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的山楂树(严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9:22
                        从听闻张艺谋要执导《山楂树之恋》开始,我就有种大事不妙的感觉。按理来说张导是那时代的人,对当年的生活人物情感应该了如指掌,驾轻就熟,技巧上更是炉火纯轻,毫无问题。可是从他这些年的作品来看(谢天谢地我每一部都没错过!),张导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他太熟悉并且热衷当下的游戏规则,乐乎其中,难以自拔。用当年一句行话:忘了本啦!
            果然,从女主角静秋的剧照一泄露,我的心就凉了半截。这不是我的静秋,我心目中的静秋,我记忆中的静秋。不错,这个静秋确实清纯、灵气、可爱......可她实在是太loli啦。我看网上有不少人山楂粉在盛赞这个银幕造型,但是也有人开始用今天的眼光和语言来挖苦山楂热。一些后苍井空时代的年轻人,质疑《山楂树之恋》的文学品味,认为这是在打清纯牌,是迎合人们的怀旧心理,是海参鱼翅后的萝卜南瓜。还有人认为这是美化文革,歌颂一种过时虚假而又空洞的爱情观念。他们振振有词地问道:爱情能够脱离性而存在吗?只有远离了身体的爱才是美好的吗?
            说这些话的人,要么是没有看过小说原作,要么就是被张导的电影给误导了。原小说确实浪漫纯情,但绝非无性。恰恰相反,那里面的性非常强烈,但不是以今天的方式,这正是原作忠于历史的地方。
            原作对身体的指涉也无所不在。从文字来看,静秋是丰满性感的,这正是那个时代隐秘而不可言说的审美标准。静秋为自己的胸大而苦恼,恰恰从另一面折射了那个时代的他者的眼光。男人主人公谈的也绝不是柏拉图式的恋爱。见面没多久,老三就在背静秋过河的时候,产生了人之常情的反应。后面还有更加限制级的场面,这些都是指责《山楂树之恋》“太精神化”的人们不幸错过的。
         《山楂树之恋》的纯洁不是无性的纯洁,原作恰恰真实展示了当年高度压抑下的对性既无知又饥渴的状态。这种纯洁有点像亚当夏娃的贪欢:裸身相对,混沌初开,不染尘埃。在那个年代,性既是神秘又是原罪的。这种因禁忌而导致的狂喜、战栗和渴望,是今天经受AV和开房的去神秘化教育的年轻人所难以共鸣的。  
         《山楂树之恋》失实吗?我经历文革,当然认为文革是惊世浩劫。原作个别细节或有粗疏,整体氛围和情理是真实的,有浪漫化,但绝非美化。文革是灭人欲的时代,但普通人仍然有自己情感的追求,尽管极为压抑艰难。《山楂树之恋》挖掘非正常年代的正常感情和日常生活,打破人们对文革的刻板印象。
           这是我所看到的所有作品中,描写文革期间普通人的爱情生活,最细腻,最平实,最真切的一部。在这之前,我会认为王小波是描写文革爱情(或性)的第一高手。但是小波尽管在奇崛变态深刻方面无出其右,他描写的却是一种极端状态,而非常态。相比较而言,《山楂树之恋》描写的是文革爱情的自然普遍状态,不但空前,相信也会绝后。因为有些东西,既永恒又有时效性,距离太近了写不好,距离太远又写不了。2008年冒出个这部作品,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更有绝后性。  
    《山楂树之恋》的文学性也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堪。比如令我激赏的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全是老套套,可是一下子就会揪住人的心。静秋还没有见到老三,先听到他的手风琴声,“有几个男声加入进来,用中文唱着这首歌,似乎都是手里忙着别的事,嘴里漫不经心地唱着。但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时断时续,低声哼唱,使得那歌声特别动听。”这种漫不经心,也就是小说的节奏,小说的基调。
         当然,还“有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人气息,似乎各种感官都浸润在一种只能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气氛中。” 平实乏味吗?要知道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一切都要和今天倒着看。任何在今天觉得平淡的东西,在那时候必然散发奇异的光彩,而一切在那时稀松平常的事物,在今天又往往会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时光的意义?  
      据说全中国人都在为老三掩面哭泣,可是我也为静秋哭泣。静秋就是我少年时代的梦中情人,是我少年时代身边所有女孩子的所有美好特点的集大成者,她们最优秀的代表。现在,我终于在多年之后,通过文字,穿越我当年的观察和推测,所有的渴望和隔阂,走进她们的内心。她傻气,聪明,纯真,善良,相当“左”,总是为老三的“右”担惊受怕,又要为自己的私心爱念不断忏悔,屡教屡犯。她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出得一手好墙报,体育又非常好,还会做鞋,打得好毛线,差不多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女孩,看上去不像是真的。最夸张的是,她竟然在中学学习之余,到各种工地去打小工,挑沙挖泥扫粪来贴补家用。但我知道,她千真万确,真实无比。  
      更重要的,她漂亮啊,以我们最喜欢的那种方式。所以,我们理解老三,非常理解。所以,郎才女貌,女才郎貌,一见钟情是唯一的可能,一切都非常理想,非常精神,非常完美。但恰恰是这种理想化,配了特定的环境,一个物质非常局促的世界,一个极度不完美的时代,就远离了俗气。在比柏拉图还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中,我们看见了因若隐若现而格外完美的肉体,看见因为极度压抑而格外欲火焚身的激情,也看见了把所有这一切精神和肉体的吸引全部加起来而产生的空前的温柔,和彻骨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