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2:25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意解-老子-老子文化网
作者:妙逝居士(投) 时间:2009-05-17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意解
获加丁村学佛社妙逝居士注释
 
“太上”代表至高无上,“老君”代表乾阳性王。题目冠上太上老君,说明这部经是性德流露,是般若之经典,是智慧化身。有人说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如果以老子来讲,我们晓得,在史记里面所记载的老子,生於公元前五百七一年,卒於公元前四百七十七年。属于春秋时代人物,与孔子是同时代人,比孔子要大个二十来岁,史载孔子曾求学过老子。
老子出生时两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学识渊博,有智慧有道德,故称为子。“子”是春秋时代对有道德有学问人的尊称。“老”是他的姓,老姓在西汉之初,被社会演变为李姓,就是现在讲的十八子“李”。“十”代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引深为超越时空,遍一切处的法身自性,也就是根本智慧;“八”代表八圣道,即圣人所具备的八个道德规范标准;“子”是了一,代表明了一法,也就是明了根本智慧,具备八个道德规范,应现无量,随类化身,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老子出生在陈国相邑,就是现在河南的鹿邑县,后来楚国灭了陈国,把相邑变成了苦县,所以又称他为楚国苦县人。他岁数很大,活了九十五岁,是一位长寿的老先生。
这一部经,共九十六句,三百九十四字。经文不长,但言简意该,极玄极妙。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了众生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的原因,说明了恢复本有智慧德能的方法。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可见这部经,是多么的重要。
古德说:此经实为慕道之禅杖,辨真之药石、劈旁之钺斧、照幽之炬灯;真乃度人之宝筏、醒梦之晨钟、救人之灵丹、成佛之捷径。在度化众生中,是一部难得的好教材。葛翁仙人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今书录之,传播于世。”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经,能悟解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德圆满,神升归真。”
关圣帝君曰:“一卷无为清净经,旁门外道不相亲,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由人做”。
如能早晚读诵,可消灾灭罪,积德感天,相遇明师,指点玄妙,传授先天之道。读诵时,须盥管手恭读,不看之时,高供佛堂,则有护法守护,更能镇宅驱邪。此经属于大乘修学,可以利益上中下三根。故劝天下同修,不负太上度人之悲心,不违老君圣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行之,千难不改,万难不退,至时功成果就,往生净土,出离三界,浩劫长存,此是道德天尊之厚望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字是通达明了之义,对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都能够通达明了,于事于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具有这种智慧的人,称为道人,在佛教称为觉悟。由于所通达所觉悟的境界不同,所以觉悟在学位上又分正觉、正等正觉和无上正等正觉。在修学中,能断除见思烦恼,证得一切智称正觉,又称罗汉;断除尘沙烦恼,证得道种智,称正等正觉,又称菩萨;断尽无明烦恼,证得一切种智,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大道、大觉悟、大菩提,大觉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如来佛,佛字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大觉悟。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行,使自己具足如来智慧德能。修行有三个总纲领:一是法身,二是报身,三是应化身。法身是修行的理体,是理论依据;报身是修行的事相,即转烦恼成菩提;化身是修行的作用,是帮助众生成菩提,使众生都能享受如来智慧和如来快乐。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这一句是说明法身功德。法身是我们的本觉本能,亦称佛性,亦叫真心,亦号净土。此真心本然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形无色,无生无灭,无长无短,无方无圆。佛法称为“遍一切处”,哲学称为“宇宙万有的本体”。遍一切处就是一切处众生都是自己,这是法身。当你真正证得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清净法身,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提大觉。
证得法身之后,你对天地万物,对一切众生,就会自然爱护,因为他不是别人,都是自己,而且爱护之中,也没有任何条件。通常母亲爱儿子那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是我的儿子。证得法身之后,就没有条件了。这在佛法中称作“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同体就是自他不二。他知道,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如果能够真正明白这个事实,你处事待人时,对立的观念就没有了,好恶的观念也没有了,不会有这个我喜欢,那个我恨他、我讨厌他。你喜欢他,就是喜欢自己,讨厌他,就是讨厌自己,因为自他不二。所以,这个心才能够清净,才能够平等。我们今天,心不能清净,不能平等,不能与人相融合,是因为在境界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不知道整个境界都是自己。
所以,要常常想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禅宗叫疑情,虽然搞不清楚,老师这么说,我就这么想。整个世界就是自己,这样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会扩大,你的分别执著,自然就会渐渐淡薄。无论修学哪一门功课,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帮助你开悟,会帮助你契入境界。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这一句是说明报身功德。“情”是情感欲望,泛指一切烦恼障碍。“无情”是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自他不二,证法身自性,这个智慧叫做报身。“运行”是通达,“日月”是明了。“通达”是无所不能,“明了”是无所不知。所以,报身是智慧身,智慧身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无情”的作用是通达明了。
