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做”“巧做”8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5:03

我的“苦做”8法

 

余映潮  20090605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从职业的角度来讲,人是需要“苦做”的。

没有“苦做”,可能就没有“创业”。

作为一个非常能够吃苦的人,我已经“苦做”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还在这样。

似乎总在设想、计划、构思、安排。

似乎永远没有享受过八小时以外的安逸工作。

在无数个深夜里离开书桌时我想的是“还有明天”。

在无数个需要休息的中午我在旅途中行色匆匆。

暑假中极热的下午工作着,我会想到“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情境。

寒假中极冷的晚上工作着,我会感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荆州市于2007年为我举行了盛大的“余映潮语文教育研究”研讨会,我选教的课文是《行路难》。

在小结我的2008年的学术成果的文章中,我写了这样的题记:“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都带有一点象征的意味,暗示着我的辛苦劳作。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我的“苦做”大约有下面的8种方法。

 

1.不遗余力地完成本职工作

这种不遗余力,就是全身心投入,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是把小小的事情做得

宏大起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把单纯的事情做出立体的形态,让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透露出智慧的火花。

我在荆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工作了近24年,就这样不遗余力地工作了近24年。

总是把劳累的倦容藏起来,让微笑带给别人以快乐的信息。

我曾充满深情地这样小结过我的工作:

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队伍的教研工作模式。

最欣慰的是我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最自豪的是我几十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

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下面是2006年的11月份的工作记录

为        2006年11月,我做了些什么?

余映潮  20061202

将来,在我很老的时候看到这份工作记载,我也许会责备自己……

1          11月1日荆州市第四届初中语文说课会召开。全天主持会议,在选手说课的过程中穿插了19次微型话题讲座。

2          2号,说课会继续召开。上午与青年教师同讲示范课,并作大会总结,发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10项任务》的演讲。

3          2号下午和3号一整天,切分、整理说课会的录音并给参赛选手发去说课录音。

4          切分、整理我自己在说课会上的所有讲话的录音。

5          给现场说课的选手发去参赛照片。

6          给近10位老师发出“关于讲析《中学语文非文学作品教学》课程的说明”。上海方略公司将于2007年元月份来荆州拍摄此14节课。

7          5号,赴安徽阜阳,讲两节课,一个报告;听了郑桂华老师的讲座和陈金明先生的讲话

8          开始审读荆州市中考复习语文用书书稿并发出“荆州市2007年《中考导学精炼》补充题目的通知”。

9          完成“荆州市2007年《中考导学精炼》”全书第一审的工作。(20万字)

10      编制、发出荆州市2007年“学在荆州”系列丛书《初中课堂导学精练》(语文)的编写说明与样题。  (10000字左右)

11       写完明年《中语参》第四篇“映潮说课”的专栏稿件“《小石潭记》说课”。(5000字)。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近体诗六首》重新备课,形成《近体诗二首》(《山居秋暝》、《登高》)的第四次教学方案(一万字)并制作课件。

13      完成荆州市初中语文第四届说课会论文评奖工作并写出会议纪要。(3000字)

14      为五位老师审改高中语文说课稿。给默默修改《没有人请余老师签名》的文章。

15      完成书商《2007淘宝E线》的修订工作。

16      完成北京《新语文活页》的“记叙文阅读”稿件。(6000字。)

17      完成郑州《试题研究》约稿《谈中考阅读检测中的“学生自主评价”试题》(4000字。)

18      听、评沙市中学将要在荆州市高中语文说课交流会上讲授的现场演示课。

19      听、评公安一中将要赴省参赛的课《我的空中楼阁》。

20      第三次评点公安一中将要赴省参赛的课《我的空中楼阁》的教案。

21      完成陕西师大出版社《课标新阅读》(一二三册)编写策划书。(10000字)

22      完成陕西师大出版社《课标新阅读》(中考总复习)编写策划书。(8000字)

23      挑选、邀请荆州市40位试题研究能手参加《课标新阅读》共四册书的编写并发出“编写说明”邮件。

24      参加荆州市高中语文第二届说课会,听课并讲现场示范课一节《近体诗二首》。

25      给“学在荆州”人教课标版教材七下、八下《初中课堂导学精练》的各位作者发出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提醒(按时交稿)的邮件。

