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迎来“平民”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4:19
网络出版迎来“平民”时代?    

www.stanchina.com   2006年08月29日

   

  博客的出现在一夜之间圆了许多人的“作家梦”,类似的梦想仍在互联网上延续

  一家名为“Blurb”的网站今年在美国频频见诸报端。它新近推出的自助出版软件Book Smart被认为推动了出版的“民主化”进程。Book Smart使得自助出版愈发“傻瓜化”,使用者在免费安装该软件之后,只需选择某一模板(比如菜谱、相册、博客书及诗集),把图片、文字拖入特定位置即可完成“写书”过程。

  Blurb网站的创始人Elieen Gittins说:“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迅速地制造精美的书籍,并将其放入书架或书店。”网络自助出版本身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美国两大网络出版商XLibris和iUniverse已经把不少人的出书梦想变成现实。但与XLibris、iUniverse、ArtHouse这些先行者相比,Blurb模式使得网络自助出版更加平民化,它的Book Smart软件有两大特点:一是免费(购买InDesign和Quark XPress这类专业电子出版软件大概需要700美元);二是软件极易操作,无师自通。

  近些年类似Blurb这样的公司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操作模式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为作者提供按需印刷(POD)服务,另一种是构建网上图书交易平台。

  按需印刷 
  Blurb的用户定位是任何有出书需求的个人,“按需印刷”(POD)是他们的主要赢利模式。按需印刷即按照用户的需求印刷图书,即需即印。随着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POD已经被传统出版社广泛使用,但与传统出版社的按需印刷不同的是,类似Blurb这样的网站面向的是作者市场,而非读者市场。

  互联网时代大众日益增长的自我表现欲望早被一些从事POD业务的网站所挖掘。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为用户制作相册的在线图片加工网站,如科达公司的Kodak Gallery,以及Snapfish、Shutterfly等。POD网站的用户趋于广泛和多元,自制旅游手册、教学用书、产品清单、晚会小册子等意想不到的种类,都逐步被纳入POD网站的产品范围。

  像Blurb这样以POD为主要或惟一赢利模式的网站,其产品多为作者自己收藏、展示或赠阅,而不用于商业目的。那么这类POD网站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给记者的答案是:“市场空间可能不大,但基数很大。”也就是说,对此类书籍一次性的需求量也许很少,但有这种需求的人群相当庞大。Blurb的Book Smart软件曾出现在美国2006DEMO消费者技术论坛上,在该软件的试用阶段,已经有1万人签名申请使用该软件。

  据介绍在中国国内目前所有的原创作品中,大概只有5‰可以通过出版社发表,剩下的部分就成为网络自助出版潜在的用户群。可以说,目前整个图书出版(包括网络自助出版)的市场驱动力正在改变:以前出书是为了赚钱,现在出书则越来越趋向于自娱自乐。

  网上POD业务的扩大同时加快了市场细分,各类POD网站开始寻找更准确的定位。美国华盛顿的一家小公司SharedInk.com,就着眼于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包装独特精美的相册和图书,该公司的图书制造加工人员已经从事传统书籍的包装长达三四十年,这类以包装取胜的图书定价也相对高一些。还有一些公司提供黑白图书的制作,比如美国的Lulu.com。

  网上出版社
  除了专做POD业务的网站,另一类网络自助出版商同时面向作者和读者市场,既做POD,也从事图书发行。这类网站的图书交易可以通过和一些网上书店合作,比如Lulu.com的书同时可以通过亚马逊网站发行;也可以完全自主开发,自行构建一个网络出版社。

  杭州的印象社(Mypress)就是这样一家有志于开创网上出版社的网站。该网站于2005年上半年开始启动,目前还处于小范围运营阶段,将于今年9月正式对外公测。在前期的小范围内容测试运营中,印象社的注册用户已经过万,其中活跃用户占40%。

  印象社对自己的定位是“网络自助出版社区”。目前在国内,“个人出版”或“自助出版”还属于相对敏感的领域,那么印象社提出这一明确定位,有没有政策上的担忧?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该网站总经理曹伟说,他基本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印象社立足于传统出版的模式,对网站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编辑,据他介绍在目前印象社三十人左右的小规模团队中,有将近一半在做内容的审核和编辑;另一方面,印象社致力于将网络出版这一行为透明化,网站近期也正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他的期望是将来通过网络出版的电子书能有一个网上的电子书号。

  印象社这样的“网络出版社区”可以说是传统出版社和POD网站的一种融合。在管理模式上,印象社传承了传统出版社的做法,除了对内容进行筛选和编辑,印象社在书目选择上也有自己的严格定位。该网站把专业类图书列为第一位,教育类放在第二位,而把大众文艺类放在其后。曹伟认为这完全符合现在出版社的现状,“我们是把现实中的出版社搬到网上”。他告诉记者,任何新型事物都难以对主流模型进行完全意义上的颠覆,印象社希望立足于主流的形式,只在载体上做一个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会引发出版方式、发行方式和著作方式等形式上的变革。

  在盈利模式上,印象社融合面向作者POD和面向读者的图书交易。在网站初运营阶段,POD可能在盈利模式中占的比重更大一些,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读者。为了培育读者市场,印象社开发了一些签约作者从事专业类和文学类的写作,签约作者可以获得高达50%~60%的版税。

  无论是POD还是网上出版社,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以前只属于少数人特权的出版行为正迅速平民化。至于这一处在政策灰色地带的平民化过程能在多大程度上顺利进行、网络自助出版市场能否走向规范化,还是一个未知数。(记者|王丹青)来源: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