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根叔”告诉我们教育精神的根在哪里--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26:49

人民时评:“根叔”告诉我们教育精神的根在哪里

 

2010年06月29日00:0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毕业典礼,记忆中留下了什么?是程式化的讲话?是照例的“希望”?还是在提示下如雷般响起的掌声?或许,我们实在想不起太多,因为这一天这一刻对很多人来说,只不过像无数大学时光一样悄无声息地划过去了,甚至平静得发淡,至多,绽起几个类似抛帽欢呼的激情涟漪罢了。

  由此看来,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的7700余名毕业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被称为“根叔”的校长李培根院士。在毕业典礼上,“根叔”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好些同学感动得泪流满面,哭得一塌糊涂。当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的时候,这动情的一幕,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成为人生旅途上时时响起的心灵号角。而这声声呼喊,也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空谷足音。

  但凡感人之作,无不用心创造。李培根说:“校长要用心讲话”。他放弃了秘书代笔的“领导待遇”,2000余言,每一个字都是自己想,自己写,自己敲,连文字录入都不要秘书帮忙,最后完稿于飞机上面。

  当我们捧读这篇用心写出来的演讲稿,最为之感动的,不是它不打官腔,也不是它新颖活泼,串联了“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等网络热词,而是一颗力透纸背的关爱之心,时而像睿智的师长在提醒,时而像开明的父亲在谈话,时而像牵挂的母亲在碎碎念。温家宝总理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透过“根叔”演讲稿的字里行间,人们能感受到,他是把学生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且很爱这些孩子。

  也许,一篇精彩的演讲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有的时候,还有作秀的嫌疑。但对“根叔”来说,这篇演讲稿不是一时感情迸发之作,而是长期爱心积累的结晶。据报道,在华中科大,李校长一向与学生亲切交往,甚至是“零距离”接触。学生写信求助他很快批复解决,很多同学常常与他一聊就是几个小时,食堂里和同学们围桌而坐的有“根叔”,球场上和学子们拼抢投篮的有“根叔”,在学校BBS上“潜水”的有“根叔”,与网瘾学生面对面座谈的有“根叔”……可以说,“根叔”一直就生活在同学们之中,他关注着大家的成长,关心着大家的喜乐哀愁,早就与同学们结成了非同一般的情谊。他用心讲话,更是在用心当校长做教育,惟其如此,演讲才能字字句句打动人心,引起强烈共鸣。

  “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科大学子做什么?”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根叔”的责任心与爱心,对照社会现实,显得那样稀缺和珍贵,所以引起人们的热捧。

  当前,我们看到利益链条在侵蚀教育的肌体,行政化在扭曲教育的品格。尤其在一些地方,上学成了拿钱买文凭的一种交易,学校成了拼命追逐利润的“公司”,教授成了榨取学生剩余价值的“老板”,而本应为师生服务的行政管理人员成了高高在上的“主人”。这种功利化运行、行政化管理的教育,早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本位,必然造成管理者与教员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普遍蔓延的隔膜、冷漠,对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发生在校园的一些悲剧性事件,举其著名者,从马加爵到杨元元,各有各的不幸和悲哀,但爱心的缺席,人情的淡漠,难道不是使他们丧失了对这个世界最后一点信心和念想的无情推手吗?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下青年普遍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改变了,许多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重的忧思。

  记得多年前,笔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初入燕园,就在大家惊叹于图书馆新馆的壮伟、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别致、理科楼群的精巧的时候,一位学兄说了这么一个掌故。某年开学时节,作为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因为衣着朴素,竟被一个新生当作“校工”并被分配了看守行李的任务。季老欣然从之,在未名湖畔守候良久,直到这个新生办完入学手续过来取行李。我们顿时觉得,北大高耸入云的一切,都不如这个故事更有魅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为,大师有大智,更有大爱。大智教人,大爱化人,大学才能成其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圣地。

  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也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今天,功利化的浮云、行政化的坚冰已成为教育界愈演愈烈的现实问题,如何“把丑陋转化成美丽”?我们需要切实有效的教育制度改革,也需要持之以恒的人文精神改造。季老在未名湖畔守望的身影,“根叔”在华中科大真情的演讲,给予人们感动,更带来深刻的启示:人文必求人本,大学须有大爱,教育精神的重铸,必自爱人开始,尤其是从爱学生开始。而这,正是教育之树滋长繁茂的深层根系所在。

  相关新闻:

  校长毕业演讲串网络热词 7700学子高喊“根叔”

 

(责任编辑:封欢欢)
人民时评:“根叔”告诉我们教育精神的根在哪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根叔”告诉我们教育精神的根在哪里 人民时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考察"屡成"公款游","纠结"在哪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李源潮为何提倡“三不精神”?--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我们如何培养理性的一代--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尊重人才不仅仅是一句话,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在化解民怨中创先争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光辉前程”在哪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习近平“三观”的核心是什么?--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对制造冤假错案的高建勋们要严惩不贷--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世博会,给GDP添砖加瓦更是一次精神远征--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汶川地震两周年,我们脚踏实地前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还有哪些官员在高尔夫球协会兼任要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官员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是如何练就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从温总理的“高技术是买不来的”说起--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决定》给不称职、不作为的党员干部敲响警钟--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茶杯门”事件的三大疑团--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关注郑民生骤变为杀人恶魔背后的原因--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司法需要怎样的大局观--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品重庆市民的“文强死百姓欢重庆安”--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国产动漫别玩“烧钱”的“数字游戏”--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工人中暑热死扇了谁的脸--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又见自杀悲剧,干部的心理压力如何化解--观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