26      转发《关于组织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6-2007年度)湖北赛区赛事的通知》。

27      11月25日、26日应江西上饶市教研室之约到上饶市讲课,作讲座。

28      11月28、29、30日在深圳市育才二中听课、讲课、评课、讲座。

29       处理、回复邮件200余次。

……

二十多年,近九千个激情燃烧的日子。在我的工作期间,连荆州市的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都雄踞一方,那时候荆州市的初中学生,平均每年发表五百余篇习作。

更何况那五百余位我的中学语文教师弟子。

我很欣慰,在二十几年的艰苦的劳作之中,我与青年语文教师们一起成长起来。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2.永不停止地积累

我是1975年才有正式工作的。

我是1979年才当上语文教师的,那时,我已经32岁了。

“积累”是我做学问的首选。

我现在找得到的最早的读书笔记,是从1979年开始的。

我在偏僻乡村中学的破旧书桌上用蜡纸刻印出大量的读书卡片。

下面这张就是。

它记载着这样的信息:

分类: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刊名                期号                  文章题目

《中学语文》     1979年第2期43面     散文教学漫谈

《语文学习》     1979年第4期10面     写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     1980年第1期32面     散文的意境及其它

《语文学习》     1980年第1期33面     谈谈杨朔散文的结尾

《中学语文教学》 1981年第1期22面     漫谈散文的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1981年第12期01面    讲好散文的艺术结构

《语文学习》     1982年第2期15面     入境始与亲

……

读书摘记不但要做,还要加上评点:

如:

2000年2月11日读《语文学习》2000年1期钱理群的文章。  

要点:

1.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学。

2.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为核心。

3.诗化语文课。

4.当前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主体。

5.要大大加强各种形式的直接的语言交流。

余映潮评说:

1.以上五点,每一点都是研究课题。

2.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核心,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关系到语文教学全局的改革。

3.这是破“讲析为主”的绝好的切入口,这是教学实验研究的“先机”。

如:

2000年7月2日读《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5期48页章熊的文章: “模仿·类推·创造”练习设计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个最基本的“套路”或“模式”,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练习的综合性比较强,属于高层次的言语技能训练,其用意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关键语句警策化的本领。

余映潮评说:

1.这里强调了模式的功能。“有待开发”点出了进入这种研究的价值。

2.如果借鉴此意来出中考的写句写段题,则是一种新鲜的创意。

3.如果坚持实验与提炼,“语言模式”训练一定是一篇“大文章”。

像这样的记录何止千万,千千万万,笔笔划划,都要靠自己写下来。

为了时间,为了积累,岂敢懈怠?

直到现在,我仍对“积累”二字情有独钟。

读书笔记这种习惯,已经成为我的自然。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3.坚持进行极为艰苦的写作

以发表在《语文报》系列的论文为例:

我在《语文报》发表的第一篇短文是第208期上的《语文教材中的“最”》(1986年5月),约1500字。到了1987年5月,我在《语文报》上就已经发表了8篇短文,其中关于作文构思指导的短文有5篇。

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1987年8-9期的《初中综合式说话训练的初步设想》,这是一篇长论,我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精心地写作,其中有关于初中三年“说话训练”的层进式步骤的具体勾勒。

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的第一篇教学设计是1990年5-6期的《〈窗〉教学设计》。这也是我最早的一篇教学设计,约4000字左右,为此课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方案。

现在,在我所发表的约1300余篇文章中,与《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及语文报社所主编的书籍有关的,就有将近200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可以说,我的写作是一部传奇。

我发表的文章的目录,如果打印出来,都可以打印数张白纸。

1993年以前的写作手稿,就有近两尺高。

近10年来,我坚持着多个杂志社“专栏文章”的写作。

2005年,我的专栏甚至进入了《光明日报》:

2005.03.30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4.06  《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4.13  《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4.27  《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5.25  《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6.01  《教学手法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6.08  《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6.22  《学法实践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7.06  《课型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2005.09.14   《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光明日报》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在我的《2008年余映潮著作、论文、示范课、讲座目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非常艰辛的一年。