智报身是从悟入法性来说的,一般的菩萨没有智报身,自圆初住、别初地以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菩萨才有智报身。证得法身,就能称为诸佛。他们以大智、大定、大悲为其体,具有无量相好,无量德能,他们是有生无灭,有始无终,永离众苦,永离诸难。
我们的报身是业报身,业报身要受六道里轮回果报,果报有苦有乐。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这一生就得苦报;过去生中造作善业,这一生就得乐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将业报身转变成智慧报身。我们在修学中,不能将业报身转成智报身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不能控制自己的习气,心量太狭小,起心动念,只想自己,所以要想改变自己,必须要有“一切众生是自己”的认知。如果爱护一切众生与爱护自己还有差别,在一切境界里还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不能契入境界的原因。因此,有妄想执著,不但读经不能开悟,听讲也不能开悟,原因就是自己有烦恼,有障碍。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一句是讲应化身功德。佛性本无名号,所以《道德经》说:“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名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假名。佛菩萨应化世间,不是图名利而来,没有名利之心。有人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其实香只是表法,代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香;佛法用品多是表法,佛前供水,水代表修清净心;佛前供灯,灯代表破无明,修智慧;佛前供花,花代表修因;佛前供果,果代表证果;佛前供饭,饭代表佛法常住世间。那么佛菩萨应化世间的目的是什么?《法华经》告诉我们,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帮助众生成佛而来。故说“长养万物”,万物就是一切众生。以佛果德,帮助众生培养信心,帮助众生增长善根,帮众生离苦难,帮众生得快乐。
佛菩萨的名号是怎么来的?是从教化众生需要而来的,这是他教学的宗旨。譬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观察这个世界的众生执著很重,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释迦”名号,释迦的意思是仁慈,同时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妄想很重,心不清净,因此名号又加上“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净,让心地恢复清净。所以佛的名号就是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的方针。如果是极乐世界的佛,就不用“释迦牟尼”,而用“阿弥陀佛”,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仁慈,那里的众生心都清净,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
佛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现教化众生,是随类化身,如《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六道众生身得度,他就现六道众生身。这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需要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随众生心,现所知量。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一句是对三身功德的总说。从法身理体,起始觉智慧,以始觉智慧,照法身理体,闻熏闻修。用佛法说就是以佛果德,果德就是阿弥陀佛,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德性,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以果德熏染众生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全众生心,成如来藏。这个智慧觉悟的修行过程,本来没有名称,所以老君说“吾不知其名”,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为了便于学习,不得已强名曰道。这个“道”同“佛”的意思一样,是智慧和觉悟的教育。不过这个“智慧”不同于世间所说的“聪明”,这个“智慧”是指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人我是非,没有自私自利。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夫”是文言发语词,没有意义。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这一句同佛法“苦集灭道”四谛法,有相似之处。“清”是圣人因,对应“道”,圣人以三十七道品等法门,修清净心为因;“动”是圣人果,对应“灭”,圣人灭除烦恼,激活了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享受的是无量快乐为果。“浊”是凡夫因,对应“集”,凡夫集妄想、分别、执著等烦恼为一身,从而染污了自己的清净心,这是凡夫苦因;“苦”是凡夫果,对应“静”,凡夫在六道轮回中,遭受三苦八苦无量苦,障碍本有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受用,这是凡夫果。
四谛展开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浓缩就是四谛,四谛跟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纲要,分别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1、四念处:⑴观身不净:一是精血和合,种子不净。二是秽处长养,浊处出生,生处不净。三是血肉为躯,自体不净。四是屎尿涕涎,九孔不净。五是身三口四,造作不净。六是有生有灭,究竟不净。所以这个身体,不是真身净体,不必过分执爱,也不要任意的糟蹋,你去糟蹋也是过失,那该怎么办?随缘度众,借假修真,利用这个身体,努力念佛,求生净土,以假身换取真身,这就对了。
⑵观受是苦。受是凡夫的感受,要知道我们所享受的是苦而不是乐。分别有: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家聚会、五阴炽盛苦。另外还有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地狱苦有: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炎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等大地狱;还有黑暗地狱、刀轮地狱、剑轮地狱、火车地狱、沸屎地狱、镬汤地狱、剑林地狱、铜柱地狱、铁机地狱、铁网地狱、铁窟地狱、铁丸地狱、尖石地狱、饮铜地狱等小地狱。地狱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有五千年历史,在地狱只是两天。如此算来,地狱寿命至少也是万岁、万万岁,实在是太可怕了。要说凡夫也有快乐的时候,但乐不长久,当乐尽时,感到更苦,所以叫“坏苦”。“行苦”是见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无刹那常住安稳,而感逼恼。
