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仇和十年_讀書頻道_鳳凰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3:12

圖書簡介

仇和,一個毫無疑問的熱點人物,眾多媒體和眾多記者跟蹤報道的對象。筆者包永輝第一次採訪仇和是在1997年,那時候仇和還算不上什麼新聞人物,只是一個普通的縣委書記,但他與眾不同的行政風格和人格魅力,觸動了記者的職業神經。作為執政一方的領導者,當穩定壓倒一切的時候,在這本書裏,你可以看到,面對一個長期處於混亂狀態的重災區,仇和是怎樣使之在短時間內實現由亂到治的。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的領導者,一位處於江蘇省經濟洼地的領導者,當別的地方富得流油而本地卻窮得冒汗時,你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樣營造後發優勢,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

閱讀連載收藏本書

連載

第1部分 仇和十年(一)

1991年6月1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一份內部簡報所刊登的大鼓詞上動情地批示:"此鼓詞反映的事實如屬實,實在令人髮指。連封建宰相范仲淹都知先天下之憂而憂,我們的人民幹部在人民群眾遭受如此遭遇情況下,還如此大吃大喝揮霍浪費,應嚴肅查處。"江澤民讀到的大鼓詞,出自江蘇省北部一個叫做沭陽的貧困縣。

  • 1.開場白
  • 場白

    政道:仇和十年 一位市委書記發人深思的從政歷程 

    作為一本書的開始,我們想,應該有個開場白。   那麼,安個什麼標題好呢? 起初,我們想到的是"仇和施政的中國道場",後又覺得太嚴肅,最終,我們決定以最直白的"開場白"作為標題,且從他的個人歷史,從他登臨蘇北政壇的區域背景說起,這或許能讓讀者從中窺見一個真正的中國"道場"。

  • 沭陽: 仇和登場了

  • 1991年6月1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一份內部簡報所刊登的大鼓詞上動情地批示:"此鼓詞反映的事實如屬實,實在令人髮指。連封建宰相范仲淹都知先天下之憂而憂,我們的人民幹部在人民群眾遭受如此遭遇情況下,還如此大吃大喝揮霍浪費,應嚴肅查處。" 江澤民讀到的大鼓詞,出自江蘇省北部一個叫做沭陽的貧困縣。20世紀90年代初,每逢紅白喜事或者農閒時節,民間說書藝人便以一首控訴"三亂"、抨擊幹群關係嚴重惡化的大鼓詞,娛樂鄉民。 "長的是鱔魚扁的是鱉,幹部個個都愛吃,口口都吃農民肉,個個都喝農民血。" 念完這一句,民間說書藝人大鼓一敲,扯開嗓子,開始了三大段悲愴的泣訴--

      暴風連續三天四晝夜,總算是雨過天晴雲彩飄。  全村裏淹死多少泡桐樹,有多少大樹被刮連根拋。  有多少道路衝塌不好走,有多少人家墻塌房屋倒。 成片的玉米大豆被淹死,紅高粱彎腰低頭地上倒。  山芋地多遠聞到酒糟味,棉花田遍地皆掉棉花桃。 眼看著血汗化成東流水,農民們心頭如插一把刀。 全村裏既有人口三千七,兩千七不是缺糧就沒燒。 村幹部人民疾苦不反映,瞞災情提留徵款加倍要。 說什麼今年減產不減購,提留款二十六萬不能少。 徵購糧四十一萬六千三,比去年多出一倍還要高。 多項收費名目繁多二十九,每個人八十九塊單九毛。   黨中央三令五申髮指示,對農民負擔一定要減少。 縣政府文件明確有規定,提留款二十四塊不能高。 村幹部亂搞吃喝和揮霍,你只顧亂加項目把錢要。 每一次村裏要來鄉幹部,全村裏大小幹部忙噪噪。 先買上名牌部優大曲酒,再把那高級嘴煙買幾條。雖然來客只有三兩個,入席時陪客十幾人不少。 等到那酒足飯飽吃喝後,大傢夥馬上就把麻將敲。 不管是輸多輸少不用怕,寫張字據起個名字就報銷。 村幹部私事公事鄉里去,先要到小飯店裏走一遭。 拖來了這個鄉長那書記,坐下來馬上招呼把菜炒。 先端上冷菜熏燒好幾個,嘗嘗鮮海參魷魚味不孬。 記個賬自有會計來結算,到村裏條子一批就報銷。 到這陣上下關係都不顧,黨原則群眾疾苦一邊拋。 要錢款群眾如果拿不出,小分隊到你門上把賬要。   沒有錢牽豬鋸樹扒糧食,誰反對馬上動武拳頭掏。 八八年鄉里派來小分隊,到興南鄭兆和家把錢要。 只因為一時困難無現款,小分隊怒氣沖衝發牢騷。 趕快拿出現金二百塊,限定你二十分鐘把錢交。 過時間不怪我們不客氣,說過話採取措施把樹刨。 小分隊一聲令下不打緊,嚇壞了兆和之父老年高。 老人家今年正過七十歲,為借錢氣喘吁吁帶小跑。 到丁口借來現金二百塊,老人家汗濕衣襟如水澆。 到家時抬頭一看傻了眼,不由得兩眼潸潸淚珠拋。 只因為借錢遲到六分鐘,家門前四棵泡桐正鏟倒。 小分隊氣勢洶洶行霸道,所到處雞也飛來狗也跳。 多少人家中糧食扒乾淨,多少人家中無錢瓦揭掉。 多少人桌椅櫥櫃被抬走,多少人推去車子攆去表。 多少人小驢肥豬被牽走,多少人傢具被搬樹被刨。 多少人反對不平遭毒打,多少人傾家蕩產哭號啕。 籌錢款本應按照章法辦,太不該敲詐勒索瞎胡鬧。 陳士千上交提留七十塊,小分隊個別領導上腰包。 鄭兆銀家屬生孩坐月子,二斤糖六斤紅豆也拎跑。 小分隊個別領導打麻將,輸下錢用收款項去抵消。 小分隊蠻橫囂張不講理,眾村民心中憤恨怒火燒。 你都是土生土長本地人,為什麼狐假虎威瞎胡搞。 你應當設身處地想一想,哪一家沒有妻兒和老小。 國家把土地交咱農民種,憑良心皇糧國稅應該交。 黨中央明文指示應妥辦,萬不該胡扣亂要竹杠敲。 眾村民萬般無奈何,也只得眼眶長空淚珠拋。 喊一聲江總書記朱總理,還有那黨中央首長和領導。 你在那首都北京可知道,可知道灣堆人民受煎熬。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搞改革土地到戶政策好。 首先是一舉摘掉供應帽,都自給能夠解決溫和飽。 國務院發書通知和號召,對農民負擔切實要減少。 村幹部到底辦的哪家事,是指示但不照辦為哪條。   可知俺農民為種一畝地,全家裏男娃少來受苦勞。 六月天赤日如火準備著,為耕作身上脫掉幾層泡。 九九天掙耕追肥鬥冰霜,忍受著寒風撲來痛如刀。  平日裏省吃儉用籌錢款,準備著機耕脫粒買肥料。  但等到九月金秋收穫後,小分隊吆五喝六把錢要。 你只管要錢再要錢,可知道俺農民油水有多少。 按章法上交俺照辦,違章法多加分文撈不到。