2008年,一共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长篇论文15篇。

2008年在全国各地讲课的篇目超过了30篇,为自己的历年讲课之最。

2008年的讲座稿约20篇,也为自己历年讲座之最。

  还写了30篇“2008年,我的工作之最”,已陆续上传到“语文潮”。

到2008年底,公开正式发表的论文总篇数达到约1300篇。

2008年,我创造我自己论文写作的奇迹。

我在《明年,2009年,我的写作计划》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样繁重的任务。想一想都觉得可怕。

也许很多的日子都将是日夜不能眠了。

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痛苦。

即使是很冷的日子里,写文章的时候都要出汗。

明年的论文写作,没有退路。

让多少次经久的痛苦,给我带来多少次霎那间的欣喜。

……

  

4.耐心地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细节化的研究,就是耗时的研究,就是耗费精力的研究。

   每在细节的研讨上增加一笔,就等于成倍地增加时间的消耗。

   坚持细节化的研究,需要极好的耐性。

   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

我不怕消耗,于是我能做出很多优化的细节化的内容。

如,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到2009年6月底止,我已经写出了60篇心得体会: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整体勾勒,匀称安排

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淡化提问,活动依然

指导朗读,灵动多姿

习点精粹,氛围浓郁

寓读于说,生动热烈

创新活动,话语纷纭

设置话题,讨论交流

研读教材,启发创新

精巧命名,点示规律

自然迁移,润物无声 

快捷切入,省力省时

语言学用,句段读写

捕捉要言,提取信息

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围绕线索,牵动品读

联读扩展,拓宽视野

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情境生动,情趣盎然 

整体反复,多角理解

把握文意,选点突破

读法示例,化解难点

训练检索,整合提炼

巧妙导入,自然得体

生动收束,余味犹存

适时打住,过渡小结

灵活评点,敏捷机智

诗意表达,平等对话

简洁讲析,精美细腻

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变曲为直,柳暗花明

预作铺垫,顺利推进

以读带析,一石双鸟

生动演读,激动心灵

顺势引申,丰满内容

读品结合,读说交替 

角度奇妙,兴味盎然 

……

人们常常问我:你哪里有那么多的事做啊?

其实大家不知道,有多少的时间是花费在细节上的。

将生命、将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这就是我的付出。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5.自觉承受多种多样的痛苦磨练

我说过: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

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

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练。

我还说:

谁经过了如下8大技能的痛苦磨练,谁就是一个极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教材研读,资料积累,

教案设计,作文研究,

论文写作,测评指导,

案例分析,课堂教学素质训练。

 以上8个方面的历练,我都已经经受过了并将继续经受。

我提出了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的8个方面的第一:

第一奋斗目标是“课堂教学技艺精湛”

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

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杂志”

第一要克服的难关是“千字论文写作关”

第一要历练的是“小专题研究”

第一有益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好习惯是“积累”

    以上8个方面的“第一”,我也已经为之奋斗过了并将继续为之奋斗。

我在一个讲稿中这样写道:

我用我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十几年的农村生活,

二十几年的教研工作;

荆州市初中语文五支教研队伍数百弟子的培养,

连续16年的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的召开;

23年的荆州市中考语文命题,

千余节的听课记录,

几百节课的教学演示;

坚持数十年的资料性阅读,

无法计算的资料目录索引的积累;

几尺高的写作手稿,

1200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

《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问世,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出版;

成百张粘贴在书柜和墙壁上的“任务”纸条,

四五双因冬天打字而破损的手套;

十几部书稿的编纂,

几十个专题讲座的准备;

上百套各类语文试题的编拟;

几乎没有休息过的节假日,

从来不请假的工作记录……

这一切都显示了我生命之力的坚韧。

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仍然可以自豪地说,我用超常的付出,让自己在以上每一个方面都做得很优秀。

其实,我受到的艰苦磨炼远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

有时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常常鼓励自己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6.一定要有指标要

要奋斗而没有指标要求,等于放松自己。

任职期间,我历来的工作要求就是九个字:抓队伍,抓活动,抓成果。

这九个字里面,每处都有指标要求。

对于自己的发展,我的指标要求也是硬性的。

写作是让人脱胎换骨的历练。但我连续多年保持着每年发表文章50篇以上的记录;2008年,文章的发表量达到顶点。

下面是我退休时演讲稿的第10块内容,它就是指标:

十、 我的畅想(2007年—2017年)

