌形象的培育和塑造是任何国家或者地区不可回避的课题。商业企业品牌日本前首相曾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这句话可谓是意义深刻,足迹所踏之处,两个国家品牌像两颗宝石一样,为他照亮前进之路,首相当然倍感荣耀。相信,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国的首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美国《商业周刊》在2005年发布了所谓的“全球品牌100强”榜,其中美国52个,德国9个,法国7个,日本6个,韩国2个,而中国……0个。中国品牌的数量与美国不相上下,其中有些品牌还在自己的产业领域做到世界5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打火机、微波炉等等。不过,与品牌数量、市场份额等极不相称的是,在经济上,中国品牌表演的机会太少太少。那么,中国是否缺少诞生世界名牌的土壤,缺少世界名牌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转移可否为中国世界名牌的产生带来契机呢?

  经过调查,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本土品牌都被“软消灭”了,仅有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例如,1994年英国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之后,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现金取得控股权;上海牙膏厂是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40%的股份。当时,上海牙膏厂的品牌是“中华”和“美加净”,联合利华是“洁诺”。为给“洁诺”让路,“美加净”的年销售量从1994年的6000万支降至2000年的2000万支。直到2001年,上海牙膏厂花了原来3倍的价格将“美加净”品牌使用权赎回。此举相当于先前的合资化为泡影,我们花钱请外人砸了自己的品牌,“美加净”与“中华牙膏”的命运是中国众多知名品牌的结局。事实上,这种模式还广泛存在于家电、汽车、洗涤、啤酒、水、饮料等行业。再比如,著名冰箱制冷企业扬子集团的“扬子”商标在合资中被德国西门子家用电器公司以9600万人民币买断50年使用权。美国“宝洁”、英国“利华”、日本“花王”、德国“汉高”四大公司分别与我国最大的北京“熊猫”、四川“双猫”、广州“菊花”等合资生产“飘柔”、“海飞丝”、“潘婷”、“力士”、“奥妙”等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市场。在市场经济中,越是低成本的东西,竞争力越容易减弱。工业结构的生态无法走向高端,低端也被人家拿走了,长此以往,国家品牌的成长将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2006年,商务部先后制定了《关于品牌促进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自主品牌推广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商务领域品牌评定与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自主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商务部在2007年2月发布了《中国品牌发展报告》,报告说,中国品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品牌知名度不高;二是品牌资产价值有待提升;三是品牌国际化进程缓慢;四是品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五是缺乏先进的品牌理念;六是缺乏品牌经营长远战略;七是品牌经营策略有待完善;八是品牌资产运作不够成熟;九是缺乏品牌危机的管理经验。要想实践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品牌发展势在必行。相信政府和企业对于培育和开发自主品牌的觉醒,定会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提供思想上的认识和行动上的指南。

  事实也是令人可喜的,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有世界名牌10个。公民个人品牌从来自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看,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增长了196%,达3100万人次。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出境游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其实,公民出境旅游表面看是个人行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对外个体延展。上海某出境游旅行社张经理说,近几年,中国游客在国外不文明的行为,媒体已曝光了很多:如“中国人,请你说话小声一点”,“插队总是没商量”,“乱爬乱扔,不拘小节”,“一路海吃傻胀”等。“碰到这种事情真的觉得特别丢人!”谈起自己在巴黎机场的一次经历时,媒体从业人员李女士皱起了眉头。那年,李女士参加了一个欧洲游旅行团。当游客团进入巴黎机场办理乘机手续时,几名迟到的中国游客看见队伍前方有熟人,就笑着插队到了熟人前面,完全不理会队伍中其他外国游客的不满目光。有因就有果,由于以前中国出境游客的差劲表现,如今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已开始遭到“歧视”了:在很多各国人都可自由出入的公共场所,“请勿吸烟”、“请勿随地吐痰”等提示语往往只用中文书写。某大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崛起,特别是最近一些年中国的强盛,提出了中国文明的话语权和文明的对话新问题,这里涉及中国文化、中国经验的提升问题。但是中国经验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的层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预言的层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哲学的层次,所有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关键和前提。”也许有人会问,公民个人怎样为国家品牌形象作出贡献呢?我们知道,世界上具有商业号召力的个人,在他们的商业活动或者其他诸如影视剧等文化产品中,承担的是本国价值观念的推广功能,从侧面反映出的是本国国家形象。例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1998年曾接受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这是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随后,海尔集团中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被纳入哈佛教材案例库。事实上,任何中国企业家参加全球性的国际管理高峰论坛等活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也是对于中国国家品牌的一次次推介。