⑶观心无常。这个心不是常住真心,心里面有名闻利养,有贪嗔痴慢,有分别执著,有人我是非,故说心不清净。古德说“心净则土净”,所以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让我们净心,如果能净念相继,就能得一心不乱,就能感应净土现前,就能成就了生死大业。
⑷观法无我。“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统统无自性,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说“万法皆空”,就是这个道理。“我”指不生不灭的法性真我,“无我”是说这个由四大、五蕴色受想行识,组合的假身,他不是真我。二、四正勤:⑴已生恶令息灭。⑵未生恶令不生。⑶未生善令生善。⑷已生善令增长。这个法门叫断恶修善的“最初方便法门”。主要包括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嗔、痴。犯之为十恶,不犯为十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用这十条标准来修正。恶的,一定要断除,后不再造,善的,要念念增长。三、四神足:四神足是学佛的四个助行。
㈠欲神足,是希望成佛的行愿。阿弥陀佛在成佛前发了四十八个大愿:
⒈国无恶道愿 ⒉不堕恶趣愿 ⒊身悉金色愿⒋三十二相愿 ⒌身无差别愿 6.宿命通愿 7.天眼通愿 8.天耳通愿 9.他心通愿 10.神足通愿
11.遍供诸佛愿12.定成正觉愿13.光明无量愿14.触光安乐愿15.寿命无量愿16.声闻无数愿17.诸佛称叹愿18.十念必生愿19.闻名发心愿20.临终接引愿21.悔过得生愿22.国无女人愿23.厌女转男愿24.莲华化生愿25.天人礼敬愿26.闻名得福愿27.修殊胜行愿28.国无不善愿29.住正定聚愿30.乐如漏尽愿31.不贪计身愿32.那罗延身愿33.光明慧辩愿34.善谈法要愿35.一生补处愿36.教化随意愿37.衣食自至愿38.应念受供愿39.庄严无尽愿40.无量色树愿41.树现佛刹愿42.彻照十方愿43.宝香普熏愿44.普等三昧愿45.定中供佛愿46.获陀罗尼愿
47.闻名得忍愿48.现证不退愿。在愿力的作用下,阿弥陀佛成就了殊胜的极乐净土。极乐世界的殊胜主要表现在:
⑴那里是莲花化生,没有十月胎狱,故没有生苦。⑵那里是金刚那罗延身,一出生就是固定的,不是由小到大,没有衰退变化,故无老苦。⑶那里是无极之体,不是血肉之躯,故没有病苦。⑷那里是无量寿,有生无灭,故没有死苦。⑸那里的生活是,随意所需,应念现前,故没有求不得苦。⑹那里是上圣聚会,故没有怨家聚会苦。⑺那里没有女人,没有家庭,故没有爱别离苦。⑻那里是清虚之身,皆具涅槃妙体,故没有五阴炽盛苦。⑼那里没有地狱、没有饿鬼、没有畜生,故没有堕落恶趣苦。⑽众生皆具:天眼通,无所不见。天耳通,无所不闻。他心通,无所不觉。宿命通,无所不知。神足通,无所不能。⑾那里是乐如漏尽,可以享受诸佛快乐。⑿那里可获陀罗尼,能得到诸佛无量法门之慧力。⒀那里可以常见佛,常闻法,常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等大菩萨相聚一处,在修学上可以快速成就。⒁那里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宝莲池、四色莲花、八功德水,庄严无尽。⒂那里是一生补处,可在一生中圆成佛道。
我们通常在入佛门时,要发四弘愿:⑴众生无边誓愿度。⑵烦恼无尽誓愿断。⑶法门无量誓愿学。⑷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的佛道是怎么成的?是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导归极乐”,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样才成就了无上佛道。所以,有愿力作用才会有动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㈡进神足,是努力修学,天天进步。《阿弥陀经》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这七日代表四方上下中,东表发心,南表增长,西表收获,北表储藏,上表天(四圣),下表地(六凡),中表合一,由十法界到一真法界,融为一体,圆成佛果。
㈢念神足,意为“一心正住”,正住就是一心,即《阿弥陀经》讲的“一至七日,一心不乱”《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正住,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別、不执著。怎样才能契入这个境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一心,“净念相继”是正住。把心恒住在一句阿弥陀佛上,用这一念,去止一切妄念。
㈣思惟神足,又称为慧神足。修学的三大纲领是戒、定、慧,戒是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能得定,定的作用就是开慧。所以持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是戒,一心不乱是定,临终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是智慧。临终有两个理解,一是业报身的终点,舍业报身,到净土得法身。二是烦恼身的终点,转烦恼成菩提,在此土证得法身,因为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修学的果位名称。四、五根,是学佛必须培养的五个道根。
⑴信根,信本自清净,不生不灭;信法身平等,能生万法;信实有净土,诸圣聚会;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⑵进根,精修净土,不令夹杂。⑶念根,忆佛念佛,不令间断。⑷定根,持佛名号,一心不乱。⑸慧根,于诸法观照,通达明了。五、五力:是五根增长所据有的力用。
⑴信力增长,破疑惑。⑵进力增长,破懈怠。⑶念力增长,破烦恼。⑷定力增长,破散乱。⑸慧力增长,破无明。六、七菩提分,是觉悟成佛的七种助行。
㈠择觉分,择是根据自己的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修学方法,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可选择横超三界,圆融一体,凡圣齐修,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般来讲,在智慧觉悟的修学上,大致可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根性人。
⑴藏教的全称是三藏教,又称小乘教。主要用析空观修四谛。是从物质的组成上去分析,如由分子、原子、质子等,由大到小,由小到空,证明这个身体是空的,以此断见思烦恼,好比现在的唯物主义者。
⑵通教是大乘佛法的初教,主要用体空观修四谛。以诸法因缘生之理,缘就是生成的条件,观五蕴之体,空无自性,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从出空入假观察五蕴,证明我们这个身体是假的,由假观来破我们的执著,来断见思烦恼,好比现在所说的唯心主义者。
