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老有所养,谁来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6:07
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老有所养,谁来养?
点击:640597  回复:18108
12345678910下一页末页共153页 直接到页
作者:中山水寒  发表日期:2008-11-9 1:21:00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日前在中国劳动论坛上的一番话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超过九成的人持反对意见。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中国家退休年龄普遍在55-60岁。而发达国家当年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都没有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比如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还只相当于日本1960年代的水平;而日本1970年代的法定退休年龄才为55岁,1980年代提高到男性60岁,女性56岁。
即便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远远长于中国(比如日本、法国现在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82岁、81岁,而中国还只有73岁),并且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保制度,但退休年龄仍然只有60岁-65岁。比如比利时目前男女的退休年龄均为61岁,2009年男女的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5岁。匈牙利到2009年男女退休年龄都将逐步延长到62岁。英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2010-2020年逐步延长到65岁。新加坡政府的长期目标为把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7岁。在韩国,正常退休年龄将在2013年由60岁提高到61岁,之后每隔5年提高1年,直至正常退休年龄到达标准的65岁。日本准备男性从2013年-2025年,女性将从2018年-2030年间,退休年龄逐步延长到65岁。澳大利亚现在的退休年龄是,男65岁、女61.5岁,2013年妇女的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5岁,与男子相同。瑞士2005年将把妇女退休年龄从62岁逐步提高到64岁,并酝酿进一步提高到65岁。
世界规定女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及以下的国家和地区,占77.25%,60岁以上的只占22.75%。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在全世界177个国家中,中国2005年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排名81位,刚好是中游。就是说以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必要推迟退休年龄。那么为什么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在退休年龄上要如此“大跃进”地赶超发达国家呢?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基本国情: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未富先老。
虽然长期以来,媒体一直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给养老”,但是现实却远非如此。中国目前只有1.6亿60岁以上人口,只有4000多万城市退休人员享受社会养老(其他3/4老人靠子女养老,因为他们平均有五六孩子),但是养老金缺口已经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4了。而今后是4亿老人等着社会养老(因为他们只有一两个孩子,没有足够的子女来赡养他们)。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
其实推迟退休年龄只是解决人口危机的被动方法,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才是主动方法。如果人口政策不调整,生育率不能有效提升,那么退休年龄就不得不一再推迟,现在的年轻人大半到死都拿不到养老金,缴纳社保就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日本很多年轻人就拒缴社保金)。人口结构老化必然导致消费萎缩,消费萎缩又导致就业机会缩减、失业率增高。庞大的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口,又难以找到工作,他们怎么度过余年?
中国传统有家庭养老(Family security),现在发达国有社会养老(social security)。而中国计划生育既破坏了Family security,又破坏了social security。
少壮不努力(养育两三个孩子),老大徒伤悲。现在说:养不起两三个孩子。今后孩子说:养不起4个老人。
与其推迟退休年龄,不如停止计划生育。节流不如开源!
易富贤博客:http://vip.bokee.com/name/fuxianyi
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易富贤文集: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商场财富秘笈】抢先版
企业打造装备、修炼技能、快速升级,方能市场通关。
【北京IT培训学校】大全
荟萃15家学校。高薪就业,思科认证、微软认证..
男人和他的衣服的那些事儿
暗号:“天涯杂谈”!。。。还有惊喜。。。
新东方英语 咨询 立减800
新学期伊始,报精英青少英语立减800元
更多推荐>>
',1)">
作者:diksf 回复日期:2008-11-9 1:29:29
沙发?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1:34:20
老有所养,谁来养?
作者:易富贤 (中山水寒) daguokongchao@gmail.com
初稿2004年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第42期(总第275期):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2/cz01.htm,被“网易财经”评为2004年11月份中国财经新闻“TOP-10”第八
老有所养对社会的稳定非常重要,对个人更为重要,社会养老更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很多人指望能通过建立西方国家现在这样的养老制度来解决养老问题。事实上西方的养老制度不过是变相的“养儿防老”,是“养儿防老”的社会化:大家来养小孩,今后一起享受养老金。西方国家通过纳税用于小孩的养育:全面12年国家义务教育,贫穷家庭还可以得到食品等补助。单身人口和无子女家庭得缴纳很高的税,多子女的家庭不但能拿回所有的税,还能得到额外的优惠。
不要以为交了养老保险就一定能够拿回来,要是人口结构合理,是没问题,但下一代人口过少,保险公司就得破产。这是一个“击鼓传花”游戏,当后继乏人无人击鼓时,手捧鲜花(养老金保险单)的几亿中国老人将面临无人养老的绝境。
西方国家都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甚至超过1万美元才进入老年化的,西方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都是高生育率但人均寿命不高。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剧烈社会动荡,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曾经被称赞为美国政府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罗斯福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由于生育率一直比较高(美国到1960年每个妇女生育孩子数还接近4个),而当时寿命不长(1940年,美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61.4岁;女性65.7岁),从来没有人想到,这笔资金有朝一日会消耗殆尽。在1950年时,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2004年底,每3.3个在职者支持1个退休者,而且20年后,将是每2.3个在职者支持1个退休者。2000年,美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74.4岁;女性79.5岁。其中,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2.4%,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它们与1930年的5.4%相比,已是相去甚远。由于人口结构改变,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社保难以为继,社保缴纳金额也不断提高。1937年雇主和雇员双方合缴雇员工资的2%作为社保税,随后这一比例由于“现收现付”的需要而被不断提高,1990年,这一比例提高至15.3%。1978年前,由于就业压力,美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强制退休(就像中国现在这样),但1978年,美国国会立法规定,强迫老人在70岁前退休是非法的。到1986年,除了针对飞行员等特殊职业,强制退休制被废弃了。美国目前没有法定退休年龄,何时退休全看个人买的是哪种养老保险。最近二十几年来,将享受社会保障福利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67岁(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2005年建议将美国人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9岁),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则鼓励人们推迟实际退休年龄,阻止提前退休。一直憧憬安享退休生活的老人们近年大多遭遇残酷的股市打击,存储的养老金一落千丈。追踪互惠基金投资状况的Lipper公司估计,投资互惠基金的退休人士,过去两年每人至少平均损失25%的投资。《华尔街日报》估计,在这期间退休人士蒙受的损失将近6780亿美元。霎时间,他们发现面前需要缴付的账单变得越来越不轻松。美国退休人士协会说,2005年该会接到退休人士的求助电话和书信,增加两倍。许多人开始考虑延缓退休,以解决家庭经济危机。据美国退休人协会表示,目前年龄超过60岁的退休人口约4500万,其中46%的老人,由于经济原因必须在退休后仍继续工作(包括半工在内)。有不少重新就业的老人却面对雇主的排斥。平等机会就业委员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因年龄太大而受到歧视的案例,从1999年的1万4141宗增加至2000年的1万6008宗。
但是即便如此,社保仍然面临危机。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后果只有两种:一是宣布破产,谁都拿不到钱;二是如果动作太慢,我们这一代人为承担社会保障义务而承受压力,就会减少你的收入,或是降低你照顾孩子的能力。”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自那以后,社保缺口将逐年递增。到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直到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的社保问题才露出冰山一角,因为欧美和日本虽然目前生育率都低,但只是这一二十年才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低生育率后的小孩还没有成为主体劳动力),现在的劳动人口(还是以前高生育率时候生的)仍然足以维持养老金制度,但现在的劳动人口到老的时候却不能拿回养老金,因为下一代人不够。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不愿意缴纳养老金,例如日本就是这样。
因为养老金的缺口,西方国家纷纷延迟退休年龄。将退休年龄延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老年人仍然健康,有工作能力。社会养老金的承受能力降低,养老金有缺口,政府不得不延长退休年龄,是拒付养老金的表现形式之一。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1]。中国中间年龄将在2025年达到39岁(这还是以官方公布的“修正”之后的乐观的生育率预测的,实际上将超过39岁),超过美国,然后加速老化,就是说美国社保制度建立近100年后中间年龄才提高到39岁,而中国进入老年化后26年中间年龄就提高到39岁,可见中国老年化来势之凶猛。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为老龄化忧心忡忡、千方百计鼓励生育的时候,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李小平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和世界的福音”,并建议日本应该和中国一样,人口至少朝着减半的方向努力[2]。国家计生委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马瀛通研究员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是“为富先老”,是开创“未富先老”到“先老后富”的捷径[3]。
李小平对自己的理论似乎并没有信心,他在《老来怎么办?》一诗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无路我就跳大江。反正早晚是一死,人生不过梦一场”。他建议安乐死立法。
美国的人口结构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好的。美国社保制度已经建立70多年。美国生育率还有2.09(欧洲只有1.47,日本不到1.3),还有改革余地(比如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增加扣除工资的百分比,给多孩子家庭返税来确保生育率不下滑)。日本和欧洲虽然困难重重,但毕竟已经建立了社保制度。中国1999年进入老年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千美元,社会养老制度还在探索阶段,可谓穿着夏衣骤然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严冬。并且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低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social security),另一方面,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破坏了家庭结构,破坏了传统的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系统。如何建立和谐社会?