  •   任何一個有點理性的人,聆聽到這樣的大鼓詞,都不可能無動於衷。我們的同事,新華社記者周振豐、袁養和,驚訝于控訴沭陽縣沂濤鄉灣堆村"三亂"猖獗、民不聊生的大鼓詞,連夜將這首"新版"《石壕吏》寫成內參,呈到了中央領導的案頭。 我們的主人公,仇和,就在這樣的民生背景下,登臨沭陽,掀開他在蘇北施政的序幕。

  • 2.雖"醬缸",吾往矣
  • 沭陽縣,江蘇陸域面積最大的縣,2298平方公里; 沭陽縣,江蘇人口最多的縣,174萬人口; 沭陽縣,江蘇黨政領導最為頭痛的,全省經濟最窮、社會最不穩定的縣。 1996年12月8日,仇和赴任沭陽。 彼時的蘇北官場,擔任沭陽縣委書記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儘管按照慣例,沭陽"一把手"是高於該職級配備的,而且往往會被提拔。 可是,有資格"高配"的官員中,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原因很簡單: 沭陽是個大染缸,白的可以被染成黑的。如此情勢下,即使你有意願去,也不見得有膽量去。 仇和卻以"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勇氣,接受了組織上的安排。 此前,仇和已經在蘇北任職過幾個月。1996年9月,從美國學習歸來的仇和,作為宿遷市籌建領導小組成員參與宿遷建市工作。此時,仇和任宿遷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政府排位第八,列副市長最後一名。 原《新華日報》駐宿遷記者站站長林培介紹說,與其他的副市長不同,那時的仇和不愛多說話,整天到處跑,搞調研,很少與人聊天。下去調研時,他往往只聽不說,不茍言笑。一般而言,各種會議,特別是黨政聯席會議,是每個領導展現自己水準的大好時機,可仇和好像總不在狀態,很少聽到他提什麼意見。

  •   每次會上,市委書記徐守盛點名讓他發言他才開腔,"給人的感覺他腦子好像在開小差"。林培說,當時不少人認為他要麼是個"草包",不會講話;要麼不適合當官,從一個挂職的科技副縣長一步到副市長,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市長該怎麼當。 "有一天晚上十一點一刻,徐守盛書記敲開了我的宿舍門。"仇和說,"書記與我談了去沭陽任職的事,我答應了。過了幾天,徐又改變了主意,說是市長反對。" 市長名叫劉學東,曾在沭陽當過4年縣委書記。他反對仇和到沭陽是出於好意。他給仇和丟下四句話:"我去沭陽時,體重127斤,走時107斤;去時滿頭黑髮,走時滿頭白髮;去時覺不夠睡,躺下就著,精力充沛,走時睡不著覺,精疲力竭,簡直要得精神分裂症;沭陽是個大染缸,弄不好就把你毀了!" 想在沭陽這個地方站住腳跟確實不易。有人說,蘇北文化是典型的"醬缸文化",而沭陽是"醬缸中的醬缸"。"望人窮"、"窩裏鬥",同流合污者昌,逆勢清流者亡,拉攏不了你就告倒你,是彼時沭陽令人卻步的官場氛圍。  但仇和骨子裏喜好挑戰。前輩的好意規勸,不僅沒能阻止他,反而激起了他去沭陽的決心,"大不了把沭陽當作政治生命的終點"!   

  • 3.蘇北施政的突破口

         "政治生命的終點"畢竟只是最壞的打算。在來宿遷之前,仇和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較和思考,最終確定了把蘇北作為自己發展的突破口。沭陽縣,在別人看來已經"爛掉了",是危途,而仇和從中看到了機遇--正因為"爛到底了",不能再差了,才是一個重大機遇--只要有改變即是轉機。

  •   他要從沭陽開始自己的突破,開始蘇北的突破。

      作為江蘇經濟的"第三極",蘇北地域廣闊,在現行的行政區劃中,包括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和宿遷5個市。在這5個市中,宿遷成立最晚,是1996年8月由老淮陰地區下轄的原宿遷縣、沭陽縣、泗洪縣、泗陽縣合併而成。 雖說剛剛建市,可宿遷有著久遠的歷史。相傳夏、商、週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諱,改稱宿遷至今。 在中國版圖上,宿遷寂寞無聞。外間知道它,除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及其生死斷腸的愛妾虞姬曾生於斯、黃河故道流經於此外,就是它"突出"的窮。 作為全國19個革命老區之一,宿遷的絕大部分經濟指標排在全省倒數第一。在宿遷建市之前,江蘇經濟分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檔次;自宿遷建市後,江蘇經濟出現了"第四極",在蘇南、蘇中和蘇北之後還有一個既窮且大的宿遷,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板。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江蘇是個頗具標本意義的省份。無論是地理結構,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它都是中國的一個縮影。這裡東部臨海,中西部是內陸。論經濟發展水準,蘇南、蘇中、蘇北呈梯度遞減,恰如中國經濟的東、中、西部三級分化。在外資"齒輪"上運轉的蘇南,到處是工廠、高樓、小汽車、咖啡館;而沉睡在黃、淮兩河故道邊的蘇北,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

      "粉碎'四人幫'後,幹部制度落實了,老幹部得到了解放,但農民的制度一直沒有解決。"仇和說,農村生產力獲得了解放,但在某種意義上,"農民還沒有獲得解放"!這個判斷一針見血,又有些石破天驚。他後來在村幹部選舉中搞的"兩票制",就是他"解放農民"的一種制度探索。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介紹沭陽之於宿遷,宿遷之於蘇北,蘇北之於江蘇,江蘇之於中國,是因為仇和在此開始的個人探索對轉型中國具有樣本的價值。

