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6:08

成渝双城记

2010-09-16 11:39:46 来源: 时代周报 (广州) 跟贴 80 条 手机看新闻

重庆和成都这对“欢喜冤家”,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IT产业,对于这次双方在笔记本电脑产业上的交火,无疑是又一出“双城记”。成渝兄弟间的这场明争暗斗,会给即将起航的成渝经济区带来怎样的悬疑?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最近特别上火,且坦言压力巨大—该市着力实施的“建设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计划,正遭遇来自成都的“非常”竞争。

“成都将我们招商用的PPT复制过去后,只略加修改就拿去招商了。”8月30日傍晚,沐华平在与时代周报记者通话时直斥对方此举“太不道德”。

事实上,重庆和成都这对“欢喜冤家”,近年来都在大力发展IT产业,对于这次双方在笔记本电脑产业上的交火,无疑是又一出“双城记”。

成渝兄弟间的这场明争暗斗,会给即将起航的成渝经济区带来怎样的悬疑?

本报记者 邓全伦 刘小童 发自重庆 成都

9月6日晚7时,重庆市经信委召开了一场新闻通气会。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在会上发布重大消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池生产商—台湾新普,将在重庆投资建设新普科技电池模组中国第二生产基地,年产能达3000万块笔记本电脑电池。

这是重庆引进的第一个笔记本电脑战略物资项目。沐华平称,它标志着重庆市在建设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2008年12月,重庆吸引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厂商美国惠普到当地落户。惠普在产业链上的带动效应顿时显现,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三大国际IT代工巨头接踵而至,在渝建厂,还将研发、结算业务一同搬来。此后,重庆先后吸引了年产8000万台到1亿台笔记本电脑总产能的整机厂落户。

2009年下半年,重庆市为促进这几家笔记本电脑整机厂尽快投产,全面展开笔记本电脑的配套产业布局及招商工作。目前,已有62户配套供应商陆续入驻重庆,投资总额160亿元,比原定目标增了一倍。

遭遇“抄袭者”

“现在我们的招商团队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到凌晨2点多钟还在加班。”沐华平坦言仍感压力巨大。

这个压力来自周边省市的跟风和恶性竞争。

“这些周边地区也提出要搞笔记本电脑基地,与我们竞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他们抛出了相当恶劣的招商办法来吸引笔记本电脑厂商。”沐华平说,这些恶劣手法包括在笔记本生产厂商及配套厂商中散步谣言,称重庆搞的笔记本电脑基地进展缓慢等,导致重庆市已经对接、接洽了几年的笔记本生产厂商“处于徘徊状态”。

沐甚至点名揭露了成都市在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中的“恶劣”行为:“在他们的计算机产业发展报告中,原封不动地把我们的东西(指招商PPT)照抄过去,包括我们的发展思路、做法,以及配套化原则等;我们公布了自己的产业布局,他们也抄袭过去搞一个笔记本产业及配套产业布局;我们搞了一个一小时配套产业圈,他们也照着画了一个圈。”

沐说:“我们的商务团队招商的做法,他们照抄;笔记本配套本地化目标,第一年30%的本地化配套率,第二年50%的配套率,第三年70%,他们也照抄不误。更可气的是,对方连宣传语都不改一下,直接就照抄过去用了。”

而令重庆官员头痛的是:“我们先行一步,基本模式被抄袭走了,回头还跟你恶性竞争。”

沐华平痛心地提及,9月3日、4日,全球第二大笔记本代工厂台湾仁宝集团,携四五十家配套企业考察了成都,以及周边区县“1小时配套产业圈”,并召开“配套产业对接会”。

仁宝是重庆市多年来一直想引进的企业。公开信息显示,2008年12月18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揭牌当日,仁宝决定将其江苏昆山部分制造业务转至重庆。但迄今为止,仁宝尚未对渝进行过如成都此次这般大规模的考察活动。

事实上,无论惠普还是富士康,都曾不止一次考察过成都的投资环境。“成都一直想大力发展IT行业,引入英特尔的投资就是一个布局,而惠普这样的大项目被重庆拿走,这几乎成为成都招商引资部门心中不愿提及的伤痛。”一位成都市政府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过去,成都在中西部地区处于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中的龙头地位。但自从重庆宣布“打造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计划后,成都产生了危机感。重庆方面称,这个计划将使重庆在2016年IT产值破万亿。

