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发展从无序向有序发展 - 辛一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8:33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无政府状态的假设”之上的,无政府的结论由世界上没有权威的世界政府来维持秩序得出,由此推论出国家之间是无秩序的单体活动;再进而推导出权力(POWER)是国际关系的关键,将权力描述成为国家政府必须追求的目的。而国际社会现在基本有序的状态又说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章的内容主要讲述国际关系发展是怎么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

  一.无政府状态假设的谬误

  对于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人员来说,无政府状态一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关键词,它被置于国际关系学的中心地位。可以说,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倾向于接受国际格局是无政府状态这个假设,并把这个假设视为基础真命题,也以此作为分析一切国际问题的起点。无论在经典的教科书中,还是在绝大部分的国际关系理论着作中,也不论在现实主义学派还是许多自由主义理论那里,无政府状态都被假设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本质区别,而且也是国际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所在。无疑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描述与现实的国际关系的表面状况比较相符,这只是一个表象。“世界上没有中央权威,由于缺乏中央权威,无法对主权利益的追求加以限制,国家处于永恒的无政府状态之中”是对国际关系的一种假设,但世界各国间关系的现有真实状况并非如无政府论者的推断一样是无秩序的,而是处于有秩序的互动中。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无政府状态一词的词义解释意味着无序与混乱,因为用“无政府状态”来描述国际关系,本身就是借用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的无政府状态。霍布斯认为,人性是恶的:自私自利、残暴好斗。因此在原始时代还没有社会和国家之前,人们是处在一种充满互相争斗、恐惧不安的自然状态中。自然状态受着自然法的支配。所谓自然法就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规律或法则,例如人人都是天生自由的,人人都有保存自己、企求安全的欲望,人人都有大自然赋予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等等。既然自然状态如虎狼之境悲惨可怕,出于人的理性驱使,人们要求摆脱它而寻求有组织的和平生活,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甘愿放弃原来享有的自然权利,并把它交托给一个统治者或主权者(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从此建立了国家。所以,根据霍布斯的理论,国家不是根据神意创造的,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转让的、托付的。换句话说,创建国家的目的是出于人们的理性和幸福生活的需要。这样一来,霍布斯就彻底推翻了君权神授之说,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神学理论基础。由于霍布斯的思想在十七世纪代表着先进的社会力量,是打击神权的利器,霍布斯观点也因此被广为传播。

  但后来霍布斯关于人的“自然状态”假设被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者运用于国际关系的类比上。其结果是西方人套用霍布斯观点来判断和描述国际关系。那么,现在国际体系里的国家就好象置身于一个混乱的、人人自危、战乱频发的舞台上,各个国家彼此对立,不断卷入零和博弈的冲突之中。这就意味着国际体系处于一种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之中。

  无政府状态的假设表面虽然非常符合国际现状,但由于无政府状态定义的误导,人们推演出了国家间关系如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互为敌人毫无秩序的描述又明显的与国际社会总体有序的真实现状不符。因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无政府状态假设,虽有创意,但由于词义的误导使得整个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走入歧途。下面仔细分析无政府状态的推演错误。

  《一》霍布斯“自然状态”的推断错误

  “在人类的天性中我们便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第一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利、第二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安全、第三种原因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在第一种情形下,人们使用暴力去奴役他人及其妻子儿女与牲畜,在第二种情形下则是为了保全这一切。在第三种情形下,则是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一言一笑、一点意见上的纷歧,以及任何其他直接对他们本人的藐视。或是间接对他们的亲友、民族、职业或名誉的藐视。根据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显然看出: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摄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故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因为战争不仅存在于战役或战斗行动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以战斗进行争夺的意图普遍被人相信的一段时期之中。”(《利维坦》第十三章)“因为人们的状况正象上一章所讲的一样,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交战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人都受自己的理性控制。凡是他所能利用的东西,没有一种不能帮助他抵抗敌人,保全生命。这样说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对每一种事物都具有权利,甚至对彼此的身体也是这样。因此,当每一个人对每一事物的这种自然权利继续存在时,任何人不论如何强悍或聪明,都不可能获得保障,并完全活完大自然通常允许人们生活的时间。于是,以下的话就成了理性的诫条或一般法则: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他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助力”、“因为只要每个人都保有凭自己想好做任何事情的权利,所有的人就永远处在战争状态之中。但是如果别人都不象他那样放弃自己的权利,那么任何人就都没有理由剥夺自己的权利,因为那样就等于自取灭亡”。(《利维坦》十四章)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一些小段落看出,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描述全部都是出于推理和猜想,也就是说这是他的主观臆断。我们知道现在有科学家研究猿群或者猴群的生活,这些科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猿、猴这样的低等生物他们的群体生活也是有一定规则的,他们依照家庭结构组成群体,是有秩序的。也就是说猿猴里面都不存在着“一个人针对每个人的战争”这样的状态。人类是比猿猴更高一级的生物,已经走完了猿猴的进化阶段,更不应该有个人针对全体人的敌视状态。因此一个人与其他人互为敌人的假设肯定是不成立。还有科学家们考察研究了多个原始部落也得出结论,原始部落的结构是群体性的,他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大家结成团体,才能互济有无,渡过难关。原始部落里也不存在着“互为敌人”的自然状态。现有的原始社会考察和研究例子证明了霍布斯假设的错误。

  三百多年前的霍布斯由于当时的科技落后,他自己推导出来什么“自然状态”的结论,不足为奇。奇怪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专家还要引用“自然状态”这样的结论?霍布斯的错误之处是,他只看到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面,没去注意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与合作的一面。而且霍布斯的假设是为了建立更有秩序的资本主义国家做理论宣传,是反对就封建神权的理论。但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二》肯尼思·华尔兹无政府假设的弊端

  1.华尔兹信心不足,只认定借用假设

  1959年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归纳出国际事件三种解释模式,分别从人性与人的行为、国家内部结构和国际无政府状态三个层次来解释国际事件和国家行为。对现实主义者而言,第三模式意味着:“无论如何界定其利益,每个国家都是用它认为最好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武力是实现国家最终目标的手段,因为不存在一贯和可靠的缓和利益冲突的途径,而利益冲突在无政府条件下的相类单位间是不可避免的。”第三模式成为华尔兹后来撰写的新现实主义经典名着《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华尔兹提出无政府状态论后被人们广为接受,但他自己也意识到无政府状态的论断与国际社会有秩序的现状不符。

  后来在华尔兹1979年出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华尔兹已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无政府状态的描述有弊端,故而刻意回避对无政府状态引发出来的无序和混乱进行推理,只强调是一个假设。并列举了亚里士多德、加利略、牛顿等种种事例来说明在理论建设中假设的必要性,指出“假设非事实,假设无所谓真假”。由于无政府状态的描述被广为接受,华尔兹不得不花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无政府状态下的世界为什么是有秩序的。最后他只能以“均势”来解释国际秩序有序的状态,但均势只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难以解释长期的和平发展态势,而且“自助”的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各阶段、各角落,并不单单存在于国际关系领域,与国际关系的稳定无必然的联系。源于霍布斯“自然状态”假设的无政府的假设,最终的推演结论都是“无序和混乱”,这与国际上现有的持续有序状况不符,也与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的国家存在状态不相符。

  肯尼斯。华尔兹错误的地方在于只见到国际关系冲突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国际关系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另一面。

  2.无政府状态为什么受欢迎?

