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幸福人生的最佳钥匙:简单改变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49:05

   不久前,有一位老领导,将他一生中所有的经验教训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告诉了他即将走入职场的儿子。  第一句话:"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做人不要盘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够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时想得越多,心越急就越得不到回报;等你不想的时候,它反而会自主来到你身边。有些潜规则与不能把握的东西,还是顺其自然。该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要太强求
  第二句话:"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农村与城市、下属与上级、穷人与富人不可能对等,压抑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相对于趾高气扬的人,你再怎么尊重他,他也不会平等对你。你再怎么奉承、巴结,他也永远不会因为同情而施舍你。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都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礼遇。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只要别心虚和畏首畏尾,就不会让人轻易看不起,而你也将赢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第三句话:"不要对谁特别好,也不要对谁特别不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单位,任何群体,人际关系结构都离不开"三三制",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不"感冒",三分之一的人对你好。这与我们常说的"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在捣蛋"同理。所以,必须因人而异,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宽容。永远不要被少数人利用。   第四句话:"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一个人,必须要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样,上司一般都会看出来的。只要尽心尽力做事,就不会被埋没。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有机会时就为社会多做点儿什么,没机会时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更多的有形无形资本。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论人生际遇如何,及时努力都不会错。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非要亲身经历了,才更贴近真实,才会发现,真的没必要太刻意地做一些,想一些事情。厚黑学之类的东西,并不是万金油,贴在哪里都管用。生搬硬套反倒容易给人邯郸学步的感觉,徒增了不少尴尬
第1节:牢骚真的很危险第2节:人脉是一种迷信
  人脉是一种迷信  聪明与傻,非常的辩证主义。杨修看似聪明,却是通透的傻。而看似非常傻的行为却是大智若愚。所以当大多数人自以为聪明地迷信于某一事物的时候,能看透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但凡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人际的重要性。不懂人际的被认为是二愣子,人际手腕不够圆滑的,拼命地从各种交际书里补课,或者从历史的厚黑故事里吸取"养分"。为了生存,疯狂一把,也无可厚非。  但遗憾的是,当整个社会都在谈人际的时候,反而没有真正的人际可言。人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很少有人仅凭人脉就可以真的少奋斗20年了。因为我们只是把人际当成了工作,与感情无关。当我们以交易的方式进行交际,我们得到的大都只是一场交易。所以,看似交际很多,但是泡沫更多,能把握住的很少,能引导成功的更少。  小美是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市场部推广经理,她接触的人大都是事业有成甚至小有名气的客户群。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和环境,拓宽自己的人际圈,增加成功的几率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  但实际与理论总是有差距的。几年下来,小美的名片盒里有大把交换来的名片,手机、笔记本电脑、记事本里都存满了各种客户的联络方式。在各种社交商务场所,她应酬得八面玲珑、不亦乐乎。看似热闹,但背后的孤独也许只有自己才知道。除了工作上的联系,她在这座城市里的朋友并不多,甚至找男朋友都是一个难题。遇到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抱着几大本名片,却实在想不出会有谁肯帮忙。想要倾诉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向谁诉说。每周都会约会很多人,但没有一个是可以说话的知心朋友。每天都会认识很多新的人,但绝大部分都只是一面之缘,下次有事需要联系的时候跟陌生人没什么两样。因为那些通过工作认识的朋友都是有利益关系的,抛开这层关系便什么都不是。  如果没有了联系人际的那颗心,所有繁忙的人际留下的也只是喧嚣背后的孤独无依。在腾讯网的一次调查中,在15068个受访者中,87.5%的人有类似"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的感觉。这也许真的不能怪我们,因为现在的生存压力实在太大了,很多人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了,哪儿还有时间顾得上维系友情呢?连同事的工资都是背靠背的,谁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呢?连离得最近的人都只能"点到为止"?又怎么放心托付一颗心与其他人交往呢?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一个悲哀。看似呼朋唤友,实则没有朋友。   人脉到底重不重要?当然是非常重要。当初柳传志与李泽楷仅握了握手,宣布了二人将在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方面进行合作的消息,联想股价登时翻了一番,一度摸高至70港元,市值冲到800亿港元,成为内地在港上市第一股。然而,当实力不成正比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是柳传志,我们有机会去和李泽楷握手吗?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和女孩子自己好才能嫁得好是一个道理,人脉只是一个辅助的条件,自己本身的努力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行,别人是没办法把我们扶起来的。  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人的工作情况都是这样的:有本事就是有本事,没本事还是没本事,很难蒙混过关。老板最终看的还是结果,如果我们拿不出成绩的话,费劲心机弄多少人脉也是没有用的。企业靠的是业绩吃饭,跟老板关系再好,拿不出成绩的话也不能怪老板翻脸不认人。  所以,与其殚精竭虑地去网络虚无缥缈的人脉,不如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先优秀,进入优秀的圈子,那个圈子里的人就很有可能在我们关键的时候成为助我们一臂之力的贵人。或者简单一些,顺其自然,不要太舍近求远,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对周围的人好一些。在我们危急的时候,别人也会自然而然变成我们的保护神。远亲不如近邻,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3节:有一种失败叫技巧(1)
  有一种失败叫技巧    太多关于成功学的书给了我们太多的误导,它们教了无数的招数,但真正成功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因为成功就像是练武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踏踏实实地将事情做到位,再多的花拳绣腿都是不堪一击的虚招。  云川教授是一位很具有个性的人,他经常告诫同学们要拿出坐十年冷板凳的踏实精神来努力学习,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有点土,笑过之后就当成了耳边风。有一次,他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搬到教室里,分给同学们仔细抄写。面对如此枯燥的作业,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怨声载道,认为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无聊的工作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于是大都草草了事,聪明的周树,干脆复印了一份交了上去,把云川教授气得不行。在全班人中,只有秦曦一个人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抄了一遍。这让云川教授颇感欣慰,并在毕业的时候将他推荐给了一家公司的老总。巧的是同班同学周树也进入了那家公司。那是一家本地很有实力的集团公司。周树能进来,全凭他的聪明。
第4节:有一种失败叫技巧(2)
  按照惯例,这家公司会在每一批实习人员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毕业生留下来。所以秦曦和周树都十分重视这次实习的机会。周树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把小摊上、市面上的那些关系学书看得滚瓜烂熟,自认为心机深沉、社会经验十分丰富的他当然明白老总对他的好感、同事们的口碑有多么的重要,只要能"笼络人心",那么优胜者也就非自己莫属了。因此,在进入公司之后,他什么事情都显得特别积极,每当领导进来的时候他都非常的热情,高帽也是一顶一顶地扔过去,拍得领导心里怪舒服的。对待同事,他也是十分"乐于助人"的,诸如帮同事跑腿、帮经理助理打印等小事更是不在话下。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见这小伙子那么热心,便也逐渐不客气了:东哥让他帮自己带早餐、张姐请他帮忙接孩子……哪怕这些是与工作毫不相干的事情,周树都全部接受,毫无怨言。而秦曦却截然相反,有人请他帮忙的时候,他似乎总以自己的事情还没做完为借口推托,渐渐地,请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大家对周树的评价越来越高。  3个月的实习时间很快结束了,转眼就到了宣布最终结果的时候。看着被叫进老总办公室的秦曦,周树暗自欣喜:"谁让你不注意人际关系,只顾着埋头做事呢,能留下来的人一定是我。"半个小时后,秦曦从老总办公室走出来,带着平静的表情开始收拾自己桌上的东西。周树正准备上前安慰他一下,却猛然发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原来,秦曦在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之后,并没有离开,而是把这些东西放在另一张配有电脑的办公桌上,而那张桌子,正是为留下来的那个人所准备的。就在周树愣神的时候,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到经理办公室去一趟。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来到老总面前。老总很惋惜的告诉他:"周树,这三个月来,你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你很热心,大家对你的印象都很好。我对你的印象也很好。说实话,从感情上讲,我也很想让你留下来,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给公司带来效益的人。很遗憾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你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本职工作上,我也没有看到你给出的业绩单,结果决定一切,现在的企业也不容易,希望你能理解,也祝你在新的公司能一切顺利……"  周树带着惭愧的羞辱继续去找工作了。而踏踏实实的秦曦也在后来的几年里成了那家公司的支柱。  技巧终归只是虚招,算下来耍技巧也是很累的。因为职场空手道并不是那么好打的,更何况还是职场空手道群众演员。真金才会不怕火炼,实力才是根本。技巧,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已,没有锦又怎么能添花?技巧是永远不能代替脚踏实地的,太重视技巧而忽视本分的做事态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失败。
第5节:低调,与安全有关(1)
  低调,与安全有关  郎咸平认为,中国文化的本质有两点:投机取巧与浮躁。投机取巧让我们无法踏踏实实做事,浮躁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做人,很难有低调的涵养。  拿破仑曾经说:"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危险;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的对象。"所以越是有才华的人就越要保持低调的智慧。因为有才已经很容易让比自己低的人心理很不平衡了,要是再张狂的话就很容易让人徒生憎恨。将心比心,当我们自己咒骂别人心胸狭窄的时候,我们又可曾想想别人如此嫉恨自己的原因呢?