  • 4.一人得道,"雞犬"未升天(1)
在探討樣本價值之前,還是先回到我們的主人公仇和,了解一下他在開始一個縣域實驗之前的個人歷史。 1957年,仇和出生在蘇北鹽城市濱海縣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裏原本有9個孩子,因為窮,病死了兩個。在5歲那年,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兩個弟弟因為無錢治病而被丟在草席上等死。 "蒼蠅在他們的身上亂叮。"40多年後,仇和仍清晰地記得兩個弟弟淒涼的死狀。饑餓、死亡、茅草房是他童年記憶裏抹不去的底色,而他能夠上學,那是犧牲了三個姐姐的讀書機會才換來的。由於家裏太窮,仇和小時候吃不到肉,這使他的飲食習慣幾乎與肉絕了緣,直到現在除了吃點魚外很少吃肉。 蘇北是革命老區,無論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老區群眾都是鐵心跟著共產黨走的。"大煉鋼鐵"時,蘇北人餓死也不要飯,怕給共產黨丟臉。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時期也不例外,黨指向哪蘇北人就奔向哪。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8歲初中畢業後,仇和先後當過生產隊計工員、副隊長、隊長、村團支書,直至革委會副主任。文學是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的共同愛好,神秘且神聖。但現實告誡仇和,文筆好是一回事,總得掙工分養家糊口。 他只能將文學夢埋藏在心底,而以當通訊員給報社投稿的方式聊以彌補夢想不能實現的缺憾。當時的仇和不曾料到,這為未來從政的他練就了一張嘴就口若懸河、演講中信手拈來便是三句甚至五句以上的排比、讓聽者熱血沸騰的功力,並打下了煮文烹字的基礎。 由於寫稿很多,屢投屢中,青年仇和被鹽城市黨委機關報《鹽阜大眾報》評為優秀通訊員。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高考前夕,鹽阜大眾報社要搞為期40天的通訊員培訓,仇和在被邀請之列。
         究竟是選擇參加高考,還是選擇參加培訓?仇和很猶豫。對於一個蟄伏在鄉間的文學青年來說,報社培訓無疑是個誘人的機會。"如果當時真的去了,也就沒有今天的我了。"2006年的陽春三月,剛剛被選為江蘇省副省長尚未履新的仇和說,當時,他對高考還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以為像過去一樣,主要是推薦。加之當年村支書的妹妹也參加高考,他以為自己讀大學的機會並不大--不是因為成績,而是因為推薦的話,優勢就不在家徒四壁的寒門子弟身上了。所以初考時,仇和壓根兒就沒有好好復習。好在語文、數學、美術成績都很好,20天后,仇和接到通知去體檢,準備參加統考。 仇和是幸運的。"考得一般。因為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據說當時管理很亂,檔案都堆放在倉庫裏,高校拿著筐去挑,挑著誰就算誰。"仇和說,"我報的是徐州師範學院,卻被南京農學院(現在的南京農業大學)挑中了。" 命運在陰錯陽差中改變。20世紀70年代末,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對於仇和,都是段值得慶倖的好時光。1977年,仇和成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又因為積極上進、勤勞肯幹,就在上大學之前的1個月,他平生的第一次政治追求有了結果: 成了一名令同齡人羨慕不已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大學時代是仇和一生中難忘的時光,他當上了學生會主席,還是一名校運動健將,獲得過江蘇省大學生運動會長跑第4名。學生會主席的經歷不僅讓他懵懂地知曉,該如何跟周圍的人打交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畢業後的去向和所從事的工作。運動員的歷史則給了他一副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運動習慣,從那時起,他每天堅持晨跑。 明白了這一背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後來在主政沭陽縣和宿遷市期間,仇和常帶領幾百號人搞"拉練式"的現場觀摩,很多官員腳板磨出了血泡、走掉了鞋跟,而他起早摸黑四五天下來,依然大步流星,一陣風似的走在前頭,將隊伍拋在身後。 1982年大學畢業,因家裏窮,為照顧家庭,仇和原本想回家鄉濱海縣的大有勞改農場工作。學校考慮到他一直擔任學生幹部,沒讓他回老家,將他分配到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保研究所工作。還是因為他當過學生幹部,植保研究所沒讓這個新人從事專業科研工作,而是將他分配到人事處工作。
  • 5.一人得道,"雞犬"未升天(2)
  • 參加工作僅兩年,仇和就被提拔為副處級幹部,職務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團委書記。 隨後,按照正常的擢升途徑,仇和進入了江蘇省委黨校學習。經過省農業科學院工會副主席、黨辦副主任、院辦副主任的過渡,到1988年,仇和的黨內職務已升至農科院植保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同時兼院團委書記、工會副主席。 儘管他的行政職務也升到了植保所副所長,但他的專業技術職稱還只是助理研究員,並且這個職稱伴隨他20多年至今未變。 挂職科技副縣長是仇和從政生涯的開始,也是他以官員的眼光靜心研究縣域經濟和農村問題的開端。 挂職鍛鍊結束後,仇和回到省城南京,先後任省科委計劃處副處長和主持工作的農村處副處長。在1992年12月至1996年7月的三年多時間裏,仇和的仕途越走越寬,省科委農村科技處處長、省農業科技發展基金辦公室主任、省"星火計劃"辦公室主任的崗位都留下了他的印記。 這一時期,他對政治的敏感性和行政天賦開始顯山露水。他不滿足於純技術性工作,經常關注一些宏觀問題,也與省委辦公廳的"秀才"一起寫過不少材料。儘管有些問題看起來與科委根本不沾邊,但仇和能從中發現其與本部門的聯繫。也正是在這些"農"字號崗位上,他,一個農村娃出身、離開了農村又回望農村、工作在農業戰線上的幹部,獲得了觀察"三農"問題的最佳視角。 仇和讀出了農村中一些"隱秘的可怕"。他看清了許多"病候",為他後來尋找對症的藥方作了儲備。 1995年4月,機遇再一次眷顧仇和。尚在農口工作的仇和被選參加"江蘇省高級管理人才經濟研究班"赴美國馬利蘭大學,進行為期8個月的學習。這意味著仇和即將作為管理者在政治領域邁開新步伐。

  •   回國後不到半年時間, 仇和來到宿遷。

      十年一輪迴。從南京到沭陽,由沭陽至宿遷,經宿遷回南京。宿遷不是昨日之宿遷,而仇和還是本色仇和。 仇和家現有3個老人: 母親86歲,岳母74歲,妻子的奶奶88歲,加起來248歲。仇和說,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她們就有精神了。 仇和共有6個兄弟姐妹健在,三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全在農村。仇和愛人的家人大多下崗在家,二妹夫婦下崗,四妹夫婦也下崗,六妹下崗,三弟媳還是下崗。 而他們的至親仇和,已于2007年12月由江蘇省副省長改任中共雲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

      第一章    一年求和,兩年求饒,三年求逃?

      在沭陽老縣城街頭,有座三匹馬的城雕,馬首高昂、四蹄騰空,作長嘶奮進狀。原本寓意駿馬騰飛的塑像,在過去卻被當地老百姓戲謔為:"三匹馬,沒方向,一匹北京去告狀、一匹南京去要賬(注: 當地是貧困縣,常去省城要扶貧款),一匹下鄉去掃蕩。" 經受了太多的苦難,見證了太多的庸官、昏官,當仇和出現在沭陽人面前時,他們比以前更加失望: 這個娃娃書記連自己都可能管不好,還能管好百萬人口的大縣?   "一年求和,兩年求饒,三年求逃",民間"李有才"說出了沭陽人的心裏話。

  • 第一章     一年求和,兩年求饒,三年求逃?"神仙"來了也不行!