  根据华尔兹自己的概括,结构现实主义有以下几个要点:(1)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各单位实力对比变化引起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国际体系的变化。(2)国际政治体系是个“自助”的体系,国家按实力大小排列,国家行为的变化主要因实力不同而不同,而不是由于其意识形态,或其社会及政府形式的区别。(3)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直接来源于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两个彼此相联的现实,即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与此相联的是对国家现实的或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4)国际体系的结构导致战争的一再爆发;国际政治的本质和形式经久而未变等。华尔兹首先把结构定义为由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来界定的某种看不到的东西,然后在与国内政治结构的比较中来界定国际政治结构。与国内政治体系的中央集权、等级分明不同,国际政治体系是中央统治的缺位,各组成部分是独立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系统的这种排列特点持续不变,因而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经久未变。他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指在国家之间和全球范围缺少法律实施和秩序,而不是指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如果把无政府状态等同于混乱、破坏和死亡的话,那么,区分无政府状态和有政府状态,并不能给我们多少知识”。他认为中央权威或政府的缺失是理解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关键。“混乱和无序”是华尔兹极力排拒的内涵。

  而无政府状态理论受欢迎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通常的观念认为国内的状态是有秩序,那是因为有统一的政府。而国际社会中无统一的世界政府,也无强制维持秩序的统一暴力机构。人们认识到世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政府,无政府的论述正好符合现状。而且国际上有时出现的混乱与无序也让人们认可无政府描述。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美国和英国都是处于强势方面的国家,这些列强需要有合理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掠夺和侵略行为。无政府状态描述正好赋予了他们的侵略掠夺的正当性,让大家都认为“丛林法则”的“自然状态”是再正常不过的,“弱肉强食”有理。由于有列强政府的撑腰,无政府状态假设这种根本就解释不了世界有序的国际关系理论居然就这样成为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理论。

  3.无政府状态推演的错误

  a.无政府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当。政府并不是“有秩序”和“不混乱”状态的必要前提条件,从小的方面看,讲信用、公平、排队等规则都不是因为政府的存在而派生出来的。从大的方面看,原始社会、还有很多没有国家管理的地区,在没有政府前也是有秩序存在的。(美国独立后到组成有效政府前的11年各州间也是理论上的无政府状态、荷兰独立前的各联省也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建国前的美国和荷兰都没有发生混乱和战争、德国和意大利在组成统一国家前也不是混乱或无秩序)。无世界政府并不说明“无秩序”,华尔兹的假设与推导存在着逻辑错误。

  b.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只注意到了社会发展混乱无序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社会发展进化、有序的一面,完全是片面的。人类社会虽然经常的发生战争,但和平相处的时间绝对比战争的时间长,如果从概率论的方面来判断,和平还是主流。人类的相互合作、互相扶持、共同获益的本性还是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决定作用的。无政府假说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c.设想为“自然状态”的无政府状态的推理有问题。无政府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无政府时会发生混乱、无序。我们就暂且认可这样的假设正确。

  但人和群体是不同质的,不能就这样的简单推理出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就是简单的人与人间的关系。简单的人与由复数的人组成群体后的决策和判断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以单个人的特性来判断或推理群体的决策,这是常识。而群体和国家又有很大的区别,简单的以人或群体的行为来推断国家行为,犹如以甲的行为来推断乙的行为一样荒唐,对不同本质的事物作出同类的推理判断是肯定要出错误的。华尔兹的无政府状态假设正是犯了对不同质的事物进行同质判断的推理错误,属于严重的逻辑错误。

  《三》错误的无政府假设导致错误的行为发生

  无政府假设的理论本来是强势国家为了寻找“弱肉强食”的理由而鼓吹流行起来的,但在经过了无数次的宣传后,因为该“无政府假设”的国际理论不涉及具体国家的具体利益,因此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智者出来考证和驳斥。结果,那些不支持无政府假设的国家在无数的宣传和“理论”影响下也逐渐的相信了这个所谓“无政府假设”。

  美国就是好例子。苏联解体了,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国家可以跟唯一的超级大国相匹敌了。由无政府假设演绎出来的什么“均势”、“霸权”等国际关系理论就指引着美国的行动,世界各国在这样的理论里就成为了美国设想中的“囊中之物”。

  冷战结束后,美国没有了原来的禁忌,大国的均势已经被打破,随着苏联的衰落与解体,美国成为了世界霸主。霸主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伊拉克的石油早就是美国想获得的利益,再加上萨达姆的暴政,美国人在“霸权”理论的指引下认为拿下伊拉克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现今世界上美国是没有敌手的,世界的秩序要由美国这个霸主来定的。结果美国在侵占伊拉克三年后才明白世界并不是无秩序的,国际社会的运行还有许多的潜规则,一天两亿多美元的伊战费用,使得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开始吃不消了。虽然美国不会摔死,但美国经此一战已经衰落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伊战成为美国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样的观点,相信会得到很多搞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认同。相信错误的理论,并以错误的理论来指引行动当然会遭受巨大的挫折。事实证明:不单大国间的均势重要,需要平衡;小国的力量如果不注意,也一样可以导致强国衰落。

  《四》、方法论上的差异

  欧洲在引进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观念之后,自然科学有了迅猛的发展。十七和十八世纪时,“牛顿体系”为代表的经典科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整个西方世界的认识观念基本都遵循牛顿模式。牛顿模式的世界观是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每个事件都是由初始的条件决定,这些初始的条件原则上是可以精确给出的。在这样的世界里偶然性因素难以起作用,构成世界的各个细部聚集到一起,就象宇宙世界这样一个大机器里面的齿轮。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机械论”的观点。机械论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各个细部再拆零进行研究,机械论持有者们通常认为认识了精细的局部就可以了解全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着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他说:“只要给出充分的事实,我们就不仅能够预测未来,甚至还可以追溯过去”。

  近代物理的观念认为知道现有的事物是可以推理演绎将来和过去。但我们知道现代物理有“测不准”、“不匀称”的定律;在同一时间里观测到同一粒子有不同的路径,这说明时间的观念也有待重新界定。就拿光的学说来讲,光有波粒两重性,开始是牛顿提出了光的粒子说,而后惠更斯发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提出波动说,最后波动说由于解释力强占了上风。后来又有观测者发现波的传动需要媒介,而真空中的的太阳光又怎么能传到地球?但麦克斯韦揭示了电磁波的实质,指出光电效应,说明光是以电磁波的方式传播的。再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波粒两重性来解释光的本质,再后来又有先进的学说“德布罗意波”说的是物质存在都有波的形式。种种的例子说明机械论的世界观是不足取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的进化的。

  同理,社会科学里面更不应该持有“机械论”的观点。例如股票市场理论要比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的起步早,投入的力量也要多。但现在还没有能够准确预测股票涨跌的理论,大家莫衷一是,甚至连橄榄球赛赛果都能影响股票市场,什么“博傻理论”、“波浪理论”、“裙子理论”、……等关于股票预测的理论不胜枚举,但都不能准确的预测股票的价值和走势。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时间还不到一百年,主流的理论家又持机械论的观点,摸到一个大象的耳朵就以为大象的形状是扇子。看到“无政府状态”就以为抓到要点,并认为就此可以指导国家行为。单单以经典物理观念的一票否决来看,“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就要被否决。是到了我们反思“无政府状态假设”的时候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石是如此的脆弱,在这样的基础上是建立不了高楼大厦的。