第6节:低调,与安全有关(2)
   低调一些,没人会忽视我们的存在。越是智慧的人就越是低调。有些张扬是毫无必要的,只会引起更多的嫉妒和憎恨。每个人都有被瞧得起和被尊重的需要,当我们伤害了别人自尊心的时候,就不能怪别人对我们手下无情了,也更没有理由抱怨自己天天遭受小人的陷害、阻挠。
第14节:让心态学会"打酱油"(1)
  让心态学会"打酱油"  无风不起浪,为人低调可以避免过多的人生暗礁。不惹风浪,才会少些风浪。网友们经常笑侃,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特定的场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2008年到2009年,打酱油一直都是当红网络流行语。它的来源也十分的搞笑:广东电视台对红极一时的艳照门事件进行采访,一路人满不在乎地告诉记者"关我×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爆笑之后,这句话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是啊,陈冠希怎样与他有什么关系?有必要浪费时间瞎掺和吗?这位大哥倒是一个实诚人,与其无聊八卦,不如干点实事,潇洒地打我的酱油去。当然,对他这种态度的欣赏,并不是让人对急需帮助的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而是说,不需要咱们瞎掺和的,咱们就去打打酱油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该扮演的角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本职的工作才是最根本的。有的忙必须得帮,比如看到坏人做坏事了打个110报警什么的,这是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问题。但有的事情,特别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如果没点酱油精神的话,累得够呛不说,还会把原本简单的生活变成复杂的累赘。  楚楚是一个长相并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的亲和力很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好朋友。楚楚的这种性格,决定了她在朋友之间属于 "绝对称职"的倾听者,朋友们都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忧伤和她一起分享。楚楚也尽量不辜负朋友的信任,无论是谁、在什么时候找自己聊天,她都尽可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倾听,去开导,去帮助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俨然成了朋友们眼中的"心理咨询专家"。  然而时间长了,楚楚却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初的时候,朋友们的沟通聊天仅限于午餐时间和下班后逛街购物的时候。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和朋友的增多,连上班时间也有一大群朋友拉她在MSN和QQ上聊天,即使手头工作很忙,还是少不了这些感情上的应酬。很多时候,一天的时间就在聊天中荒废了。很多次她也想找个借口躲开,可是又担心这样会影响大家的友情。只好一边耐着性子和大家继续聊天,一边盘算着如此繁重的工作又得让自己加班加到什么时候。  如果说聊天的内容正常一些还无所谓,但她比较亲密的朋友不是跟她抱怨公司待遇不好、领导偏心,就是和她数落老公的不是、哭诉第三者的插足、失恋的痛苦……每次聊完之后,朋友们的郁闷发泄了,楚楚却不知不觉被感染了。  原本简单明亮的世界开始悄悄发生改变:每天一上班,看到堆积如山的工作,耳边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朋友们的那一肚子抱怨。于是工作的动力一下子便消失殆尽,开始得过且过。看到领导的时候,原本想像从前那样热切地打个招呼,聊聊天,但眼前却像放电影一样闪过朋友们说过领导的那些"丑事",厌恶代替了尊敬,和领导聊天沟通的欲望瞬间消逝。回家见到老公的时候,又想起了朋友老公的外遇事件,不自觉地担心老公会不会去采路边的野花。于是在胡思乱想中开始对老公旁敲侧击或者正面逼供,还不时翻箱倒柜、跟踪窥探,希望找到他在外面胡搞乱来的蛛丝马迹,弄得夫妻之间嫌隙日深。
第7节:让心态学会"打酱油"(2)
  原本是好心的倾听,结果却耽误了工作,影响了夫妻感情,生活从此陷入了一团理不清的混乱。这样偏离了正常轨道的帮忙比起广东那位仁兄的酱油精神真的是差了很多。即使是心理医生,也会因为听了过多的倾诉而出现心理危机,何况楚楚连业余的心理医生都不是。她不但不能帮助别人排解心理危机,还会因为长期接触别人诸多消极、负面的情绪而受到消极的暗示。  当朋友们每天都在向楚楚诉苦时,这种消极暗示也在不断地重复。整天都被郁闷的情绪所包围,慢慢地自己也会被催眠。因此楚楚也开始从一个阳光明媚的小女人变成了忧郁、悲观、消沉的怨妇。潜意识里那些由朋友们转嫁的消极暗示不停地提醒她:工作乏味!领导变态!老公花心!那些消极的东西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落到了楚楚原本清澈明净的心上,不受影响才怪。  所以,如果不能给与别人切实的帮助,如果我们的善心得到的不是善良的结果,那么,与己无关的,咱就去打打酱油吧!也好让世界变得简单一点!