  •   有過希望而最終破滅,比沒有希望更令人絕望。 已經絕望了的沭陽人又碰到了一個年僅39歲的娃娃書記,他們甚至連想都不用想,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神仙來了也不行!除非他有本事把銀行搬過來供沭陽人用。" 1996年12月8日,仇和在宿遷市委書記徐守盛的親自陪同下,來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個重要舞臺--沭陽。他的新頭銜是宿遷市委常委、副市長、沭陽縣委書記。除了縣委書記一職外,仇和的下派還多了一頂頗具含金量的帽子--市委常委。 以示重視,徐守盛把沒有外出的所有市委常委全都帶來捧場。在介紹會上,徐守盛對仇和的公開評價是:"既是一個農業科學專門研究人員,又有比較豐富的機關行政領導工作經歷"、"年輕,文化層次較高,思維敏捷,工作雷厲風行"。 對於徐書記的熱情介紹,沭陽的幹部們並沒有特別在意,僅僅把它當作例行公事的溢美之詞來對待,"哪一個幹部上任不是好話說盡,反正表揚或自我表揚又不用繳稅"。

  • 6.癱瘓的沭陽(1)
  • 沭陽的幹部對仇和沒有太在意,而仇和對沭陽"在意"了很久,事前作了精心的準備。儘管對沭陽的困難,仇和有著充分的思想準備,可實際情況仍然超出了他的想像。 1996年底的沭陽,各種矛盾已累積到了使行政瀕於癱瘓的狀態,當時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懷美接受我們採訪時說,"用病入膏肓來形容並不為過"。 作為江蘇省最貧困的地方,1996年,沭陽人均GDP2031元,人均財政收入76.25元,都排在全省倒數第一,分別相當於全省平均水準的24%和12%;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排名全省倒數第5和倒數第6,僅相當於全省平均水準的1/2和2/3。

  • 經濟形勢的嚴峻,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整個工商企業資不抵債,工業企業總負債率達到114%,普遍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五大商貿系統的負債率均在100%以上,供銷社和商業企業負債率分別高達298.3%和270.5%。

  • 財政狀況入不敷出,歷年累積財政赤字3260萬元,欠發財政供養人員工資6250萬元,就連縣委、縣政府的辦公經費也無法保證。

  • 政治上賣官鬻爵盛行,導致機構膨脹、人浮於事。有人稱,"官位就差插根草標明價碼了"。

      鄉村非法宗教組織活動猖獗。1996年全縣靈靈教、呼喊派、全範圍教會、被立王等非法宗教組織多達36個,信徒人多勢眾。少數行政村甚至被一些非法宗教組織、封建宗族勢力所控制。

  • 7.絕望的人心
  • 比起這些枯燥的數據,更可怕的是人心的絕望。 在仇和到來之前,陳懷美已在四任縣委書記手下工作過。"四朝元老"的身份,使他既是沭陽政壇名副其實的"不倒翁",又是沭陽政界變遷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在老淮陰地區,地市級政府哪一屆不是將號稱最強的人派到沭陽來的?又有哪一任縣委書記調離時沒有被提拔?"陳懷美說,"可沭陽還是沭陽,山河依舊。" 沭陽的百姓不是沒有抱過希望。遠的不說了,就說前任書記黃登仁吧。1992年,他是被眾星捧月般履新的。與他的前任相比,黃不僅口才較好,而且對工業、農業、財貿流通都熟悉。在他上任之初,黃還經常騎車下鄉,沭陽人充滿了憧憬: 來了一個幹練的縣委書記,省裏又啟動了專門扶貧的大政策,沭陽難道不應該有轉機嗎? 然而,儘管省裏下來的全是有實力的單位,儘管來人也都滿腔熱情,這場"帶人、帶資金、帶項目"的扶貧在歷經3年的喧囂之後,最終還是黯然收場。1994年底,在南京中山賓館召開的扶貧總結大會上,沭陽縣被宣佈"脫貧"了。但局內人知道,那是"注水"之後的"數字脫貧"。 扶貧期間,《淮陰日報》(當時宿遷市尚未成立,沭陽縣隸屬淮陰地區)每個月將淮陰地區13個縣的主要指標進行排名公佈,而沭陽經常處在後面。 黃登仁不幹了,在常委會上大發雷霆: 沭陽幹不過人家,連數字也報不過人家,就知道給自己抹黑! "查!看這是誰報的數字。"黃登仁一邊發怒,一邊用外縣的例子暗示下邊如何造假,最後還得出結論:"沭陽人就是蠢!"  "如此一來,誰還敢如實報?脫貧數字就是這樣報出來的。"陳懷美說,那段痛楚的往事實在不堪回首: 交通廳的一位高處長滿腔熱情而來,可3年扶貧,沭陽沒有修一公里柏油路,在2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205國道過境外,全縣沒有一公里柏油路。建設廳來人了,但沭陽沒建一幢樓。整個縣城只有9萬平方米的樓房,且都是二三層的磚混結構。當年,省裏、市裏開會,凡表揚的總沒有沭陽的份,有批評的總落不了沭陽。 希望最終破滅,比沒有希望更令人絕望。 已經絕望了的沭陽人又碰到了一個年僅39歲的娃娃書記,他們甚至連想都不用想,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神仙來了也不行!除非他有本事把銀行搬過來供沭陽人用。"

  • 8.向我看齊
  • 從現在開始,我仇和在沭陽當書記期間,任何會議不會遲到一分鐘,哪怕是省委書記來了也不是理由。大家可以監督我!凡我仇和自己做不到的,決不要求你們做到;我做到的,你們也必須做到!"這是仇和上任第一天送給沭陽幹部的見面禮。

      "仇和與沭陽四套班子的見面禮太不可思議了。"說起仇和,陳懷美至今感慨不已。 1996年12月10日,是仇和到沭陽赴任的第三天,也是新書記第一次主持召開四套班子會議。 原定會議下午1點舉行,可時間到了,聯席會議室裏的座位還有兩個是空的。這兩個位置,一個是留給縣委副書記劉金喜的,一個是留給副縣長陳士明的。5分鐘後,劉金喜趕到,7分鐘後陳士明趕到。 以往,像這樣遲到幾分鐘根本不算什麼,常常是一邊開會,一邊等人。但今天的情景不同以往,因為來了個新書記,所謂"新官新氣象"嘛。 "憑什麼讓大家白等你5分鐘,就你忙?別人都不工作?遲到、讓人等的理由無非是自以為自己的時間比別人的寶貴、自己要處理的事比大家的事都重要--這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對集體的輕蔑!"仇和一開口便大發雷霆,讓兩位老資格的縣領導目瞪口呆。

      仇和連珠炮似的責問,給了在場的每一名幹部一個"下馬威"。但醒過神來之後,大家並沒有太往心裏去,認為這不過是虛張聲勢、自我打氣,以前哪一個幹部剛來之時不是信誓旦旦,可最終有的連"三把火"也沒有燒完就偃旗息鼓了。 眼看就快到元旦、春節了,為了"乾乾淨淨迎元旦、整整齊齊過春節",12月16日,仇和把縣四套班子、縣黨政機關全體人員、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城區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召集到一起,頒布了他到沭陽後的"一號令": 所有幹部都當清潔工,一個星期清理完。 陳懷美說:"仇和講這話時,我就坐在主席臺上,別說別人不信,就是我打死也不信!"   

