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公司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5:27
行业公司研究目的: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情况力求做出准确的预测。
  
  行业公司研究方法:这里我总结了3个方法,大家可以补充。
  1.财务分析法
  2.实地调研访谈法
  3.阅读专业报告法
  
  各种研究方法,都需要重点关注的根本问题:影响行业变化兴衰的因素,影响个别公司业绩变化的因素。
  这些“因素”,尽量要研究得广而全,才不会出“大跌眼镜”的事。
  
  阅读专业研究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业内分析师的立场划分:买方分析师和卖方分析师。
  
  行业公司研究结果:给出对所研究行业、公司的业绩及各种财务指标的预测结果。
  这里面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1.长期预测的不可靠性
  2.精确预测的不可靠性
  
  一些大师经验: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倾向于从缓慢增长行业中挑选出优质公司。因为高速增长的行业,必然带来众多竞争者,使行业整体波动增大。
  巴认为,长期增长超过20%的公司是不稳定的。
  2.1 财务分析法
  通过财务分析,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预测,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
  财务分析法,大体是通过公司静态或动态的财务数据,对公司财务状况是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妥善,以及企业业务前景是否光明,作出有“事实”根据的结论。
  这种方法,被绝大多数证券研究机构所采用。从具体的财务指标设定,如传统的PB、PE、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到现在时髦的PEG、EBITA等(老实说我不知道这些时尚的字母代表什么意思,呵呵),一直到公司评估体系的建立等等事宜,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专著论述。我们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些花花绿绿的外国东东,配合各种“数据”,一写在**报告里,往往会把新手蒙得眼花*乱、找不着北,不自觉地就跟着人家屁股转了。做学问的人,一大本事就是把原本简单的东西搞得很复杂,把原本很复杂的东西搞得很教条。要不显得人家光吃饭不干活交不了差啊。
  对于咱们这些老手,对根据这些“研究”方法搞出来的研究报告,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怎么进行数据预测的。
  这个问题,新(研究员)分析师反而会回答得比老(研究员)分析师硬气:我是用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如**回归、**模型等等,测算出来的。反正人家术语肯定是一大堆,洋文中文的都有,一般绝对能淹死没有经验的提问人了。
  关于怎么做预测,我还算有发言权。80年代的时候,中国开始搞经济规划和预测。不过那时干这个的可不是现在这些在场面上混的、学经济学的人,那时的专业术语叫经济系统工程,是搞系统工程的人在干这个。我当年参加了几个项目的,如湖南冷水江市经济发展规划、北京房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等等。现在我们的同门师兄,还继续干这个的,有在国研当宏观部副部长的,有在胡主席智囊团的。去国外的有个比较有名的叫陈志武,是去年的“十大经济学家”。
  回到正题上,现在国内这些研究报告所使用的方法,是人家外国二三十年前的。而外国现在最时髦的,是我们二十年前干的!人家拿着外国老朽的东东,来教育我们这些拿着外国人都觉得时尚方法的人,反而是振振有辞的。这世界很奇妙,是不是。
  
  当时做数据预测,有几套方法的,最常用的有2种,一种叫动力学仿真法,一种叫趋势外推法。(现在这批研究员,基本只会“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我们当时就认为纯粹是忽悠人的,属于最垃圾的一种。
  国外的顶尖预测专家,不在经济学领域,而是在复杂物理学领域。这个领域中,大家还是公认“动力学法”是唯一正确的预测方法。其它“预测”方法,与其说是“预测”,还不如说是“推测”。
  这个题目太深奥,慢慢再说。在未来的“投机分析”课程中还会论述到。
  
  对上面的文字进行一个总结,不必要迷信“财务分析法”能带来最正确的结果。十个分析师做财务分析,可能得出十个结果。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些财务分析的结论。
   我心目中的理想“财务分析方法”:
  
  首先得有一个公司业务的框架,专业术语叫“仿真模型”。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细致地描述出来,把一些关键点、关键的变量抽取出来,这样才有分析的基础,得出的结论才可能会符合实际情况。
  前几年我注意到华夏谢朝斌在的时候,组织过研究所的人,做过一些类似的工作,如产业链、公司业务流程链的分析、绘制工作,其它研究所还没有发现有这种基础工作。
  这个工作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让一个人了解公司的运营,尤其是它的行业背景,没有若干年的时间怎么可能。所以在国外,看研究报告,首先得看作者是谁。估计没有五年以上的该行业分析经验,其报告可参考性很差。
  前面几篇帖子好象谈到过这个话题,其实最有资格做“财务分析”的,是在该行业做过N年财务主管的人,而不是什么券商的研究员。宝钢的人就说,我们了解钢铁行业,比券商研究员深刻N倍。
  所以啊,搞“财务分析”谁都能搞,能搞得好的没有几个。大可不必迷信所谓的“专业”研究报告。谁要是在行业里工作N年,又有财务基础,没准就是一个好的“财务分析师”。
  在闽发论坛发这些帖子,一个目的就是有缘认识这些好的“财务分析师”。
  