观察人士称,在成都IT产业链条上,不缺少软件开发、芯片制造等链环,但缺终端产品制造。因此,争取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制造显得至关重要。

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眼下正经历一波“西进运动”,以台资企业为代表的IT业逐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在此过程中,争夺落户权的竞争在西部不同城市间展开,尤其在成都和重庆两市,这一竞争更趋白热化。对此,沐华平称“只有打恶仗,才能赢”。

“郑莉追火车”

不单是在IT方面,成渝对西部物流中心的争夺亦在升温。其最新案例,就是两地对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船运巨头”马士基集团的争夺。

最后成都获胜,马士基在成都高新区成立了两家子公司。一家是马士基信息处理(成都)有限公司,这是该集团的六大全球服务中心之一,另一家是丹马士客户服务中心。

当问到成都为何成为马士基的落户地时,马士基信息处理(成都)公司总监克里斯笑称:“哦,这个最好不要说,薄(书记)会不高兴的。”

金融危机之后,马士基希望将中心内迁到中西部地区。选址的风声一经传出,国内多个城市的招商团队开始奔向马士基。克里斯称,在国内10余个备选城市中,马士基最后筛选出武汉、重庆、西安、成都4个城市作为最后的考察目标。

马士基项目最初决定落在武汉,但重庆很快拿出“减免10年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这让当时参与竞争的其他城市几乎一致认为大局已定。

但“郑莉追火车”的故事很快扭转了局面。郑莉是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主要负责马士基项目的招商。2009年7月,马士基集团一行人来成都考察。考察结束后,他们要坐火车去重庆考察。在乘火车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他们向成都市政府提出要求,考察已进入关键阶段,希望成都能为他们提供一份综合性的投资建议书。

郑莉团队当晚加班。第二天,当马士基一行人到火车站时,郑莉已在站台上等候。她手中拿着连夜赶制的投资建议书。从提出要求到接到建议书,前后不过12个小时,成都的高效让马士基感动。

重庆与马士基失之交臂后,转身将“橄榄枝”伸向了世界五大航运公司之一的新加坡海皇集团。今年9月7日,海皇集团在重庆正式设立全球服务中心,这是该集团在新加坡总部以外成立的最大办事机构。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专门飞赴重庆出席了开业典礼。海皇还拟将大中华区行政总部由上海迁至重庆。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成为大型跨国航运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聚集地。”重庆向外宣称: 世界前20强著名航运企业中,已有17家在当地设立办事处或子公司。

此外,重庆还启动了以“一江两翼三洋”为布局内容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该国际大通道,通过长江连接太平洋;沿渝兰铁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鹿特丹港连接大西洋;沿渝黔铁路,由贵阳—昆明—大理—瑞丽出境,经缅甸中部城市曼德烈—兑港连接印度洋。

成渝争建西部物流中心的暗战,数年前便已开始。

2003年,成都就明确提出了西部物流中心的概念;重庆建西部物流中心的计划,则在写进新《总规》后,获得了国务院批准。

2008年上半年,双方几乎同时向国务院递交方案。是年底,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率先获批。而成都只获批了一个保税物流中心,无论在级别、优惠政策,还是综合功能方面,都比重庆保税港区逊色。去年12月,西永综合保税区又获批,重庆成为我国拥有两个保税区的唯一内陆城市。

尽管此役败北,但成都仍没失去信心。成都正在整合成都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机场物流园区,力争设立综合保税区

历史恩怨

成渝这对巴山蜀水的双子城之间的明争暗斗,多年来从未停止过。

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近年来一直关注成渝两地的发展。他认为,成渝争斗是全方位的:角力综合交通枢纽、争锋西部金融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都将IT、汽车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甚至为外国领事机构的落户暗中较劲……

在蒲勇健看来,成渝两地经济实力相差不大,都想通过资源的争夺和扩张成为该区域内的“龙头老大”。

2003年6月,专家学者首次提出了“西三角”(重庆、成都和宜昌及三市的腹地)经济区的概念,并预言这将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中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