如果不进行改革的话,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要到2042年才破产。布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改革了。布什指出,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美国必须勇敢地落实。布什总统的支持者共和党参议员里克·桑托伦说:“我明白,面对社会保障这样的难题,你可能更愿意把它留给下届国会,或是下一代人去解决,但这绝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要是光为了暂时的名望和下届共和党的选举的话,布什总统完全可以不去捅这个马蜂窝。但这毕竟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现在中国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并不是真实劳动人口)对应一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40年后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现在只有城市的4000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金,并且是全国13亿人口通过不同的途径贡献的(要是没有数亿农民工的贡献,城市社保立刻崩溃),现在城市老年人的相对待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些五十多岁就可以退休(工作二十几年,靠别人养二十几年),即便如此,现在的养老金缺口仍然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
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由于子女数量减少和城市化的进展,这些老年人都得依赖社保养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警示,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养老金毕竟只是一堆纸,要是有合理的人口结构,缺口再大也没问题,没有养老金的话靠子女养老也没有大问题,但关键是今后年轻人数倍减少(1970年前后每年出生2500万以上,1980年代后期每年也出生2400万,但是现在每年只出生1200万左右,随着工业化所伴随的生育意愿下降,今后每年出生人口会更少)。养老金缺口肯定比现在的法国和日本要大,中国将被迫不断提高退休年龄,现在的年轻人到75岁也难以拿到养老金,而人均寿命延长已经很缓慢,到时候人均寿命也就只有75-77岁的水平,这意味着一大半的人到死都拿不到养老金。而在智力经济时代,老年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年轻人?六七十岁的老人失业后谁来养活?在目前这种生育率和生育愿望的前提下,存钱不如存人!多养育一个孩子等于买一份最好的养老保险。
由于全国劳动力支撑着城市养老制度,城市老年人个人少了后顾之忧,现在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子很舒服,而他们的子女可能还没有老年人收入高,在有些家庭出现白发人养黑发人现象,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给人一种“不要靠年轻人养”的假象。有人因此得出养小孩没有用的结论,现在有人不愿生育小孩了。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一方面不想承担抚育小孩的责任(而那些养育小孩的母亲因为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在养育小孩上,反而不能得到足够的工龄和社会安全税的点数),一方面又想将现在的财富长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其实是在剥削别人的下一代。从个人角度看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可以实现,因为个体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系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利用社会分配制度,从外界“吸纳能量”,“养儿”不一定“防老”,“防老”不一定靠“养儿”(古代分配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一个封闭单位,“防老”必须靠“养儿”;并且当时的法律、道德、家族制度能够保证“养儿防老”),“养儿”既不是“防老”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而是个概率问题(大多数子女能够扶养父母,但少数子女不能扶养父母)。
但从社会角度看却是极度危险的,因为社会作为整体是封闭系统,“能量守恒”,健全的人口结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健全的人口结构,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比如西方国家人口结构开始出现问题,社保制度也面临危机);但是光有健全的人口结构,缺乏其他条件,也不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比如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由于有合理的人口结构建立起社保制度;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老年人比例仍然不算高,但是至今却没有建立起社保制度(因为中国忽略了其他条件)。
要是现在停止计划生育,所增加的新生人口今后不光是养活他们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帮助养活其父母的同龄人。因此停止计划生育所造成的暂时社会压力也应该由全社会分担,而不是单由父母承受,现在不付出,怎么指望将来退休金保值/升值?有合理数量的高素质的下一代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全社会生活水平,也就是将我们现在的投资升值,我们在年老时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但要是现在整个社会限制生育付出太少的话,今后数十年内各种社会危机将接踵而至。
既然养老已经社会化了,与自己所生育的小孩脱钩,养育小孩也必须适当社会化,否则非常不合理,没人愿意养育小孩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税收倾斜政策给那些多子女家庭适当优惠是合理的,但还不够,还不足以弥补他们养育小孩的付出。单身人口多交了很多税,多孩子家庭免税,中小学免费。多孩子家庭赚便宜了?他们付出的更多。美国政府是明智的,并且也有能力这样做。中国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是在城市,农村的义务教育是父母的义务教育,不象城市那样是国家的义务教育。美国是富人多交税,提高全民素质;中国目前是穷人牺牲发展权、忍受不合理的价格差,并交税提高城市的教育水平,并且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但享受较高的教育条件,高校录取分数线反而远比农业省份低,然后城市人再说农民素质低。
现在中国并不是所有人都拿养老金,也做到了“老有所养”,是因为有多个子女供养;没有子女的也因为社会有大量年轻劳力,能使他们以前的存款兑现。今后老年人过多,年轻人锐减,到时候在银行存的钱就是废纸了,必然通货膨胀,以前的100元将有可能降低到不值10元甚至1元。
有人因为老年职工工资较高(也因此威望高),认为老年人贡献大。事实上完全是错觉。中国国营企业以前工资低,为国家积累,当年的年轻人为国家做出贡献,现在享受比较好的待遇是对他们一辈子贡献的补偿,而人口结构也允许对于他们过去的贡献进行超额补偿。老年职工工资高,只是说明厂里效益好,人才结构合理,年轻人能容忍同工不同酬。一旦年轻人比例过少,威胁企业生存,年轻人可能另起炉灶,老年职工可就什么也没有了。
现在年轻人最需要钱养家,出力也多,赚钱却比老人少。这个世界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几千年都是这样的,只不过现代人把这搞反了。因为现在各国开始建立福利制度时年轻劳力有余(六十年代都还是人口爆炸),纺棰形的人口结构(中间劳动人口多,需要享受福利的老人少)能保证这种福利制度运行,但随着老年化的进展,生育率持续维持在低水平,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老年人口增加,劳动力减少),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开始出现问题了。这种分配模式其实也并不有利于老年人,随着年资的增加,工资增加,结果导致企业往往寻机解雇年资高的员工,高年资的员工失业率增加。因此合理的分配模式是,让贡献与工资成正比,年轻人刚开始参加工作,工作经验和能力都欠缺,工资低一些(低就业门槛也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但是国家通过降低幼儿教育、住房等民生成本,使得他们能够低廉地成家、生子;四十岁左右家庭开销大,孩子读书需要钱,并且上面还有父母需要扶养,这个时间也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贡献也大,工资应该高一些;五十岁之后,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大多也已经去世,家庭负担轻,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稳定,工作能力在降低,工资应该逐渐降低。
中国目前资本收入奇高,很多人以为今后靠积蓄可以养老。今后资本收入必然降低,劳动收入必然提高,以前积蓄10万元请保姆,每月500元可以请17年;今后劳动力工资增加,假设每月需要2000元,10万元积蓄只能请4年保姆。物质资本是报酬递减的,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这是经济学规律,想靠积蓄养老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指望今后靠房租养老。但要知道,现在城市租房市场兴隆,是因为现在是城市化加速时期,大量人口涌入,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兴隆;今后城市化达到一定规模,人们买房子后,对租房的需求降低。人口结构也决定了今后租房市场不可能旺盛。现在很多老人有房子,他们去世后,他们孩子将这些房子推向市场,将改变供求关系。并且今后对住房的要求提高,现在的房子可能跟不上今后的时代要求,租不出去。比如现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的房屋就没人住,欧洲一些小城市的房子租不出去。1980年代农村土地宝贵,租种土地还得交纳地租,一些农民指望靠土地养老,但是现在农村人口减少,大量年轻人进城,耕地免费让人种都没有人愿意种。
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才能建立什么样的福利制度,发达国家自己也得调整养老制度。尤其是中国未富先老,要仿照西方现在的福利制度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部份靠社会养老,还是得回复到上千年的传统模式,还得在媒体上提倡孝道。到时候选拔公务员可能得采纳中国古代的“举孝廉”的思想,可能会为孝道立法,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
现在的抚养比是历史上最低的,几对夫妇养一对老人(我们廉价地换来“孝”的名声),一对夫妇又只抚养一两个孩子,看似“轻松”,实际上是在透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是未富先老。现在的孩子长大后老人赡养比很高,必然降低他们养育孩子的意愿,低生育率恶性循环,国家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正是因为人口降低有延迟效应,所以更应该未雨绸缪,更应该停止计划生育,防止今后的老年化。不久的将来,计划生育的负面后果将一下子非常明显。目前适龄生育人口基数大意味着今后的老年人口多,我们考虑人口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今后的老年化压力。
“三亿派”学者李小平说过:“劝君莫愁老龄化,劝君多思自动化,手持遥控来种地,如今不富是神话” 。李小平等人是在假设生活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或者是老年人生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预计科技将帮助解决老年化问题。科技的发展使生活质量多样化成为可能,比如说以前吃占了收入的很大一部份,但现在只占很小一部份。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人类几千年历来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抚养能力反而是降低的,这也是发达国家家庭越来越小的原因之一。到时候有两三个孩子的家庭还得努力工作来达到当时的主流消费水平,还是没有多少余钱,不然的话,没人愿意干活了,社会就不会发展了。可以想想:以前一对父母同样能培养6个小孩,还能赡养老人;要是以当时那种生活质量,现在培养二十个都没问题,但事实上现在人培养两个小孩都成问题。所以,不能指望今后老年人(我们这一代)一直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而年轻人过上新生活。这涉及到心理期望值和社会公平的问题。要是真像李小平说的那样,俄罗斯就用不着担心老年化了(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中国高),法国、德国、日本不用担心老年化了(中国几十年后也难以达到他们现在的人均收入),但现在这些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年化。而根据人民网的资料, 中美经济现代化差距100年[4]。要是科技进步能解决老年化问题的话,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发达国家中人口结构最为合理的美国就用不着担忧社会保障制度的破产了。
人均寿命将继续延长,但有极限,中国人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了。今后寿命延长将非常缓慢。寿命延长工作时间也会稍有延长,但不会成比例地延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疾病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很多是所谓的富贵病),虽然寿命延长,但延长寿命所需要的社会成本会非常昂贵(比如医疗成本),远非延长工作时间所能弥补(现在有些工厂就已经被老年人医药费拖得半死不活了)。尤其是在今后的智力经济时代,老年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本身就较差。比如平均寿命只有60岁,只在生病的时候需要扶养;平均寿命80岁,至少有十几年需要扶养。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养活”的代价将会越来越高(包括医疗水平在内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寿命延长,工作年龄并没有相应延长,养老负担却更重。这就是老年化的实质!
