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考察:民间音乐传播的另类语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9:36
  传播是一种途径,并且具有双向性。严格来说,单向性的传播虽然存在,但是总会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产生信息反馈,如同文件的下达或电视的直播,虽然即时的反馈速度很慢,但是总会有一种信息反弹。换句话说,只要是有目的的传播行为,就一定会有信息反馈,从而影响传播者下一步传播方式或内容的选择调整。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无目的的传播行为就不存在或不关心反馈。如同说话有语境,做事有“环境”,思考有“情境”一样,传播也有“语境”,并且其所处语境直接影响到传播目的,特定语境使传播行为方式产生特定效果。

        学术考察本身是什么?我并不想从一般意义上学术考察的目的、意义等角度出发,这如同从杯子本身来描述杯子,从生理解剖来了解人自身一样,虽然重要,但不在我的语境,或我希望的语境。任何一次学术考察都会涉及参与的成员身份、考察方式、是否有政府参与、是否有明显的政策倾向等,不论是或否,这都构成其特定语境,使得每次的学术考察变的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纹理的树叶一样,存在诸多差异。

        本次考察有国内外学者共数十人,国内学者多位国内高校的一流专家。主办单位除了上音,还有国外组织,近一半人数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学者参与其中。市政府早在会议考察的半年前就曾有过新闻报道与前期准备,市领导一纸文件通知各地区领导负责人全面配合考察团的行动,并做好接待工作。整个考察团的活动将作为市政文化宣传的内容之一,而宣传内容是市政府准备的长期形象工程的内容之一。

        以上描述,构成了本次学术考察的特定语境的,这是讲故事的前提。

        细心的您会发现,故事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仍未出现,那就是农民歌手、乐人。从传播理论的角度讲,他们是传播者,是行为发生的源点(或原点),只不过他们会因我们人为语境制造的不同变为主动行为或被动行为,这直接导致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的发生。而这个学术考察的语境,一般多由我们(泛指,非考察对象)来决定。实际上,本人有意将处于主人公地位的传播者——歌手、农民从学术考察的语境中抽取出来,虽然他们根本就是学术考察的对象与焦点,学术考察的语境的制造与发生,应当依据考察对象的特点来尽可能营造恰当的语境,但是诸多考察往往并非如此。

        学术考察的语境结构如果按人的文化身份来构架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某次的考察活动里参与者的文化身份的不同、及不同类型参与者的数量、地位、目的性的不同,将决定这次考察活动的语境结构及考察效果。因此,在这个语境结构理存在这某种定量和变量的关系,即某些东西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如考察对象,这是最初就决定好了的,所有的变量都围绕着这一对象而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而变量则如我们的考察方式的灵活(好听的)、真实的学术考察到文化观光(不好听的)。从理论上与实践目的上讲,所有变量都应当以考察对象这一定量为核心,并在尽量不触动并改变这一定量对象的情况下来制定我们的行为方式。但是一旦进入社会概念的学术考察将很难做到这一点。社会参与因素越多,语境就越复杂,结构就越混乱;或者参与的某一社会因素的超强,也将影响到对考察对象的行为关系。 而学术队伍的专业方向也局限了各自考察的目的和方式因而需要先行调整。考察对象则要面对如此众多变量的干扰,一方面要表达自己,一方面还要保护自己。对于考察的结果来说,这个结果不应该单单只考察者单方面的目的结果,也必须包含考察对象在经历各种变量入侵后的结果。否则,学术考察取走了下图中中间方形中的三角灰色部分,社会变量取走中间方形的凹形黄色部分,原本完整的结果就被这样肢解开来。 而从考察对象本身来说,学术考察与社会因素同时影响了其自身的价值判断,灰色与黄色成为其自身价值判断的新标准。下面的结构图将直接表现出以上内容。  

        此图仍然具有情绪上的倾向,将社会因素的面积远远超过学术考察的面积,有意识的以此来警示观众,呵呵。

        显然,上图的外圆环中社会因素与学术考察两个变量是动态结构,两个变量自身的各个要素也是细部动态子变量。在此国内农、工、后工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民间音乐的功能意义及文化价值正在发生着巨变,生存在时间空间——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的夹缝中。

        受众的解读方式成为传播内容与结果的关键。民间音乐在某次学术考察语境中,作为原生文化传播者的乐人地位并非稳定,或主动或被动,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由考察者行为方式而确定;传播者的传播地位时而可以强化,时而可以被弱化;受者(各种身份的考察者)地位根据自己的目的而可以自由转换自己的地位,受者的解读标准成为新的标准,其中包括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传播者与考察者之间的关系出现非一般规则,考察者的主流的官方的高层的再次传播的能力使其接收行为方式与实际效果成为传播的关键,并且经常充当被考察者的文化代言;……

        作为信息符号的民间音乐或被忠实的传递,或被有倾向的片面的加工;作为生活符号的民间音乐被考察者转化为学术符号或经济符号,这都不是由传播者决定的,双向互动行为构筑的双方共同意义的空间截止在受者离去的瞬间,在学者或经纪人案头延续的传播解读程序已与传播者无关。这不是应该的学术状态,却是某种程度上的事实。当然,这是批判反思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本文初意是想从中性视角解读学术考察作为另类传播方式的过程及内在关联,不想仍然没能压住话语方向批判一二,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然,学理的纯洁性与现实的操作性总是有着无法逃避的复杂关联,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