  二.世界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

  无序与有序看似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无序的特征是无规则、混乱、随机发生;有序是存在着发展规则,有规律性、因果性。但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是相互联系,如果用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同一事物,我们可以将之比喻为事物发展的起始和结局。起始和结局之间存在着发展过程,这就是无序与有序的联系。无序是初始的,有序是客观实在的;无序是暂时、局部的,有序是长期发展和总体观察的结论。无序朝有序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1.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序的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序的。我们人类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现代天文学,天文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物质的发展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即使是巨大而遥远的星体也是一样。星体的的演化模式是:星云聚合成为恒星系统;恒星系统老化成为红巨星;红巨星演化成为白矮星;白矮星再聚合演化成为中子星;中子星聚合演化成为黑洞;黑洞吸收聚合达到极限又引发爆炸产生星云。因此宇宙的星体演化是有秩序的。

  地球的诞生时间是46亿年,其发展的历史也是从无序到有序。最初的地球形成时是无机的世界,与现在的土星类似。后来氢氧氮碳组合形成甲烷和乙烷,再聚合才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的诞生才演化产生微生物;再演化产生无脊椎生物到有脊椎生物;从海洋生物进化成陆地生物;再到人类。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的出现,虽是偶然,但有必然性,整个演化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有序的进化原则,后来还被物理大师先生霍金再进一步的阐释到星体的进化中,他由人类的进化联想到宇宙的进化,提出宇宙进化论。在他眼里,宇宙不但是有序的,而且还是具有自组织的进化能力,犹如地球的生物一样。

  人类通常对于不了解的事物都是认为是随机发生的、无序的。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利用仪器就可根据一个人的脚趾甲知道这个人到过那里。听起来很玄妙,象巫术。而实际上,但我们了解了科学家的工作原理是分析脚趾甲里面所含的微量元素才知道答案的(各地的微量元素构成不同),就认可脚趾甲与到过的地方是有联系这样的结论。过去的人也一样,开始看到下雨时也会以为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而且是无序的。当我们了解到水蒸汽上升形成云,冷暖空气相遇时,云团里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再了解了季候风和大气环流的规律,现在我们就可以科学的预测什么时候会下雨。原本看似无序的天气在现代人看来是十分的有序,而且可以预测。甚至连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些以前人类认为是神灵发威的现象,现在的人类都可以轻易的预测。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对事物无序发展的判断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其中的规律性。还是中国古老的在哲学思想《易经》具有系统的观念,知道什么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

  再拿日常的生活例子来说,我们知道拿半杯热水和半杯冷水倒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杯温水。而热水与冷水的相互调和看似无序,实际是有序的,它们之间按照着热平衡的能量交换规律进行着能量交换,人们不用搅动就可以得到温水。热平衡定理是系统内的能量会自动的传递,并达到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可以说自然界到处都是有序发展的例子,从宇宙到地球、从无机到有机、从宏观到微观,有序的发展是根本。看似无序的事物,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他们内在的规律性。

  2.哲学观念上看世界也是朝有序发展的

  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哲学是人们对普遍客观事物认识的提炼和概括,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古希腊的和谐论(毕达哥拉斯学派)、世界大同论(葛多斯学派)等等都力求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通点和规律性;基督神学的神创论也希望找到共通点来解释整个世界。这些哲学流派的观点也是认为世界是有序的,他们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根据相同的规律进行的。

  中国的易经早就确立了有序的系统观点,并认为天、地、人是构成系统的主要因素,天地人的演化构成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世界是由阴阳两个元素所构成(观念的来源是人由男女两个大类组成),天地人三种元素组成了八卦,上卦,下卦的不同组合又组成了六十四卦。观念的正确使得易经具有了惊人的预测能力,一直至今,易经的理论还被中国广泛的运用。

  有序与无序的差别在于有无这两字,关于有与无的关系中国的古代哲学就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说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依据说明的是:世界的开始是什么都没有的,混沌一片。这符合地球产生的现代物理知识。有是存在,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并给予的名称,因此有名是万物之母。同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的是“无”与“有”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初始状态,一个是存在状态。都是对事物发展的状态描述,无与有的相互转化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道德经》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一句容易理解。说的是天下万物皆有形、有状、有起始、有终结,也就是说是物质的存在,物质只有存在才能被感知。“天下万物生于有”说明的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存在。“有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则相对来讲较难理解。但《道德经》11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以让我们能些许的了解“有生于无”。三十根轴线才组成了车轮,可人们见到车轮并不能意识到有轴线存在,因为轴线的功效已包含在完整的车轮里面,被车子所使用,体现的只是车轮的功效;用泥土做成器皿后,人们意识不到泥土的存在,那是人们的观念中只有“有用”的器皿;盖房子要开凿门窗,可是人们通常的观感只是看到整个房子,谁也不会单独提门窗,那是因为门窗已经成为了房子的一个功能。因此,便利、有用的,能感受到就是“有”;功能被包含在整体里面,人们感受不到的就是“无”。同理,面包是“有”,面粉、糖、奶油等相对于整个面包来说就是“无”。有就是这样生于无。

  从哲学观念上理解了有与无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明白有序与无序的关系。无序是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是人们最初的观感;有序是人们对于事物发展存在状态的认识。无序是有序的基础,无序中包含有序,有序中存在无序。有序是必然的,是容易观察到的事物表象;无序则是悄然起作用被包含于有序之中。举例说明: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是良性发展的、有序的,但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无序的现象,那就是竞争。这就是有序中存在无序。而争夺利益和市场的竞争就是无序,通常被贯名为“无形之手”,它隐藏于看似有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无序的功效被包含于有序的经济发展之中。而“无形之手”这样的无序有反过来影响市场的秩序,它通过价格和价值规律影响供求,因此达致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回过头再看无政府状态假设的哲学来源。现代国际关系关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的思想来源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假设(利维坦)与洛克的“自然法”理论(《政府论》下篇“论自然状态”。霍布斯设定在国家产生之前或国家之外,当人们在没有公共权力树立绝对威信的情况下。人们按照自然的本性生活的状态是“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由于每个人都要去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于是就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自然状态是“每个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自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和欲望就不得不让位于更为根本的“自我保存”的本性。于是理性就指导人们只有接受那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原则“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确保和平。所谓“自然法”就是理性建立起来的道德法则,它是衡量善恶的一般标准,一自然法的学说是真正和唯一的道德哲学。霍布斯从自我保存的本性出发,推演了若干自然法则,例如争议、公道、谦让、悲哀等,总之,就是“象我们愿意别人对待我们那样对待别人”。霍布斯的结论是:如果人们想要确保和平安全,就必须用自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因此“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是相矛盾的。(张志伟、马丽主编的西方哲学导论P183页)这是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完整描述,目的是要证明国家的权力是由人们的契约达成的,而不是神授的。这也说明世界的发展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正好证明了人类社会是从无国家的无序状态向有国家的有序状态发展。