第8节:简单从目标中来
  简单从目标中来  让生活变得简单源自于少管闲事,而让成功变得简单却必须得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  曾经历过这样一个看似有趣的故事:  临近毕业的时候,社会经验最为丰富的教授准备给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他问了同学们一道测试题:"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时候看到两棵树,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细,你会砍哪一棵呢?"  问题一出,大家都有些失望,太简单了吧?于是有同学懒散地答道:"当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如果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细的则是名贵的红松,你们会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再粗也不值钱!"  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又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看着教授莫测的微笑,我们疑惑起来,也搞不懂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顺着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就砍杨树吧,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紧接着问:"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候你们会砍哪一棵呢?"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教授看着我们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你们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卖了这么多关子,只是想告诉你们,你们进入社会之后,当许多事摆在眼前,你们便容易只顾着去做那些事,往往于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就常常会做些没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标,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所迷惑,才不会偏离正轨!"    目标感决定方向感,目标明确方向才能清晰,做事才会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批毕业生进行过一个调查。其中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当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后发现:那3%目标清晰长远的人,在25年间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成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目标模糊的人,过着安稳的生活,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没有目标的人,生活没有着落,整天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成功与幸福,来自于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有了目标,有了追求的方向,一切才会变得简单、明晰,成功也就变得可以期待。
第9节:虚名真的很骗人(1)
  只要你需要的  简单地生活,就会有简单的幸福。简单的快乐,也会有简单的收获。    浮生一梦,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过客,当我们离去的时候,身后的名声也随即迅速落入忘川。虚名除了能满足人的虚荣心外,不能当饭吃,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但我们中的无数人却前仆后继,为之疯狂,为之殚精竭虑。    看淡虚名,才能把握住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第10节:阴谋其实很无聊
  阴谋其实很无聊  我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探索人生的答案,幻想着有一天能白衣飘飘,轻摇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了那种浪漫主义的潇洒,很认真地学习过历史、国学、权谋、军事、政治、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有多晦涩,我都潜心钻研了一番。但到最后才发现,站在茫茫宇宙之中,自己连一个渺小的尘埃都算不上。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一生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虚名太过于缥渺,阴谋也很无聊。让每一天过得快乐充实就好,没有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11节:正道才是根基(1)
  正道才是根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向,我们都变得有点浮躁。太过于紧迫的压力逼我们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快速成功学。于是,各种关于权谋的书铺天盖地,热衷权谋也成为了一个趋势。某些斤斤计较、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人,也会占到一些便宜。但更多的情况却是,我们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我们怎么样。
第12节:单纯能赢得更多保护
  单纯能赢得更多保护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桃花尽绽春风里,疑惑全无尽留枝。"年轻的时候总爱笑,也并非代表他的心情一定好。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反而会珍惜地回忆起儿时的天真无邪和没有负担的心境,以及那发自内心的欢笑。同时也会因为孩子们的单纯可爱,没有邪念,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而产生想亲近他们的愿望。纯净的意念,善良的意念,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然的吸引力。
第13节:宁静,成功才会来敲门(1)
  宁静,成功才会来敲门  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越是迫切地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越是得不到。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因为太过于喜欢,所以不顾一切飞蛾扑火般地去追求,结果这阵势不是把对方给吓跑,就是让对方觉得太容易得到而不懂得珍惜。当我们疯狂地想得到成功的时候,也会被太过于炙热的欲望所蒙蔽,听不到成功敲门的声音。  在这个充满了浮躁气息的世界里,宁静就像是一泓温润的湖泊,化成雨,飘洒在人的心里,成为洗涤心灵尘埃的清泉。宁静,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才能听到雪落的声音。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即使远方是远方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第14节:宁静,成功才会来敲门(2)
  宁静看似平凡,但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份礼物。小时候曾看到过一个童话故事,里面的仙女会送给每位公主最珍贵的礼物。第一位公主得到的是智慧,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她并不幸福,因为她太聪明了就无法忍受周围人的愚蠢。第二位公主要的是美丽,变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是随着青春的消逝,她不再美丽,王子弃她而去,她成了一个不幸的王妃。第三位公主,选择了财富。拥有了数之不尽的财富,拖着金钱的枷锁无法释然快乐……  最后一位小公主,她选择了"一颗宁静的心"。无论世事变幻,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淡然如菊,在宁静的天空里安然幸福。  小时候不理解这个故事,长大之后才终于明白。在宁静的天空里,我们的世界与他人无关。宁静的心灵,总是辽阔,连疲惫都会随风而逝。在白日的喧哗中沉淀下来,生活在一种真实的自我状态中。没有虚伪,没有功利,没有对世事的不满和牢骚。有一些东西空了,另一些东西便能驻入心房,听到花开的喜悦,看到清澈的美丽。
第15节:心灵的召唤,你能感应吗
  心灵的召唤,你能感应吗   选择并不复杂,从心即可。但是选择背后的利益和代价却直接导致了复杂。并且越是到了后期想反悔就越加困难。因为一旦选择了某条人生道路,就存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并不断自我强化的惯性。我们在一个职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慢慢积累起这方面的专门技能,如果半路出家转行,必然经过一个艰苦的"换羽"过程,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和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而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原本已经够我们在某一方面积淀很多工作经验和晋升成本了。  选择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够不够坚定,够不够勇敢。有一件事是不可否定的:越早听从心灵的召唤,反悔的成本就越少一些。长期心不甘情不愿地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说实在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它就像结婚,如果另一半是喜欢的人,那么即使以后再苦再难也会觉得可以忍受,会有幸福的感觉;如果不是喜欢的人,即使在外人看起来很完美,自己也会觉得遗憾。  心灵是最诚实的、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心灵所召唤和吸引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最想得到的东西。这里面蕴藏着我们的兴趣、天赋和激情。
第16节:快乐是因为计较的少(1)
  快乐是因为计较的少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曾经是一个极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甚至知道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但这种算计让他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尽管他知道哪家医院的医生医术最高,哪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但是仍然病魔缠身,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更谈不到健康和幸福了。  直到32岁的时候,他才在病痛的折磨中恍然醒悟,并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结果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惊人的成果:凡是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与短命的。凡是太能算计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身心隐患,他们中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他们的痛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  做人、做事太过于精明和斤斤计较,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不肯放手,生活只会如牛负重,累且压抑;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什么都可以凑合,那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活得没啥意思。聪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所以他们通常活得比平常人更快乐一些。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挤住在一间只有八平方米的房子里,连转个身都很困难,可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别人对此甚是不解。在他的心里,他觉得和朋友们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后来,朋友们纷纷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人"独守空房",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这下大家又不明白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快活的。他说:"因为我有好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每天都能像它们请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第30节:可以活得"自私"一点(1)
  可以活得"自私"一点  天才不敢走的路,傻子一步就跨过去了。为什么?因为天才想得太多,相反就不敢走路了。所以像阿甘那样的傻子获得了成功。  在生活中,其实大多数选择都是挺艰难的。比如当很多前辈都苦口婆心地对着你讲金钱的重要性,你就真的能做到不顾内心感受嫁给一个毫无感觉的金龟婿?当你怀念梁祝式的古典爱情时,你真的就敢不顾一切地跟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心上人私奔?仔细想想,能得到幸福的往往是两种极端的傻--彻底的浪漫主义者和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这两种人都太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怨无悔。慢慢地就会发现,每个人最渴望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可以辩证地看待,无所谓正确与否,选择最想要的并坚持即可,即使看起来"自私"一些也无妨。  梦琪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女孩,由于父亲经营不善,家里欠下了很多的债务。父母担心她考上大学之后会成为家里的沉重负担,所以希望她上了高中之后能够早日工作还债。但是她却坚持要上大学,并靠着学校的贫困补助金、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钱维持自己的大学生活。  两年之后,弟弟也考上了大学,父母劝她休学,并把存下来的学费拿出来给弟弟花用。她却坚持说,一定要把书念完,不能随便休学,但她愿意把交完学费后剩下的钱给弟弟用。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四处求人给弟弟交了学费。而她却被人说成是"狠毒的人"、"只顾自己的人"。大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著名的外企。五年后,她给父母买了房子,父母很惊讶,让她拿这些钱准备自己的婚礼。她笑道,"你们以为我会连结婚的钱都没准备好吗?"除了那笔钱外,她早已为自己准备好了丰厚的嫁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他自私,大家都夸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先为自己而活,才能有力量去帮助别人。牺牲是一件很悲壮的事情。如果梦棋当初不为自己而活,放弃了上大学。那她除了得到几句夸她善良的好话,今后艰辛的底层生活肯定会让她抱憾终生。  当然,与梦琪情况不同的是,中国更多的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胜过了爱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他们愿意吃更多的苦,甚至为孩子早早地安排好了未来的路。  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给李开复写了一封信:  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过;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活!