  • 9.將沭陽當作公廁掃
  • 陳懷美的不信是有充分理由的,說起仇和剛到沭陽時環境之差,沭陽人至今都不好意思對外人啟齒。 曾經"舟楫如蟻,帆檣蔽日"的沭河,由於堆滿了垃圾,水面已經很少。"玉帶"兩岸佈滿了豬圈、廁所,河水比醬油還黑。原沭陽縣委宣傳部的幹部劉緒清1999年接受我們採訪時說,原來沭河兩邊是有柳樹、花草護坡的,後來疏于管理,就只見垃圾不見坡了,"我兒子都13歲了,從沒有見過護坡"。 12萬人的縣城,無一處像樣的公廁,堆積的垃圾人均達一噸多。  沭城區有7個湖,由於太臭、太臟,每逢春夏長滿蚊蠅和蛆,周邊居民不敢開窗。曾有居民忍無可忍,用十幾張蒼蠅紙粘滿一臉盆蒼蠅,端到縣委大院,要求治理沭河。 ………… 夠了!說起沭陽那時之臟實在叫人作嘔,這裡就不再多述。 下令容易,執行難。深知幹部心理的仇和,當然不會不知陳懷美們的想法。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幹部,加之十分年輕,光靠耍嘴皮子"給我上"是沒人買賬的,必須是"跟我上",率先垂范。於是,仇和足蹬膠鞋一身便裝出現了。

      清掃勞動是按責任分片包給全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辦事處的。仇和出現在了自己分工的責任區,別的領導幹部自然不能缺席。 當時的《沭陽日報》這樣記錄下"全縣大掃除"的盛況: 12月17日,沭城鎮採取措施,從領導到街道幹部,個個承包任務,短短兩三天,巷內堆積的垃圾不見了,衛生死角消滅了。城區主要街道上的違章搭建物逐漸消失,有礙市容的招牌被拆除,佔道經營的馬路市場被搬走,交通有序,道路人車分流。 縣交警大隊全力整頓城區交通秩序,抽調43名幹警,組成城區交通秩序整治隊伍,高峰站點,平峰巡邏。 12月19日,氣象部門測報最低氣溫零下6℃,沭河的整治拉開序幕。環城河兩岸,數百個單位劃分責任區,數以千計的幹部群眾自帶工具,7.5公里的河堤上,鏟土聲、拍打聲、號子聲,此起彼伏。交通局工段局長帶隊,全系統18個單位近800人開展勞動競賽;農業局工段,縣農場的職工趕來幫忙…… 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仇和還要求,各單位清理"完工後不但要讓城建部門驗收,還要請離休老幹部、鄉鎮幹部驗收"。 ………… 12月23日,一週的限期到了。這天下午,宿遷市委書記徐守盛出現在了沭陽。看到清潔的街道,人車分流的交通,徐書記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更讓徐守盛高興的還是沭陽的未來。"下一步環境衛生實行三包,開春後河坡綠化栽植花草,體現花木之鄉的特色;定期引灌河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泛舟逐波,怡神添趣。"仇和向他的第一個重要"伯樂"描繪了一幅更加美好的圖景。

      "沭陽變了!"徐守盛觸景生情。此時的他怎能忘記黃登仁主政沭陽時的一幕。 一次, 徐守盛到沭陽視察,黃登仁陪他去桑墟鎮參觀一家木材加工廠。一陣風起,路邊垃圾中的衛生紙、塑膠袋對領導一點也不客氣,直撲車窗而來,打在車裏人的臉上。徐守盛皺緊眉頭:"老黃,你也叫人把衛生搞搞!" 黃登仁梗著脖子道:"沭陽人太懶,素質太差。" 聞此,徐守盛竟一時無語。 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片地,短短幾天就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這讓徐書記更加相信自己用對了人。 面對百廢待興的沭陽,要徹底打開工作局面,必須做人的工作,而訪貧問苦,關心民生自然是一項少不了的內容。 1997年初的一天,仇和先後來到韓山、新河等鎮看望貧困戶。每看到上了年紀的貧困戶,仇和都要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錢來予以慰問。 "仇書記下鄉看望貧困戶自己掏了七八百元,這可怎麼辦啊?"陪同仇和下鄉的辦公室幹事,回城後趕緊向領導彙報。 怎麼辦?不好辦,就因為他是仇和。過去領導下鄉也捐過錢,但後來都是由辦公室"處理",有的甚至掏500元報1000元。 不好辦也得辦,縣委辦的幹事冒著挨訓的風險,還是開了口:"仇書記,你看這個錢是不是由辦公室來處理?"   仇和道:"我掏不起不掏,我掏了就表示我有這個能力,不能拿公家的錢給自己的臉上貼金。" 陳懷美說,當為了沭陽發展而集資被戴上"酷吏"的帽子時,仇和卻是沭陽幹部中捐款最多的一個,僅一個青少年廣場,仇和就捐了3次,每次200元。

  • 10.鏟雪的背後
  • 1997年1月23日的清晨,陳懷美推開窗戶,但見銀裝素裹,漫天飛雪,一股凜冽、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 那時的陳懷美已52歲,自認到了人生的頂峰,因此"下顧此身無所求",並不想在新來的書記面前刻意表現以獲升遷,但仇和的超凡舉動還是多少打動了他這顆久已枯竭的心。他要早一點上班,看看大雪後有什麼事急需處理。 7點左右,陳懷美從家門出來,比平時早了半個小時。 沭陽縣委、縣政府的辦公樓已很破舊,矗立在老縣城中央。儘管並不高,但在這個縣城,它已算是地標性建築了。辦公樓門口有一座舊立交橋,橋下的道路是縣城裏最繁忙的通衢,小轎車、大卡車、摩托車混雜來往,自行車、平板車,偶爾還有驢車趕集似的都擠在一條道上,也算是車水馬龍。 到7點30分,陳懷美才踩著半尺厚的雪來到立交橋。這時,陳懷美突然看見一個身影,在茫茫大雪中揮鍬鏟雪,喘著粗氣,呼出一團團白霧,而身後已留下一條窄窄的小道。 這是誰呢?清潔工是不可能這麼早就上班的,沭陽的行風一向懶散、拖遝,更何況清潔工對他們被拖欠的工資早已憤懣不已。那麼,是縣委或者縣政府機關的某位幹部?不可能!陳懷美在腦海裏飛速搜尋了一遍,很快就自我否定了。這年頭,沭陽的大小機關上班不遲到就已經算是先進了,"泡杯茶,抽支煙,翻翻報紙聊聊天"的情況非常普遍,還有誰會去當勞模呢? 離鏟雪人越來越近,是仇和!沒錯,是他。陳懷美趕緊加快腳步,直奔縣委辦公樓的走廊去尋找掃帚。 "那天早上,機關單位的掃帚最搶手。走廊、樓梯四處是急匆匆尋找掃帚、鐵鍬的人影。"陳懷美回憶說。一個人傳兩個人,兩個人傳四個人……沒有組織,沒有發動,縣委辦、政府辦、宣傳部、組織部的人紛紛拿起工具,走向大街,鏟的鏟,掃的掃。 準備運送煤球的工人吳運江拉著空平板車路過縣政府門前的大街時,看門的老頭與他耳語了一陣,末了,還朝掃雪的人群撇撇嘴。  "是縣委書記?"吳運江半信半疑。 老頭使勁地點頭。  "把雪往我的車上鏟吧!"吳運江放平他的拉煤車對身邊掃雪的人群說,"書記親自掃雪,我在縣城拉了這麼多年的車,從沒聽過,更沒見過。今天親眼見了,我也義務拉一回雪吧。"  "縣委書記上街掃雪,拉煤工人無私奉獻"的新聞刊登在《沭陽報》上,流傳在城關鎮居民的餐桌上、茶社裏,成了大雪封門日子裏的熱點話題。  "書記掃雪"事件,在機關幹部中引起了一點震動,但隨後就被"不過是作秀"的說法所淹沒,只有陳懷美看出了點端倪,仇和絕非"等閒之輩"。  1998年夏的一個"桑拿"天,仇和頂著將近40℃的高溫下鄉歸來,剛回到辦公室,手機就響了。電話是建陵中學的老師打來的,反映天氣熱得像蒸籠,可小區已連續5天停水停電的情況。 仇和撂下電話,就往建陵小區趕,縣委辦副主任汪金普勸他:"你別去了,我去辦。"仇和不聽,5分鐘不到就到了建陵小區。 原來,之所以停水停電,是因為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在與用戶扯皮。小區的總電錶和總水錶的數據與各家各戶的電錶、水錶數據不一致,總表數據高,分表數據低,沒人願意分攤損耗部分的電費、水費,於是,自來水公司和電力公司就停水停電。

