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实验引发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6:18

“走班制”教学实验引发的变化

 

 

  “英语课也可以走班了!”“你准备报哪个班?”“我准备报丙班,你呢?”“不行,我只能报甲班了。”2003年至2004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辛房中学的学生们就在校园里议论开了,学生们谈论的是各自在“走班制”教学实验中申报英语学科不同教学班级的意愿。


  西辛房中学是一所位于农村地区的普通学校,学校生源主要是下岗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外地农民工的子女。学生学习成绩和水平差别很大,不同学生在理解能力、知识的掌握等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数学、英语学科尤为突出。于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有的学生“吃不了,不能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早在2002年9月就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实验,参加实验的是学校当年的初二年级6个班的数学课。


  西辛房中学的“走班制”教学实验,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四个方面的综合,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建议相结合,随时流动。在初中二年级6个班中选择4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为对比班,选择分化最严重的数学、英语为实验学科。上课时,借鉴足球联赛的分级方法和人们的常规心理因素,将4个实验班重新编成甲、乙、丙三个班。


  “走班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使教学更有了针对性。实行“走班制”以后,数学和英语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备两份教案,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矫正。丙班以综合提高为主,除课本上的内容外,还要增加一些课外练习,突出能力的培养。甲班以基本知识为主,突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实际情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初二年级一个学生说:“刚开始走班时,我认为学校拿我们做试验品,对我们这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同学肯定不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参加了甲班课程的学习,结果老师的教学非常好,很适合我的要求。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总体成绩也比以前要好。”另一位学生说:“上学期我对数学信心不足,成绩下降了,从丙班分到乙班,我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应,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数学成绩又逐步回升。”


  自从实行“走班制”教学实验以来,“走班”比“对照班”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另外,“走班制”教学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对学校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更加支持了。


  在“走班教学实验”中,“走”字是关键。“走班制”和传统的能力分班有本质的区别,更不是中考前的补习性分班。首先,指导思想不是为应试服务,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供一个最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其次,目标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第三,操作渠道不仅仅是学生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后指导、外部环境等:课堂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实施等;课后指导包括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教学内容反馈等;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班级,从管理、活动、文化以及家庭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措施和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等。其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两个方面为辅。


  从本质上来说,“走班制”与“快慢班”都是分层教学的形式,但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不同的。一些学校的“分层教学”走入了误区,搞成按成绩分班,在师资、学习条件上实行不平等待遇,对所谓的“快班”重点施教,对所谓的“慢班”则敷衍了事。这样做不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走班制”是动态的,不存在这个问题。

 

  (作者 北京市门头沟区育园学校 孙金良)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