第31节:可以活得"自私"一点(2)
  这位中国留学生25岁才想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才知道要为自己而活。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大多数父母都会认为"听话的才是好孩子",习惯于把自己的意见灌输到孩子的大脑里,习惯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替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而孩子们也习惯了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  父母的爱是最不忍让人指责的,因为太过于深情。可是有的爱真的是甜蜜的负担。父母过多的爱,可能会让孩子不忍心拒绝而按照他们的意愿去选择、去做事。但是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目地听从意见,却不见得懂得其中的道理。而父母,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他们的选择也并非都是对的。孩子违背本心的做法将来肯定有后悔的时候,天下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过得不好他们也会伤心。  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的晚熟,但是当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意见时,还是要"自私"一点好,不要总是为父母而活,先为自己而活,自己幸福了,父母才会感到幸福。
第32节:也要敢于拥有
  也要敢于拥有  因为一些不是道德的"道德"顾虑,我们不敢选择走自己的路。因为考虑得太多,所以我们比较怯懦,我们在优柔寡断中错失良机。一切都是因为想得太多。    弟弟宇轩毕业后不久,就面临着这么一个重大选择:要么咬咬牙贷款买房,或者再等些年,有了相当的积蓄再说。父母当然不希望给他太大的压力,于是便劝他过些年再考虑买房的事情,不要把自己弄得太辛苦。可是他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让自己和家人尽早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因为住处不仅会影响到人的心情,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花钱买药,不如贷款买房。老一代的很多人,天天熬着等房子,有的人四十几岁了才能有个一居室,五十几岁了有个两居室,快退休时才有可能住上三居室。回头望去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和家人竟然在陋室中委屈了那么多年,等老了住上大一点房子的时候,青春已逝,也享受不了几年了。传统的中国人,在年轻的时候,考虑的是怎样赚钱,养家或者是为了将来的好生活受苦,却很少想到赚钱是为了花的,好生活不用等将来,现在就可以拥有。  我们中国人很重归属感,如果没有房子的话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在流浪,没有安定感和踏实感。有了固定的住所,有了家的感觉就不会感觉自己一直在飘,像浮萍那样不定根。 
第33节:找个能聊天的人结婚吧(1)
   财富和事业只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决定他是否幸福。无论是谁,真正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实在的。  
  自我价值是成功的潜伏力  在这个世上,有人要的是名,有人要的是利,有人要的是爱。追逐名利的人或是内心空虚,需要用别的东西来填充;或是曾经经历过苦难,深知一无所有的苦楚;或是清醒的极端现实主义者。爱一个人有时是因为太过于孤独,又害怕一世孤寂,所以才去选择找一个人来爱。表象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内心最需要的东西,这是一根底线,把握住这根底线,事业发展的脉络才会变得清晰起来。   
第36节:自我价值是成功的潜伏力(2)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标准,也是人最大的动力和毕生的追求!除去温饱,我们大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然来过世间一遭,就该留下我来过的痕迹。人有的时候真的需要证明,那是人内心深处潜在的希望被认可的渴望,哪怕只是被自己认可。  美国企业家德斯说:"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工作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本能,也是人存在的一种必要。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有最高层次的获得。
第37节:在阳光下生活
   给心灵打开一扇窗  人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越多就会越快乐,当我们受了很多苦时才发现:我们的无聊和困惑、痛苦和失落、压抑和无奈,都与我们太渴望拥有有关。第38节:休息不会浪费时间(1)
  休息不会浪费时间  人生就像一根弦,太松了,弹不出优美的乐曲;太紧了,容易断,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奏出舒缓优雅的乐章。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之隶属于眼睛。"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会有更好的生活。  人们最美的理想、最大的希望便是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劳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一个顶点。 浪费时间(2)
  二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16小时以上,但是他很善于忙里偷闲,坐上汽车就能休息,每天都坚持午睡1个小时。晚饭后要在办公室的床上睡上两小时左右,醒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周总理也很会忙里偷闲,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便马上又投入工作。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也应该忙中有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并不浪费时间,悠闲与工作并不是无法调节的矛盾体。我们完全可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就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去钓鱼、去登山、去观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次,工作休闲应该搭配得当,不能忙时累个半死,闲时又闲得让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个小节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游等。适时地忙里偷闲,可以让人从烦躁、疲惫中及时摆脱,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第40节:生活好才能工作好
  生活好才能工作好   很多时候,成为"拼命三郎"的命运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我们这一代人,需要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不拼命,很有可能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我们现在的工作安稳性越来越差,企业利润的下降很容易导致公司裁员。大多数人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正在渐渐地增加,工作上投入了更多更长的时间。即使是这样,大家仍然还是能感觉到工作的压力依然越来越大,甚至成了一架飞速运转再也难以停下来的机器。  但是,如果只强调工作,而忽视了生活,很容易在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狂"状态中将自己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变得愈加的懒散冷漠,忽视家人的感受,缺乏付出和获得爱的能力。  工作很重要,它会危急到我们的生存以及生活质量。但是生活也很重要,因为它与我们密不可分。  可口可乐的执行官(CEO)Brian Dyson,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讲到:"我们可以想象生命是一场不停丢掷五个球于空中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灵。游戏的规则是,你要很努力地掷着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很快,你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还是会弹回来。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这四个球却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失手落下,它们就有可能会被损坏,留下无可挽回的记号、刻痕,甚至碎落一地,他们将永远不会跟以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致力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但要怎样才做得到呢?   别拿自己和他人比较,这只会降低你原有的价值。因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特别。别人认为重要的事你未必应该列为遵循的目标,只有你才知道什么最适合你。不要将贴近你心的人、事、物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你必须将他们视为你的生命好好地抓牢他们。没有他们,生命将失去意义。别让你的生命总在依恋过去种种或是寄望未来中逝去。如果你活在每个当下,你就活出了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你还能给予的时候别轻言放弃。只要你不放弃,就有无限延伸的可能。别害怕承认你并非完美,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藉由这脆弱的细丝紧密地串绑在一起。别害怕遇到危险,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藉由这些机会学习勇敢。别拿爱太难找到当借口,而紧闭你的心门,最迅速找到爱的方法就是散布你的爱;最快速失去爱的方法就是紧紧地将守着你的爱不放;维持爱最好方式就是给它一双翅膀。"  生命不是一场赛跑, 而是一步一脚印的旅程。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第41节:修剪不必要的欲望

第42节:地狱与天堂就在一念之间
第45节:失败是因为太想成功
第46节:背不动,何不放下(1)
  背不动,何不放下  从前,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然后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完了沙砾路,智者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智者说:"这和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来越累的感觉。"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当我们觉得生活中不堪重负时,不妨学会"卸载":将自己的烦恼和包袱一一放下。  年轻的时候,雨飞比较贪心,什么都要追求最好的,拼了命地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回到家里通常都是倒头便睡。随着事业的越做越大,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到了后来,雨飞发现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内心始终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后来,不幸果真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八千万,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背不动,就放下吧!"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第47节:背不动,何不放下(2)