  •   了解清楚情況後,仇和立即打電話給常務副縣長王庚序、建設局局長、電力局局長,並責成縣電視臺前來採訪。王庚序勸仇和說:"此事我來辦,這麼熱的天,你先回去吧。"仇和說:"什麼時候解決好問題,我就什麼時候走。" 俗話說:"老大難,老大難,老大抓了就不難。"果然,扯皮了整整5天的問題,不到半個小時就解決了: 先恢復供水供電,剩下的問題再專門研究解決。

  • 11.我不需要加兩個炒菜(1)
  • 仇和剛到沭陽時,住在縣第二招待所,每天都要付20元的飯錢,家屬、小孩來時按同一標準執行。陳懷美發現,仇和早晨除了偶爾陪客外,每天都是就著鹹菜下飯。於是,就讓食堂加了兩個炒菜。 仇和發現後很生氣:"誰叫你們炒的,我不需要,我們在南京吃早飯時,就是泡飯。" 仇和的母親在老家濱海,生病時,仇和回老家探望,但汽油錢非自己掏不可。 那時,在沭陽四位書記中,只有陳懷美是沭陽人。對此,陳懷美實在看不下去,第一次給仇和紅了臉:"你不要太過分了!你把沭陽170萬人民看成什麼樣了。沭陽人不是那麼冷酷無情!" 仇和說:"我不要求你們都跟我一樣,但我要堅持。" 2006年11月15日,陳懷美接受我們採訪講到此處時,竟忍不住老淚縱橫:"我們理論水準不如他高,講道理也講不過他,只能由著他去。" 1998年下半年,是仇和工作的"弦"繃得最緊的時候,他就像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機器,每時每刻都在高速運轉著。每天都在夜裏12點以後上床,手機24小時不關。 由於過度疲勞,仇和連著數天低燒不止。身邊的人員叫他到南京治療,他不肯,抓了幾帖中藥硬撐著。 賓館服務員給仇和熬藥,仇和執意按每月100元的標準付勞務費。開始服務員不收,仇和怒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服務員答:"我們為領導服務從來都不收費。" "哪個賓館的條例有為人服務不收費這一條,這是你應得的報酬。"  仇和如此態度,服務員豈敢不收。 1997年春節,仇和一直忙到除夕才離開沭陽回家過年。1998年,眼看就要過春節了,可仇和仍沒有回家的意思。

      縣委辦公室的人對陳懷美說:"以前的領導離過年還遠,就早早地把禮品準備好等著過年了,仇書記到現在還沒有動靜,你是不是也勸勸他。" 陳懷美於是找到了仇和:"你到沭陽做了這麼多好事,我代表沭陽人民感謝你。可眼下馬上就要過年了,你也得照顧照顧家吧。你回家吧,你回家也是對我們的信任,沭陽不是離了你就不轉了。" 仇和說:"不是你應該感謝我,是我應該感謝你。"最後,仇和仍到除夕才動身回家。 多年以後,陳懷美在沭陽接受我們採訪時說,許多年來,他一直擔任縣裏的副職,有時覺得自己潔身自好、民主測評得票很高,比某些主要領導好多了,因此時有懷才不遇之感。自從仇和來了之後,他才覺得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廉潔,都與仇和不在一個水準上,"與仇和相比,我簡直一無是處"。

      "不抓工不抓商,只抓表面光"

  •   星移斗轉,時勢變遷。當我們逐漸進入市場經濟之時,昔日一些好的做法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裏。然而,仇和逆潮流而動,將它當作醫治頑癥、凝聚人心、提振民氣的"精神藥方",重新撿了回來。 沭陽的衛生突擊周結束後,仇和又馬不停蹄地將環境整治轉向了制度化,實行"星期六義務勞動"。在勞動內容上,也由剛開始的打掃衛生向疏浚溝渠、挖掘土方等重體力活發展。 "星期六義務勞動"對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人來說,並不陌生。1919年,蘇聯喀山鐵路工人最早創造了"星期六義務勞動",後被蘇維埃領袖列寧讚為"偉大的創舉",開始在社會主義陣營成為時尚。 陳懷美此時已由宣傳部長升至縣委副書記,參與安排每週義務勞動的事。"那時候,'星期六義務勞動'叫'星期六義務奉獻日'。每個週六早上,縣直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每個人都必須先參加升國旗儀式,然後參加勞動,這是義務。"