精细研读100篇课文并积累大量的助读资料。

研读与中学语文教师业务进修有关的论著100部。

阅读中学语文专业杂志1000本并积累有关专题的索引目录。

发表教学论文100篇以上(含教学设计)。

出版个人专著两到三本。

演示的课例在目前的基础上达到80个(起码讲到70篇课文)。

作100场学术报告。

朗读录音100篇课文。

“语文潮”网上教学设计艺术微型讲座100个。

“语文潮”网上“映潮评课”达到100个。

我设想自己在2017年以前,要讲80个篇目的课;其实到2009年6月份为止,我已经讲了90余个篇目的课。

下面是2008至2009年推出的新课,它们的序号显示出,我已经讲到第92个课了:

80.《秦兵马俑》

81.《叙事文结尾的议论抒情笔法训练》

82.《刷子李》

83.《跨越百年的美丽》

84.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一)

85.《我很重要》

86.《顶碗少年》

87.《窃读记》

88.《将短话写长》

89.《体味字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90.《再别康桥》

91.《孔乙己》

92.《泥人张》

93.《读报指导课》

一位教师,12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展示了自己的90几个课,何其难也。

但我做到了。

需要智慧,更需要拼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7迎接最难工作的挑战

我所迎接的最难的工作,就是人家的“点课”。

我开创了外出讲课的最好风气:第一,一般不讲一节课,要讲多节课;第二,根据人家的要求来讲课和设计讲座。

这无疑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无疑让自己增长了不少的实力。

我的教学视野,基本上涉及了各种版本的小、初、高中的教材;

我的教学内容,种类众多;在超出教材之外的“读报”公开课的讲课纪录中,目前我是唯一的人。

有多少次,人家“点”我讲的课,因为地域的关系,只讲一次就可能永远不能再讲,我仍然毅然备课,欣然前往。

我的教学足迹,留在了最繁华的城市,也留在了最偏僻的乡村。

有这样一个连续8年的故事:

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四次赴贵州铜仁地区讲学。一共讲了13个篇目的课和四个讲座。

给人记忆最深的是2002年4月25日,我连讲四节课:《七根之柴》、《马说》、《亮出你的感语》、《我愿意是急流》。下午还讲了三个小时的讲座《例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设计》。

此事被人们誉为“挑战极限”。

2006年7月28日,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沈阳开赛。我接受《语文报》的邀请,在大型会议上首讲《读报课》获得成功。曾有这样的报道:

为了使代表们不虚此行,在简短而高效的开幕式后,组委会特邀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余映潮老师为全体代表展示了一堂极其精彩的读报指导示范课,这是本届大赛的亮点之一。余老师现场指导学生阅读与使用《语文报(初中版)》,使报纸的阅读、使用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进一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引来了听课代表的阵阵掌声,也获得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令人耳目一新的读报课,使所有与会代表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无论是对教辅精品的教学运用,还是对课外知识的课堂处理,都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引自《语文报》2006年第38期(八年级版)第7版2006年9月18日出版)

也曾有人称赞,这是余老师在挑战极限。

其实,我想,这些都不是“挑战极限”,对极限的挑战早就在自己的准备工作中进行过了。

就像我的《西边那间房》中写的那样:

在最热的日子里,我会像候鸟一样进行“迁徙”,来一次电脑搬家,从书房里搬到客厅里。这是因为我的书房里并没有安装空调,在酷热的夏天,因为长时间的西晒,它就成了可怕的蒸笼,任何有坚强毅力的人都不敢呆在里面。

寒冬的深夜,我是最浪漫的人。因为靠西朝北,这间房里的温度最低。于是大棉鞋、老头帽、羽绒服、白手套一起上,将我武装成一“堆”人,这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里飞扬着神思。一行一行的字从键盘里流泻出来,铺洒到电脑的桌面上,在那里组合成美丽的乐章。时光流淌,一年又一年过去,指头处打出破洞的几双手套无声地记载了我的辛劳。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8坚持原创,在黑暗中摸索