  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讲,通过“财务分析”这条路来做公司业绩预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要有几种备选的方法,如“实地调研法”和“阅读报告法”做参照。
   2.2 调研访谈法
  通过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获取公司业绩的一手资料。
  
  客观讲,调研访谈与其说是一种“科学”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公关活动。要从人家嘴里了解到非公开信息,是要有很多技巧的。
  
  首先,要知道找哪些人。
  
  十几年前,有几个师傅与社科院工经所、财贸所等单位关系密切,还曾经有过一个“企业管理研究会”,对如何调研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概括来讲,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最有价值的访谈人员是:公司的营销总监、财务总监、和生产总监,该行业的主管机构及竞争对手
  这其中,营销总监最为关键。由于直接接触公司的客户,营销总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往往比董事长还清楚。当年牛根生脱离伊利后能够东山再起,完全是掌握了伊利的营销渠道之故。那时我们要了解伊利的经营状况,打个电话给老牛,全部一清二楚。(呵呵)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最高决策人物,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对多年的好友,也未必会讲真话。相对来说,几个负责业务的总监,通常比较单纯,能够透露出较为准确的信息。
  业内的主管机构及竞争对手,也能够传达出极有价值的讯息。商场如战场,要想战胜对手,必定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业内的资深人员,由于长期从事该行业的经营或研究,对目前行业的状况,基本是了如指掌。
   其次,要有恰当的联络方式
  
  不管在哪国办事,见面之前,最好有一位熟悉对方、或对对方有影响力的人物提前介绍。这样,大家初次见面的时候,气氛会融洽得很多。
  
  
最有价值的介绍人:党政机关、财税系统、新闻媒体。
  调研者的通常身份:记者、学术研究人员、投资机构。

  
  国营企业领导,对党务、政务系统,比较感冒。如果是中办、国办、人事组织部门等打过招呼的,接待起来都态度很好、老老实实的。不过由于不知道背景的深浅,刚开始的时候未必敢说真话。如果真的有实力,以后的交往会发展得比较密切。
  民营企业领导,对财税、新闻机构比较感冒。如果说是税务机关、或者是新华社之类的新闻媒体找,他们一般都比较重视。
  学术研究机构地位比较中性。对方接待起来一般都不温不火的。如果举一个社科院、北大、清华的牌子去,对接触中层干部比较有益。
  
  至于以投资机构的身份去,那一般就很市侩了。反正知道你是来谋利的,人家也不含糊,一般都推到董秘那里来接待。那些兄弟都是久经考验的,基本就是公开材料。我有几个朋友做财务总监、董秘的时候,陪他见过几个来调研的。对方一般都良莠不齐的,能问出问题的没有几个,基本瞎糊弄了事。(呵呵)
  现在很热闹的集体调研,与共说是调研,我看还不如说是搞一个共谋聚会。参与的人多,场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秘密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讨论。
  与调研对象接触,热情有礼是不能少的。不同的对象,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人家的尊重。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国泰君安资深的老电力研究员老朱同志(曾在国信、方正任研究所所长,现在跑到国海当什么*裁去了),讲起某次调研,是自己花钱买了成箱的荔枝给人家不远万里送去!做调研做成朋友,才是人生一大乐趣。
  我以各种身份参加过调研,就象看各种演出式的,很有趣味。
  再次,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水平
  
  上市公司的各级领导见多识广,自己没有两把刷子,就是主席介绍你去,时间长了人家也未必看得起你。
  让人家重视你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人家的问题和猫腻。你到那里一说,你们有什么什么的问题藏在哪里哪里,立马人家会对你肃然起敬。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事先就要通过阅读公开信息对公司的情况充分了解。如果能提前搞到一些什么小道消息,那当然最好了。
  从报表中找猫腻也是一个基本功。当年我有一个老大,赵老头子,自称做过几届国务院财税检查大小组的副组长,出了几本称做“查帐的学问”的书,好好给我们讲了一番如何看人家的报表。(老头子很有经验,不过后面听说还是因为犯了事被处分了。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的)
  通常来讲,公司的财务问题,一般都放在往来款、库存、固定资产这些科目里。你要有本事看出来,到时连哄带骗,人家一般就招了。十几年前,我有一哥们在富岛基金做苏常柴项目。他到厂里找到老板,说一眼看出帐面上隐藏了若干亿利润,老板立马老板另眼相看。富岛自此一炮打响,并且开创了去上市公司调研的风气。(这富岛的戴老板好象还在做软件,我那个网站用的论坛软件就是他主持开发的,有趣)
  