  • 12.我不需要加兩個炒菜(2)
  • 作為縣直機關,少不了開會,當高強度的勞動壓得幹部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開會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享受"。然而這一"漏洞"也被仇和發現了,特意規定,白天一律是義務勞動,要開會就放到晚上。 在仇和的帶領下,沭城鎮、南關鄉的土方工程全是幹部義務勞動完成的,沒有雇過一個工。據統計,仇和到沭陽僅兩個月,就先後出動1.6萬人次,清運垃圾14萬噸,清除違章搭建3697處,拆掉店外店2430個。護城河兩岸栽植花木12.5萬株,增設道路交通隔離欄2.3萬米。 1997年5月的一個義務勞動日,縣裏一位局長向陳懷美訴苦:"陳書記,你還真把我們當包工頭呀?每個星期都挖土,大家怎麼吃得消!" 陳懷美想想也是,就在那個週六安排大家去河邊拔草,間隔一週再幹重體力活。仇和知道後,說:"不行!讓其他幹部去拔草,四套班子成員去挖淤泥。"並吩咐,以後每個週六都必須安排重體力活,拔草可以在平時上班前下班後去做。 仇和幹起活來不要命,一般幹部比不上。每次勞動,他都要求縣委辦承擔路最遠活最重的地段,以便身體力行。 有一個週五晚上,陳懷美開完會回到家已經過了12點。下半夜拉了七八趟肚子,早上8點還得去勞動。實在沒力氣,怕跟仇和在一組幹不動,他就偷偷跑到宣傳部一組去了。但這沒有逃過仇和明察秋毫的眼睛,他大聲質問:"人家是就高不就低,你這個副書記怎麼就低不就高了?"陳懷美只好實話實說。

      沭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康寧親眼見過,仇和下班後走到河邊,脫掉上衣,捲起褲管就挖泥。在紮下鄉的水利工地上,仇和與普通工作人員一樣劃分工段,一樣堅持驗收標準,一樣在寒風中揮鍬大幹。他甚至清晰地記得,1997年3月22日,星期六上午,在縣直機關4000余名幹部職工參加勞動的南關鄉長莊路工地上,仇和利用勞動間隙席地而坐批閱文件的情形。 孫康寧說:"剛開始,人們還覺得這可能是領導象徵性地幹幹,時間久了,常常看見他跟大家一樣幹臟活、重活,才漸漸感到這個領導不是在玩虛的。幹部群眾對仇和開始從懷疑到敬畏。" 當仇和剛到沭陽上街掃雪的時候,人們認為那是在"作秀";當仇和一馬當先推車運垃圾的時候,人們認為那是表演加鼓勁;當仇和捲起褲管挖淤泥時,人們認為那是領導求變心切;當凡有重活處總有仇和勞作的身影時,人們開始心悅誠服,認為那是以身作則。 一個名叫任全良的文化人寫了首《公僕新風--機關幹部義務勞動有感》,歌以咏志:   鐵鍬一把,單車一輛,   自備茶水,自帶乾糧,   黨政官員奮戰在水利工地,   義務勞動的大軍浩浩蕩蕩。   寒風吹走"官衙"習氣,   熱汗洗滌心靈的泥漿。   ……   滿腔熱情融化寒霜凍土,   一片熱忱溫暖鄉親的心房,   婦孺老幼喜上眉梢,   臉上的花朵迎風綻放。   ……   良好的開端,嶄新的希望,   播下聯繫群眾的種子,架起奔向小康的橋梁。   畢竟是沉疴已久,仇和巨大的付出以及表率作用,並沒有止住責難之聲。有人說,蘇南等地在拼命發展經濟,沭陽卻在大搞環境整治,是"不抓工不抓商,只抓表面光"。

      1997年3月15日,是仇和到任沭陽的第97天。當宿遷市各縣區城管、公安、交通、衛生等部門的頭頭腦腦聚集沭陽,召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暨創建衛生城鎮現場會時,仇和接到了時任宿遷市副市長黃登仁的電話:"仇和呀,聽說沭陽衛生搞得不錯呀!"黃的話好聽的一半露在水面,難聽的一半潛在水底--你這個毛頭書記也就會搞些環境衛生之類的表面文章,除此以外還能有什麼本事。 黃登仁的冷嘲,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想法。更多的人則在疑慮中等待,仇和還能做些什麼?

第2部分 強行入軌"沉重的懺悔"

一位南方媒體的著名評論員在報章、部落格上,對仇和大加撻伐:"畢竟已到了中國當局已將'以人為本'寫進政綱的21世紀了。畢竟許多中國官員也已學會在發言中信誓旦旦要將人的價值置於最優先的地位。仇和……他憑什麼讓人在電視中示眾懺悔,這是野蠻地侮辱公民的人格。"

  • 1.強行入軌
  • 對仇和稍有了解的人,都忘不了他那充滿爭議的"經典畫面": 1997年初的一個星期天上午,一位中年婦女為圖方便,不走人行橫道,翻越護欄,橫穿馬路,恰好被領著四套班子檢查市容的仇和逮了個正著。他立即命令司機開到路口掉轉車頭追趕。婦女嚇得撒腿就跑,見來人緊追不捨,情急之下,躲進了附近的公共廁所裏。 但仇和仍不依不饒,命令車上的女幹部縣政協副主席尤企林到廁所裏去找。那位婦女從廁所裏出來後,仇和強令她再翻一遍,並讓隨行的電視臺記者錄下像來,"我就是要讓她印象深刻,以後再不敢翻越護欄!" 聽說要錄影後在電視臺裏播放,那位中年婦女寧願掏500元罰款,也不願在全縣人民面前丟人現眼。儘管500元對於人均月收入不過千余元的沭陽城鎮居民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仇和堅決不答應。 胳膊扭不過大腿,無奈之下,這名婦女只好硬著頭皮重翻了一次。這個畫面在電視裏一播,一時間,仇和與那名婦女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笑料談資。縣城亂穿馬路的人頓時銷聲匿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一個長期處於一盤散沙狀態的重災區,仇和到沭陽不久,就砍出了他的第二板斧:在人們的評價與口碑中,仇和作為"符號"型新聞人物,其內在的成分中總少不了"侵犯人權"這一條,而其執政沭陽之初開辦的《沉重的懺悔》節目,又是其中的主要證據。 《沉重的懺悔》創辦于1998年,是沭陽電視臺開辦的一個時長一分多鐘的小欄目。讓我們如實地再現當時的一個情景: 螢幕上首先出現一個小房間,背後的墻壁上挂著一塊藍布,上寫著三行字--

  • 2.沉重懺悔:沭陽縣百名可教…
  • 接著是一個男青年耷拉著腦袋拿著紙條念道:"我是紮下鄉胡道口村的胡××(節目中是實名,本書隱去),22歲。今年夏天,我夥同他人調戲女青年,做了對不起全縣人民的事。我現在向全縣人民低頭認罪,保證改邪歸正,再也不給沭陽人民丟臉了。" 畫面沒有進行諸如打"馬賽克"之類的任何技術處理,是"原生態"的"真人秀"。懺悔者不是一人、兩人,而是近600人--是經群眾舉報、公安機關摸底排查出的"重點可教育對象"。公安機關每週組織3次,每次3至5人,責令這些人在縣"兩台一報"同時開闢的"沉重的懺悔"欄目中公開亮相,向全縣人民作出承諾,痛改前非、不再作案、接受監督、重新做人。 本書作者之一的包永輝,第一次聽說這個節目,還是1998年5月在淮陰縣湯集鄉採訪的時候。當時的湯集鄉黨委書記金連寶說,沭陽有個縣委書記叫仇和,他在縣電視臺開辦了個節目《沉重的懺悔》,效果很好,社會治安大為好轉。 來自一線農村基層工作者的嘖嘖稱讚,並沒有擋住知識界的口誅筆伐。《南方週末》對此進行了詳細報道。 當公共知識分子得知,幹出如此"侵犯人權"之事的仇和,竟然還是受過西方教育的幹部時,就更加怒不可遏。仇和曾先後兩次公派赴美學習,一次是 1995年4月參加"江蘇省高級管理人才經濟研究班"赴美國馬利蘭大學,進行為期8個月的學習;一次是2005年參加中組部組織的中美高級人才研修班,赴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兩個月。