比如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华裔导演李安,他的电影《卧虎藏龙》和《断臂山》抛却艺术层面的造诣不讲,也是国际主流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接受过程。另外还有:国际影视巨星李小龙和成龙、nba巨星姚明、奥运会冠军刘翔和物理学家杨振宁等等,他们是在各个领域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籍公民或华裔,实质上都是在展现中国国家品牌。上述这些行业明星,通过点点滴滴的商业或者社会活动,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家品牌、明星品牌和普通公民品牌都是中国国家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从表面看这是“非正式”的对外交流和交往活动,实际上却是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理念的绝好机会。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品牌是需要整个国家进行推动和投入的大事,没有每一个人的参与,没有及时对玷污国家品牌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杜绝,国家品牌是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家层面的系统规划和全面引导,才是实现中国真正为全球的公民所接受和赞扬的最终目标。大国思维不管什么时候,国家品牌形象和国家利益高度契合,因此,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个课题,也必将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对外宣传的一个重大内容,也应该成为中国谋求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发展人类共同利益、以此赢得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全世界各国人民充分理解、进而广泛认同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选项。观察近代国际关系就会明白,历史上所有的盛衰都和其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密切相关。“国家品牌”“走出去”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和显示,更是文化即“软实力”的较量和显示。因此,这一事关国家利益以及所有本国每一个国民利益的事情,必将成为中国今后的一项战略选择。八、未来国际格局中中国将扮演的角色角色定位是国家对外战略中一个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属于战略哲学范畴。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其角色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树立何种国家形象和怎样树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个国家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和实现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将扮演什么角色,自然成为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中国有能力为世界提供一种中国式的领导模式,中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角色将举足轻重。

  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伴随而来的与国际体系关系的深刻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国国际角色的确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到的三个领域里,在每个领域,中国都受到西方的指责。不过,相信只要中国外交做适当的扩展,中国就能呈现给西方一个崭新的形象。中国——新的全球中间人但凡谈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美国就会想到“政权更迭”,欧洲也从没实力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还常被认为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同情心,其他国家更是如此。但是,中国就不同。它不但具备足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能赢得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且很长一段时期里具备的发展中国家意识,能使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感同身受。话说回来,这也并不是说中国无所不能,但事实上中国能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资助、政治保护、外交斡旋,帮助其制定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更为公正的国际政治规则。据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在六方会谈中的角色已经在21世纪发挥着全球中间人的作用。如今,西方少数人批评中国“庇护麻烦政权”,中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你们没有办法和这些国家建立信任关系,中国这样做就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公正的中间人。所以,你们不能再给我们压力,要求中国改变与某个国家的关系,因为这样做会破坏中国的信誉,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信誉是解决当前很多问题不可多得的资产,至少你们自己没法提供这种资产。现在,全球各国需要彼此协作,一起应对全球问题,例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贩毒制毒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建构新秩序,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共同参与。参与者众多,“新秩序”才会更加公正,更加符合各国的期待。中国——世界上支持第三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崛起为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具有发展中国家与未来发达国家的双重身份。这个双重身份,为中国赢得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信任,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新角色”并非易事,其渐变的缓慢,有时甚至让人忽略它的进程。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作为亚洲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它正在积极扮演的新角色,正在令全世界惊叹。