从众心理害死人!2000年洛阳发生“12.25”特大火灾,夺走了309人的生命。事实上其中很多人本来是有希望逃生的,但在打手机告诉亲人时还没有恐惧感,还没有逃生的准备,因为他们认为这么多人都在里面,火灾肯定会被很快控制住的。结果后面情况难以控制时,一片拥挤,影响了逃生。要是在一开始就准备逃生,在那段时间内很多人是可以逃出来的。现在计生生育也一样,很多人都认为反正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无所谓。但当危机来临时,谁也逃不了。
贪图享受是人的天性。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过去的政府和媒体给人一种假象:少生/不生孩子是光荣的,是不影响今后的养老的。竟然有这样的好事!既不要承受养育小孩的负担,又能有养老保障,为什么还要生孩子呢?多生罚、少生奖,多么滑稽的政策,没有为培养下一代付出辛劳的竟然还能受到奖励?这将成为最大的历史笑话。今后哪届政府肯兑现?人无远虑,必有近犹!说是老有所养,但在年轻人口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谁来养呢?少壮不努力(生育两三个孩子),老大徒伤悲。
人们喜欢用现在的社会生活来预测今后几十年的问题,但最多只能预测准今后数年的变化。政府决策部门应该用战略眼光看待人口问题,要从历史角度来看待成就。现在的掌声固然不错,但也可能是虚假的,历史的掌声才是真正的掌声!
学习西方制度的一些好的方面可以省下很多弯路(不学确实是愚蠢的),但一味照搬西方制度,那是思想上的懒惰!中国不可能建立起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保制度。中国需要摸索一条自己的道路,前提条件是停止计划生育并改善民生、鼓励生育,将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人口的持续发展、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保制度的关键。
中国传统的伦理是父慈子孝,这是建立在家庭结构基础上的。考虑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子孙后代,有利于家族的持续发展。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畸形,子无力“孝”,父无法“慈”。养老得不到保障,但是他们还拥有选票或者其他形式的政治发言权,他们可能会不顾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而只顾本身的利益(儿女都没有或者指望不上,还为什么子孙后代?),甚至要求廉价出卖国地等民族资产。
总之,计划生育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社保案(当然不仅仅如此)。
作者:酱里个酱 回复日期:2008-11-9 1:34:30
请楼主查收站内消息。
作者:善良的包子 回复日期:2008-11-9 1:36:40
甩包袱是某党的一贯做法,希望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你们也应该反省一下了。老百姓累了,老百姓也很大气,没功夫和你们算小账,中国老百姓确实脾气好,可发起脾气来足以翻江倒海,不信?不信就赶紧把这个政策落实下来,赶快推广。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1:38:45
新华社《环球》杂志2008年第20期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8-10/10/content_10174433.htm
环球调查Probe
2050年,我们如何养老?
61 世界能否“老而不朽”?
64 “养儿防老”的美国版本
66 中国人会否“老无所依”?




新华社《环球》杂志2008年第20期:2050年,我们如何养老?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1:46:18
新华社《环球》杂志2008年第20期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8-10/10/content_10174433.htm
“养儿防老”的美国版本
作者:易富贤 (中山水寒) daguokongchao@gmail.com
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婴儿潮不但拉动了消费,并且提供了年轻劳动力,发达国家迎来了几十年高消费、高增长的“黄金时代”。
但是欧美国家在1960年代开始生育率不断下降。美国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孩子数)从1953~1962年平均的3.6下降到1973~1985年平均的1.8(比欧洲略低)。然而,1980年代,美国的生育率突然开始扭转其下降趋势。1990年开始,美国的生育率恢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2.1(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附近,并且稳定至今,出现了第二个婴儿潮。而欧洲和日本的生育率仍然继续下滑,目前欧洲平均不到1.4,日本只有1.3左右。
美国的第二个婴儿潮对经济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美国人均购买力已经比欧洲和日本高出1/3,这种差距还将不断扩大。目前美国中位年龄是36岁,欧洲是38岁。根据密歇根大学人口学家Bill Frev的计算,到2050年,美国的中位年龄将是36.2岁,而欧洲的中位年龄将是52.7岁,基本上是两代人。日本老化速度比欧洲更快,日本在1950年代开始生育率就快速下降。2007年日本的中位年龄为43.8岁了,到2025年将超过50岁。为日本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的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现在进入退休年龄,日本经济开始呈现出“日”薄西山的趋势。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欧洲日本的人口都将减少一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生育率在1980年代开始回升?
