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1:44
关注学情,教好每一堂课 2009-02-23

  提  要:关注学情,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要从学情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堂设计。

  关键词:关注  学情  优化  课堂  教学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谁主宰了战场,谁就是教育的胜利者。”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成功的教从本质上说必须奉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教是为学服务的,如果教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只是演示教案的过程,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因此教师关注学情和针对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就成了课堂教学艺术的灵魂。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什么是学情呢?①学生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对于技校学生而言,基础知识不扎实,自主思维能力较弱,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学习主动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是最大的特点。

  优化课堂教学,要从学情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堂设计,这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

  一、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灵活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目标,必须从已掌握的学情出发,建立与学生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目标体系。但不同的学生所需达成的目标,应该能充分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密切注意课堂教学的反馈,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当发现自己所定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学习实际的时候,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例如,我上《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中关于流体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课前是计划完成“密度(补充 ‘重度’)、相对密度(补充‘比重’)、比容<属补充内容>和混合液体的平均密度”的教学内容,但课堂中我发现学生的反应渐渐迟钝,学完“比容”内容后大部分学生已感觉吃力。于是我马上调低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将“混合液体的平均密度”内容放下,转为通过例题(原计划为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强化前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初中基础很差,思维能力太弱),并提前进行课堂小结(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自我整理)。由于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教育对象整体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质,就是从客观布局组合着眼,从微观环节的操作技巧入手,在局部各要素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全程的整体优化。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常出现:①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②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重点问题的环节不突出。③为过程而过程,不考虑学情,不考虑效果。这都是教学过程最优化强调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根据学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去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现以在技工学校课堂教学中《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一课,谈谈本人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做法。

  学情信息:①教材版本:《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二版,主编:俞子行)。②教材中表述顺序(大部分技校生理解困难):a简单表述了离心泵的工作原理,b简单表述了离心泵的整体结构。③流体压头的相互转化原理知识在前一章节中属于流体能量衡算范围,在技校生学习要求中属于介绍内容,学生理解不深入。④本校没有离心泵工作原理教学实验装置,学生对离心泵并不熟悉。⑤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较弱,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学习主动性差。

  (一)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的拟定应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具体明确地表述。例如《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一课的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定为“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而应按学生认知规律表述为:①了解离心泵的整体结构。②想象当叶轮转动时,泵内液体的运动状况。③掌握离心泵内液体排出原理(动力来源)。④掌握离心泵吸入液体原理(动力来源)。

  (二)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条件。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一课对技校生而言难点在于:(难点A)离心泵能够实现液体从低处往高处流依靠的是什么?(难点B)当叶轮转动时,泵内液体的运动状况是怎样的?所以我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特别突出对以上难点的化解。

  化解(难点A):通过投影“流体压头的相互转化”的实验图,复习“流体流动实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强化“管径大小←→流速大小←→静压能大小”间的关系。明确:能将液体支撑到多高取决于静压能的大小。

  化解(难点B):通过[简单化相似性演示]取一玻璃杯、盛半杯水,用玻璃沿同一方向搅拌(请学生操作并观察现象)。现象:(a)杯中水作趋向周缘运动,同时作圆周运动(b)杯中心水面下凹(向边上去了)。分析原因:离心力的作用。

  以上难点得到有效化解后,按目标层次引导学生去解决离心泵运行时液体如何排出和如何吸入的问题已是顺水行舟(此时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为学生创设一个使学生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语言表达,效果非常明显)。

  这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科性质和教学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效果。

  (三)教学组织优化

  教学组织顺序:

  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教材中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离心泵的内容,寻求“离心泵为什么能将液体从低处送到高处?”

  课中:复习“流体压头的相互转化”解决液体从低处往高处流依靠的是什么?→简单介绍“离心泵整体结构”为学习工作原理作铺垫→[简单化相似性演示]解决泵内液体的运动状况是怎样的?→离心泵排液原理→离心泵吸液原理→小结(泵内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并借助泵壳的蜗壳形特点,实现了部分动能向静压能的转化)。

  课后:让学生查阅教材及相关资料,寻求离心泵发生“气缚”现象的原因?(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汇通,又是对下次课内容的引设)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由于技校学生学情的特殊性,学生能够关注手上统一发放的教材已是很难得,寻查课外的参考资料实在难得一见。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资料中的表述方式、角度各有特点,多查阅课外参考资料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大力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关注的。

  四、教学评价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参与程度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的标准,对他们表现作适当夸大的表扬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保护学习的信心,是课堂组织中不容忽视的一面。

  总之,关注学情,分析学情,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备课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分析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习惯的思维形式?班级课堂学习风格如何?甚至是学生今后还要学什么?等等。明确这些以后,再结合新课教学要求,分析该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课预期达到的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