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省科学院的若干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37:26
陈  冰  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关于做强、做大省科学院的若干建议
历史特别是近代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能否抓住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实现黑龙江省在中国的率先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我省是否拥有一个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科技资源的最大容纳力、吸纳力,取决于我省的整体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科学院作为省属独立科研机构,理应成为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所依靠的三大力量之一,与省内企业和大学共同构成黑龙江省的科研体系,承担着提升地方技术水平、推广和应用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工作,黑龙江省科学院在我省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必须树立省科学院在我省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确立黑龙江省科学院在我省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地位。
为响应院党组的“每人献一策”活动要求,结合自己这些年在科研开发管理岗位的体会,为进一步做强、做大黑龙江省科学院,特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一、调动一切可以及可能运用的资源,改善创新环境、培育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主要依靠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科技人员和由这些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几年来,由于缺少财政支持,造成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收入、待遇、后顾之忧、生存环境的不平衡,与大专院校相差甚远,与公务员相比差距更大,人才流失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人才问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已经成为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
建议:省科学院应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力争将院属科研院所变成统一的全额拨款单位(省农科院、省林科院都是统一的财政拨款单位,近年都取得较大的发展),即使不能争取到全额拨款,也应尽快明确差额拨款比例,最大可能地争取财政支持。只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支持,才能从根本上形成稳定、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稳定科技人员队伍,并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
近年来,由于生存压力、评价导向、以及政府部门对科研院所转制产生的歧义等,造成科研院所行为短期化,科研立项急功近利(要求当年立项、当年出成果、第二年转化生产力,经费不足自筹,不许失败等),研发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仅相当于上世纪末的水平,与高校相比差距甚大),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与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地位不符,也不利于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必须改善创新的硬件环境,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建议:由院牵头,各研究院所配合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省财政厅、以及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研究院所基础条件的改善、创新能力的提升,按照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完善我院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近期都能升级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坚持院科研基金、院青年基金的管理方式,增大投资力度。结合我省经济发展需求,加强科研的预研项目的投入,以增加技术储备、增强科研开发的后劲。建议请黑河科技局秦晓建同志来我院为青年科技人员举办TRIZ理论培训,增强创新方法在我院的普及。
二、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并融入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指由数量增长方式向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升级。胡绵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手段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各级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依赖和需求必将有较大提高。我院应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参与并融入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趁机发展壮大省科学院。
建议:主动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产业主管部门,获取当年或近期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信息,结合我院的专业方向,组织各院所主动联系、积极参与,力争在省内重点项目中作出贡献,取得产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和信任。
主动加入省科技厅组建的九大产业联盟,围绕我省区域发展新布局(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需求,组织科技力量重点攻关,力求突破,提升省科学院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加速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做大做强省科学院
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省政府二十六条明确提出: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我省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为省科学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逢的发展机遇。
建议:围绕我省优势和特色产业,吸纳部分发改委所属科研院,按专业特点和学科方向对现有科研院所进行重组(可以借鉴重庆市科技院的作法),在机构上优化整合、在地理位置上优化整合、在人员上优化整合,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省科学院的优化组合建设,广泛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参与合作共建,与我省高校、企业的科技资源形成联动和互补,使黑龙江省科学院成为科技公共服务、高层人才培养、科技项目孵化、科技交流合作、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高绩效产出的科技创新平台。
四、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
我院各研究院所自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的运行机制一直基本沿袭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在经营决策以及人、财、物等相关活动中基本遵照事业单位的准则和制度执行,从2003年在职职工的事业费停拨以来,原有的运行机制突显出很大的不适应,形成了一种事业不是事业、企业不是企业的运行方式,在干部聘用、用人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以及资产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必须按照事业单位的规定办理,但在经费拨付上却又按照企业对待。由此维持了多年这种不明不白的运行机制,造成各研究院所面对发展缩手缩脚,许多遣留问题得不到解决。
建议: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以激励个人绩效为理念的岗位管理体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坚持完善科研单位行政领导任用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公开招聘、解聘、辞聘制度。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绩效优先的公平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在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鼓励技术入股,陆续推出年功津贴、股票期权、技术开发收入预分配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
以上仅是自己不成熟考虑的若干建议,但也是自己出于对黑龙江省科学院事业的热爱和对省科学院事业负责任的思考。黑龙江省科学院的发展壮大、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但只要坚持团结、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坚持改革创新,黑龙江省科学院一定能够成为我省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项目的组织:
以往都是科技人员报项目,然后审项目、批项目、拨款、验收,要打破这样的循环。目前,经济形势好于以往,在保证吃饭和稳定的前提下,适当集中资金获争取政府支持,通过调研确定几个方向,集中投入,跟踪,独立经营,跳出现有的模式,建立院内特区。以院领导、所领导及部分有管理能力和事业心的科研骨干为负责人。
适时与南方发达地区的企业开展战略联合,不要怕成果丢了(即使丢了也比烂在文件柜里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开市场,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人员得到锻炼,使其了解企业的管理、市场的运作等。
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南方发达地区建立我们的窗口(不是办事处)。以产业化项目来牵动,以企业化方式运作,最后甚至建立分院(要比在大庆建更有意义),选派有能力、有事业心、热爱家乡的人员去领头,给予适当优厚的待遇,责权利明确,严格执行。
科研经费上重点支持:
以学科带头人、博导等为基础,重点支持其实验室建设,鼓励其科研队伍的扩大,这样才有可能使优良资产扩大,不良资产逐渐自然消亡。例如,目前培养一名博士(在职),每年的费用为5.5万元(工资2.5万元、实验费用2万元,各种补贴1万元),平均四年毕业需22万元,如果毕业留所工作安家费5万元,如此算来,培养一个博士并留所工作,需要导师支出30万元左右,如果完全由导师承担,势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应给予适当的支持。
对科研产业运作好的研究室(课题组)实行稳步的经费支持政策(不需要通过项目的申报)鼓励其培养研究生、队伍扩大,而无后顾之忧。
管理队伍的建设:
政策和路线确定后,人就成了决定因素,我院近些年多集中于机关式的管理,而缺乏对产业、市场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思维老化,不适合形势,这些必须改变的,否则只有院所长们,就是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