⑶别教是大乘佛法的终教,主要用次第三观修四谛,先修析空观,再修体空观,然后出假观入中观,破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见到了真空,前面二种空,属于相似空,而不是真空,这样见到了真我,证得了法身,好比现在所说的,见到了组成事物的最基本单位。
⑷圆教是佛法的究竟教,主要用一体三观修四谛。它是把空、假、中三观,融为一体,性相不二,真假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如同念佛法门,阿弥陀佛具足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一体,一体三身。念阿弥陀佛,是从本觉理,起始觉智,以始觉智照本觉理,念一句佛号,既是理性又是事相,既是念他又是念自,这样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以自性之德,熏业识妄心,业尽情空,自然成佛。
㈡进觉分,精进修学,无有间杂。㈢喜觉分,契悟真法,法喜充满。㈣除觉分,内除见思烦恼。㈤舍觉分,外舍一切尘沙烦恼。㈥定觉分,即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㈦念觉分,念是智慧,破无明见佛性。七、八圣道,是具备圣人的八个标准。
⑴正见,是见解正确,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错误观点。⑵正思惟,是思想正确,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贪、嗔、痴、慢、疑等错误思想。⑶正语,前两条里面没有贪嗔痴恶见,是意业清净,这一条是没有口四业,是语业清净,并能宣说法性平等,以阿弥陀佛,即无量智慧,去帮助一切众生。⑷正业,是没有身三业,是身业清净,并以智慧觉悟,去帮助众生破一切烦恼。⑸正命,是圣人的果报,无量寿命,无量幸福,无量快乐。⑹正进,以净土法门,普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名正进。⑺正念,帮助一切众生,仍然一心不乱,心里没有丝毫染著,名正念。⑻正定,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般若寂照,圆融无碍,名正定。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这一句是说十法界的生成因果关系。老君说十法界是粗说,只说天地;佛法说十法界是细说。“天”代表佛、菩萨、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地”代表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凡法界。“男”代表智慧觉悟,“女”代表迷惑颠倒。“清浊”代表圣凡之因,“动静”代表圣凡之果。
浊恶对凡夫来讲如同病毒,《阿弥陀经》说凡夫身具五浊:一是劫浊,二是见浊,三是烦恼浊,四是众生浊,五是命浊。
⑴劫浊,“劫”是时节。劫浊是众生被烦恼染污的时节,是因染污而遭受苦难的时节。
⑵见浊,见浊是众生见解上的染污,有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
“身见”也叫我见,执身为我,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我。如水动时才有风,风动时才有浪,浪是水的假相,真相是水不是浪。那谁是真我?真我就是法身自性。这个假我是怎么来的呢?他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将真我变成了十法界,将真我变成了六道生死。然后执四大“地水火风”为身相,骨肉是地,液体是水,暖气是火,呼吸是风;执六尘缘影“受想行识”为心相,受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想是第六分别意识,行是第七执我识,识是第八含藏识。不知道这八法空无自性,没有真常主宰的实我。由于执假我为真我,所以自私自利,谋取他人财物,为我所有,而有盗业;取牠血肉,饱我口腹,而有杀业。杀盗淫妄,使自己在六道中,生死相续,轮回递偿,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今天吃牠的肉,将来牠会以同样方式吃我的肉,互相酬偿没完没了。由此而长处轮回,流浪生死,承受八苦相煎的磨难。
“边见”,
是不合中道,执著两边的错误见解。如“断见”,执著人死之后,一了百了,没有后世。或“常见”,执著人死之后仍然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然为猪马牛羊。由此边见,使人不信因果,不修善行,广造诸业,驱役心神,生生世世,流转不息。
“戒取见、见取见”,是指人们的成见。“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错误见解,非因计因。有人在禅定中,看到牛升天了,就学牛吃草,而不知牛前世曾作过生天因;又有人说:信了就能升天,就能成佛,而不知信了以后还要解,解了以后还要行,行了以后才能证。“见取见”是证果上的错误见解,非果计果。如宗教里面把天堂当极乐,不知识天堂也不究竟,天堂也有成住坏空,有生老病死,古德说三界诸苦,欲界有苦苦(八苦)、色界有坏苦(乐变坏苦)、无色界有行苦(念念迁流)。
“邪见”,邪见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广造恶业,广受诸报。
⑶烦恼浊,又称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颠倒,众生过于追逐五欲六尘,从而引生贪嗔痴慢疑等心理疾病,烦扰身心不得自在,称为烦恼浊。烦恼浊与见浊合称“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众生流浪生死,遭受磨难的主要原因。
⑷众生浊,又叫有情浊。是众生因思想见解染污,从而导致行为造作上的染污。如杀盗淫妄,酗酒作乐,不孝父母,不尊师长,不持斋戒,不修善业等,是名众生浊。
⑸命浊,是果报上的不清净,寿命短促,不满百岁。因众生迷惑造业,所得到的就是疾病、衰老、死亡等生理上的不健康,以及三苦八苦等生活上的磨难。
凡夫是以善恶为标准,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阿修罗是下品十善;地狱是上品十恶,饿鬼是中品十恶,畜牲是下品十恶。圣人是以断烦恼为标准,断见思烦恼为罗汉、辟支佛,又称二乘圣人;断尘沙烦恼为菩萨,又称大乘圣人;断无明烦恼为佛,又称一乘圣人。一乘是佛乘,是佛法的真实教学,其他三乘乃至人天乘,都是佛的方便教学。
辟支佛主要以十二因缘法为教学: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缘”是转化的条件。此无明是思想见解中的无明,属于见思烦恼。“无明、行”是过去苦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今世苦果,“爱、取、有”为今世苦因,“生、老死”为未来苦果。苦因断了,苦果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戒贪爱入手,古德说:“贪根不拔,苦树常在。”贪嗔痴爱没有了,生老病死苦果,就也没有了。
六凡法界中,生活环境比较好的是天道,据经典记载,天道分二十八层天:
⑴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玉帝就是住在此天,此天又称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住此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⑵是色界十八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⑶是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天道比人道快乐,寿命也比人道寿命长。四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此天一天顶人间五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一天顶人间一百年;焰摩天的寿命二千岁,一天顶人间二千岁,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一天顶人间四百岁,层层翻倍,最后第二十八层天的寿命,是八万大劫。不过八万大劫到了,他还要堕落,还要轮回,没有结果。因为他修的是福报,不是智慧,没有将我执破除,没有超越三界,所以,福报享尽了,就要向下堕落。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一句说明六道众生的生成原因,“万物”是指六道众生。“降本流末”,这是舍本逐末,“本”是万物之体,是真我之身;“末”是万物之相,是假我之躯。认假为真,执幻为实,不知道一切众生是一个自己,从而分别执著,人我是非,贪嗔痴慢,自私自利,一味的追求五欲六尘,追求名闻利养,这是六道凡夫的特点,也是我们今天成为六道凡夫,流浪生死,受三苦八苦,受无量诸苦的真正原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清”是万物的本体,是形成五浊众生的是基本单位;“浊”是万物之现相,是清净心被染污后,所形成的五浊众生。所以说:“清者浊之源”。“动”是万物本有的智慧德能,是常、是乐、是我、是净,由于五浊烦恼的障碍,使本有的智慧德能,失去了作用,而变成了“静”,变成了无常、苦、空、不净的现相。所以说:“动者静之基”,“基”是“本来”的意思,如水本来是流动的,由于温度的降低,把水变成了冰,把流动变成了静止。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根本智、一切种智自然现前。”妄想执著,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和见思烦恼,又称法执和我执,也叫所知障碍和烦恼障碍。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里面“静”是“净”的意思。“五浊”是把本觉变成不觉,把本觉变成六凡法界的病毒,“常清净”就是三十七道品,是把不觉再转变成本觉的杀毒软件,是对治不觉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如果能用三十七道品,来规范我们的道德行为,就会将这个被贪、嗔、痴病毒作用下,已失去本有功能的机器,使他正常运转。“天地悉皆归”就是正常运转。他是先把三恶法界变成三善法界,再把三善法界变成四圣法界,最后把四圣法界,变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德相。
“一真法界”在那里?就是我们眼前的生活。纵然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到华藏世界,如果起一念执着,你还是凡夫。由此可知,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都是破除执着而已。“我执”破了,证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法执”破了,就圆满成佛,成佛就是破我法二执而已。二执是二障的根源,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你有我执,绝对有烦恼;你有法执,决定有无明。所以,法执断了,无明就断了;我执断了,见思烦恼就破了;破了见思烦恼,就超出六凡法界。学佛没有别的,就是破妄想、破执着。大乘许多宗派有无量法门,那些方法、理论都是帮人破除执着,帮人明心见性。所以古德说:“灵光终日照河沙,凡圣原来是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全体现是觉而不迷,被云遮是迷而不觉,是妄想、是分别、是执著。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神”是神识,世间人称灵魂,佛法里称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是本性与无明的合和体,它如同数据库一样,能记载一切众生无量劫的善业恶业信息,即是一个很小的恶念,那个档案都记载的清清楚楚,抹都抹不掉。又因三世一切众生,共同一阿赖耶,那么这些资料,就成了共享资源,只要是明心见性的人,都能看到这些信息。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能瞒住世间凡人,但是瞒不住圣人。而且,当众生临命终时,会随阿赖耶识中,善业恶业的比例多少,而感应与其相应的善或恶的生活环境。
人们总想让历史清白,让档案记录干净,以便于自己能去个好的生活环境。但麻烦的是无明妄想,起心动念,“而心扰之”,这个心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些念头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变成恶业。所以古德说:“妄念才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这个“心”还是第七识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种烦恼相应,故此识为我执之根本,属于我们的见思烦恼。此识的作用很大,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成为染识,可以叫人下地狱;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成为净识,可以叫人成佛道。
“而欲牵之”,有我的概念之后,便有名色,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触六尘而生六识,六识生六欲。眼见色生色欲,耳闻声生声欲,鼻嗅香生香欲,舌尝味生味欲,身触境生触欲,谋想得到种种欲望而生法欲。无始劫以来,常常被五欲所迷,被六尘所转。贪求永无止境,得到这个,又想那个,得一千,又想一万,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恼也多。因为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也会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遇到障碍,就会产生种种怨恨,同时又会造下种种恶业,使我们在生死苦海中,生生世世,不能出离。所以说,放不下世缘,放不下感情,放不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因缘完全在自己,自己一定要远离障道恶缘,凡是诱惑你去贪爱名闻利养的,都是恶缘、都是障道;凡是增长你贪嗔痴慢的,增长你自私自利的,都是要命的东西,都是恶道因,不能不觉悟,决定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