  洛克在《政府论》下篇的第二章专门论述到自然状态。洛克认为,最初的自然状态并不是霍布斯设想的那样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状态。“这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除非他们全体的主宰以某种方式昭示他的意志,将一人置于另一人之上,并以明确的委任赋予他以不容怀疑的统辖权和主权。”(《政府论》第二章 )洛克还说明,虽然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这样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由于缺乏明确、公认的法律,也没有公共权力充当裁判者并保证正确判决的执行。因而在自然状态中就存在着违反自然法、侵犯别人权利的现象。由于谁遭到侵犯或伤害,谁就有报复和惩罚的权利,整个的自然状态边陷入恐怖的战争状态 。于是人们为了安定的生活就通过协商,定立契约、建立在政府来保护公民,国家由此而产生了。这也是说明人类社会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好例子。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不同。霍布斯不承认神权的指定,宣扬自由组合构成契约;洛克则承认神授的权力,设想有主宰来昭示他的意志,也就是承认神授的权力。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的订约者将自己所有的权利让给了统治者以获得安定的生活环境;而洛克则认为社会契约的订立者只需要出让一部分的权利就可以达成有安定生活环境的愿望,他们还保留着生命、财产和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霍布斯认为统治者不是订约的一方,而是被授予权力的人,因而不存在违约的问题,人民永远不能解除对统治者的服从。而洛克则认为,统治者是缔约的一方,如果统治者不能履行契约,不能保障大家的利益,人民就有权反对,甚至推翻他们,另立统治者。霍布斯与洛克的区别是一个是封建独裁的理论而另一个是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论。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就是指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无序想有序发展这样的总趋势。

  中西方的哲学观念无不将世界看成是有序发展的系统,各哲学流派都致力于发现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发展变化规律。从哲学层面的共性看,国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多的不同和分歧,大家都是人类,最终会发觉基于国家主权所引起的国际冲突和战争是多么的无谓和可笑。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会象其他的事物一样从无序向有序发展。

  三.国际关系有序发展的动因及表征

  《一》有序发展的动因之一生产力

  以唯物论的观点看,国际关系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有其根本的动因,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下面详细说明。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演化和进步。人类的历史大家知道,从猿猴到人的区分是会使用工具和生火;青铜工具的发明促使人类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铁器工艺的产生,便利的铁制工具的出现又是奴隶社会朝封建社会转变的主要促进因素;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导致工业革命又是生产技术的改进促使封建社会朝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转变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唯物论的观点。人类社会因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社会形态的转变本身就预示着一定的规律性,是人类有序发展的好说明。

  2.随着人类政府自然能力的发展,人类对于疆域或空间的认识不断的变化。原始时代的人们由于生产里落后,活动范围狭小,几百里方圆的地方就是活动极限。奴隶社会由于畜力的使用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幅度增长,可以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人们对于疆域和生产空间的概念就与原始社会的人类不同。封建社会各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又有所增长,但没有象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那样的几何级数的增长。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航海技术的拓展又让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的增加,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人类的活动空间,也增加了人类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原来因为高山或海洋阻隔所产生的天然疆界,在新的交通工具面前已经失去了天然的防护作用。因此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变化发展,也是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陆地国家的疆界是经常的变化的,国家的居民也是变化的,即使是现在单一的民族国家的居民,如日本的大和民族、韩国朝鲜的朝鲜族,也是以前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演化后,现在才确认为单一民族的。汉族的构成也一样。

  3.生产技术的的发展又使得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细化,分工的细化又反过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社会的剩余产品增加。为了改善生活,人们就将自己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这就产生了贸易。贸易是一种可以另双方都得利的模式。这里要说明一下:“假设甲国家是农业国家,他们的优势是生产粮食,一个人工在一年内可以生产1000斤粮食,而如果用一个人工来养羊就只能养十只。再假设乙国家是畜牧业国家,他们一个人工在一年之内可以养一百头羊,而如果生产粮食则一个人工一年只能生产一百斤。这样甲乙两个国家就可以通过贸易来发挥自己国家的生产优势,贸易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对于甲国来说,假如用500斤粮食能够换回40头羊则是一个合算的买卖。因为照经济成本来算,甲国在本次交易中可以节省两个多的人力整年的成本,将这些人工投入农业生产就可以多生产出两千多斤的粮食。对于乙国来说,如果能够用50头羊换回400斤粮食也是一个合算的买卖,因为在此笔买卖中,乙国节省了三个半的劳力。将这节省的劳力投入养羊,就可以多生产3百多只羊。”这就是贸易的奥妙。分工和贸易的产生是人类有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分工与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的交往和融合,使人类社会朝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4.生产力的发展令人类的观念发生转变。过去的游牧民族由于靠天吃饭,如果气候恶化就难以维持整个族群的生存,他们并没有农耕民族那样的抗灾能力。因此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为了生存需要,游牧民族就要发动对农耕民族的掠夺战争。这样的现象经常的被作为国际社会缺乏秩序的例证。也因为这样,各民族和国家都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观念: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零和关系”。一个国家得利了,别的国家就要损失。长时间的历史经验,使得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一直陪伴着我们人类。这样的观念甚至接近于“潜意识”,是人类争斗的思想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纯游牧民族。人们从社会分工和贸易中获得经验:合作可以大家都得利,贸易可以双方都得利。过去的“零和观念”在新的生产力冲击下发生了改变,相互依赖、合作共存成为了国家或民族的新观念。

  现代社会的生产条件下,世界的分工合作与贸易的世界化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了大的工场和市场,这样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已经打破了固有的国家疆域界限的观念。人们产生全球一体化的新概念。分工和贸易的高度发展是世界有序发展的很好说明。

  总之,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从整体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来看的结论。

  《二》有序发展的动因之二利益

  利益是影响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国家关系的核心

  最初的原始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进行合作才猎杀大型的动物,只有互通有无才能在狩猎失败时还有食物来维持生命。共同利益是原始人合作的促进因素。

  相互合作可以对大家都有利,这就产生了群体。群体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受利益的影响,为了利益群体间会发生战争、征服。为了利益,小的群体会相互合作形成大的群体以抵抗侵略者和防御掠夺者。

  各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斗,在争斗中大家都受到损失。为了保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秩序,各群体协议或通过武力手段形成统一的国家,以减少总体的利益损耗(战争损耗)。国家是为了维护个群体总利益而产生的,利益是国家形成的决定因素。

  国家间的关系也是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国家作为国内各利益群体的代表,对外的职责就是增加国家的总体利益收入,减少国家的安全威胁(利益保证)。因此每个国家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战略出发点,但就如原始人结合成群体一样,国家初始的无序,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就会向有序的方向发展,国家间的合作就会成为常态。弱小国家会组成联盟以对抗强大国家的掠夺和欺压,长期发展之后,小的国家会组合形成大的国家联合体。最终的国家间关系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形成世界协议或公共的仲裁机构。利益是促使国际关系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间组织是为了利益而组成的,一战时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二战时的同盟国与轴心国,它们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寻找同盟。二战后的华约国集团与北约国集团也是因为安全和国家利益而相互寻找同盟者组成的。利益是国家联合体组成的驱动因素,因此可以说以前国家间的关系也是有一定秩序的。二战前他们根据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组合,而不在乎什么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而二战后又以政治制度认同为基础来组合,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他们的最大安全威胁,有可能毁坏他们现有的制度,有必要联合起来进行抵制。利益贯穿于始终成为有序发展的策动因素。

   《三》.有序发展的特征和现象

  有序发展的特征

  人类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都显示出有序的特征,都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维系氏族的。而氏族或部落都以首领或酋长来领导,因此氏族或部落都是属于有序的发展阶段。因为他们有权威存在,又有一定的生存和生活法则。

  而奴隶社会更是属于有秩序发展的社会,因为奴隶社会里存在着鲜明的等级管理,并且有奴隶主和奴隶制国家的存在,在生产力落后,而且疆域狭小的年代里,奴隶社会也是有序发展的。