我的一切的科研成果,都讲求原创。

我的课堂教学的手法与技巧,都与原创有关。

我的论文写作与讲座报告,决不用“引用”的手法来拉长篇幅与拉长时间。

   我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坚持求新,决不陈课滥讲。

   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都有全新的课推出。

   《狼》的8个教案,早已为人们所知。

   《说“屏”》的4种设计,每一种都在课堂上实践过。

   二三十个讲座稿,绝少有不足两万字的。

   大部分论文,所谓的“100篇”,所谓的“50讲”,都是系列稿,都是专栏作品。

   “映潮说课”将要写5年,50个说课,30万字。

   “细节艺术”将要写到80篇,还要坚持3年。

“读课文学作文”,计划写到50篇,还有一大半的任务。

近两年的“我的工作之最”的记录,每年写下来的就是30篇文章。

费时之多,难以想象。

每每有右手累得不能抬起的时候,就用左手转动我的鼠标。

每每有眼睛非常倦怠的时候,就看看窗外绿树晃动的树梢。

……

我对我的弟子们讲:余老师长期在黑暗里面摸索,给大家带来一点光明,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把走弯路的劳累留给自己,把走黑路的担忧留给自己,把无路可走的痛苦留给自己。

累着。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心累。眼累。手累。

    如果没有劳累,就没有这样的成果。

    如果没有坚持,就没有这一些收获。

    如果没有创造,就没有自己的特色。

  

几十年的“苦做”,让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我欣赏自己,同时也敬畏一切优秀地工作着的人们。

    我已经健康工作了42个年头。

    身心快乐,坚守阵地,依然故我,继续前行。 (本文

我的“巧做”8法

 

余映潮  20090609

【文章来源:语文潮网(http://www.yuyingchao.com  http://www.yuwenchao.com)】 

    仅仅只是苦做,一般做不出极好的业绩。就像愚公移山,还得上帝来帮忙。

生活中、工作中如果没有“巧做”二字,可能就是事倍功半。

古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说法很有道理;这里的“器”,不妨理解为手段、策略、方法、技巧。

所以我们需要“巧做”。一个人能够“苦做”,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我是一个“苦做”一辈子的人,但我也非常善于“巧做”。

巧做可以赢得时间,提高效率,多出成果,优化思维,增添乐趣。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如下面的8种方法。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1.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

这是“巧做”吗?是的,这既是“苦做”,更是“巧做”。“耐力是一种智慧”,善于利用时间就是“巧”,巧就巧在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时间,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时间比金子还宝贵,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发展自己或者发展事业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他好像只知道珍惜时间,其实是抓住了根本的东西。

不教一天闲过。

每天做一点。

趁着年轻多做事。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

这都是聪明的表现,聪明的看法。 

我可以用无数的例子证明我对时间的珍视。

2001年春节,大年初一,我用一天的时间,设计了《余映潮将要写作的论文题目》,一共34个,其中的大部分,后来都写成了长篇论文。

   2003年9月23日,在北京机场候机的8个小时之中,我备出了《七颗钻石》的详案。

   在我的《讲稿》文件之三(JG3)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写《2005年荆州市中考复习建议》。(2005年大年二十九)

写《第15届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总结报告: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设计》。(2005年除夕)

写讲稿《说说我的五节课》。 (2005年初一、初二)

写论文《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教学设计》。  (2005年初二、初三)

2007年11月16日,我住在西安的止园饭店,半天的休息时间,我在构思《凡卡》的教学。

2009年4月20日,K109次从武昌到贵州的列车上,我在写作“编制语言卡片的若干方法”。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写道: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评价,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尽情休息的人。我的绝大部分成果,都是在休息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中创造出来的。

从2007年5月我离开教研员岗位一直到现在: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记录我的工作的文件名是:今天我在做什么。

直到现在,在家里,我工作的时间仍然在每天10个小时以上。

这是2009年5月13日的工作记录:

基本完成《复习与测评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即复习与测评教学中的PCK)一文。

这是非常累的一天。全力以赴,非常投入,思维飞扬。从早上六点到深夜11点,一天之内组织起48000余字的一份讲稿且条分缕析。

还完成了《泥人张》教学创意。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

我们无法追赶太阳,但我们可以与时间赛跑。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2.视学习方法为第一。

我将学习方法视为提升个人素质的第一。

“方法”二字,就是“巧”字。

我说过,如果1000名水平相同的老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那么最先到达优胜之处的便是技巧与方法最好的老师。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有一门掌握熟练的方法支撑你,犹如如虎添翼。