      一位南方媒體的著名評論員在報章、部落格上,對仇和大加撻伐:"畢竟已到了中國當局已將'以人為本'寫進政綱的21世紀了。畢竟許多中國官員也已學會在發言中信誓旦旦要將人的價值置於最優先的地位。仇和……他憑什麼讓人在電視中示眾懺悔,這是野蠻地侮辱公民的人格。" 奇怪的是,"野蠻地侮辱公民的人格"的行徑,在沭陽不僅沒有引起民憤,反而讓他們拍手稱快。 俗話說"屁股指揮大腦",那麼沭陽老百姓的屁股為什麼會坐在仇和一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沭陽的治安狀況。 沭陽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但在長期的貧窮、閉塞之中,民風變得不再那麼純樸,甚至有些刁蠻。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治安狀況極度惡化,竊賊、"二流子"之類的閒雜人等肆意滋事,小偷小摸、流氓活動尤為猖獗。 茆圩鄉黨委書記劉周清是一位四川水庫移民,到沭陽後通過公開競聘一步步走上了鄉黨委書記的崗位。2006年11月,他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說,仇和剛到沭陽時,農戶家裏的豬圈上面還得搭一層窩棚住人,有的人家乾脆一到天黑就將豬、雞牽到屋裏,同室而睡。只要家中一夜無人,養的牲畜十有八九要被偷盜,溜門撬鎖幾成氾濫。 由於沭陽盜竊成風,沭陽人的形象也糟糕到了極點。南方某個建築工地公開挂出"沭陽民工不予錄用"的牌子。在蘇北一些商貿洽談會上,主辦方時常會善意地提醒:"與沭陽人談生意,後果自負"。當時在蘇北十分流行的一句話是:"做人不憑心,出門遇見沭陽人。"

      在這裡,沭陽人已成了惡人的代名詞!

      對於觸犯法律的人好辦,打擊就是了。1997年2月3日,農曆臘月二十六日上午8時,寒風凜冽,沭陽體育場上2萬多人席地而坐,鴉雀無聲,全縣公判大會在這裡舉行。20名犯罪嫌疑人被公開執行逮捕、拘留,13名犯罪分子被當眾判刑,2名強姦、搶劫犯被當場下達死刑執行命令,立即槍決。 在隨後的"嚴打"鬥爭中,縣、鄉兩級先後組織100多場公判大會,直接公開處理2000多名違法犯罪分子,清理出非法"保外就醫"、"取保候審"人員1884人,其中88人被重新收監。 "嚴打"的震懾力不可謂不大,強大的輿論攻勢不可謂不攻心,但它對農村中偷雞摸狗行為的影響十分有限。有些人抱著"大錯誤不犯,小錯誤不斷"的心理,看你仇和能奈我何。 對農村工作十分熟悉的仇和,當然不會束手無策。他深知,儘管農村社會治安很亂,偷盜之風盛行,但人們在找女婿時,對男方家的口碑還是十分在意的,試想誰願意將自己的寶貝閨女嫁給一個賊呢?如果讓偷雞摸狗之人在電視上公開亮相,這無異於讓其在姑娘面前現醜,必然會起到巨大的教育作用。 打蛇打在七寸上。看準了就幹,是仇和最大的一個特點。在仇和的支援下,沭陽縣電視臺很快就推出了《沉重的懺悔》這個欄目。 原淮陰縣湯集鄉黨委書記金連寶回憶說,那時的沭陽電視臺收視率極高,連我們外縣的人都爭著看,我們覺得仇和真有辦法,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沉重的懺悔》推出後的實際效果自不必多說。1998年的一天,年逾古稀的上海作家鄒安和與仇和一起去沭陽縣張圩鄉。一路上,仇和不時地停下車來,與百姓親切地交談幾句。仇和問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大爺:  "小蟊賊還有沒有?"  "都讓你給抓走了,哪還有,你做了件大好事!"老人樂呵呵地回答。 良好的社會效果,得到了當時江蘇省委常委、公安廳長李明朝的肯定。他頂著外界的種種壓力,在省委常委會上力挺仇和。 站在今天法制社會、人權社會的立場上,我們必須承認,仇和的這一做法確實存在不妥之處,儘管它的效果是好的,老百姓是擁護的。但是,也有人指出,我們在分析這一事件時,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判斷,不能用今天才開始流行、深入人心的一些觀點、理念來苛求仇和10年前的做法。就像在沭陽為籌資搞建設曾"剋扣"幹部工資,而到了宿遷就不再這麼做一樣,仇和也是與時俱進的。 有人說,其實仇和在這件事上最大的錯誤或疏漏在於不該叫做"自我亮相",如果還是這些內容,而將其改成新聞報道的方式,也許就沒辮子可抓了。 後來,《沉重的懺悔》果然作了改革,名稱改為《警事專遞》,幕布撤掉了,播音員代替當事人念懺悔書。再後來,《警事專遞》也取消了,改為《平安沭陽》,懺悔的內容也徹底不見了。  《沉重的懺悔》這一欄目的改革及最終的消失,是強硬的仇和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終於改變,還是沭陽的治安狀況明顯好轉無需再播?我們不得而知。

  • 3.管不住大蓋帽,就拿掉烏紗帽
  • 4.組合拳打向"村梗阻"(1)
  • 5.組合拳打向"村梗阻"(2)
  • 6.刮肚子,平祖墳
  • 7.刨祖墳的事都能幹得出

第3部分 "求天求地不如仇和"

讓仇和震驚的是,在1997年初的"嚴打"中,縣裏上午剛開會部署工作,下午就有人通風報信,收網時只抓了幾個"小蟊賊"抵任務,真正的"大哥"級人物都適時地出外"避風"了--"黑大哥"竟然都有人"罩著"!

  • 1."求天求地不如仇和"
  • 2.臺上台下兩個公安
  • 3.反腐敗要以查辦案件為突破口
  • 4.一個人的到來
  • 5.要往"上面"查
  • 6.何謂"大見成效"?
  • 7.四套班子會上帶走縣政協副…
  • 8.反腐轉向原縣委書記
  • 9.不是仇和非要與他對著幹
  • 10.大網很快到了收攏的時候
  • 11.交代,一個接著一個
  • 12.公安局長的五封串供信
  • 13.糧貿大酒店的燈光與週末舞會
  • 14.抓緊修路也就多了
  • 15.新"淮海戰役"
  • 16.讓人想起淮海戰役
  • 17.沭陽不再是往日的沭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