  封建社会有国王和领主的存在,又有农民阶层的存在,君主制的国家政权是维系封建国家正常秩序的工具,因此那时的社会也是有序发展的。国家内部有序,而“国际上缺乏权威机构,无执法能力维系,因此无序”只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推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以国家为单体的国际体系里面没有权威的世界政府存在,就是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象霍布斯假设的“自然状态”,国家与国家之间就象人与人之间一样,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必定要发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推导并没有必然性,因为权威并不是有秩序的必定条件,有权威不一定有秩序,没有权威不一定就没有秩序。例如:正常的国家秩序下还会产生黑社会、毒品流通等等,反社会发展的无序状态。国家的权威并不能消灭无序。再例如:排队,在没有什么权威之下(没有人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市民修养好的地方就会出现自动的排队现象,而文明程度不高的地方在需要排队时就会发生乱挤的现象。排队并不是只有在有权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秩序,没有人维持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有秩序的现象。因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将权威作为有秩序的前提来推论是错误的。

  国际关系的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很复杂,而实际上的规则是简单的。这有如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一样,人际关系多种多样,变化多端。而国际关系的交往规则则简单许多。这好象自然界的现象一样,无机分子简单,但无机分子的组合变化多端,分子反应式极其多样化,分子的机构也是种类繁多。而有机分子虽然复杂,但有机反应相对来讲简单很多,不外乎聚合、分解、环状连接反应等。这应该可以引申到国际关系里面:复杂的单体结构,对外的结合与反应条件会相应的简单。因为复杂的单体自形成的体系已有内部应力,对外关系发生时符合内部总体应力的条件会大大的减少。国家间的关系没有很多的规则,并不如人际关系这样的复杂,因为国家对外的规则必须符合国家整体的利益(内部应力),因此较为容易进行协调。这是国家间关系有序发展的特征。

  有序发展的现象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家呈现出一种聚合的趋势。古代的斯巴达、雅典、及爱琴海诸国形成了今天的希腊;中国的春秋几百个国家到战国时成为七个国家,到秦朝时成为统一的中国;俄罗斯以前是由更多的小国组成的;意大利也是欧众多的小国组成的;荷兰也是由几个联邦组成的;德国则是由更多的小国家组成的;……不胜枚举。当然国家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分裂的趋势,但从总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看,聚合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大趋势。是有序发展的例证。大家别看二战后的国家比一战时多就认为我的结论错误,要看一战前乃至德国和意大利统一前的国家数量,那时肯定要比二战后多得多。历史有时也有一定的反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趋势,但总体的国家数量是不断地减少的。

  国际合作也是有序发展的现象。合作的深化进程中可以形成秩序。在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增加利益收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生产上的国际分工是各国经济合作深化的表现。国际合作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经济发展上世界呈现出有序发展的明显趋势。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组织或协议等都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具体表现。

  国家间关系有序发展的典型例子是东盟、欧盟,值得专门介绍。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成立。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  东盟成立之初只是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其活动仅限于探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强调东盟各国协调一致的《巴厘宣言》。此后,东盟各国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一个人口超过5亿、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的10国集团。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东盟是弱小国家为了自身安全和经济发展而组成的一个国家联合体,现在的东盟在世界事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公正的重要力量。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煤钢联盟,成员国有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 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共体。发展到2007年欧盟已有27个成员国了。1999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宣告成立,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便利;另外,还负责制定汇率政策,并管理外汇储备。由于欧盟的货币政策透明度高,而且对各成员国的财政收支平衡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欧元一出台就迅速的成为强势货币。这大大的提高了欧盟国家的财政能力(货币成为储藏手段、发债容易)。一致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欧盟国家的人力物力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可以减少商品流通成本,使整个欧共体内的国家都获益。欧盟的国家联合体是国家间合作最为深入的联合体,欧盟有欧洲议会、中央银行,甚至还通过了2009年1月生效的《里斯本条约》。欧盟的国家联合机制,基本消灭了一千多年来欧洲国家间以武力争斗解决问题的无序状态,是人类发展史的里程碑。为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摸索出一条和平协议解决纠纷的道路。

  除欧盟和东盟是国际关系有序发展的典范外,还有APEC、上合组织、非洲联盟、安第斯共同体等国家联合组织,这些都是国际关系有序发展的表现。

  四.国际关系有序发展的典型例证:趋同性

  国际法定义:国家必须具备有固定的人口、既定的国界、权威的政府。主权国家的定义确定了国家的功能。国家的主要功能有A.保护自己国家免遭其他国家的侵犯,确保国民安全。B.在国内建立秩序,使国内有公平安全的经济发展环境。C.国家肩负增加整体国民收入的任务。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观察到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是围绕着利益这一中心议题来进行的。在利益这个因素的驱动作用下,国际关系呈现出较明显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呈现和谐性。

  1. 政治上的趋同性

  1)国家在任务和目的趋同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国民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国民利益)和国民安全,而国民利益的公平分配就具体表现在国内实行民主。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的倡导民主,并将民主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宗旨。每个国家对外的主要任务是使自己的国家有安全保障(不遭受侵略和侵害),人民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追求安定与和平是所有国家的目的和任务。民主、和平、发展是所有国家的发展方向,即使是独裁的君主国家也在努力的使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更加的民主(如沙特);强大如美国者也希望他们自己国家的人民能够享有安全的、不受恐怖袭击威胁的生活环境。因此从国家职能方面看,各个国家的任务和目的是基本相同的。

  国家在任务和目的上的趋同,促使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组织起来实现一些没有利益冲突而有共同利益的目标。如疾病控制、反恐、环保、文化推广、和平、平等、自由、人权等等。国家间的合作必然产生共有的国际机构,在利益冲突不大的情况下,国家还愿意交出一些方面的监督权和控制权来实现共有利益。如传染流行病的控制,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各个国家的卫生组织具有相当大的管辖能力和协调能力。各国也乐意承担自己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因此,可以推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基于主权概念的国家观念将逐渐的弱化,相同的国家任务和目的会促使国际关系朝向低成本操作的大融合趋势发展。

  2)国家结构的趋同

  所有国家实行治理都是依据人类以前的成功经验来实施的,那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权威机构,立法机构那个国家都有,而且很相似,只是在机构名称上略有区别而已;执法的暴力机构设置也一样,各国家都保留着强制执法的暴力机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来保证国家的正常秩序和国民安全。

  唯物论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种各样经济活动的正常和有效进行是各国所共同需要的。为了配合好经济的发展必须有适合经济发展的法律和规则,在金融、贸易、保险、证券等等方面上的法律,各国是大同小异。而为适应经济生产而产生的法律又反过来促使各类意识形态和观念发生变化。以前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现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跟50年前就有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谁容不下谁的概念了,已经从水火不容的敌对观念转化为和平共处各自发展的理念。资本主义的美国也可以学习社会主义的先进经验,进行国家集中调控和管理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整体社会福利。而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可以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操作经验,在国家调控的基础上实行市场经济以使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发展。在观念和操作手法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是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家都可以采用。意识形态上的争辩并不象以前那样的激烈。制度和模式的好坏,不靠嘴说,而靠社会模式实际对生产力的促进效果来说明,究竟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大家自会分辨。众多的美洲国家在实行多年的资本主义后转而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就是最好的回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各个国家在职能和机构上的相同,使国家的体制差别日渐缩小。

  3)政治趋同的内在诱因

  政治上的趋同性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就象从封建过渡到资本主义一样,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各个国家为了实现总体的国家利益必须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措施又使得各国在政治上趋同。现在的国际关系发展和演化都服从于经济因素,各国在政治上的趋同是在不知不觉中达成的。政治上的趋同,弱化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体制优劣的争辩已没那么的重要,这增加了国际关系的和谐性。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趋势又使得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可能,霸权主义在以后的国际关系中将越来越没有市场。