我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筛选提炼法”。

将“筛选提炼”用于生活,用于思考,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其含义就是去粗取精,变隐为显,化繁为简,发现规律。

筛选是最基础最平实的提炼方法。

筛选提炼是一切提炼的基础,它用最简单的分类标准提取自己想要的内容。

筛选让我们得到新的、好的、美的、精的、趣的、于自己最有用处的东西。

不管在什么范围之内,将按同一标准的筛选所得集中在一起,就是提炼出来的成果。

提炼,指从事物中提取出我们所要的东西,含有筛选提纯、聚集精华的意味。

提炼,指从现象中归纳出我们所要的思想,含有小结经验、发现规律的意味。

提炼,是筛选、组合、思考、验证的复杂操作与深刻严谨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我们善于划分,善于归纳,善于概括,善于结论,在不断的实践之中锻炼自己的发现能力。

抽象是思维层次很高的理性的提炼方法。

抽象是建立在真实材料基础上的划分、归类、概括、定性。

抽象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与命名;这就是“抽象提炼”的技巧。

“抽象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梯。拥有了这种研究技法,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上成为一个很理性的很清醒的人。

我曾经用两年的时间,写了20篇共10多万字的“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作为连载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目录索引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1-2期 

资料摘抄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1-2期  

文本拆分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3期

横向联系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4期

纵深探究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5期  

精品收藏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6期

案例分析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7期

论文写作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10期

课文欣赏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11期

自建仓库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12期

来料加工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1-2期

筛选提炼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4期

模式探究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5期

比较研究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6期

名师研究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7期

顺势拓展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8期

多角运思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9期

发现命名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0期

教育叙事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1期

整体构想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由此可见我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之多。

从生活的角度看,善于运用学习方法的人,也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善于对人、对事物、对生活进行感悟与提炼,从而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优良的学习方法背后,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3.有极好的做目录索引的习惯。

从年轻时开始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我的很普通的事业追求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这是成就我的事业的终生受用的好习惯。

阅读时顺手记下来的目录索引,让我手中的专业杂志成了永远的资料仓库,永远的前沿。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都是可能的。在我的家中,我可以根据我的目录索引随时欣赏到我所需要的学术资料的美姿。特别是一些“古老”的资料,更是少有人们积累的珍品。随便举一个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参读文献:

甄 居  以小见大 寓意深刻  《语文学习》1980.11.6

余永森   《邹》教学浅谈 《中学语文教学》1981.10.10

宋玉珂   “市朝”解       《中学语文教学》1985.12.45 

洪镇涛    《邹》导读设计  《中学语文》 1986.7.16

汪蔚虹 陆精康  《邹》系“拟托”之文  《语文教学通讯》1994.9.28  

史陵卫  《用“以读带译”法教高中文言文》 《中学语文教学》1999.5.11 

李承奎   《邹》学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0.32

卢福东    牵一“讽”而动全文 《邹》教学一法 《语文教学通讯》1999.11.23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我觉得:

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沉淀着时间。当你根据它们找到“年老”的资料的时候,时间就会倒流,往昔时间的浪花就会飞溅到你的心里。

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充溢着智慧。当你根据它们找到珍贵的资料的时候,智慧就会闪耀,丰富智慧的泉流就会浸润着你的脑海。

我更觉得:

在我积累的成千上万的文章目录索引之中,隐含着“空白”。一个发现了空白并试着去填补空白的人,就开始在成功的正道上行走了。

文献意识,是助你腾飞的隐形的翅膀。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4.及时地将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变成文字。

我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随记的小本了。

我喜欢记录随时产生的一点想法。

“一切需要记下来的东西”,主要指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特别是自己的思想瞬间之所得,特别是思绪飞扬时候的思想火花。很多的时候,它们转瞬即逝。

将这些东西变成文字,就是随记,就是备忘,就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重要的思考、感悟与感受,就给自己未来的写作、未来的铺展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提示。

下面只是《木兰诗》听课时的随记,实际上离“教学设计”已经不远了:

清理了一下:

这篇课文有40个注释。

这篇课文有七个韵。

这篇课文有六个字的读音要相当注意。

这篇课文有很多的文学知识:

乐府,叙事诗,起兴手法,互文,烘托,隐喻,繁笔,简笔,实写,虚写。

这篇课文中可以作为教学重点的有这样三个语言片段: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下面研读《边城》时的随记更加宝贵:

20080911

离开了《荷叶》的温情,来到了《边城》的淡淡忧伤之中。

边城的研读十分艰苦,必须先读原著才能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

光读课文是不行的,必须扫读相当多的资料文献,才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奥妙之处。

整理资料目录是一个极细的活,目前已经基本上做出来了。

助读资料的视点放在“意象”之上。在文献中一定要广泛搜索才能略有所得。同样要进行细致的整理,才能让读者读得舒心。

接下来是对课文进行分解,以在分解的过程中求得写赏析短文的灵感或者教学构思的触动。

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方向:边城构思中运用了“错位”的手法。

翠翠不是由爹妈而是由爷爷养大,这是错位。

翠翠妈妈扔下翠翠殉情而死,这是错位。

大老爱翠翠但作者却让他淹死,这是错位。

翠翠爱二老却永远不得,这是错位。

最令人伤心的错位在翠翠因为为二老摘虎耳草而错过与二老见面的机会。

于是就有了这个永远等待的故事。

看来是可以用两天的时间来敷衍一篇赏析短文了。

处于学问研究之中的人,处于思维非常兴奋状态下的人,一切的随记都有可能被演绎成好文章。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5.保持目标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

知道往什么地方走,知道这个地方走不走得通,这就是知己知彼。

我很知道自己的底细: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底气不足。难以做出比较深的学问。

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师的需要,多少年来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教学实用理论和技术”。

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研读教材的理论和技术

2.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

3.试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技术

4.微型专题研究的理论和技术

5.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技术

这是一个“教学实用理论和技术”的系统工程,国内可能只有我在做。

这五个方面分别展开,又相互交融。

长年坚持,绝不懈怠;精耕细作,小步轻迈;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我的小专题研究深化到了什么程度,从我提出的阅读课文的种种方法可见一斑:

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

    从欣赏课文的方法讲,教材的阅读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阅读艺术,我们可以运用文本拆分法、妙点揣摩法、探究发现法、反复评点法、资料助读法、论文写作法等方法深化我们的课文阅读。

作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应该有如下“五读”的能力:1.要有理读课文的习惯,随时注意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2.要有品读课文的功力,为的是把落实知识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3.要有类读课文的耐性。要注重从教材中挖掘三大类语文知识:关键性的基础知识,板块性的积累性的知识,有指导性的带规律性的读写知识。4.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把课文读精、读透。5.要有助读课文的资料,要善于用别人的智慧帮自己读书。

课文欣赏有两个直接目的:优化教学方案,写作赏析论文。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教材阅读的总的方法,那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这8个字所表现的品得美、读得深、联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为有益的阅读境界。

    ……

我想,不游移奋进的目标是省劲的好方法。

对一项研究坚持多年,这就叫做目标集中。

坚持一项研究,不半途而废,不功亏一篑,这就是智慧的方略。这既是“苦做”,也是“巧做”。

学问做到了一定的精深程度,我们就能见微而知著。

 

6.乐于从新的视角研究问题。

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欣赏事物,定义事物,我非常讲究角度的新颖。

这好像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良好的习惯。

“巧做”,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出新,而出新的途径可能就在于视角新颖。

我们所谓的创新,其实往往就是角度的变化。

事物的角度一变化,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风貌。

只是“角度”这个东西,非常难找。

所以我说过: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

这就需要进行顽强的探究;寻求新“角度”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我从“新视角”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全新的东西,其中以“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手法”为代表。

这二者都比较切实地解决了大面积日常教学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对于“主问题”,我有过这样的阐释:

“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课堂提问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这样概括“主问题”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大面积上提高语文教师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研读课文的水平。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主问题”的提出,是“预设”;由“主问题”而形成的课堂活动,是“生成”。

3.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有相当时间长度的课堂学习与交流活动,几个“主问题”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着课文内容的学习。

4.由于“主问题”往往呈“话题”的形式,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品读活动一般不是表现于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这将从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带来流畅扎实的效率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创新的说法,创新的做法,给人们的不应该是奇异的感觉,而应该是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7.让细节出彩。