  经历这些挫折后,雨飞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量。从此,她学会了适当放下。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在一个十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做伴的狗儿。雨飞忽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朋友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都不爱自己?"她回答:"我现在是从内在爱自己。"  当我们实在背不动的时候,适当的放下是最聪明的办法,扔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人生反而会过得潇洒一些。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叹道:"这儿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扔掉不重要的,才能有精力珍惜最想呵护的东西。生活才能除却繁杂,简单自然。
第48节:三重门之后是纯真
  三重门之后是纯真  人生要经历三重门,这三重门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第一重门的时候,我们都是纯洁无瑕的天使,纯净的双眼看什么都是那么的单纯。遇到山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们这是山,我们便毫不犹豫地相信这就是山。看到水的时候,别人告诉我们这是水,我们也毫不犹豫地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水。没有丝毫的疑惑,这是我们最初认识这个世界和吸收外界知识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看问题的眼光总是单纯直接,着手去处理的方法也多显幼稚。因为没有经历世事险恶,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所以对任何事情都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我们看到的就是最真实的,坚信世界是明亮且美好的。透过这重门,可以看到天堂之光。因为单纯,所以这重门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道门。  当我们进入第二道门的时候,是人生的成长期,仿佛进入了一个太虚幻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原先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原先所执着的一切都被残酷的现实推翻。因为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猛然间突然看到这个世界原来是那么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下子就受到了伤害。  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阵痛期,在现实中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开始在忿忿不平中显得急噪狂傲,于是我们逼迫自己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表象的幕后,看到了丑陋,看到了真相,在深入幕后的过程中我们便不知不觉炼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的本事,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应对一切于自己不利的局面,从原先的愤怒小青年蜕变成了一个世故的人,一个无比现实的人。  第二重门是一个沉沦之门,在这重门内,经历了阵痛、不平和蜕变,我们已经不再轻易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进了第二重门之后就不再往前走了。我们在这重门内演绎着忧虑、疑惑、警惕和复杂,我们在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形的球,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经历得多了,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始在沉浮中洗尽铅华,不知不觉中走到了第三重门。在这道门前,我们突然茅塞顿开,回归了自然和纯真,对世事有了包容和理解,不在为无谓的事,无伤大雅的事,或者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了。任尔红尘滚滚,我依然风轻云淡。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重门。  第一重门的纯真大都是因为无知,所以极为脆弱,所以才会跌入第二重门的痛苦深渊。到了第三重门,因为看透,因为超脱,所以这时候纯真如孩童是一种返璞归真。阅尽人间百态,所以愿意单纯如婴孩,愿意用单纯的眼光看世界。所以这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49节:身边人是我们的生态环境
第50节:最珍贵的是能把握的东西(1)
  最珍贵的是能把握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距离远的人很好,而对身边的人却"视而不见",甚至像上文里的詹姆士一样动不动就朝身边的人发火。也许正如汪国真所说的,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距离所产生的那种虚幻美太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应该珍惜的东西。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经过了三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有一天,大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顿生喜爱之意,它觉得这是它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很难过。这时佛祖来了,问它:"蜘蛛,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做了一个官宦家庭的小姐,名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出落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这一日,皇帝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郎甘鹿举行庆功宴席。宴席上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女儿长风公主。状元郎的才艺展示令众多少女为之倾倒,但蛛儿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苦恋蛛儿,如果蛛儿死了,他也不想再活,便准备拔剑自刎。  这时,佛祖来了,对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一下子大彻大悟,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情地抱在了一起……
第51节:最珍贵的是能把握的东西(2)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验,强烈喜欢某一个人,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走到一起,成为了在心中苦苦折磨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实际上有太多得不到的感情并不是爱情,只因记忆堆积久了,对方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重了,我们才无法放下这段感情,而并不是对方这个人!  很多时候,爱我们的人近在咫尺,可是让我们柔肠百转、牵肠挂肚的却往往是另外一个人。我们为他流泪、为他悲哀;只讲付出,不要一点回报。我们以为这是爱情,其实这只是出于人的某种心理: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轻易得到的,往往不懂的珍惜。  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得到的都是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于是苦苦追求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为了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错过了更多的岁月和更多的人,还总是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忧伤和痛苦之中,抱怨命运的捉弄,命运的不公平。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我们总喜欢把自己身边的人与得不到的相比,把得不到的想象想成最完美的精品。而对于身边的人却一直视而不见,只有在失去之后,才突然发现,原来幸福一直都在身边,自己却沉迷于远方不可捉摸的幻景。人生的定理是:得不到的未必适合自己,未必是自己的最爱。适合自己的永远都是你可以抓住并从心里真正喜欢的。   爱,本来就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说不定有那么一瞬就会幡然悔悟--原来你也在这里。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不要尝试飞蛾扑火,不要因为年轻就挥霍爱情。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不要过渡犹豫,不要让不属于自己的人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爱的是那个人,其实我们爱上的只是爱情而已。  爱是一种感觉,不爱也是一种感觉,而往往难以抉择的是心中的感觉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地放弃,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
第52节:把失落的童心找回来
  把失落的童心找回来  最难懂的是我们的心,因为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但孩子就不同了。如果有人问,人生最无忧无虑的快乐在哪里?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在儿时。那时的纯洁、天真和欢笑都是那么地令人怀念。长大以后,生活变得复杂艰辛,一个人孤独地站在世界上,端着架子,想着票子,还要梗着脖子。奋斗到最后,还可能会无奈地发现,一直以来苦心经营孜孜追求到的,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也许,孩子无忧的快乐,恰好是因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所以容易满足。也可能,孩子天真无邪的内心更能体验到真实的东西。  假期里,一位富翁父亲带着儿子去农村体验生活,他想让从小锦衣玉食的儿子知道什么是穷人的生活。他们在一家最穷的人家里待了两天。回来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是的!""有何感想?"儿子兴致勃勃地说:"真是棒极了,他们一家人真富有啊!咱家只有一只猫,我发现他们家里却有三只猫;咱家仅有一个小游泳池,可他们竟有一个大水库。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草地,可他们的院子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草地,还有好多好多的牛羊鸡鸭、瓜果蔬菜!"  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  接着儿子又说道:"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同样的一个世界,因有童心便截然不同。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美好,他们眼中的世界永远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贫穷与富有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快乐与悲伤的分明也不再那么明确。在孩子的眼里,小小的惊喜可以被他们扩大成千百倍的快乐。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呢?   现代社会的诸多疾病,如忧郁、焦虑、躁狂等心理疾病看起来神神秘秘,而其病因却往往是生命中最简单的东西。患病,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仅只是由于我们失去了童心。失去了一颗单纯的心,太过于盲目地去追寻嘈杂的外在物质,精神空虚没有着落,甚至失去目标,不知为何人、为何事而活。弄不懂自己为什么就快乐不起来。不知不觉间就让各种奇奇怪怪的疾病给上身了。  纯洁无暇的童心,是我们内在本有的一种能量体。其本有的热情会自然散发出无尽的快乐与满足。丢失了它,这样一个能量体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会忧郁生病不快乐。找回了它,许多病也就自然不治自愈。  拥有童心不等于幼稚,相反是一种成熟和超脱的表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年过古稀,还经常与自己的曾孙一起骑竹马玩,因为童心不泯,他在那个时代竟活到85岁的高龄。如果我们既拥有了成长的经验智慧,又能保持一颗童心,简单剔透,那生命又何累之有?何病不除?