  举冷战的例子来说明政治趋同最有实际意义。冷战指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和一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集团的对峙。冷战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斗争,欧美国家是在资本家统治下的国家,他们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剥夺资本家全部利益的极端模式,因此对社会主义极端的抵制和痛恨。而苏联虽然没有固定的发展推进目标,但按马克思主义的设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将在整个世界建立。再加上苏联自己经济建设上的骄人成绩,又携带着对德战争胜利的余威,苏联人认为社会主义将在全世界获得胜利。一方面是欧美国家对社会主义极力的抵制,另一方面是信心饱满的苏联式推进,世界上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的对立。为了彼此意识形态上的胜利,两大阵营都不计较经济成本的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其他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党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无私援助”的国际关系格局。

  资本主义阵营方面由于美国原来就具有领先的生产技术,为抵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美国对具有相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技术的输出比较无私,致使众多跟随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具备技术发展优势。再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原有的工业基础好,因此,在经济实力发展方面资本主义阵营看起来领先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方面由于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及其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使得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致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逊色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自己也因为实行“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导致苏联的经济发展脱节。长时期的经济不平衡发展给苏联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压力,在面临经济崩溃的巨大压力下,苏联的领导人没有认真的总结历史发展经验,而是屈服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自我认输。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这种背景倡导朝向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崩溃,使俄罗斯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整个东欧国家也随着苏联解体而资本主义化,冷战以苏联阵营的失败而结束。而在冷战后期实行经济改革的中国和后来跟随中国改革的越南却以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葩。

  早在二战以前,美国的罗斯福就是吸取苏联经济成功的经验,实行国家调控才顺利渡过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吸收了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提高社会福利的观点,缓和了社会矛盾。而苏联在后来没有认真的总结经验,居然将社会主义制度当作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社会主义国家调控方式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例子;土耳其、印度、新加坡、韩国、日本也是采取国家统一调控经济发展才取得骄人经济成绩的。这些苏联人都没看到,却错误的采取急速朝资本主义生产转化的方式进行改革,致使俄罗斯经济快速衰退。而后的普京,采取部分国家调控,国家控制主要的资源生产的方式,很快的就使俄罗斯的经济恢复生机。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式是自我摸索出来的:“在国家主导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大力推行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的成功经验。后来的越南学习中国的方式进行改革也取得了成功,这更加证明了中国经验的正确。

  在冷战的过程中,两大阵营不自觉的进行经济改进,资本主义阵营采取社会主义的国家调控模式取得经济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结合国家调控获得更快的发展。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大阵营的国家都不自觉的使国家经济结构趋同,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调控成为了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

  4)思想观念上的趋同

  从古到今,多少人类先贤圣哲所追求的就是怎样才能使得人类有公正、平等及安定的生活环境。孔子的“礼”、墨子的“兼爱”,到柏拉图的“公平”和“平均主义”,再到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卢梭的民主思想的社会契约论,再到圣西门、傅立叶等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些思想家都是思考着怎样才能使整个的人类过上平等、安定的生活。

  二十世纪开始后在思想意识上的争斗,集中表现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私有制的民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上。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公有制的观点,是因为马克思经过考证思考后认为公有制才是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而源于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则是在承认个人原有财富的基础上实行民主。民主的真谛就是实现形式上的权利平等,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社会公正和平等。

  因此,归根结底,公有制社会主义与私有制民主资本主义最后的目的都是要追求社会公平。两种思想意识在本质目的上讲,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对于公平的追求和实施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思想观念在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人民可以有公正、平等、安定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思想观念在目的上的趋同。

  归结一点,还是唯物论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的机构在目标追求的趋同(民主、平等、自由),结构的趋同(立法、司法)。意识形态的争斗最后还是回归于物质基础之上,那就是看谁的经济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世界政治的趋同性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世界,同一梦想”就是国际关系在政治上趋同的最好说明,这个口号虽然只用于体育上,但将之推广于现代国际关系发展上也将是非常适用的。

  2.经济上的趋同性

  所谓的全球化,只是人们看到了全球各国家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后所出现的种种趋同性,并将之笼统的称为“全球化”。对于全球化现在的学术界还没有明确或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全球化的范围广泛,人们难以将之进行具体的概括和描述。但人们对于全球化的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变化上,各种经济表象如市场、技术、资本等等都显示出全球化的特征。这就是经济上的趋同性。

  1)。生产技术的趋同

  英国凭借着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先优势,一举成为了“日不落帝国”。欧美国家由于在文化、宗教、地缘等方面相近的因素,也跟随着英国一起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领先于整个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确立了欧美国家十七和十八世纪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

  生产技术上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电磁技术,电磁技术使得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欧美原有的工业发展优势明显,欧美国家对于电磁技术的传播和扩展没有多加限制,使得电磁技术推广比蒸汽机技术的推广快得多。世界上各地区都得利于电磁技术的发明。整个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电磁技术的普及而得到极大的提高,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生产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航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电磁技术的发明和计算机运用的普及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交流便捷、快速。这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良好的传播技术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技术趋同。在非洲生产鞋子的工艺流程和在欧洲、亚洲或美洲的生产工艺上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而各类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因通讯的发达而得到迅速传播,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发明不久就被运用于日本的生产管理之中,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后的科学管理方法反而在很多地方超越了美国的科学管理法。基本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趋同,可统称为生产趋同。

  现在的世界各地的生产技术,除了航天技术、核技术、计算机编程设计技术等高端技术外,其他的一般商品生产的技术基本接近,这就是生产技术上的趋同性。这也为跨国公司缩减成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电脑在台湾生产晶圆、芯片,在东莞生产硬件和配件,再回到美国安装软件。这就是跨国公司运用生产技术的趋同,利用各地的生产优势,并将之进行组合以达成最低的制造成本。

  2)市场的趋同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日内瓦莱蒙湖畔的关贸总部大楼内。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非歧视、关税减让以及透明公平的贸易政策,来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世界贸易组织由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部长会议下设的专门委员和秘书处等机构组成。它管辖的范围除传统的和乌拉圭回全新确定的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非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具有法人地位,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方面起着巨大作用。(http://www.cctv.com/special/173/-1/22445.html)

  现今的世界由于各种贸易机制的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得各种各样的商品有统一的销售市场。只要你的商品在品质上不比别人生产的同类商品差,你就有可能将之销售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世界性市场的建立是经济一体化具体表现。对于加入世界组织的国家来讲,市场是统一的,采购和销售的差别只是运费和达到时间上的不同。各商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世界各地采购商品。而各国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也可以接受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生产定单,并进行生产。无法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也在努力的使自己国家的市场营销模式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以获得加入的资格。世界市场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带动下正形成交易规则比较统一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

  世界贸易组织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统一公平的平台对于促进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生产技术交流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贸易是可以让双方都得利的模式,这早已被各个国家认知。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在贸易上的合作首先达到世界市场基本一体化的水平。这是市场的趋同。

  3)。经济机制的趋同

  美国泰勒发明了科学管理方法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福特汽车制造厂将管理技术更进一步提高至实行流水线作业,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以后流水线、规模化的高效率生产成为了各国工业生产积极仿效的方式。这是各国在生产管理方式上的趋同。