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就能被拉下地狱,何况五欲具足,所以要晓得,这绝对不是好东西,决定不能在这上面起心动念。聪明人听到这个教训,他自然就会断掉,为什么?不想堕地狱,不愿意走这条路。所以,不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掉,要想不堕三恶道,真是太难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形成烦恼时,是由里到外,如同穿衣;去除烦恼时,是由外到里,如同脱衣。“遣其欲”,就是收心,把心从外面收回来。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遣其欲,方法是心忆佛,口念佛,耳闻佛,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身口意三业相应。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心里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如是摄心,妄念自息。念佛法门,是用念阿弥陀佛,来破除见思烦恼。“澄其心”,就是破除无明烦恼。见思烦恼破了,就能跳出六道分段生死;无明烦恼破了,就能明心见性。
出离分段生死,是二乘圣人;明心见性,是诸佛菩萨。只要能证得相应的学位,就不会再向下退转。一是位不退,断见思烦恼,入圣人流,不会退堕凡夫;二是行不退,断尘沙烦恼,恒度生,不会退堕二乘;三是念不退,破无明见佛性,念念流入如来觉海,不会退堕空有二边。故说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是色声香味触法欲,三毒是贪嗔痴。贪嗔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它能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使众生长劫轮回,受无量苦,故称三毒。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不能做到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的人,是心未澄,未破无明烦恼;欲未遣,未断除见思烦恼。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能遣之者”是能破见思烦恼的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里面没有错误思想,没有错误见解,依十二因缘,就是里面没有贪爱等烦恼。“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因为没有贪爱,所以对外面,形形色色的万物,也不会执著、不会执取,不会造成错误的做法。“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因为没有爱、取,所以也不受后有的果报,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不会有生老病死等苦果。“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烦恼空了,六道生死就也空了。
对无心无形无物觉悟了,就能证到空观智,然后出空观证假观,再出假观入中观,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翠虚子道人说:“无心无物也无身,得会生前旧主人,但是此中留一物,灵台聚下纤砂尘。”生前旧主人,就是本来面目,是真我真身。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不破除,就会使自己的本性,受到纤砂尘的染污,而变成无明、分别、执著。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
“观空亦空”是不著空;“空无所空”是能空与所空二者双亡;“无无亦无”是“能所”两空的念头亦不著;“湛然常寂”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寂无所寂”是成佛了,心里头连成佛的念头也不能有。这是真正的禅定之处,六祖大师说: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里面能生欲的种子没有了,外面能生欲的土地没有了。这个时候,才是真净,真净就是破无明,见法性。
这一段与实相念佛非常相似。实相念佛就是远离对待,远离两边,远离能所,能空所空泯灭,能念所念消除,所念之佛不离能念之心,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心佛不二,自他不二,能所俱泯,不一不异,本有自性当下显现,如是念佛,是名实相念佛。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
“真常应物”是明心见性后,用真常之心,去处事待人接物;“真常得性”是通过历事练心,来逐渐破除无明,逐渐证得法身。明心见性后,就算进入诸佛果位,但不是究竟果位,若依圆教说法,从圆初住菩萨开始,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如是经历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破四十一分无明,证四十一分法性,然后进入妙觉菩萨,妙觉菩萨就是究竟佛果。所以,从圆初住菩萨开始,真常应物,真常得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自利利他,在帮助众生中,来成就自己的学业。
“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菩萨以自利利他为本,广行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常住真心,帮助众生,天天度众生上,天天不著度众生相。如同念佛法门,“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住有,无念而念不住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自然达到心佛一如,能所两忘的境界。以此来渐渐的步入一真之道,步入常寂光净土。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表面上有得道的假名,实际上并无所得。因为这个真我并没有失去,只是被烦恼遮盖住了,现在把烦恼破除了,见到的还是本来那个我,不是另外又得到一个我。所以说“道”不可得,“智”也不可得。《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不仅是五蕴、六入、十八界不可得,连能证的智,所证的菩提涅槃,也不可得。若问为什么,心性本空,就是这个道理。能得的,觅之了不可得,所得的更不可得,二祖慧可法师的开悟、契入,就是入这个境界。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为了度化众生,以方便说法,称有得道之名。佛说法的原则是真、俗二谛。依真谛来说,是“实无所得”,这是佛与法身菩萨的境界,他们见的是诸法实相,本有的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事实真相。俗谛是随顺众生的境界,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现相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现相,佛也这样讲,是随顺众生说,随众生心,现所知量,因为众生还没有觉悟,所以这是佛的方便说法。所以俗谛好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能理解;真谛我们往往无法接受,因我们没见到,所以无法理解。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能明这个道理的人,能发心度众生,发心断烦恼,发心修佛法,发心成菩提,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人,方可接受这个成圣之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上士、上德”是指等觉菩萨,代表圣人。上士、上德再往上,是无上士、无上德,无上士、无上德就是佛。“下士、下德”是指六道凡夫。“士”是从文化素养方面,来比较凡圣之间的差;“德”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比较凡圣之间的差别。“争”是争名利、争人我、争是非、争胜负。“不德”是不执著于得失,这个德与得的意思一样。圣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人我是非,远离贪嗔痴慢,远离分别执著,所以圣人无争亦不德,不执著于个人得失。而凡夫则与圣人相反,哪个人不争,哪个人不求?幻得幻失。总认为,人活在世间,就要争、就要求,由于这个想法的误导,造成世间无量的灾难,天灾人祸就是因为人争、人求而感应来的苦报。
