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为《直通中南海》叫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4:38

 

且慢为《直通中南海》叫好

 

毛牧青/文

 

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网友可在该栏目上给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留言。截至13日中午,网友给胡锦涛的留言达到了22000余条,给温家宝的留言也达到了15000余条。网友留言话题大都集中在民生方面,如腐败、房价、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户口,甚至是言论自由等内容。 

这就是说,网民可以漫锅台上炕“越级上访”,直接向最高端领导反映情况。呵呵~~这不就是有“通天”的“告状”途径了么?

看来开端是个值得赞赏的好兆头哇!

开辟《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原则上讲并不起眼也很正常,但在我国却是新鲜事。它向人们暗示国家最高层以人为本的“纳言”决心、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的这个信息上。它的开通似乎也给广大网民和基层提供了“直达”意见平台,是高层掌握民意动态和政策制定的“晴雨表”。这次的“直通”以集中方式把民意快速传递到最高层虽是首次,但与以往有过的高层与民众网络互动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但我认为,办好《直通中南海》留言簿(请注意:我说的是“办好“)绝非易事,而且绝对是个“双刃剑”。

首先,《直通中南海》是检测各级党政部门政策执行力和公信力的试金石。道理很简单:一个地区或部门的“状子”过量集中在最高层的“折子”堆上,只能说明该地区部门许多基层问题并没有做到和谐。工作是不力的甚至是火上浇油的。这对高层考评干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证实了一些地区官员的不作为。

严格讲,官对民的“网络问政”主体是应该政府部门和官员。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的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活动往往流于“网络问计”、“网络问议”的形式上,有的干脆说是在玩儿猫捉老鼠“网络游戏”。比如各地类似《直通中南海》的“直通”主要领导的网上留言,在各级行政网络上我们并不陌生。你可以任意打开一家党政或部门的网站,主页显眼处几乎都有类似留言或“X长信箱”之类的东西。但往往会成为“噱头”为人们所冷嘲热讽。因为它们大都像聋子的耳朵。笔者本人曾有一段时间从事网络专栏的管理,自然明白其中的奥秘。一般承担“征求意见”留言信箱工作,往往由办公室文秘、政工(或宣传)部门或信息中心之类部门的一两个工作人员管理,主要领导一般不会亲自进入阅览(要么工作日理万机无暇光顾,要么根本就不会网络操作等——除非领导好网络或某件事引起社会或上级的高度反响不得不为之)。所以这种“直通”管理多是“即兴性”和“实用性”的,不是制度性定期性的反馈规范,也就是说,某个某些事情严重骚扰到本地区本单位,必须上交领导注意和研究的“意见”,相关人员才会记录下载呈交领导阅读;否则一般无关打扰领导的“小事”,工作人员自己行就处理了。再加上工作人员素质参差喜好不一,这种反馈往往也容易流于形式或“官话”几乎不起多大作用,甚至把不同意见故意扼杀在襁褓里。

这次《直通中南海》开通仅几天民意鼓了看似火爆,其实逆向思维,只能说明下面九曲回肠解决问题阻力太大,客观造成民间不信任地方官员把成堆问题一古脑儿推给中央,也说明下面多路大员不是霸主就是饭桶,就是制造麻烦的根源,根本就不为中央分忧排难。最近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四川省部分政府网站的“市长信箱”存在形同虚设、注册登记难、网页信息更新速度慢等诸多问题,反映了许多官员慵懒傲慢的官僚恶习,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如此堵塞才逼迫人们越级“直通”。最后底层全积聚在“宝塔尖”,这“尖”头重脚轻能承受得了么?最终还不得“哪来哪去”物归原主再返原地解决?这种“踢球”折腾既劳民伤财又不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直通中南海》也是检测各级党政部门是否尊重民意的试金石。民意有正确的和谬误的,但不管哪种,作为公共权力者都应予以尊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没有恣意压制打击的权力。有人认为开辟“直通中南海”是对国人的尊重,我主主观当然认为理应如此。但尊重表现在于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宽容和善意反馈上,也就是说,对民众的“意见”既要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也要体现在对合理成分采纳后的办实事效果上。这里民意的前提必须是真实性完整性的统一互补,这才是它制定正确政策的本源依据。

只要不违宪,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老祖宗古训,要允许不同意见乃至“反动言论”的表达和存在,要有“让人讲真话”的气度和鼓励。不能把各类“直通”搞成“歌德式”的“一言堂”。网民参与应是真实的,留言也应原汁原味的;而行政部门的回应也应该是真实的虚心的。两者应该是完整的有机结合,不能断胳膊缺腿去搞人为的“裁剪”或制造一种留言人数却无信息状态。如果“直通”留言设置额外的限制,投其所好取此消彼,随意“和谐”网民的“不中听”留言。那这种“直通”绝不是畅通,那叫中途夭折的“截留”或“肠梗阻”,真正的民意也决不会“直通中南海”,于党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历史上我们这种教训还少么?这种对民意侮辱和蔑视,丝毫看不到对人的尊重。

目前《直通中南海》刚开通,知道的人相对少些,也多为简短留言。尽管反映的绝大多数是现实问题。但客观讲,大多网友留言还属于好奇型或试探性的。开头打好基础很重要。否则日子长了虎头蛇尾不解决实际问题,大家也就心冷了,结局如同地方网站那就惨了,最终落个龃龉话吧是很可怕的。

再次,《直通中南海》只是高层实施尊重民意的一个手段而已。说来多了个《直通中南海》,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况且它只是在《人民网》下属分支的“中国共产党新闻”设立的。对这个网站,过去大约除了党务工作者和党史关注者一般没有太多人问津。《直通中南海》目前之所以火爆,功劳归于舆论造势和人们的好奇。实话说,我还真有点怀疑《直通》的威力作用呢。

倘若《直通中南海》真能在传递中杜绝人为作手脚的“耗损”、把全面完整的民意传递到中南海,它的作用绝对比《内参》真实强大。当然这很难。没有旧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监督约束,任何打着民意旗号所宣传的的“目的”其实都是手段。结局只能像唐山皮影,在隔着一层吊诡屏幛的里外,里一方幕后操作着傀儡表演和高调,外一方幕前狗蹲着围观和喧嚣,结局就是剧终人散的“树倒猢狲散”。

如果民主政治生活于民声能得以尊重,民众可以参与公共事务话语权呈多元化。那么,绝不会让一个小小的网络《直通中南海》留言渠道,变成我国民意表达的亢奋集聚地,以致几成“瓶颈”让人哭笑不得。这不正好说明我们的话语权的“通道”狭窄么?更遑论什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苍白虚脱了!

这次民意能否长期“直通”和“畅通”下去,我难下断语,但不乐观却是有的。因为在一个处处“敏感词”设防(譬如我这篇博文在《半岛博客》上传,就会因“敏感词”而遭过滤和审查)、关关“审查制”把门的网络里,任何官方每出现一个尊重民意的宣传“转身之后”,往往只会落一个劳民伤财自损威信的形式主义作秀下场。这或许就是“具有特色”的宿命吧!

                                                    201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