  二战以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标志着国际金融进入了新的时代。新的国际金融制度的建立为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创立了良好的金融结算机制,对促进各国的贸易顺畅进行有很大的实际作用。除促进国际贸易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建立的国际金融结算制度对于国际资金的流动也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金融的自由流动机制为世界各国吸引外资投资发展本国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无形中完成了世界资源合理配置任务。这是金融机制上的趋同。

  在商品贸易上所有国家的商品生产者的促销手段是基本一致的,提高质量、减少成本、广告、树立品牌一获得信任和保证销量。这是上皮销售上的趋同。贸易的结算方式(信用证、电汇、汇票、信用卡等等)也完全一致。

  国际贸易规则的一致;金融结算制度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的趋同,从总体上看减少了整个商品流通的成本。这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慢慢的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那部位的经济出问题了就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经济也出问题。在经济方面上世界正逐渐成为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经济上的趋同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的精细,这有利于发挥各国的特长,从这个角度讲也是生产力的进步。世界经济上的分工现在虽然存在着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有利地位的不公平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不平等差别会逐渐的减少。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发展在世界各地逐渐趋同,平等发展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这就象物理的热平衡一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3.文化上的趋同

  亨廷顿只看到文明的冲突、文化的不协调、宗教的不相容,他因此写出了《文明冲突》一书,可悲的是他的观点还被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广为接受。实际上在文化上面除了差异之外,现在的生产技术进步正使得不同的文化出现种种趋同的迹象。

  1)接受信息的途径趋同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人民接受信息的来源基本趋同,书籍、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电影、教育、音乐等等是信息来源。电视、网络、广播这三样传播方式基本上属于无阻隔的,一些专制的国家要象以前一样实行愚民政策也已经成为不可能。现代科技所造就的传播途径让人们具备了基本一致的信息接受途径。而我们知道文化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人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汇总,而人的生命时间有限,因此间接的经验就成为了人们形成观念的主要来源。相类似的传播媒体,发出来几乎相同的信息给世界的人民接收,这些信息经过个人的主观加工就成为了个体的间接经验,再经个人思维发展就形成了观念。个人观念的集合加上集体观念的集合就是文化。类似的文化传播途径,类似的信息接收途径会造就了基本相同的思想理念,原理相同的经验使得文化趋同。如实际的例子,民主才能促进平等,腐败是权力不受制约才造成的,有了民主的监督机制就可以减少腐败。这些信息是人们通过接收大量外部信息而获得的经验,然后就产生观念:必须争取民主。这样全世界的各种国家都在朝着民主的方向发展。再如9.11恐怖袭击,通过电视和网络,全球的人民都看到了血腥的屠杀画面,人类共同的正义情感使得世界上大多数人谴责这样的恐怖袭击。大众接受信息途径的相似,让大部分民众产生了相同的道义观念。如9.11后世界性的同声谴责;印尼海啸灾难爆发后,世界性对灾难的同情和援助。共有道德观念的产生使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不管什么肤色、种族都同样是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有灾难发生时要共同的面对。由此世界融合以至和谐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信息接受途径趋同的结果。

  2)文化市场趋同

  全球的文化产品市场正逐渐集中,诸如艺术、音乐、电影、电视和书记等市场日渐集中,呈现了全球化的特征。罗琳写的哈里波特发行时可以在一百多个国家同一时间里发行;好莱坞的大片也可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里放映;世界各地都可以收看到ESPN、BBC等电视节目。在文化市场的趋同化过程中,各式各样特点的文化,如儒教文化、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等都没有出现极端的排异现象(少数极端伊斯兰国家除外)。

  网络文化市场更是一枝独秀,世界各国安装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微软的软件。而搜索工具也相当的集中,YAHOOO、GOOGLE等是计算机的必备工具。网络直播、资料库、商品供销情况、网络销售、广告等等都是世界性的市场。

  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等文化吸收和交流的途径,在文化市场趋同的条件,激烈的冲击着划地为牢的各种宗教和文化禁地。它们是文化交流的先锋,促进了各种各样文化的融合。使世界文化在多样性之下又呈现出一种趋同性。

  文化市场的世界性趋同,促进了世界各文化的融合。各种文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相互吸收和改进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观念更加的先进。文化融合出现了反驳亨庭顿所说“文明冲突”的典型例子,新加坡、香港、印度就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和谐共处相互融合的典范。而且在这样新兴的文化融合北京下还产生了新的文化观念,新的文化观念削弱了宗族和种族狭隘的文化认同基础,建立了以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肤色新的文化认同观念。以同为人类的共性为认同基础的新文化观念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和谐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3)共同观念的产生

  观念(IDEA),英文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一点,IDEA就是概念、观念、思想。而观念的中文解释观是看,念是想,观与念的结合观念就是一个观察相成观点、想法的认识过程。而人的正确认识的来源是错综复杂的,并不是一次就可以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一次性的观念或经过多次实践修改过后的观念都统称为“观念”。文化是各种各样观念的集合。

  文化的融合以及知识的迅速传播,使得人类在一些公共利益问题上有一致的认识。公共利益问题上的相同认识产生了相同的观念,相同的观念使得人们在处理有认识的问题上行动协调一致。

  现在世界上的热门话题是温室效应,说的是人类因自己的需要制造了太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地球气温变暖,地球气温变暖反过来又危害人类自己的生存。地球的环抱涉及的是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因此每个国家都重视。而自私自利的美国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不签订旨在保护全球气候安全的《京都协议》,因此美国失去了以往饿道德制高点,国际影响力大为下降。环抱课题除了温室效应外,还有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电磁污染、核污染等等。进行环境保护,维护好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这是一个共同观念。

  卫生是要叙述的第二个共同观念。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恶性疾病的传播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在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下,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协调行动共同防治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流感、爱滋病、肺结核。在疾病传播的合作方面各国政府可以说是无私的,大家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为控制疾病传播做贡献。

  和平是地三个人类的共同观念。是各国人民都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生活,因此对于战争、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袭击、损人利己的极端国际行为深恶痛绝,诸如此类的行为已被多数民众认定为邪恶行为。这是人类的共同观念。

  小结:由上面罗列的事实和理据,我们可以知道趋同性的出现减少了国际关系中的斗争性,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正呈现出合作发展的良好一面。国际关系发展的各种趋同为建设和谐世界,建立大同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据。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正在从宗教和哲学层面上慢慢过渡到了现实生活层面上来了。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启示

  从上面罗列的事实来看,国际关系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具有必然性,其中有几个结论,也可以说是启示,对于以后的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逐一列举出来。

  1.生产力是社会演化的推动力。这符合唯物论的观点:物质存在决定思想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观念随生产力发展而转变是国际关系有序发展的保证。例如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这么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国家间的关系主要呈现出:如果你得利,我就损失;我得利,你就损失的“零和”状态。大量的观察事实和时间经验使得人们形成了国家关系是零和的关系的概念。可是在二战后到现在的六十年里,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通便利,信息交流上已无国际障碍。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又观察到大量的贸易能共同得利及国际分工可相互得利的事实。事例和实践促使人们的观念逐渐转变,“世界是相互依赖、合作共存的整体”,这样的观念逐渐被各国的有识之仕所接受。和平共处是大家都能获利的观念逐渐清晰,正如温特所说,社会意识在构建过程中及形成后会逐渐影响国际关系的演化进程。和平有利全部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全人类的共识之后,和平相处就应该可普遍实施。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有些超级大国,还以为自己的实力强大,要多占有一些别人的利益。只有猖狂的大国接受教训或者是衰败的时候,和平的实施可能性才较大。国际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和平及大一统的,世界大同不是乌托邦,而是可实现的远景。相互争夺的“零和”观念与霍布斯模式必将被抛弃。