  最后,要给别人留下合作的余味
  上市公司有很多资源可以发掘的。人家可以配合机构编报表、出业绩,也会出钱搞委托理财。关系搞得好,这里面的空间就大了去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做人做事,端正无私,朋友自会遍天下。最NB的调研,就是打一个电话过去,人家就把未来几年的业绩都告诉你。当年盐湖钾肥,东大阿派,伊利等,均是我师傅等一个电话过去,几年的事情都搞定的。
  
  ————————————————————————————————————
  老实说,我还没有搞清楚,这种以“调研”的名义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方法,与“非法获取公司内幕信息”罪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呵呵)
  
  国外基金经理,如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等,是公司调研的行家。但还有很多基金经理不齿这些方法,认为有犯罪嫌疑,因而刻意回避,专门从公开信息中获取资讯。这种方法到底合理不合理,或者合法不合法,只有当事人凭自己的良心了。
   2.3 阅读报告法
  
  阅读报告法:通过对专业研究人员所撰写的报告进行阅读、分析,了解该行业、公司的业绩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有几个学习要点:
  
  (1)了解专业研究报告的类型
  专业型的研究机构,典型如综合性券商的研究所或研发中心,一般都会提供以下几种类型的研究报告:
  
  宏观经济报告:报告国内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情况。这些报告,对大资金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对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意义不大。
  行业、公司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描述该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行业报告中都会提及该行业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公司。这些报告一般按月出版。
  公司报告围绕该公司的运营情况、业绩预测撰写。一般有公司点评、深度研究、跟踪报告等几种类型。
  门类齐全的证券研究所,会根据某些行业分类标准,对所覆盖的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并定期公布重点公司业绩预测。这些就是我们在第一课《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中学习的内容。
  固定收益报告:有关债券、转债、权证等的定期分析报告。一般按月出版。
  策略报告:对未来市场操作策略的建议报告。一般按月出版。这份报告非常有用。尤其是基金公司的策略报告,一般会预示其未来的投资方向。
  
  以上这些报告按年度或半年度集中出一次合集。如有特殊事件发生,往往会有一些《专题报告》围绕热点进行。
  
  (2)到哪里去找报告
  券商的研究报告,一般向其重点客户提供,大多收费或附加一些开户或交易方面的条件。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讲,有几个渠道能够搜集到这些报告:
  
  收费网站:
  以今日投资最为著名,但收费很高。还有不少证券咨询公司也提供这种服务,每年收取几百至几千的服务费。
  免费网站:
  较为专业的有:海风论坛,巨潮信息等。这些网站提供原版报告(PDF格式)。
  较为通俗有的:中金在线,中财网等等。这些网站往往提供的是研究报告的文字版,有些图表可能无法刊出。
  
  (3)行业公司报告应有的内容
  看行业公司报告最重要的是了解公司的经营变化状况,以业绩预测做为最终结果。
  阅读这些业绩报告,一般要清楚分析师的观点未必准确(我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多次阐述过,不要盲信)。最好多看几份不同分析师的报告做参考,看各自的预测框架是否合理,财务分析是否准确等。
  这些报告一般都会提供某行业公司的中短期业绩预测结果,至少有下一年的业绩预测。太长的业绩预测非常不可靠。很多研究机构都会编写《重点公司业绩预测表》,同时附有分析师对具体公司的操作意见(买入/增持/持有等),方便投资者跟踪。根据研究机构人员数量的不同,这些重点公司从一百多家到三百多家不等。
  
  (4)看谁的报告
  根据作者的不同立场,将研究报告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买方报告和卖方报告。
  卖方报告类型于广告宣传,主要由公司的主承销商来写作。虽然名义上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但实际上往往会夸大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
  买方报告一般由基金公司或券商的研究机构来写作,试图公正地阐述其对公司发展的预测情况。
  最正宗的买方报告,应是基金公司或投资机构自用的内部研究报告,但一般很少在市场上流传。常见的券商研究报告,以站在买方报告的立场上居多。
  
  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分析师,其撰写报告的质量是不同的。几个比较注重印象和信用的大行,典型的如中金,国泰,申万,中信,华夏,招商等,报告质量一般较高,体现在分析比较客观,业绩预测的准确度较高。但也不能盲信,还要看具体写作的分析师是谁。近期券商的分析师也流动频繁,互相挖角,所以即使是大行的分析师,也未必有很好的研究功底,报告质量也得仔细掂量。
  
  这几年有专业的财经媒体,如《新财富》等,定期举办行业分析师评比。这些评比结果,可做为参考,但同样也不能盲信。我有几个以前的同事被评为过明星分析师,但在业内,并却不认为他们的水平如何。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与评选规则的短视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