1、让主流家庭生得起、养得起三个孩子的福利和分配制度。
1)、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美国人相信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儿童福利项目几乎涵盖了儿童需求的每一个方面(如收入保障、食品与营养、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领域),充分体现了“穷人靠国家,余下的人靠市场”的制度设计原则。2006年联邦政府用于儿童福利的开支就高达3330亿美元(平均每个儿童$4,000),而州政府用于儿童福利的开支更是高达5100亿美元。其他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也有种类繁多的儿童福利计划。
2)、美国住房等民生压力比欧洲和日本要小。而台湾和韩国生育率降低到不到1.1,香港生育率不到1.0,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是“功不可没”的。美国2007年中位房价$229,100,只是人均GDP$45,800(2006年中位家庭收入为$48,200)的5倍。中国2007年人均GDP为¥1.87万元,如果依照美国标准,中位房价只能在9.3万元。而考虑到中国工资总额只占GDP的10.91%(美国为58.31%),百姓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不足22%,那么中国的中位房价不应超过3.5万元。
3)、“添丁不加银”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如医疗保险是以家庭为单位,已婚家庭缴纳比单身只稍高一点的保险费,全家(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五六个孩子)都享受医疗保险。一些公园、游泳池等公共设施的门票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减税却是按人头发放,如2008年为了扩大消费以刺激经济,联邦政府给每个成人发放600美元现金,给每个小孩发放300美元。
2、让老百姓愿意生孩子的生育文化。
1)、宗教力量在增强。53%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英法德三国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6%、14%和13%。47%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者表示他们的理想家庭是拥有三个或更多小孩,而在很少上教堂的人中,仅有27%有这种想法。
2)、性趋向保守。美国在1980年代后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反对性滥交,结婚率在增加,离婚率从1980年代开始稳步下降。所有数字均表明美国人正在回归家庭观念。
洛伊斯案件是美国性转为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年,明尼苏达州的漂亮女矿工洛伊斯起诉对性骚扰持冷漠态度的公司。该案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成为改变美国性骚扰立法的里程碑案件。当今美国,几乎所有公司、教育组织都已经制定了严格的反性骚扰政策。
笔者199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药理学做博士后的时候,我们系里有位男教授,看到他的女博士后在上班的时候趴在桌上打瞌睡,拍她的肩膀将她叫醒。这位女博士后控告这位教授性骚扰,学校还专门调查此事。
我们居民区的一名越战老兵,在一家医院工作,值夜班的时候用办公室的电脑浏览了儿童色情图片,被人发现而报了警。2007年法庭宣判他入狱半年,并监外察看三年。
3)、对堕胎、同性恋、毒品的容忍度降低。加拿大和欧洲不少国家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欧洲委员会的《欧洲人权手册》称同性恋关系等同于男女婚姻关系,并且宣传同性恋价值。而全美国51个州中,只有麻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这两个州批准同性恋结婚。欧洲不少国家将大麻合法化或半合法。加拿大还出现了大麻党,积极参与政治。而美国只有少数几个州允许将大麻医用。
5)、美国男女分工破坏较轻。美国女性议员比例为14-15%,低于欧美平均的27%和中国的20%。美国妇女婚后仍改夫姓。这并不表示美国妇女地位低。难道单身的吕秀莲会比有5个孩子的老布什更懂得关心普通妇女儿童的利益?美国现在不把家庭妇女叫house wife了,而是叫home maker,是为了给她们更多的尊重,同时也正式赋予家庭妇女一个新的职位。
由于生育文化的不同,美国各种族生育率也不尽相同。2006年40-45岁妇女中,拉美裔妇女平均生育了2.3个孩子,黑人2.0个,白人(非拉美裔)1.77个,而亚裔只生了1.67个孩子。
年轻的人口结构,不仅将使美国在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在养老上也比欧洲和日本要从容得多。
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包括政府养老金(第一支柱)、雇主养老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第三支柱)在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实现了政府保障与雇主保障、个人保障的有机结合,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强制实行第一支柱,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第二、三支柱),又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养老制度。在1950年时,美国平均预期寿命为68.2 岁,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2004年底,平均预期寿命为77.9岁,每3.3个在职者支持1个退休者;2025年,将是每2.3个在职者支持1个退休者。由于人口结构改变,社保难以为继,社保缴纳金额也不断提高。1937年雇主和雇员双方合缴雇员工资的2%作为社保税,随后这一比例由于“现收现付”的需要而被不断提高,1990年,这一比例提高至15.3%。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自那以后,社保缺口将逐年递增。到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为了应对养老金危机,美国已将享受社会保障福利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67岁(参议院财政委员会2005年建议延迟到69岁),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则鼓励人们推迟实际退休年龄,阻止提前退休。
其实,美国的三个养老金支柱不过是“养儿防老”的社会化,还得依赖于年轻的人口结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将养老金比喻为面包,那么现在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面粉”(年轻劳动人口)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是提高“制面包技术”(养老金制度),是无法获得量足味美的“面包”(养老金)的。因此,美国现在是双管齐下,既改革养老金制度,又鼓励生育以防止生育率下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中国目前“面粉”仍然充足,2008年65岁以上老人只有1.07亿,8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并且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但是由于“制面包技术”的问题(养老制度滞后),养老金缺口相当于一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近1/4。而30多年后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3亿,将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面包”需求大增,“面粉”却又严重不足。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生育率只有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生育率只有1.33(比目前欧洲的生育率还要低),中国今后老年化危机将远比日本和欧洲要严重。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双管齐下”的思路,在建立社保制度的同时,也及时调整人口政策,恢复人口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
可通过下面网站下载《大国空巢》幻灯片(也可以通过邮件获得daguokongchao@gmail.com):
http://vip.bokee.com/name/fuxianyi
http://218.12.76.222:81/down/dgkc2008-10-16ex.ppt  http://home.ca.astound.net/~maxiangjiang/china_population.ppt




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

作者:善良的包子 回复日期:2008-11-9 1:48:15
说实话,这个政府做个事情扣扣搜搜的,一点不大气,要干嘛几下子搞定,算计来算计去,做事真像个婆娘一样,哭哭啼啼的。一会儿要东了,其实想着西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我草NTM的是老爷们儿在台上不?给爷来个爽快的,要干嘛你TM的说清楚咯,遮遮掩掩的算怎么一回事?要吃老百姓的钞票是不?行,你说话,咱看看骨髓里还剩了些啥,汤汤水水的您全拿走,拿走就拿走,麻烦您别再装蒜了好不?算是求您了,大咦巴狼就是大咦巴狼,您装什么小白兔啊?提着根胡萝卜您算计谁呢?别哭了,求您,求您快点把铡刀给爷咔嚓下来吧,来个爽快的!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1:49:19
本页位置: 光明网-光明观察 首页 > 随笔.杂谈
帮龙永图说句公道话——养老不靠政府靠谁
易富贤(中山水寒) 刊发时间:2007-09-15 13:43:38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5/content_671576.htm
2007年9月13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北京CBD国际论坛上谈到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西方经验证明,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持续的。紧接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王宪章就推销商业养老,他说:“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有很大发展前景。”(中国青年报9月
13日)。
龙永图关于“养老不能全靠政府”的高论一出,立即引来不少质疑之声。龙永图受到指责的原因是人们对政府养老充满期望。长期以来,计生委的宣传是:“只生一个好,政府给养老”,现在国家计生委还在农村实行少生奖,给60岁以上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发放养老金(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在1980年开始实施,1980年代的独生子女父母还没有到60岁,现在享受养老金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还是1940年代出生的人口,人数还微乎其微,政府还有能力做到“少生奖”),诱导人们少生。计生委法规司司长于学军前不久还说养老不是问题,只要调整一下养老制度就是。不但城市人口指望政府养老,农村人口也误以为政府能养老了。而龙永图打破了人们的这种美好的幻想,点破了一个事实:不能指望政府养老。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当时预测独生子女政策“在实行中( 21世纪初的20-30年)不用担心高龄化问题” ( 独生子女,真的不堪一击吗?搜狐女人视线. 2004-02-05. http://women.sohu.com/6/0204/17/blank219001707.shtml )。1980年《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说:“有些同志担心,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出于误解,有些是可以解决的。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一定会不断增加和改善,可以逐步做到老有所养,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
然而1999年中国就进入老年化社会。根据上面《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3日的这篇报道:“目前我国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43亿人。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上是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我国2006 年人均GDP仅有2000美元左右。”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2005年说:“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 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项怀诚警示养老金缺口未来缺口高达9.15万亿元. 新华网.2005-10-23.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23/content_3671441.htm)。
中国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只有1.43亿人,只有城市的4000万老人享受社会养老金,并且是全国9亿多劳动力通过不同的途径贡献的,即便如此,现在养老金缺口仍然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陈春艳 ,李蕾.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 人民网. 2006年02月22日 http://life.people.com.cn/GB/1089/4131213.html)。2030年后60岁以上老人达到4亿(由于计划生育所引起孩子数太少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些老人都得指望政府养老),而劳动人口却大为减少,政府养老怎么指望的上?龙永图只是提前敲响了警钟,人们应该提前防范才是。
龙永图认为:西方经验证明,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西方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当初建立养老金的时候都是高生育率,能够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和商业养老制度,家庭人口结构合理,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 也健全,使得老有所养。但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商业养老制度和家庭养老都面临危机。美国的人口结构是发达国家最好的(美国生育率还有2.09),美国社保制度已经建立70多年,但是依照目前的运作方式,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到了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中国以前没有social security,但是有family security,父母向下一代投资,再让下一代回哺父母,使得养老等福利大项在自己家庭内就可以解决,并且建立了一整套“孝文化”(历届统治者并通过法律强化之),能够保证父母的投资有回报,减少了国家在这方面的压力。照顾老人是需要非常多年轻劳动力的,不是钱和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老人不是大棚里的蔬菜和车间里的零件,是没有办法“自动化”照顾的。但中国现在只计划生育,却不计划养老,计划生育政策打断了这条中国家庭传统的内部资金链,使得家庭人口结构畸形, family security彻底破坏(一方面是下一代人数不够,另一方面是孝文化已经没有约束力),social security又无法建立。养老不靠政府,靠谁?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王宪章推销商业养老。但政府都指望不上,还指望的上商业养老?缴纳了几十年来商业养老费,等到需要领养老金的时候,保险公司已经破产关门。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初期,政府鼓励集体化,在统一食堂里吃饭比自己家里还要好,有这么好事情,都一窝蜂加入集体化,结果出现大的饥荒。
物质资本是报酬递减的,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这是经济学规律。因此通过人口代际来维持的养老是有效的和最可靠的。其实无论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还是商业养老,都是代际之间的投资,都得依赖合理的人口结构。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当后继乏人无人击鼓时,手捧鲜花(养老金保险单)的几亿中国老人将面临无人养老的绝境。
笔者在《老有所养,谁来养?》(光明观察. 2007-2-9. http://guancha.gmw.cn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417 )一文已经指出想靠积蓄养老和“以房养老”都是不可能的。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1:54:00
人民网>> 文化>>播报
2007年10月15日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6378873.html
《大国空巢》摘要导读

作者:彪马甲 回复日期:2008-11-9 1:55:32
看了最近的推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新闻,更加佩服先生的先知先觉!
