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团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2:53

一、月圆的想像

中秋节称为月节,以月亮为中心。最早是月亮崇拜。远古时期,白天靠阳光,夜晚靠月光,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自己的生活,很敬畏,产生了月亮崇拜。周朝就有拜月仪式,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减淡,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在欣赏中人们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天清云淡,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又亮;加上这时正是秋收季节,五谷丰登,瓜果满枝满架,真是中天一轮月,秋野万里香,人的心情最好,“十二度圆皆好看,最团圆夜是中秋”。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月成为全民族的习俗,登高和临水的赏月胜地最多。登高人近月,如庐山赏月;水清月近人,仿佛可以用手捞月,传说李白就是捞月而溺死,死得浪漫。

中国人对月亮自古以来就有细致的体察、诗意的感受、哲理的感悟。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银辉洒地,如此良宵,令人灵感泉涌、诗兴大发。古往今来,诗人们咏月寄情,写下数不清的好诗。唐代诗人李白就是杰出的代表,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妇孺皆能背诵。他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写出自己和月亮相伴相融的深情。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誰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人生的感悟,达到了哲理的高度。苏东坡继承李白,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月的自然规律,体悟到人的生存规律,提升为人生哲理:珍惜生命,共享美好。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光是永远的,中秋节也是永远的。寄情山水,爱月赏月,是中国人调整身心的一种好方式,也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旅游业正在兴起,可以开辟赏月游专线,评选赏月胜景等活动。

二.人圆的祈愿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先起源于对季节、物候的体认,在发展中不断溶进人文的内涵。一方面,在对月亮的想像中掺进人文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影响至今,如:毛泽东的<蝶恋花>,前苏联首次登月文告提到中国嫦娥奔月的理想,我国“嫦娥一号”等),并由此创作出许多艺术品(奔月画,北京的兔儿爷等),可以开发出应节礼物;另方面,中华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源于大自然节律的节日,人们总一定要充实进社会伦理的内涵。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中国古代认为天是圆的,圆是完整的,没有偏缺,所以叫圆满。圆满就是十分完整、无所欠缺,奥运会闭幕,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圆满成功、圆满落幕,圆满的句号。中秋节的月亮是圆满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首先就是团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骨肉情深,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安享天伦之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看文艺作品都希望大团圆结局,这是民族心理。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一个人不存在团圆不团圆),不是个人独好,而是周围的人都好,大家团聚和谐。团圆又不限于家庭,团圆是中国人祈愿的生活状态——愿景,是中国人追求的生命情调。表现为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祈求。中秋节的主题是人月双圆,所以叫团圆节。中国人讲“国家”,国是扩大了的家。团圆扩大到全民族的团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国家的团圆就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欠缺,代表领土完整统一。所以不可轻看团圆意识,这是爱家爱国的深层心理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我们要突出其团圆、团结、庆秋收的主题,通过节庆促进民族凝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中秋节既是圆月节又是秋收节,在农耕社会里,秋收是一年辛劳的回报,是来年生计的凭靠。这么重大的事怎能不庆祝,所以成为仅次于过年的大节。

三、华人心共圆

中秋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儿女即便分散在天涯海角,在月光下的中秋也会共同心动,心理共振,共同感应,互相凝聚,“千里共婵娟”。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契机。同中有异,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多姿多彩,但万变不离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聚中华儿女的心,铸中华儿女的魂。

中国人面对中秋皓月,仿佛面对可以倾诉衷肠的密友,任何隐秘的憧憬和期盼都可以向月姑倾吐,希望得到她的护佑。羞涩的少女期盼月下老人(月老)为自己牵红绳,另一端拴住个如意君,这一直传下去成为婚礼仪式:一条红布牵着新郎新娘拜堂入洞房。中秋之夜,汉族有些地方有“摸秋”“偷”人家瓜菜的有趣节俗,这缘自“讨彩头”的心理。土家族也有,湖南侗族则叫“偷月亮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择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还要有意大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有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菜的习俗,“偷着葱,嫁好尪;偷着菜,嫁好婿”。在中秋月下,人们不仅祈福祝愿,而且还要测一测自己的命运。闽南和台湾妇女有一种中秋节俗,叫“听香”:妇女点香礼拜后,留心听别人的谈话和歌唱,以此“口彩”来占卜自己的未来。南京等地区有“走月”的习俗,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都赏心悦目。台湾高山族则在日月潭边,在中秋的银色月光下玩起“托球舞”的游戏,海峡两岸各族兄弟都在共同享受共同的中秋。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桌上饼圆,圆圆的月饼负载着人月双圆的美意。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全家多少人,月饼就分切成多少份,每人都是团圆的组成部分,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她)的一份就被保存起来,盼着游子归来享用。这里享用的绝不仅是月饼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亲情的滋味,这种亲情浓得化不开,长久地贮存在心中,而不是停留在口舌。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小小的月饼正因为承载着大大的爱的信息,所以才令人怦然心动;轻轻的月饼正因为浸润着重重的情的份量,所以才令人历久难忘!所以,过中国节必须投入情感,如果只是见饼不见情,那就可能会觉得老吃月饼没意思。

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的部队在厦门过中秋时所盛行的一种玩会饼博状元的游戏,称为“博饼”。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多年来“博饼”在台湾也很流行,这是中秋月饼习俗的发展。在马来西亚的华人近几年创造出有关月饼的好几项“世界纪录”:2001年的“世界最大月饼”、2002年的“最长月饼”、2003年的“最高月饼”、2004年的“最大走马灯月饼”,到2005年适逢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他们又别出心裁耗资八万马币特制一艘名为“郑和一号”的“月饼船”,以一千八百公斤月饼食材制成,可谓壮观。据统计,中秋节一天马来西亚华人吃掉超过一亿马币的月饼。一位华人议员说,论总量马来西亚绝对吃不过中国,但讲“人均”,世界绝比不过马来西亚。世界各地华人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发扬中秋文化,表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