佛法讲诸法因缘生,有因有缘才有结果,缘是助缘、是条件,如果说无因或者无缘,那么你争也争不到,求也求不来,绝对不会说百分之百争得到,百分之百求得到。实际上一百个人争,能争得到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一百个人求,能求得的可能也只有一、两个。而佛门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说有求必应?因为佛告诉我们,必须如理如法的求,你想得个瓜,你必须去种瓜,才能得到。想求财富,必须得去修财布施,修财布施才会得财富。这一世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修财布施的因,他布施得多,布施的心量大,布施得欢喜,所以这一生钱财就不操心,财源自然滚滚而来。想聪明智慧,必须修法布施。想健康长寿,必须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要和谐相处,不但人与人要和谐,人与动物也要和谐相处。不能随便的去杀去吃,古德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所以,战争是非常凄惨的,这是极重的罪业。觉悟之人不仅要化解怨恨,还要与之和睦相处,既使他不与我和睦,我仍然以平等心对待,时间久了,就能感化。我们要在起心动念上去改过,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圣德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有冤结要化解,这是智慧,这是善心善行。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会自在如意。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我们与诸佛菩萨不同的是,处处执著于得失,念念想占为己有,不知道一切法本空,不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这就是“不明道德”,就是“迷而不觉”。对于事实真相都明白了,才能悟入实相,才能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在一切境界里面游戏神通。要知道可以受用,但不能占有。不能动念头,认为这是真的,那就错了。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众生不能得真道的原因,为有妄想心,妄心就是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把本有的智慧,变成了无明,把本有的自性变成了第八识,故说“即惊其神”。因为无明,错认第八识执为自我,因为有我,便有我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故说“即着万物”。六识生六欲,故说“即生贪求”,生贪嗔痴慢等错误思想,具足众生的见思烦恼,起杀盗淫妄等诸恶业,因业受报,堕落六道生死苦海,流浪生死,使自己的本有智慧德能,本有快乐不能现前受用。这个过程是我们,成为众生,堕落苦海,失去真道的事实真相。
前面修三观,是让我恢复真道的方法,如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一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真常之道”,“真”是真如自性,“常”是恒常不变。我们要觉悟的对象,就是那个能现万法,能生天地,能运行日月,能长养万物的真心本性。这个真如本性,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圣迷悟,对它来讲,都不相干。成佛成圣,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作凡夫,乃至作饿鬼地狱,作蚊虫蚂蚁,六根根性,还是放光动地,没有两样。悟的时候用它,迷的时候还是用它。悟的时候,作用殊胜,广大无边,无有障碍;迷的时候,它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有障碍。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碍,是自己迷惑颠倒,障碍了自己。而六根根性,还是那么样的广大,绝不会随迷悟而有一丝毫的改变。所以说“悟者自得”,当你觉悟了,不迷惑了,没有烦恼障碍了,真如自性,自然就恢复了本有的光明。
 
“得悟道者,常清净矣”,得悟道者,是证得觉悟的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行,错误见解。然后与大道相合,与诸佛相合,这样才能同阿弥陀佛一样,成为无量智、无量觉、无量寿、无量乐,入常住不退之地。
《常清净经》虽然不是佛说的,但这个经确是自性圆满的流露,其境界不可思议。儒教、道教、佛教,是我们国家的三大传统教育,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法性平等,他们的目的,都是教我们依经、律、论三藏,修戒、定、慧三学,教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他们都是我们的先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老子讲五行:金木水火土,木属东方主生,表发菩提心;火属南方主长,表断烦恼,天大进步;金属西方主收,表证菩提果;水属北方主藏,表佛知佛见;土属中部主和,表生长收藏圆融一体,无二无别。与四神足:欲神足、进神足、念神足、思惟神足及其相似。
儒教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也通大小乘,以人天乘来讲,仁者不杀,义者不偷,礼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贪、不嗔、不痴。所以,五常就是五戒,是修学佛法的基础。以大乘来讲,“仁”是由人二组成,二字上边为天,下边为地,是让我们明白天地人生的真相,天地扩展就是十法界为生活环境,人生就是自己。“义”,继往圣开来学,承上启下,学圣以自利,帮助众生以利他,自利利他,是我们的义务。“礼”让我们明白伦理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众生做个好榜样。“智”是没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没有烦恼障碍。“信”是信用,是自己的修证,自己的行为,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取信,值得大家去学习。