但是像现在这样的情势,恐怕年轻人更加不敢生孩子了!生活负担太重了!而有钱能疼孩子的,谁愿意让孩子面临自己一样的困境?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1:55:34
人民网>> 文化>>播报
2007年10月15日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6378873.html
《大国空巢》摘要导读
作者:易富贤(中山水寒)
2007年10月15日10:56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茅于轼、仲大军作序,大风出版社出版。全文42万字,全面系统反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1、人口结构安全是国家最高层次的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
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 到3.3个孩子。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人均生育孩子数)需要在2.3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让生、不愿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人口有其内在调控机制。在古代通过“左手”(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调控人口。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新大陆高产作物的引入旧大陆,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数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种和青霉素等的推广使得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过去20多岁延长到现在的60多岁,导致人口激增。年轻的人口结构是各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但是工业化通过“右手”压迫人口,降低生育意愿、养育能力和生育能力,使得生育率降低,出现严重老年化,社会难以持续发展(越穷越生,越生越富,越富越不生),与中国古老传言“财丁不能两旺”相吻合。这种“两手”调控机制使得人口呈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人口高水平平稳期或者下降期。计划生育使得中国放弃了数千年一遇的人口发展机遇。中国要是1970年代就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随着人类发展指数(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的提高,生育率也会自发直线下滑,人口不会无限增加,中国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亿左右;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那么2005年人口也只有14亿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结构就更为合理,更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
3、中国人口增加不是因为毛泽东鼓励生育,主要是寿命延长,是“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80年的68岁,同期人口从5.5亿增加到10亿。毛泽东时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下降的趋势(从19世纪初的占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194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要是依照马寅初人口论,从1959年1979年少生3亿(实际上4.57亿),意味着1959年以后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而现在的老年人都是马寅初人提出口论之前出生的,那么现在中国可能已经因为老年化而崩溃,已经沦落为一个毫无生气、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中国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为现在的劳动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红利”。
4、人类几千年人口数量波动在低水平,生活质量也没有大的变化。近300年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新的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将“非资源”(比如过去的煤和石油)变成“资源”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人口不断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断提高的原因。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何况现在人口增长已经减缓(停止计划生育都难以防止中国人口锐减),科技的进步却还在加速,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剧。
5、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除中国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 “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政策和人口结构而不是耕地。比较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因为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变为“资源”),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
6、由于人口的负面影响是直接的,抱怨人口过多、建议控制人口的“有识之士”历代不乏其人。现在不少人口学家声称要将中国人口降低到7亿、5亿或者3亿。2005年中国人口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7亿,1978年以后出生的5亿,1988年以后出生的3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今后平均寿命为76岁的话,中国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别降低到7亿、5亿、3亿,但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妇女也已经有41岁、49岁、59岁了,基本都丧失生育能力了,然后在2085年左右中华民族基本灭绝。并且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多维持几十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留着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节流不如开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高素质人口。
7、从全球看,环境污染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断改善。但是中国城市环境确实在恶化,一方面是因为粗放式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现在二、三亿青壮年农民工只是序曲,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工地,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城市环境的恶化(如果走精细化道路,现代科技可以确保中国将环境恶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会发生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烟雾”事件)。即使现在一个孩子都不生,光将目前人口城市化,环境问题同样严重。并且中国现在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是国际社会转嫁来的。计划生育无助于改善自然环境,但是却严重污染人文环境。
8、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当年的所有预测全部落空(比如1980年预测“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但是实际上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比较中国和印度的HDI,发现计划生育并没有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martya Sen通过比较中印两国的人均GDP,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计划生育无功于当代,却有害于千秋。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却是严重的:诱使中国走“以物为本”的畸形粗放型发展模式,削弱物资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抬高养育成本,降低生育意愿,使得中国提前进入养不起孩子的时代,削弱人口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导致“未富先老”,使得中国难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中国目前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今后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老年人口),并使得城市化滞后,降低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腰斩依托于健全家庭结构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彻底改变世界和中国民族结构(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从1980年的22%下降到2005年的19%,不久将降低到15%,然后继续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学家认为应该继续降低到占世界3%;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期间中国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增加出生性别比;降低人口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增高家庭风险(我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死亡约40万—50万人,还有大量因伤致残儿童);使得中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未完成时就出现劳动力短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严重阻碍今后产业结构的转型;降低国防潜力,威胁中国边界安全;激化了干群矛盾;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威胁社会稳定并危及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口问题是一颗定时炸弹,现在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目前只有4000万老人享受养老金,但是社保就已经出现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将越清晰、越严重。仅仅二十多年之后,就有四亿多老人等着养老,四千万青壮年光棍面临无妻徒刑。如果不及时果断地作出方向性调整,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动摇国本。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却正在迅速衰老,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9、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决定就业。减少人口之后减少消费,哪里还有就业?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畸形,家庭缩小,只需要比较少的收入就可以维持家庭基本消费,导致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使得行政成本(从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垄断企业与资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绝大部分,中国工资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下降,现在只占GDP的12%,居民收入只占GDP的22%(其他国家工资收入占GDP的54%-65%)。在这种“寄生经济”的模式下,必然压制正常消费,增加腐败的空间,贫富差别增加,也给房地产、教育、医疗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消费萎缩,产品廉价外销、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受制于人(全球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中国老百姓却享受不到),国内需求不足引起就业不振,老百姓生活压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家庭需求底线提高,工资占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虽然孩子增多,妇女劳动参与率降低(也能缓解就业压力;而目前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居全球第17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现在高,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趋于合理,大大增加就业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约三千多万(不可能超过五千万)进入劳动市场的,相对于目前9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说比例不高,对现在的就业影响不大,而且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就是说20岁的人口基本并不与50岁的人口抢工作。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跃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就业压力的。不顾人口结构的扩招并且将使得今后很多高校因为生源短缺而破产。
10、由于生育意愿的下降,中国“九五”、“十五”期间每年人口增量都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二。“十一五”规划已经开始,但是2006年增加人口又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1.3,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这还可以从近年小学生锐减,小学大量关闭得到佐证。现在低惯性增长是人口锐减的前兆。但计生委和部分人口学家将每年出生人口多计算50%左右,从而将客观调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中国人口迷雾是“人工迷雾”。中国2005年底实际人口只有12.5亿左右,而没有国家统计局宣称的13.07亿。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议下,中国人口政策还纹丝不动, 《报告》预测在现有政策下中国人口将于2033年达到15亿,根据这种预测,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万以上,但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只增加692万(实际上可能只增加两三百万),可见《报告》一两年的预测就与实际相差甚远,遑论今后了。目前每年出生1200万左右,死亡1000万左右,随着老年人口的堆积,死亡人口将急剧增加,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继续现行人口政策,中国人口高峰连13亿都难以达到,不可能达到14亿,更不会达到计生委和部分人口学家所宣称的16亿。
11、各民族的博弈归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得益于传统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有大的道理。现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国家和民族意义的传香火吗?家族的香火传不下去,难道国家和民族的香火传得下去?依照现在“科学”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有很多缺陷,但却成功延续了我们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很多文明却相继消亡);在古代那种生产力条件下,人类繁衍相当于紧急避险,要是采纳现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制度,连人口都不可能延续下来,更别说其它的了。但是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动摇了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祖宗文化和礼教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圈的地区(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的生育率为全球最低。比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而下降的趋势,中国大陆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也只能在1.8左右(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地区没有刻意破坏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动破坏的;而中国大陆的传统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坏:A、现在的物质生产至上的经济制度和家庭模式对中华文化圈的打击;B、与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曾经主动打击传统的生育文化;C、几十年计划生育的片面宣传刻意破坏生育文化,人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应”。因此中国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1.8左右),多次生育意愿调查也证实这一点。人口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容不得继续延误时机,中国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变,而不是“二孩晚育”这样的微调。重建生育文化、鼓励生育的任务将非常艰巨。
12、健全的人口结构是经济起飞、国家崛起、合理养老金制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畸形的人口结构却是经济衰退的充分条件。近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1200万左右(数量还远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万;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万,其中女孩1200万左右。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物质再生产能力(劳动力)和人口再生产能力(育龄妇女)都是中国的两倍。现在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香港每个妇女只生育0.95个,台湾、韩国1.1个孩子(这些地区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不能有效遏制生育率下降的势头,中国现在每年出生的这500多万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后,生育妇女不到500万)到时候每人平均只生育1.2个孩子的话,那么每年出生人口只有600多万,而其时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万,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万(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2500万以上),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人口减少1000多万—大国空巢!

