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朱子读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17:12

解读“朱子读书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期很有影响的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吸收前人经验,总结自己经验,对于如何教人读书,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为营。“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学规类编》)他说:“以二书言之(指《论语》、《孟子》),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朱熹告诫人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个顺序是:第一,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第二、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第三、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子大全·读书之要》)。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读书反复读,读一遍与读十遍,收获是不同的。读书时还要有怀疑精神,要在人无疑处提出问题方算有功夫。

     (3)虚心涵泳。读书需要虚心,不要因已形成的思想观点而影响对读之书内容的掌握,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使穿凿之使合”,是没有好处的。即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应当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要自己的思路随着书中的意思走。遇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时,应平心静气的玩味,不要匆匆下结论。

     (4)切己体察。 读书时,要切身体会书中所讲的一切。比如书中记述好人好事,则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之对比,无则加勉。“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语类》)

     (5)着紧用力。这点有两层涵义:首先是读书需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没有取舍,就没有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主攻方向和优势。其次是读书的过程必须“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以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童蒙须知》,《五种一归》)。读书不可漫不经心、游手好闲,而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6)居敬持志。读书时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保持一种恭谨的心态,做到心正、意诚,而且能立志专一。他说:“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来方好。”又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要立定志向,树立远大目标。

       朱熹的读书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也不乏其合理因素。尽管学习方法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第一位的,也因人而异,因学习的知识类型而异,但共性总是包含在个性之中,每一个人的经验也就包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因素,学习和借鉴是不无好处的。

       朱熹的局限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存在的局限,那就是怀疑精神不足,对于古圣先贤过分迷信。笛卡尔曾说过,一个人一生总得有一次把自己从小当作无可置疑的一切东西全部从脑子里清除出去,然后再重新开始寻找真正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所。一个精神自我的真正诞生一定是要精神的断乳期的痛苦历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