生死事大,福不能救。钱再多权再大,但不能解救生死大事。所以佛让学生不但要“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要能忍受生活中的痛苦,苦能激发自己的出离心,对眼前的一切不会贪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会产生留恋,舍不得离开,这样就不能得到净土。所以我们一定要珍重,一定要认真努力,要自尊自爱,千万不能被境界所诱惑,这比什么都重要。要咬紧牙根,过一点苦日子,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享受,即便有条件,也不去享受,为的是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为的是到极乐净土去证无量寿,那个世界真的是离一切苦,享一切乐,那个乐是法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超过五欲六尘之乐,不知道有多少万倍。所以,佛家赞叹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就在此地。
佛法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能现极乐世界,也能现娑婆世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识心,也就是说,机会完全在于自己,看你能不能去做,能不能去遣除欲望,去伏断烦恼,能不能看破放下,能不能一心念佛。
谛闲法师的徒弟,就是说那个锅漏匠,人家是一字不识,但他能按照老师教的这个念佛方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直下念去,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他念了三年多,他的成就是站着往生,而且是往生后,还站了三天三夜,等他老师来给他处理后事,这才是真功夫。谛闲法师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头真的是佩服,对这个徒弟无比的赞叹:“天下寺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讲经说法的大法师也比不上你”。他是怎么成功的?“一心念佛”,他能落到实处,他真正做到了。这就是佛家三转法轮之“证转”,他来作证明给我们看,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有丝毫放不下,那就会成为大障碍,那样就决定去不了了,只要能放下一切 
决定能往生成佛。四川德阳市王居士,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是公务员,老两口自从八十年代,与佛法结上缘分后,就坚持每天念佛拜佛,早晚功课从不间断。为了不影响念佛,他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不攀缘不串门,不说别人闲话,要说就说佛法,劝人念佛。除此之外,都是在心里默默念佛。物质生活,力求简单省事,节俭惜福,不与别人攀比。坚持吃长素。
老两口在一起,除交流学习心得外,很少谈家庭琐事,不回忆过去的人我是非,不计较过去的恩恩怨怨。一天妻子对丈夫说:“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时,看见阿弥陀佛,全身金光闪闪,阿弥陀佛和善地问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极乐世界?’我说:‘当然想了。’阿弥陀佛说:‘那你现在就去好不好?’我迟疑不决,心想:‘小女儿还没有成家,我怎么放心得下?’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正在犹豫时,阿弥陀佛笑了笑,忽然就不见了。我当时没有答应去往生极乐世界,感到心里很后悔。”
老头子沉思了一会儿说:“佛菩萨叫我们看破一切,放下万缘,这句话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人生在世,五欲六尘,各种感情纠缠,理不清剪不断,要让这颗心不打妄想,老实念佛,没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和训练,确实很难。你这回的经历,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坚定信愿念佛,西方三圣一定会接我们去极乐世界。你这次没有去成,也给我敲了警钟,不放下儿女亲情,担心这个挂念那个,临终四大分离,身心痛苦,神智不清,不能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提不起来,就会错失良机,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真是后悔莫及。佛书上有个孙子娶祖母的故事:有个老太太临命终时,紧紧抓住小孙子的手,心里放不下孙儿,死后投胎邻村,仍是女儿身,长大就嫁给了小孙子。一家人的恩怨纠缠,不知延误了多少世。”
从此以后,老两口念佛更加精进。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当老太太买菜回来时,看到老头子面向西方,双手合十地站在卧室里,眼睛微闭,像熟睡了一样。床头柜上的念佛机不停的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她喊老头子,老头子不答理,用手推他,他也不动,用手贴近他的鼻孔,没有出气的感觉,摸他的脉搏不见跳动,掰开他的眼睛,看不到光亮。老太太心里特别紧张,当她拿起念佛机下面的纸条看时,上面写着:“师兄老伴:我先走一步,在极乐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见到阿弥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里非常高兴,但不敢告诉你。你我夫妻近五十年,一同经历了无数个风雨坎坷,值得庆幸的是,临近退休遇到了佛法,知道一心念佛,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往生后,不要慌乱,不要动我的身体,让念佛机继续念佛,你也跟着念佛,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等明天早晨再打电话通知儿女。遗体火化后,骨灰就撒到寺院的树林里,不要买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紧念佛,切记!切记!”老太太一看日期,昨天就写好了,“怪不得他昨晚洗了个澡,这老家伙硬是稳得住,把我瞒个一丝不露。”看了老头子的遗嘱,老太太心里踏实了,跟着念佛机也小声地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念佛人真正不容易。我们肉眼凡夫,看到别人念佛,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会肃然起敬,因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们知道此人很快就要成佛了,怎么能不尊敬呢?念佛人会受到龙天鬼神护佑,所以这是增上善业。我们一定要记住,只有老实念佛的人,才能自在往生极乐世界。
 
 
 
下一篇: 圣经之道与道家经典之道 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西升经》 <<黄帝阴符经>>译文 太清中黄真经(并释题)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