  2.共同的利益会促使国际关系走向和平。国家之间之所以发生战争,多数都是为了利益。先发动战争者都以为自己可以通过武力手段来轻易获取应得的利益。可历史的事实证明战争发动者,并不能经常的按计划实现自己的利益,有些误判打了败仗,事与愿违。有些即使是打了胜仗了,虽然可以见到短期的利益。但为了镇压被占领国家或维护不平等秩序,战胜国必须保持强有力的军事组织和力量,强大的军事组织反过来就会成为战胜者,也就是强国的包袱,长此下去,强国不能胜任保持强大军事组织的巨大财政开支而逐渐衰落。这是无数的大国由强转弱的历史经验。因此来讲,战争在短期并不一定可以带来效益,有可能出意外;长期来看又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是国家衰败的根源。只有平等的贸易或国际分工合作所获得的利益才没有什么副作用。再有很多的国际纠纷,如主权争夺,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人们所争夺的是对以后利益的预期,但实力相当的争夺必定是旷日持久的、消耗巨大的,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获取国家利益的初衷。如果大家恢复平和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主权纠纷,协商解决。最起码在免去战争费用上就已经大家获利了。而如果可以达成共同开发的协议则则主权争议地区就有可能为发生争端的两国都带来效益。相反两国都不理智以为自己的强硬可以为自己争取多一点利益则争夺是难免的。

  但生产力发达以后,人们的争斗观念会逐渐的被和平协商的机制所替代。这好象以前人们相互不满需要通过决斗来确定胜负。可当人们意识到这样拿生命当儿戏是不值得之后,人们就采取了其他协商或者交由中间人仲裁的和平形式来解决个人的争端。国际关系也是这样是一个从不理智向理智转化的过程,和平协商对于争议双方都是有利的。当经济分析和利益分析的科学模式为各国政府所后相信国家间的关系就会有飞跃性的进展。国际关系朝和平方向转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3.人们看到国家或者组织需要具有暴力执法的机构才能保障秩序的良好,因此人们形成了固有的观念,那就是:需要有暴力的执法机构才可以正常的社会秩序。没有社会权威和仲裁者,社会就会发生混乱。这也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根据。但我们可以看到秩序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暴力执法或权威机构,暴力执法和权威机构只是我们观察到的产生秩序的极小的一部分现象。自然界从天体运转,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无不是处于有序的状态之中,他们的秩序或者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或者驯从热平衡定律,又或者遵从电磁场的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原理,……这些秩序并不需要中心权威或力量来维持,而是自然达成的。

  或许有人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那我们就拿排队来举例。当大家都按照先来先得的平等性原则来处理时,不需要存在权威(执法者)就会自然的形成排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明修养)。在一个地方有排队的习惯之后就不需要权威来维持秩序,而一旦有人存心不排队想占有别人的先到权利的话,就要看插队的人是多少,还有排队人员的数量与忍耐能力。通常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人们会用鄙视的眼光来看待事件,而影响大的时候排队的人会自动的谴责不排队的人,甚至会出现暴力惩罚不排队者的现象。排队在无权威的状况下,会出现多种的情况,而无秩序或者混乱所占的几率并不大。经常插队者有可能一时便利,但以后有可能遭受暴力惩罚,或者在信誉上受损。因此权威机构并不是秩序产生的必然前提,在道德、文化、观念等非暴力执法状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有秩序的状态。

  很多的商业行会的出现都是自由结合产生的,其中并没有暴力惩罚原则,行会的组织也是民主推举,秩序在无暴力执法机构和无权威的情况下由自由产生。对于违反秩序者也没有特别的惩罚措施,只是大家不与之来往而已。以前的徽商行会就是这样。日本大家都知道是最有秩序的民族,可日本社会的秩序维持并不靠暴力执法机构,也不靠权威。他们靠的是传统习惯认同的等级,遵从老少尊卑有序的规定。日本社会这样的社会秩序完全不是靠暴力和权威机构来维持的。

  4.生产力的发展在另一个方面促进世界和平的更快实现。核时代是从二战末期,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爆炸开始的(虽然核研究早在居里夫人时就开始,但人们习惯将核武器运用作为核时代开始)。随后1949年8月苏联又试爆了原子弹,接着是英国在1952年10月试爆了原子弹,在接下来是法国和中国分别在1960年2月和1964年10月试爆原子弹。随后是印度与1975年5月进行核试爆,1998年巴基斯坦又进行了核试爆,2006年就是朝鲜进行了核试爆。

  人们看到二战末期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对于核武器的生产技术严密控制,防止核武器扩散。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之后的国家都是在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核武器研制任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后的加工工艺更加的精良,对于铀浓缩的提取会更加的简便,什么离心机、原子弹制作原理等等在现在属于高技术的,但在20至30年后就应该不是什么艰难的生产技术了。到那时一般的国家只要愿意集中力量研发核武器,就应该可以造出来。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事,谁也阻挡不了。

  核武器的普及化将使全球的国家意识到随时有檫枪走火的可能,说不准因为什么事就有可能发生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大战。如果象美国这样的国家希望靠封锁或限制来禁止别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应该是在做梦。美国人应该知道技术的进步是禁止不了的,美国人是担心害怕受袭击,而是要反省自己的国家行为,在国际社会上要饯行公义。如果美国老想以双重或多重标准来要求别人,就难免产生积怨,到头来想与别人修好来防止遭受核攻击就太迟了。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国民的将来是最危险的。

  核武器的产生成为了一个制约暴力的因素,强大国家不敢贸然的侵略或消灭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因为 大家打起来会是世界毁灭。因此人们会理智的坐下来检讨核武器政策。现在的美国在核武器方面好象占尽优势,但不用多久美国人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优势,只有劣势。这好像体力强健的人不需要发明什么武器来决斗,而随着武器的进步,小个子的人就可以轻易地拿枪来与大块头进行决斗。美国如果不乘现在就有优势的时候就公开倡导世界放弃核武器,而想等到优势不在的时候来消灭或者裁减核武器就将苦难重重。所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正是如此。即使以后想跟别人和好,美国人也难以做到。因为优势时不检讨,在劣势时就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了。核武器这样的威慑工具反过来变为促成人类和平协商的辅助工具,这大家都想不到。

  5.国家和主权观念的弱化。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基于国家主权这样的概念,因此具有主权的国家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主要的国家行为体。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越来越一体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建立区域化经济联合体,这就需要交出部分的主权国家权利,从本质上讲弱化了现有的主权国家的概念。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跨国家的跨国企业,他们为了利益根本不会在乎国家的性质和政体,它们只在乎利润。在跨国组织的穿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中,国家的主权观念也不起作用,国家的各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之下逐渐被弱化。人类普遍利益的问题上,如疾病流传的控制、环境保护、防止恐怖袭击、贸易平等、核不扩散等等都因为需要而产生固定的组织,这些组织需要国家出让部分的权利来实施控制,因此在国际组织方面,国家的作用也遭到很大的削弱。

  国家和主权观念的削弱是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的多样化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国际关系现在已经不单单是国家间的关系,还涉及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宗教团体、文化团体。世界多样化正是和谐有序发展的表现,就如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样,各式各样的人,各施其职,和平共处。和平有序的国际关系发展前景就是这样触手可及。

  认定了人类社会的国际关系是有序发展的事实,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讨论影响国际秩序和维护国际秩序有序发展的各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