第53节:希望是一个好东西(1)
   守护好心灵那座桃花源  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还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   希望是一个好东西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在那个无忧无虑的象牙塔里,它曾给过我巨大的震撼。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让人自由!至今一直记得安迪获得自由后说的那句话,"希望是个好东西,没准儿是世上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越狱的故事。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然而,在被人暴打被同性恋欺负的时候,在别人打赌他会因为受不了折磨选择自杀的时候,在亲身体验监狱黑暗和残暴的时候,他从未放弃获得自由的希望。他知道,他是清白的,他不属于这里,尽管这个想法在黑暗腐败的监狱里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在监狱里,他认识了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的瑞德并成为了朋友(瑞德很欣赏他的坚强),瑞德答应了安迪的要求,帮他弄到了一把岩石锤,让他雕刻石头来消磨监狱里的时光。后来,安迪从一个新囚犯那里得知自己有望洗刷冤屈,于是向典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却没想到典狱长为阻止安迪获释而不惜设计害死知情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只有实行自救,精通地质的他发现牢房的墙很易挖掘,于是借用明星海报的掩饰,用了整整20年时间,就靠着那把小小的岩石锤挖出了一条逃生隧道;写了整整6年信,为监狱的囚犯们争取到了一座图书馆;利用自己的财务知识,使得典狱长重用自己,并为自己逃生后的生活做了一切安排;将一个不识字的青年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第54节:希望是一个好东西(2)
  以上的一切均在似长不长,似短不短的20年中完成了,在令人绝望的四壁高墙里,很多人都已经麻木和习惯了,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希望。正如瑞德所说,"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终于逃出了肖申克监狱的灰色高墙。在倾盆大雨中获得了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和救赎。越狱之后,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并利用典狱长贪污受贿的钱在太平洋买了一座小岛。后来,瑞德获得假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两位老友终于在太平洋上那座自由的岛上重逢。我想,所有的观众在那一刻都是欣慰、激动和幸福的。  世界上有高墙,有峭壁,有绝境,但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超越这些困境,那就是心中的希望。安迪说:"你是粗糙自由的石头!没有人可以把你粗糙的内心也打磨光滑。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是自己的锤子、凿子和刻刀,给自己自由和希望。你才是那制定下棋规则的人--走出那围困你的棋局,把希望的缰绳释放到很远很远,连你自己都没有触摸过的最深的未知里,敢于触摸未知,你就获得了希望!"
第55节:生活不需要太"匆匆"(1)
  生活不需要太"匆匆"  希望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盏光亮。为了这盏光亮,我们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愿意对时间产生敬畏感。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沉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当读到这儿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来,这是朱自清的《匆匆》,时间犹如小河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时间总是那么无情地溜走,为了心中的希望我们必须要努力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奋力拼搏。在主流意识里,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很多代人都曾受过珍惜时间的教育。"一寸光阴一寸金"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杀生命"等口号我们已经听了好多年。可慢慢地也就开始产生了疑惑,我们不停地追寻着希望的光芒。那我们心中的希望又是什么呢?我们这么珍惜时间,拼死拼活地工作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说到底,我们神经紧绷、忙忙碌碌最终也只是为了生存,生存而已。要是纯粹用经济眼光去衡量,一个人只睡4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在创造价值,这才划算。可是当累到了极限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并嫌恶这样的生活和这样的算法。因为一个个过劳死的同胞们已经以他们的生命教训告诉了我们:累死累活不一定会有很多钱,即使有了很多钱,人都累死了还有什么用?我总以为,一天中有几小时的时间能被挥霍掉,那才算比较幸福。  前段时间,有个聊了很多年的网友邀我去她的山庄坐坐。转了好几辆公交车终于到了她所说的山庄。地方不是很大,但是却很美。有一些稀疏的桃树,北风吹过,花飘一地。不禁让人想起唐伯虎的那首《桃花坞》: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 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也是她最喜欢的。她的笑容里有一些恬淡,这是我们这群整日奔波于钢筋混泥土中的上班族最需要的东西。山庄不大,但却怡然,有一大片玫瑰园,我想,等花开的时候一定很美吧。还有木头房子,古井和菜地,游客可以自己采摘新鲜的蔬菜或者钓鱼直接交给厨师,一切都是那么地接近大自然。  很羡慕她的这种生活,小资,闲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懒懒散散,不求赚多少钱,只求一个身心舒适。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闲适的慢生活就像梦中的桃花源那么可望不可即。这位网友也是经过了很多努力才得到了眼前的这一切。在美国华尔街,她曾是一个高级金领。回到国内,也曾在某大公司做CEO,后来厌倦了,身体也因长期劳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害怕自己活不到六十岁就累死了,也害怕自己变成了金钱与时间的奴隶,于是放弃了高薪的工作,用多年的积蓄经营起了这个小小的山庄,钱虽赚得不多,却也悠然自得。
第56节:生活不需要太"匆匆"(2)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过大的生活压力,过快的生活节奏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平静,怎么按也难以按下那股浮躁、不安和焦灼,健康状况也极度恶化。大家都忙着赶路,却根本来不及体验生活的美好。在经历了一个极大的浮躁过程之后,很多人的心灵开始慢慢回归,返璞归真。慢生活也在全球悄然兴起。在《罗马假日》故事的发生地罗马,以及意大利的其他城市早在1989年就发起了慢城市运动,并渗入世界各国。  近年来,慢生活的理念在我国也开始深入人心。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和竞争压力增大,我们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缝隙化和拥挤化。为了创收,不得不放弃节假日;为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润,我们不得不将脚步迈得飞快。我们更像工业流水线上的齿轮,输入时间,输出金钱和高效,整个成了"机器人"、"经济人"。太多的人变成了快生活、"加急时代"的牺牲品。   过度的劳累导致了孤独和疲倦,也使我们更加向往心灵的依偎,身心的放松、和谐与慵懒。忙碌是避免不了的,不安的危机感也的确很难停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稍有空闲的时间里好好睡上一觉,或者牵着蜗牛出去散散步,悠悠地享受阳光、空气和轻轻掠过的柔风。再或者,随意摘下一朵小花,喝一杯咖啡,看一部旧电影,静静地享受一下小资生活。简约且透彻。  小资,并不是一定要有了资本才能拥有的生活,真正的小资只是一种心态而已,与金钱、地位毫无瓜葛。比如一个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农民,耕地之余在田地里拉拉小提琴,而不是去夜市赚钱,这就是小资。
第57节:缺陷是灵魂的出口
  缺陷是灵魂的出口  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匆匆和疲惫,有时候是因为我们太过于追求圆满,内心深处太害怕有缺陷。但是,缺陷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有位乐师能演奏许多美妙的乐曲,常常被人请去演奏,很受欢迎。有一次,乐师被一位大富翁请到府中表演,一曲曲优美的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听着很高兴,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照今天的曲目演奏下去,昼夜不息,我可以送给你百亩良田。"  乐师毫不在意,反问富翁:"若我一直演奏下去,你真的能一直听下去吗?"富翁以为乐师不敢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便答道:"当然,只要你演奏着,我就听着。"乐师很高兴地接受了富翁的苛刻条件,把乐器调了调,自己定了神,开始演奏起来,如水的曲调在富翁的屋内洒开来,而富翁则躺在榻上,闭着眼睛尽情欣赏。乐师果然功力非凡,他三天三夜未曾停息,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那首优美的旋律。第四天,富翁实在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首曲子,再也感受不到那优美动听的韵味了,一切都变成了令他烦躁不安的噪音。第五天,富翁认输了,十分懊恼地给了乐师百亩良田,并把他打发走了。  许多东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只能拥有一次。太多了,感觉也就变了。人常说:画,放远看,更美;山,站远看,更壮;花,离远点嗅,更香。人也一样,给生活留点距离,给生活留点遗憾,才有回味的空间。事事都想没有遗憾,反而破坏了原先的缺陷之美。  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生命过于圆满,容颜完美无缺,性格坚不可摧的人相反让人觉得莫名地堵塞。凡事太过于完美,会走向极端,内心会跟着失去平衡,人生也随着因完美而变得不完美。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有了缺陷,漫漫人生路才显得更美丽。  人生真正的乐趣不在于圆满,在于追求圆满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个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每个人、每件事都有缺陷,不必做无谓的攀比。月满则亏,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处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正因为这个缺口,才让人懂得小心翼翼地珍惜。