作者:傻根他二大爷 回复日期:2008-11-9 2:02:37
非常沉重的事实
非常好的资料
楼主辛苦了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2:12:39
作者:彪马甲 回复日期:2008-11-9 1:55:32
看了最近的推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新闻,更加佩服先生的先知先觉!
===================
我不是先知先觉,我是在1999年之后才开始认识到空前的人口危机。
梁中堂教授等人才算是先知先觉。梁中堂教授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生委1-6届专家委员会专家。1979年开始人口研究,最开始就反对独生子女政策,多次上书中央,中央根据梁中堂的建议于1985年开始在山西翼城县试点二孩方案。1983 年以来梁中堂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顾问、省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省社科院副院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会员、中国国情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山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山西人口学会副会长等。
梁中堂教授认为高度评价《大国空巢》,认为“这是一本具有革命意义的书籍,是开一代先河和冲破万马齐喑局面的书籍,像康有为、陈独秀和胡适之的书都曾起过的作用一样”。





作者:傻根他二大爷 回复日期:2008-11-9 2:15:38
恩,原来是广告
作者:jackydoing 回复日期:2008-11-9 2:17:11
顶LZ~!
反正我这个独生子女退休以后惨了.......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2:22:55
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开讲》名嘴)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ab2e.html):
《社会科学论坛》08年5期(上),王思睿《中国人口的真实数据》,赞同易富贤对中国人口数据的质疑。中国人口已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了,许多数据都不真实。用不了十年,中国人口就会绝对下降,而且结构恶化。再不调整计生政策,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了。我已多次赞同和发挥易富贤的观点,最近收到他寄来的《大国空巢》,香港大风出版社07年9月版,便又浏览了一遍,此书值得每个关心中华民族前途的人好好阅读。





作者:只抓妓女不抓嫖客 回复日期:2008-11-9 2:27:27
坐等5毛出来高论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2:29:16
《社会科学论坛》(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会刊)2008年5月上半月刊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hkxlt/2008-9.aspx
中国人口的真实数据——读易富贤《大国空窠——走入迷途的中国计划生育》
王思睿
长期以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官员和一些所谓"人口学家",散布了许多关于中国人口的谎言与神话。尤其是自2000年人口普查以来,他们公然编造了许多人口数据,主要是人口总数和总和生育率的数据。易富贤的研究(见《大国空窠——走入迷途的中国计划生育》,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年版),充分揭穿了他们的谎言。
1995年2月14日是中国的"12亿人口日",当时的人口总数控制目标是2000年达到13亿,2010年达到14亿。然而,"13亿人口日"到了2005年才姗姗而来。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在2004年撰文,修正了过去认为人口高峰会达到16亿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口在2030年达到14.4亿的顶峰,然后下降。这就使人们对所谓"12亿人口日"、"13亿人口日"的人口基数产生了怀疑。
2006年8月底,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3年的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公布的却是12.92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这种数据水分始于1990年代。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为了不与历史数据相矛盾,人口普查办公告按照1.81%的漏报率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
人口学界普遍认为,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比较准确,因为当时还没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易富贤采用"封存法",即在1990年人口普查的基础上,用此后每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来计算2000年的人口总数,是12.20亿,比人口普查表各地汇总数少2272万,即重报率为1.8%,比人口普查公告数少4594万,差距为3.6%.漏报或者重报1.8%,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果"封存"了1990年以前已经出生的人口(即认为这个数据基本上可靠),只考虑1990年以后的人口增量,这个误差范围就高达27.4%.我们现在了有三个2000年人口数据:易富贤用"封存法"计算数据,人口普查表汇总数据,"修正"后的公告数据,哪一个更准确呢?来自基层的声音给出了回答。
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一位普查工作人员揭露说:我所在的城镇,最后统计上来的人口数据是39000多人,这是普查员挨家挨户走访调查的结果,应该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这个数据报上去之后,被哈尔滨市的普查办打回来重查,其原因是与他们预想的数据差别太悬殊,按照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办的预测和统计,黑龙江省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口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内至少要增加10%左右,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增长的数据,那么就是在普查中丢失了人口。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们的人口普查人员决不至于丢失掉5000人(总人口的12.5%),尽管我们竭力说明并进一步核实,但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本不听这一切的解释。当时黑龙江省普查初步的人口统计数据比省人口办预计的人口少了大约是200万人。我所在的方正县一共是23万人口,黑龙江省的人口普查办说我们少统计了45000人,让我们县重新核实。大家知道吗,最后的是怎么得到了黑龙江省人口办的满意吗?一个字——"编"人口。我所在镇,下达了指标是5000人,当然不能再为他们编造住址,只能是把这些人口编入到其他的家庭中去。于是我们挑选了一个大约只有两千多户的小区,把这5000人分别"编入"到不同的家庭,其结果就是: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增加了2-3人不等。就是这样,我们完成了当地的多出了12.5% 人口普查,我们县完成了多造出的45000人的普查。来自山东省和西部省份的基层人口普查工作者也提供了类似的案例。这说明2000年人口普查的主要问题是"重报"、"虚报"而不是"漏报".
另一个谎言是关于总和生育率(考虑到男女性别比的因素,总和生育率为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的谎言。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前几次普查比较数据质量差一些,比如生育率,这是必须拿的东西,全国是1.22,……学术界不承认,政界也不承认,普查办本身认为也不对,数据拿上来就是这个,怎么办呢?……于是做了一些人口学当中回归分析和模型换算,应用一些数学方法,然后我们进行了调整,得出来2000年全国城镇生育率是1.35,农村是2.06,全国是1.73%,国家一公布是1.8左右。"从1.22变成了1.8,一下子拔高了48%.
在2000年普查之前,国家统计局及计生委公布的数字已经表明了生育率迅速下降的趋势。前者的生育率从1990年的2.17至1995年的1.43再到1998年的1.11 ,后者在相应年份的数字是2.04、1.33、1.29.等到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1.22一出来,计生委感到不对劲了,如果承认这个数字,蔡昉所说的"中国人口在2030年达到14.4亿的顶峰"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了,根据易富贤的计算,中国人口在2018年就会开始下降。这是以计生委为代表的"政界"不愿意承认的。如果中国人口控制的目标可以如此轻易地达到,计生委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因此,从2000年人口普查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数据"就人为地"锁定"在1.8了。
田雪原在解释对生育率"做了一些调整"的原因时说,"因为2000年发达国家是1.39%,比人家低那么多显然不对。"但他却没有说出另外的一些事实:在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生育率倒数前四位都在汉字文化圈,澳门0.84,香港0.94,韩国1.08,台湾1.1.而在这些地方,都没有实行像中国大陆这样严厉的计划生育。
现行人口政策的辩护士们不仅编造当下的数据,而且还编造历史的故事。所谓毛泽东的政策导致"多生三亿"和国家计生委成立后的政绩"少生三亿",就是最典型的"神话".
所谓的"多生"、"少生",是跟谁比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的维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都有迅猛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而不是出生率的提高。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1950年至1971年,一直在6.0左右,只有"大跃进"导致大灾荒的几年除外。这与1949年之前没有差别,与同一时期的印度、韩国、越南、泰国等也没有差别。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从总体上说,既没有比别人"多生",也没有比别人"少死",与世界人口发展规律基本上保持一致。中国大陆人口由1950年的5.63亿增加到1980年的10.01亿,增加1.78倍;与此同时,中国台湾人口由798万增加到1785万,增加2.24倍;印度人口从3.58亿增加到6.89亿(1981年人口普查数),增加了1.92倍。因此,不论是为毛泽东歌功颂德的左派,还是认为他罄竹难书的右派,都没有理由把中国人口的增加"归功"或"归罪"于毛泽东。
进入1970年代,中国大陆的生育率出现下降趋势,1973年降至4.54,1979年降至2.75,这时候虽然已经开始计划生育的宣传,但并没有采取相关的行政措施,计划生育委员会也还没有成立。与此同时和随后的几十年,台湾的生育率也持续下降,下降的速度比大陆还快,而台湾并没有实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如果把大陆少生小孩作为计生委的"政绩",那么台湾现在比大陆更低的生育率1.1,又是谁的"政绩"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自1990年以来,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数由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均GDP)合成一个复合指数,通常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根据易富贤的研究,人类发展指数(HDI)与总和生育率(TFR)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16),HDI越高,TFR越低。根据这种相关性,可以解释中国大陆生育率下降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则归因于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措施。也就是说,所谓"少生"三亿人中,只有一亿多人是计生委的"政绩".而为了少生这一亿多人,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啊!与此同时,它还导致了老年社会的过早到来(所谓"未富先老")和男女性别比的高度扭曲(从正常值1.04-1.07到近年来的超过1.20),甚至成为拒绝中国民主化的主要借口。
中国大陆目前的HDI相当于新加坡、台湾、韩国1980年代前期到中期的水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人类发展指数到了这个水平,总和生育率会出现急剧的下降。1997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56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80左右;2001年全国城市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44;2002年北京只有1.04;2003年上海只有1.1.生育意愿通常远高于实际生育率(因为有不孕和单身家庭的存在),所以,一旦生育意愿跌落到1.8以下,即使采取奖励生育的措施,也很难使实际生育率达到1.8.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改变现行人口政策,解散计生委,应当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也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2:32:19
李茂生教授(曾担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副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出版社总编辑)认为《大国空巢》“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功德无量”!