做同样的事,让细节出彩的人就是在“巧做”。

在学术上,在学问上,细节能够显示深度。

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人,就是能够进行反复琢磨的人,是可以将事情做得好上加好的人。

在“让细节出彩”方面,我也有太多的关于自己的例子。

如大的方面:

教学法方面的专家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出了非常多的原则。而我则是摸索出技术性的经验: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名师比较讲究“流派”,我从来不讲自己是什么流派。但我一定会对我自己的发现进行命名。如“板块式思路”,如“主问题”,如“诗意手法”,更加细节化的如“侧面入手,正面解读”、“整体把握,选点突破”等等。

这样一些技术性的创造与发现,恰巧是老师们最为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最受欢迎的。

如小的方面:

朗读的研究,人们做得够深入的了。但我的教学细节可以另辟蹊径。

讲《纸船》,请同学们读出温婉的语调,读出水一般的柔情,读出金子般的童心。这不仅暗合了冰心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而且也让同学们的朗读表现出诗一样的美丽。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安排了“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吟诵这首诗”的环节,全班同学朗读此诗的细微的沙沙声聚合在一起,像轻涛拂过,震撼着大家的心灵。

《夸父逐日》,一篇不到40字的课文,我竟然能要求学生“读出波澜”。这四个字,真的将学生深深带入了课文;朗读起来,还真有故事的味道。

教学《沁园春雪》,第一环节的朗读教学中使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朗读“指令”:吐字要有力度。此“令”一出,学生的朗读顿时昂扬了起来。

即使在试题拟制方面,我都要做到“细节出彩”。如:

文言诗文默写填空:

①哲理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

②勤学类:天大寒,______,____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豪情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思念类:__________,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__。  

 这个默写题表现出人意料的细节之美,表现出心裁独具的创造。它不仅选材精当,而且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了默写材料的思想情感价值。“哲理类”、“勤学类”、“豪情类”、“思念类”几个短语带给学生的既有视觉冲击,也有情趣享受,好像是是一种意在言外的巧妙点缀。

“细节出彩”到了一定的程度,其结果就是“美化事物”。

  

8.创意在先。

在业务上,做很多事情之前我都要反复思虑。

把对“创意”的追求放在行动的起始阶段。

关于“创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这样的解释:“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

创意,表现在教学研究上,就是体现教学智慧。

“创意在先”,指做事、写文章之前先寻求“点子”。

“创意在先”这四个字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巧做”的理念与手法。

追求“创意”,既是“新”又是“巧”, 既要“新”又要“巧”。

所以,追求“创意”的过程一定伴随着“巧做”,尽管它有时让人呕心沥血,但同时它也让人另辟蹊径。

下面是我的一个谈教学创意的讲座稿的提纲,它就是这个讲座稿诞生之前的“创意”:

关于《“教学创意”10谈》的创意

本讲座的创意:

从10个方面细说什么是教学创意。

以说明文课文的教学作为例证。

  同时也带有给老师们精讲课文的性质。

  每个例证都要很好地讲出课文特色。

“创意”不是“计划”但略略带有“计划”的特点。“创意”追求的是可行的有个性的角度精致的方法与策略。

  “创意”之新同样地体现在“角度”之上。“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有“创意”。

     如下面关于课文《说“屏”》教学的全新创意:

读写结合,课文内容再表述。

课堂教学思路是:

(1)要点式表述――请同学们提取这篇课文的要点,以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解说式表述――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课文要点进行解说,以进一步将学习过程深深地引入课文研读之中。

(3)提炼式表述――请同学们综合全文内容,简说什么是“屏”,这是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提炼与组合能力。

这样的设想是人家从来没有进行过的而又是可用可行的,于是它就是创新的。

    “创意”,也与人生的旅途有关。

我曾经自豪地说过:

50岁过了学讲课,是我人生中最绝妙的创意。

它让我人生的事业到达了新的高度。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如果说还需要说上什么“巧做”的话,我以为,那就是:淡看世界,重看自己。

这是思想方法上的“巧做”。在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烦恼,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快乐。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修炼。

我的旅途没有风景,不论两旁是绿林还是荆棘。我的眼中只有小路。我的语文是行走在弯曲小路上的语文。

就像年轻时候唱过的歌曲一样:“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