重庆出台了“西三角”规划,宣称自己将成为“西三角”的中心;成都则喊出了中国“第四城”口号,并在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之后,第一个提出了要做西部开发的一个支点的构想。

激烈竞争的负面影响,让四川省重庆商会副会长刘开义感触颇深:几年前,国家打算新建一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但成渝激烈争夺,最后被安徽坐收渔利。

另一个例子:重庆直辖之后,成都汽车工业几近消失。但它不是着眼于培养汽车配套企业,而是独立搞起了“川汽”,并花大力气引进了丰田。另一方面,重庆长安集团近300家配套企业中,却极少来自四川。

成渝的明争暗斗,还曾导致两地从官方到民间的情绪对立与隔阂:香烟、啤酒甚至足球比赛,两个城市都曾发生过冲突。2004年10月初,发生在重庆和成都之间的“48小时成都印象”和“重庆印象48小时”网络论战,更是将两地民间对立情绪推至高潮。

究竟是什么因素和力量引发了成渝纷争?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林凌称是“历史的积怨”。

重庆历史上曾有过三次直辖,分别是在秦朝、抗战时期和解放初期。1954年,重庆被国家划为四川省省辖市,在此后的40多年里,行政上一直隶属四川省管辖。

由于四川历来就是吃财政饭,缺乏足够的财力同时投入成渝两个大城市,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庆经济发展,成渝两地矛盾由此突出。

坊间流传着“重庆挣钱,成都花钱”和“重庆为成都打工43年”的怨言。

竞合新图景

尽管成渝两城纷争不断,但两地高层和学者一致的看法是:成渝两地极具互补性。

“成渝两地商业竞争肯定存在,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双方更多的是互补。比如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蒲勇健说。

早在重庆直辖之际,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林凌就提出:成渝两地必须合作。而直到2004年2月,成渝合作才正式启动,重庆和四川签订成渝合作“6+1”协议,打造成渝经济带。

2007年4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率团拜会成都,双方约定“不利于合作的话不说,不利于合作的事不做”。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亦坦承,成渝之间关系是有些微妙,但是彼此就是竞争合作的关系。此行中,重庆和四川签署共建成渝经济区协议,并提请国家发改委编制成渝经济区规划。同年6月,重庆与成都同时获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身份。

成渝经济区规划有望年内破壳而出。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称,去年底规划初稿基本形成,今年2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100多人到成渝实地调研,对规划文本进行了完善,“预计今年印发实施”。

徐透露,成渝经济区基本范围圈定为,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08年GDP已超万亿元。

成渝经济区将实施重庆、成都“双核”战略,对此,重庆社科院研究员李勇表示,“我觉得,无论GDP还是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成渝都在伯仲之间,谁都不具备成为龙头的绝对条件,因此现在成渝间龙头之争毫无意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直辖之后的重庆,在中央政策的惠泽下,其发展速度远超过成都。但李勇认为,成都发展更稳健,在城市化、宜居化推进等方面值得重庆学习。

而蒲勇健认为,成渝经济区也将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经济发动机,“重庆是一个以工业为中心的制造极核,成都则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消费极核,两者互补性非常强。”

因此,成渝在笔记本电脑产业上的竞争,在蒲勇健看来反而是一件好事,“合作和竞争并不相悖。笔记本电脑产业链条很长,而成渝经济区一直缺乏产业配套,这个产业正好可建立起成渝间的联系。”

“2014年成渝高铁完工后,成渝两个城市将在1个小时内通达,同城效应显现。”蒲勇健说,成都没有庞大的工业体系,但电子技术实力强,有了它强大的配套和市场消费,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将做得更大。

重庆和成都其实是“公不离婆、秤不离砣”,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王济光称,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成渝必将走向竞合,联手托起成渝经济区,使之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四极”。

“成渝目前的竞争也不能说有错,只要不是相互恶性拆台,适度竞争会带来活力。”重庆社科院专家廖元和说,除了政府助推,成渝竞合的另一重要力量则是来自区域组织机制的形成,即依靠企业自身的协调来进行布局,“市场力量越强大,行政壁垒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