他在博客里也推荐了我的观点(http://casslimaosheng.blog.sohu.com/94009207.html):
停止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挽救中华民族!
【提要】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比例:1830年40%,1900年25%,1949年21.9%,1980年22.4%,2005年19.3%。现在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300万左右(可能还有水分),其中600万女孩,扣除生育前死亡以及不孕妇女,今后生育妇女将不到500万,意味着每年最多生育500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而每年死亡2000-2700万(1950-1990年中国每年出生的2000多万人口将死亡),每年净减少一千五百万!大国空巢!长此以往,一个传统上占全球人口1/3以上的伟大民族将萎缩成无足轻重的民族!
今天见到旅美学者易富贤博士6月7日用电子邮件发给我的信。易富贤的拳拳爱国赤子之心、殷殷振兴中华民族之情令我十分钦佩和感动。他在信中提出: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能否出版《大国空巢》简体本(可以进行一些修改)和能否出一本人口专家文集,收集梁中堂(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山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1979年开始人口研究,最开始就反对宋健的独生子女政策)、王丰(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人口学家)、郭志刚(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左学金(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顾宝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授、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与发展顾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李建新(北京大学人口学副教授)等人口学家的文章(如果出版社有顾忌的话,全部选用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也行)。可能因为我退休前曾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总编辑,他信任我,才向我提出这个要求吧。他希望我助他一臂之力,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我深知出版这类“敏感”选题的书,殊非易事。不过我愿意去争取。当然,我今天发布这篇日志,主要不是谈出书,而是想请大家都来关心涉及国家民族百年千年根本大计,看看究竟应该怎么办。下面摘录的是易富贤给我信中的两段话,我觉得很有见地、很有价值,不知大家觉得如何?欢迎留言、评论。
经济制度是五年战略,政治制度是百年战略,人口政策是千年战略。人口政策稍有失误就将毁灭一个伟大民族。古希腊、巴比伦、罗马文明都是因为人口减少而灭亡。4千年前犹太民族就是一个大民族,但是现在却面临灭绝的边缘。唐朝时期,吐蕃人口曾经相当于唐朝(中国除藏区外的其他地区)的一半,元朝蒙古族曾占中国人口的1/10,但是由于人口政策失误(喇嘛教的兴起),现在藏族、蒙古族人口均不到全国的1/200,在数量上成为弱小民族。500年前人口仅为400万的英国,但是现在英裔人口超过2亿(包括超级大国美国),主导世界格局超过两个世纪。500年前苏联地区仅有600万人口,但是由于成功的人口政策,后面崛起为人口近3亿的超级大国苏联。法国长期是世界人口大国(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四五千万,法国有两千万),是欧洲政治格局的长期主导者,然后因为采纳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占全球比例不断下降,丧失了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比例从1830年的40%下降到1900年的25%,1949年的21.9%,1980年的22.4%,2005年的19.3%。现在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300万左右(可能还有水分),只占全球出生人口1.3亿的10%,意味着中国人口今后占全球比例将急剧下降。目前中国每年只出生600万女孩,扣除生育前死亡以及不孕妇女,今后生育妇女将不到500万,如果仅仅是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今后中国的生育率将比现在的台湾和韩国的1.1还要低,意味着每年最多生育600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而那个时候中国人口每年死亡2000-2700万(1950-1990年中国每年出生的2000多万人口将死亡),每年净减少一千多万--雪崩,大国空巢!一个传统上占全球人口1/3以上的伟大民族将萎缩成无足轻重的民族!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2:37:11
童大焕(中国青年报编辑):《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亟待转变》
http://tdh318.blog.sohu.com/83012402.html
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亟待转变
童大焕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上下争议的焦点。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是否应该允许所有中国夫妇生育两胎这个问题上。但一位旅美华裔学者走得更远,他在新书《大国空巢》中认为,中国应该“无条件恢复人口生育常态”。此人便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的华裔科学家易富贤。他认为,韩国、台湾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早20多年。如果中国大陆光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那么,20多年之后,中国的生育率最多像韩国和台湾现在一样,只有1.1(甚至很有可能更低,因为中国大陆的生育文化遭到多重打击),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大陆每年只会有600多万婴儿出生,而每年死亡人口却高达2000-2600万,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大陆每年人口将减少一千多万。如果那样,大国空巢的噩梦便将成为现实!(《金融时报》中文网3月24日)
英国《金融时报》去年8月14日还报道说,国际劳工组织宣称,不均衡的人口增长水平、劳动力的不断老龄化以及就业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巨大转变,对亚洲迅速增长的经济体构成了挑战。国际劳工组织警告称,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部分地区等较发达地区可能会更早触及“人口悬崖”。该组织称:“本10年末,在亚洲所有地区,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大幅上升,而发达经济体的增幅最大。”到2015年,在一些“发达经济体”,预计将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这种人口过渡过程”。因此,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将快于历史上其它任何国家”。在日本,自1999年以来,退休人口数量已超过新就业人口数量。尤其应该看到的是,和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福利与卫生体系都极端脆弱。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教育政策切入人口政策,也许会有许多新收获:
传统观念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独生子女政策更有利于将家庭和社会的有限资源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果人口快速增长,将会导致中国人口素质下降。但事实证明,成长是一个大环境,远不仅仅是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知识灌输和学校教育。2006年河南省水利电力行业毕业生招聘会上,不少企业定了两条奇怪的歧视性标准:一不要城市孩子,二不要独生子女。用人单位的解释是:“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很多人都受不了苦”,在这些单位看来,“与学习成绩、专业素质等‘硬件’相比,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这些‘软件’更加重要。”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牺牲奉献观念、坚强意志等方面,与以往多子女家庭出身的人群相比,有显著差异。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生育是为了使未来中国人过得更好,牺牲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幸福的是后人。但现在还有一种观点与之恰恰相反,认为计划生育正是一代人推卸责任的标志(因为节省了抚养后代的费用和时间、精力等),但是留给后代的是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性别比失衡、社会需求不足、国家竞争力下降、军事安全受到挑战(军队中独生子女过多使社会对战争的承受能力下降等)、独生子女意志品质差等恶果。
传统观念认为,在社会资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减少人口数量可以增进每一个人的社会福利;新观念则认为,整个社会的财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即使面临生存问题,每一个人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这是人口观念中一个最重要的分野:到底是把人口当成包袱,还是当成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所有社会资源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具活力和创造财富能力的部分。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自然资源绝非国穷国富的依据,人口因素才是民富民强的根本。世界上除了中东少数几个石油小国凭借石油资源优势和全球汽车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富国(远非强国)之外,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全球瞩目的强国和强区,都是自然资源极度匮乏而人力资源极度丰富的地区。
从这个世界历史的普遍规律出发,我们会发现,人口政策与教育政策事实上存在着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一个国家和地区,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越是得到良好的保障,其人口就越容易成为“资源中的资源,财富中的财富”,成为社会一切财富之源,从而可以全面克服自然资源缺乏的劣势。反之亦然。
因此,从战略全局上,将人口政策与教育政策问题通盘考虑,将会得到全新的发现,并可能因此开创未来中国的崭新局面。人口政策和教育政策,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兴衰和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与地位。人口的多寡,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力和地缘政治关系。如果中国不适时调整人口政策,那么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会变成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老龄化特征,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子女培养成本的不断提高;养老社会化程度加深;随着避孕率增加,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单身、丁克、同性恋比例提升;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就业替代”频繁;婚龄、育龄延迟;生育能力降低--中国近20多年不孕不育率增加10倍,1/8夫妇不育;“有效”(生孩子)性生活减少,“无效”(婚外)性生活泛滥等;中国近2亿农民工绝大部分长期处于“无妻徒刑”的两地分居状况等,少生已成为中国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调整人口政策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的“井喷”现象。而我们应该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在适当调整人口政策的同时,为国家的未来提供更优质、更平等、更有保障的教育。





作者:乞-丐 回复日期:2008-11-9 2:37:44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中国的奸臣多啊~~~~~~~
政府下不起手铲除~~~~
那只有我们老百姓动手了~~~
要出手的要是到拉~~~~~~~~~~~~~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2:39:46
旷新年(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反思计划生育》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8/05/200805071836.shtml
反思计划生育
我要向大家推荐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易富贤先生反思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论文,他的观点和我的想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许多年以前,我听人谈起,当时有一位学者提出过一种人性化的二胎生育方案。这位学者认为,如果采取宽松的二胎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反而会比强制性的一胎生育政策更好地达到缓和人口压力的效果。但二胎生育方案被一胎生育方案否决了。他从此放弃了思考,退出了思想领域。