第58节:别让观念欺骗了我们
  别让观念欺骗了我们  无论是片面追求时间,还是追求完美,皆因为我们受到了观念的欺骗。曾看过一篇十分新奇的文章。  你相信在黑暗或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会伤害眼睛吗?答案是: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这论点。美国眼科医师学会也声明:"在微弱的光线之下阅读并不会伤害眼睛,就像在微弱的光线之下拍照不会损坏相机一样。"  你相信吃过大餐以后立刻游泳很危险吗?这说法也找不到任何支持证据。红十字会曾出版一本小册警告大家:饭后游泳很危险。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最大的困扰不在于无知,而在于知道得太多。  因为知道的太多,所以事事小心、谨慎,反而畏首畏尾不敢行动。抛弃一些既定的观念,也许会比固守死板的东西做事自由自在一些。  安宁是一个不会喝酒的人,可他的工作偏偏就是一家酒厂的销售代表,更奇怪的还是他的业绩多年来一直是全厂最好的。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任朋友们怎么劝,他从头到尾只浅浅地抿了一小口,这让大家很不满意:"你不喝酒,真不知道你这些年的酒是怎么卖出去的。"安宁笑笑:"就这么卖啊,谁买就卖给谁。"朋友们显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难道面对那些客户的时候你也能拒绝喝酒吗?"安宁依然笑笑:"不能喝肯定就是不会喝的。"朋友说:"你不怕客户生气?顾客可是上帝呀!"安宁平静地说:"我心中没有上帝。"他的话让朋友们一震。  是啊,为什么卖酒的就一定要喝酒呢?难道"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把顾客当成上帝就一定能够得到上帝的钞票吗?当然不是。相反的,如果心中没有了上帝,就不必心存顾忌,患得患失。买卖双方是平等的、互惠的,谁都没有必要去迎合对方。在生意上,如果想讨好客户而一味迁就,结果相反倒是容易让人觉得太过于廉价而低看。如果我们能抛弃大众想当然的观念,不在"势"上低人一等,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博弈,既保持了自己高贵的尊严,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做成生意的几率也未必不高。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定律,是对是错,都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权威就是用来推翻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太迷信所谓的权威观点。相信自己在探索中得出的切身经验,少一些束缚,做事的时候才不用那么累。
第59节:压力是天使也是魔鬼(1)
  压力是天使也是魔鬼  每个人都会受到观念的影响,天平的偏向直接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有人说压力是天使,也有人说压力是魔鬼。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压力,但它却真的能激发出我们从未想到的潜能。例如一个飞行员在走下飞机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大黑熊像他逼近,大受惊吓,竟然一下子窜到了比自己高许多的飞机机翼上。事后,他感到非常地吃惊,想再跳上去,却再也没有那样的创举。  事实上,压力也确实可以将人变得更加优秀。在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年幼的克里斯朵夫由于家庭的负担,没日没夜地演奏音乐,但就在每天那一二小时的自由时间里,他的精力就在那短暂的时间之内尽量迸射,像在岩石中间奔泻的急流一样。所以罗曼·罗兰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只能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发挥,对于艺术是最好的训练。  时间与言语受了限制,我们就不会说废话,而且养成了只从要点着想的习惯。因为生活的时间不多,我们反而拥有了双倍的生活。在没有多少时间空隙的环境里,克利斯朵夫不得不利用最短的时间写出最丰富的内容,那些啰嗦冗杂的缺点就给纠正了--远过于老师的教导与名作的榜样。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个性酝酿成熟的那几年里,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把音乐看作一种确切的语言,每个音有每个音的意义,极力避免言之无物的音乐。这种个性为他在未来的巨大成就埋下了伏笔。  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可能我们在回想起高考之前的那段岁月都会觉得那个时期的作文是写得最好的。很多已经工作的人也会发现在有压力的环境里,自己的潜能往往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多数有创造力的人,其实都是在期限的逼迫下从事工作的……决定了期限,就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感,因此,工作时加上情感的力量,会使得工作更加完美。"他还说:"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象。"  但是,凡事不能太过,到了一个极端,就会往另一个相反的极端走去。这是人类体内的自己我调节保护机制。为了避免产生崩溃,而在崩溃之前选择了往相反的方向逃跑。那些没有及时逃跑的人有的进了精神病院,有的自杀了。
第60节:压力是天使也是魔鬼(2)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持剑的方向对了,可以斩杀敌手。如果长期近距离地对向自己,难免会有误伤、误杀的时候。所以,对待压力,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在已经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还嫌自己的生活不够复杂,相信"没有压力就没有成功!"的偏激说法,硬是无中生有地想象出三座大山来把自己压垮,或者让身边的人误以为自己的四周潜伏着一头牛,敬而远之。  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时间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在压力中奋力拼搏,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但时间长了肯定扛不住。有的人在高悬的压力之剑的压迫下,他们会在不知所措中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所有的智慧、洞见或创造力一概不能发挥出来,白白消耗了精神和肉体上的能量。看似一直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其实什么名堂都没有忙出来。特别是现在,整个中国社会到处都存在紧张与焦躁的迹象,贫富差距使得很多人心理失衡:凭什么有的人资产上亿,我却月月精光,穷得连叮当都响不起来?年轻白领心中的浮躁、不安成了频繁跳槽的一大根源。跳槽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但频繁跳槽的后果却容易使我们的收人越来越低。因为每到一家公司大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对低薪的试用期,并且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面临的压力也会更大。在现在金融危机企业大量裁员的情况下,轻易跳槽还有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危险,把自己推向另外一个恐惧的深渊。  压力太大会使人失去理智,容易使人变成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爬来爬去,盲目且毫无收获。我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可以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糖衣吃进去炮弹吐出来。如果压力对我们有利,就在压力中一路狂奔。如果感觉压力快要伤害到了自己的时候,立即就将之扔到爪哇国外。
第61节:真的要顺其自然
  真的要顺其自然  成功,并不会因为我们有压力、有痛苦,它就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有无压力都是一样的结果,那还不如放自己一条生路,让一切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即一切顺着发展自己去延伸,其中包括了诸多含义。它是生态的原始规律,是一种和谐的美丽,是经历了万千风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转之后的身心空灵。终归而言,顺其自然是一种坦然,一种随意的心境。这种阐释,在禅宗里尤为经典。  禅院里的草地有一大片枯黄了,小和尚有些着急,对师父说:"我们赶紧撒点草籽吧,实在是太难看了!"师父告诉他:"不急,什么时候都能撒,随时!"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了回来,交给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了,草籽边撒就边被飘走了。小和尚十分着焦急地对师父喊:"不好了,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师父很平静地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撒完草籽,小和尚发现有许多小鸟飞来啄食。他非常惊慌地告诉师父:"草籽都会被小鸟吃了,这下没戏了!"师父依然很平静:"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半夜的时候,下了一阵暴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了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师傅说:"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凡事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东西,太刻意了反倒会失去,就如同手里的沙子,握得越紧,它就漏得越快。从某个角度看,烦恼的来源其实都差不多。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  在事业上,顺其自然是对金钱和成就感的一种升华,循序渐进才能有更扎实的根底。在感情上,顺其自然就是如何保持和亲人、朋友的一种平和的心态,珍惜得到的温暖,给予别人更多的爱。在科学上,意味着取其自然状态以便于观察;用在成长上,即顺其自然地生长。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感叹命途多舛,甚至抱怨时代不公,总是被"梦想与现实为什么总存在着差距"的苦恼所困扰。我们不是没有迈动脚步,也不缺少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魄,我们缺乏的正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因为我们让梦想伸着翅膀飞得太远太高。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又何必让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终究不能远行,过于繁琐的思想就会招来烦恼,过于复杂的事物很容易会被淘汰。凡事不强迫、不逼迫、不压迫,顺其自然,才能心境坦然。