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丝路古城巴姆及邻近地区发生里氏规模6.7级的强烈地震,至少造成2.5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中国立即宣布伸出援手,是最早提供救援、财务、医疗的国家之一。在这次伊朗震灾中,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迅速反应,参与国际社会、担负责任的强烈意愿已充分显现出来。这样的态度相信并非单一、偶发性,而是具有理念基础的坚定认知和一贯行动。2005年年初,中国发起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捐款的行动,仅一月底就捐出空前的12亿元人民币。有来自某贫困山区的81名小学生献上了81元钱,由老师跋涉几十里带到县城,邮寄给中国红十字会;在广东,有40多岁下岗工人揣着200元钱到省红十字会……中国并不富有,但在需要承担责任时没有吝啬,早前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不仅稳住了汇率,还援助相关国家几千万美元,在危难时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对贫困及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中,尽管欧美国家也给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经济援助,并派遣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学家去重新“设计”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但奇怪的是,得到“帮助”的国家却变得落后了。中国的发展从不受外界左右,却创造了国家发展史上的经济奇迹。从这个方向看,中国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绝对是很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的,可它现在却受到一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关于其“剥削非洲”的指责。不过,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同样借助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创造出强有力的外交信誉。发达国家的“慷慨”无法解决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问题,发展只能通过经济自主、主权独立的国家参与全球贸易来实现。其实,问题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全球化中受到了剥削,而是它们根本没有完全参与全球化。中国正在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化,并把这些国家看作未来的市场,而不是需要“无私帮助”的“问题国家”。眼下,中国在非洲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成为更多国家支持第三世界发展的一种模式:全面更新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设立经济特区;推动非洲经济中被西方忽视的领域的发展;鼓励中国公司在高风险的地区投资;给非洲国家信心,支持它们自己制定发展战略而不是听从西方的指挥。

  中国——世界和平的缔造者在21世纪里,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怎样应对“中国崛起”成了全球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中国威胁论”或“中国机遇论”也不绝于耳。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中国的国际角色已不同于以往。21世纪的中国,在国际上只能树立“和平、发展、合作”这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只能扮演“参与、遵守、改造”的积极角色,走和平理性的中间外交路线。对某些西方国家来说,中国崛起的最好前景是不要引发战争。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很多西方国家都多虑了,因为中国有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变革性的角色,使自己成为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上面提到的“全球中间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它是指中国作为国际和地区争端的调解者身份。如果将这一角色做个延伸,那么中国不但是和平的维护者,更是和平的缔造者,同时也是冲突预防的主要参与者。地区和平的维护者不管是东亚、西亚还是南亚地区,中国周边地区发生动荡的潜在危险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随处皆是。因此,中国应该继续与邻国一起,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地区和平需要能力,更需要意愿,还需要共同协调的体制安排。现在,中国还算不上世界超级大国,尽管有一些世界性影响,可其国际利益的延伸仍然有局限性。不过,作为地区性大国,对东亚和周边地区还是有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的,也有责任和能力维护地区和平。一方面,维护地区和平,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成长。目前,中国和周边的国家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关系,与邻国的经济区域合作也是如鱼得水。就比如与东南亚的合作,从经济一步步发展到地区安全论坛。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安全、军事合作已是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事实上已经为东北亚安全体制建立了雏形。假如在适当时候予以转型,并予以制度化,东北亚安全机制就有可能建立。抛弃闭关自守,追求合作双赢,是这个时代的箴言。20多年来,中国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之一。在未来,中国也应该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放眼全球,“中国制造”远销世界,“中国利益”遍及世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绝非是要“扬国威”、“展实力”,而是在为世界各国需要的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尽大国责任,也在这个国际法则框架内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利益与中国利益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根本上说,中国利益包括在世界利益之中,这是共赢。大国思维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到一个参与者,这是角色的转换。在国际事务中,角色定位非常重要,若定位不好难免自缚手脚,妨碍发展。因此,对于处于角色定位关键期的中国,这是摆在眼前的一个异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