第62节:不让职业枯竭靠岸(1)
  不让职业枯竭靠岸  我们中的很多人,迫于自己或者外界的压力,很难有那份心境做到顺其自然,所以才会轻易就被生活给挤压得没了水份。  何欢刚毕业时,和所有的"北漂"一样,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人才济济的北京,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他纯粹是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追赶高手和铺垫成绩,甚至到了过劳死的边缘。没日没月地奋斗,一度让何欢的所有创造力濒临枯竭。整个大脑从刚开始的高速运转到后来的几近瘫痪,一切都是机械地惯性维持,这样的状况让何欢差点绝望,因为这样的状况持续越久他就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有一个周末,何欢决定不再加班,给自己放个假。躺了整整两天之后,睡眠充足所带来的高效持续了没多久之后又陷入以前的倦怠状态。他觉得很累,再也不想工作,但却不得不继续工作。每天都是例行公事,一叠叠文件摆在那里,好像一座山一样,永远也搬不完。第二天醒来又要重复前一天的工作,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明明每天加班到很晚,累到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却还总觉得心里特别窝火,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以前的老同学都很羡慕何欢拿着高薪,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工作。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过得其实并不好,每天忙得连太阳都没有机会见到,连周末都是面无血色地加班,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去享受生活。年终填写业绩总结表时,自己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因为能写下的成绩微乎其微。  心理医生告诉他,他目前的状况是职业枯竭。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能量耗尽的感觉,也很容易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变成失去了思考能力的机械,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无尽的疲惫还会导致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严重消失,甚至开始莫名迁怒于公司和周围的人,致使工作和人际不约而同"告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越变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可怕的"职业枯竭"现象已经蔓延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尤为严重。
第63节:不让职业枯竭靠岸(2)
  职业枯竭,光看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经历过了肯定会更抓狂。职业枯竭,犹如毒品。毒品也许还会给人短暂的幻觉,但是职业枯竭却是最真实的地狱,所以我们要远离毒品,不让职业枯竭靠岸。  首先,要全面透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承受压力的额度有多大。然后依据这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要学会接纳自己,宽容自己,善待自己,承认人的正常心理情绪反应,不要过激地否定自己。  其次,当目前状况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或者情况复杂而令人厌倦时,不要过度抱怨,要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是否合理。如果觉得自己总是在自我重复,厌倦和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进行一些学习和进修,掌握了新的技巧之后,人就很容易重新找回自信,枯竭感也会随之减轻。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给自己减负,学会给自己松绑,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有一些轻松的业余活动。
第64节:不值得的事没必要花太多心思
  不值得的事没必要花太多心思  导致职业枯竭的诱因很多,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观念是一个重大的原因。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了无数繁杂的鸡毛小事上,不产生枯竭感才怪呢。  《共好》一书的作者肯·布兰德总是将这样的一句话挂在嘴边:"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多年来,很多效率管理专家不断宣扬要有效管理时间,以便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有些人在细心研究之后,发现了这种观点中不合理的因素,即原本不需要努力有效解决的事情,却在被人们浪费时间去处理,因为当人们花费心思处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时,往往会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  李季是一家纺织公司的销售代表,他对自己的销售纪录引以为豪。曾有一次,他向老板表白,自己是如何卖力工作,如何劝说服装制造商向公司订货,可是,老板听后只是点点头,淡淡地表示认可。李季鼓足勇气问老板:"我们的业务是销售纺织品,对不对?难道您不喜欢我的客户?""不是,但是你把精力放在一个小小的制造商身上,值得吗?请把注意力盯在一次可订3000码货物的大客户身上!"老板直视着他,说道。李季明白了老板的意图--老板要的是为公司赚到大钱。于是,李季把手中较小的客户交给另一位经纪人,自己努力去找大客户--为公司带来巨大利润的客户。最后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少量的大客户身上,为公司赚回了比原来多几十倍的利润,自己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做好,不值得的事就没必要花太多心思在上面。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对较重要的事物总是很敏感。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决定成败的只是那些关键性的细节,其他的只属于琐事范畴,真的不值得全力以赴地做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好值得做的就好了。
第65节:接受自己的丑陋
  接受自己的丑陋  我们忙碌,我们苦恼,我们无奈,大部分都是因为我们把应该忽略的部分当成了重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假设,假设自己美若天仙,假设自己帅如天神,假设自己是一个天下无敌的成功者,假设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自己……如果这些假设都能够成立,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非常完美,至少是我们认为的圆满。  但遗憾的是,生活往往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论我们愿意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很多生活的真相都是"木已成舟"地存在着,且无法更改一丝一毫。有些事情是我们不能把握和控制的。在没有变成舟之前,它的命运有很多种。可是,既已成舟,意味着"放弃"了其他所有可能的命运,只能以舟的形式存在着,就算不喜欢,甚至厌恶,也不能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心态。  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长得非常丑,他的丑和他的哲学一样享有盛名。但是他从不介意自己是否会给人留下难堪的印象,并不因为自己长得丑就躲在家里不敢见人。相反地,他十分喜欢去公众场合,他总是穿着褴褛的衣服,光着脚到处去演讲、撒播智慧、告诉人们幸福的真谛。丝毫没有多余的自卑感。他到哪里都可以成为公众的核心,没有人围观嘲笑,只有静静地聆听,而不会因为他长得丑而否定他的智慧。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总是不停地苛责自己,原因就是我们的内心始终怀有完美主义的心态,在潜意识里一直不懈地追求着完美。但是,即使我们得到了最完美的东西,我们就能有完美的结局了吗?  甜甜是一个车模,在那座城市的汽车界小有名气,城里的每次车展,车商们都会找到她,收入也颇为丰厚。但令她十分失落的是,城内最大的车商却从来没有找她。他们告诉她:"你太美丽了,如果让你当车模,让顾客去看你呢,还是看车?"  后来,她的一位同学认为有自己的事业才靠谱一些,并邀她投资一家主题咖啡馆。尽管她有足够的钱来经营咖啡馆,但是她却不以为意,因为她有美丽,美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更何况她喜欢那种被闪光灯包围着、被男人们的眼睛聚焦着的感觉。三年过后,她的同学已经开了十家连锁店,而她却依然是一个被车商担心抢了车子风光的车模。五年之后,她容颜渐老,已经没有多少人来找她做车模了。关于未来,她没有其他的生存本领。面对着已经身价上亿的同学,她突然发现,"如果我不美丽,也许现在我会更好。"  原来,完美的容貌也是会耽误人的,还会埋没许多机会。  完美的开始,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不完美的开始,相反更容易让人从其他方面获得弥补。所以,如果上天造就的自己并不完美,也不要太多地抱怨,抱怨也没有什么用。凡事看开一些,学会接受现实的自己,自己喜欢自己了,别人才会喜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