我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并且成为一种长期的偏执,是由于对于“人口爆炸”和贫困的恐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尔萨斯主义的“科学性”的迷信,尤其是对批判马寅初后果严重性的错误理解,即所谓“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个亿”。这种说法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罪于人口太多,又把中国的人口太多归罪于没有按照马寅初的“科学理论”计划生育。事实上,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推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新中国一直在讨论和宣传计划生育。大量的官方文件可以证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反复思考并且推行自愿的计划生育政策。毛泽东对马寅初的政治批判和后来对马寅初批判后果的理解以及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都是一种失常。
我在多年前写的《毛泽东:一份沉重的遗产》一文中就批评过“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个亿”这种说法。新中国的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生得太多,而是因为死得太少,是因为中国的人均寿命在毛泽东时代突然延长了差不多一倍,超过现在印度的人均预期寿命。这才是新中国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比韩国短5.4岁,可是,1976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却超过了当时的韩国。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远远超过经济发展。中国在保障就业、普及教育、医疗、养老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做出了远远与当时的经济指标不相称的最好成绩。仅仅从人均寿命的大幅提高这一点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政府”。世界人均寿命预期从1949年的47岁延长到1976年的58岁,然后再延长到现在的67岁。毛泽东时代将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岁,然而,同一时期,世界的人均寿命预期只提高了11岁。从1949年到今天为止,世界人均寿命预期只提高了20岁。也就是说,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实现了真正的大跃进。我认为,人均寿命预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易富贤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增长会自然急剧下降,因此,中国的生育应该任其自然。他提出,上个世纪70年代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到80年的时候就应当停止,而不是强化。由于强制的、反自然的计划生育政策,严重了破坏了人口的生态,这种强制不仅剥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感,造成了不可预见和难以察觉的心理创伤,而且在获得了“人口红利”的好处之后,不久中国将迎来一个过度老龄化的社会。我们终将为这种“人口红利”和人口生态的严重失衡付出无法预计的巨大代价。一个过度老龄化的社会将会沉重地压在那些作为“小皇帝”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身上。将来的社会在经济、文化、伦理、心理等方面将不堪重负。在生育现实上,几十年来已经造成了逆向失衡,城市中等阶层被迫放弃了适度的生育,而落后农村地区的贫困阶层则长期陷于过度生育。
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错误的、偏执的“专家治国论”倾向。这样一种极端化的、非人性化的倾向在文明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也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当前改革中“吐痰”、“阵痛”、“牺牲一代人”等种种反正义和反人道的“理论”都与这样一种“专家治国论”倾向有关。这样一种“专家治国论”体现在人口问题上,将具有充分伦理性质的生育完全变成了一种“科学”和“计划”。这种灾难性的干预因为其“科学性”而缺乏必要的质疑和反思。
美国汉学家王国斌先生在《转变的中国》一书中指出,“人们对中国的通常看法是:该国由于人口增长超过资源,因而是在马尔萨斯主义的危机边缘晃来晃去。”“一般把人口的大量增加视为第三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障碍,因而将中国之无法发展现代经济,归咎于其人口过多。”其实,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阻碍,那么,我们就会低估“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并不是因为计划生育使中国减少了人口增长实现的,而是由于中国经济本身持续成长的结果。也许您不认同,但我们可以看看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在人口规模上不久将超过中国,但是,90年代以来,它同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生活在一个经济仍然受古典农业所支配的世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但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人性”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人口专家们没有意识到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就业以及现代化所引起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的密切关系,晚婚晚育,生育意愿的降低,都使人口的增长放慢下来,甚至停止增长。
计划生育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强制性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和“改革开放”同步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在提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在反思改革的时候,也许,这样一项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政策,是公众进入和参与讨论的时候了。这一政策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未来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伦理和心理建设。
2006/4/29





作者:胡三元 回复日期:2008-11-9 3:12:50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27:48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名嘴):自由主义阿猫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9o5s.html
《社会科学论坛》08年6月上期陈平原老师主持的学术对话栏,发表了易富贤的《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口政策调整》。海外近来谣传孔庆东是反对中国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文化英雄之一,其实我从来不反对“计划生育”,我反对的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的强迫专制的“一胎制”。假如统统一胎的话,那还叫什么“计划”?那叫“绝户”。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号召只生两胎,不曾有过把孕妇抓到村委会强行刮宫的野蛮举措。其实我几年前就看到了易富贤的研究成果,受了很大的启发,但那时他的成果还不能公开发表,所以我就零星地散布散布。中国再野蛮固执地继续一胎制下去,不但人口会几何级数锐减,满街老弱病残,而且经济会大幅度衰退,新中国一个甲子十多亿英雄儿女的伟大成就将付诸东流。这个道理几句话说不清楚,因为大多数人都被“资源极限”的人口论洗脑了,没有人去冷静思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真正关系,为什么只有中国实行一胎制?谁给中国领导出的这个坏主意?建议大家都去找找易富贤的文章来看看,就自然明白了。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28:59
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31:15
正常的社会是主流家庭生三个孩子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33:00
杨支柱人口论坛
www.wtyzy.com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35:11
计划生育是调控人口的“第三只手”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37:04
馆藏《大国空巢》的图书馆:
北京大学(http://162.105.138.200/uhtbin/cgisirsi/zPu3AzpsKL/北大中心馆/0/49
,http://www.sachina.edu.cn/library/allbook.php?btype=donate_other&field=name_id&text=68)、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http://202.112.82.17:8080/F/?func=find-m&request=%E6%98%93%E5%AF%8C%E8%B4%A4&find_code=WAU&adjacent=N&find_base=BNU03&find_base=BNU04)、中国人民大学(http://www.lib.ruc.edu.cn/)、国家图书馆(http://opac.nlc.gov.cn/F/LAYBHFNH9RTR8878ILE55DCCQ17GLIGI6SFHYG6VN74RGJXSAY-01282?func=find-m&request=%E5%A4%A7%E5%9B%BD%E7%A9%BA%E5%B7%A2&find_code=WRD&FIND_BASE=NLC01&x=47&y=16)、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国农业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清华大学、上海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政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大、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大、华南师大、内蒙古大学、陕西师大、黑龙江大学、福州大学、东北师大、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海南大学、中南财大、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www.fas.harvard.edu/~fairbank/library/nb28.pdf, http://hcl.harvard.edu/libraries/fung/fairbank/new_chinese_acquisitions.html)、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图书馆。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39:44
易富贤(水寒/中山水寒) 主要人口文章目录
《大国空巢》出版信息: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988-99725-3-0.aspx
《大国空巢》部分内容: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php?showtopic=242145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69462.shtml
《大国空巢》幻灯片(我的博客将提供更新版网站链接): http://vip.bokee.com/name/fuxianyi
人民网>> 文化>>播报 2007年10月15日 《大国空巢》摘要导读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6378873.html
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 首页 > 读书·钩沉 2007-10-13 《大国空巢》摘要导读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0/13/content_682998.htm
星岛环球网>>文化观察>>正文 时间:2007-10-15 《大国空巢》摘要导读
http://www.singtaonet.com/cul_review/200710/t20071015_634934.html
光明网《光明观察》刊发了仲大军先生的《大国空巢》序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9/content_678102.htm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4月30日《书香世界》介绍《大国空巢》
http://www.rfi.fr/actucn/articles/101/article_7270.asp
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简介(政右经左版)
http://zhengyjz.blogspot.com/
中国法院网电子杂志第10期:《大国崛起的人口因素》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6/15/251825.shtml
http://zz.chinacourt.org/detail.php?id=2272
《东亚经济评论》易富贤人口专题:http://www.e-economic.com/special/s54.htm
学者评易富贤人口观点(含《大国空巢》)
王思睿: 中国人口的真实数据——读易富贤《大国空窠——走入迷途的中国计划生育》(《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5月上半月刊)
又名: 《中国人口的谎言与神话》
http://www.minzhuzhongguo.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59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7301
旷新年(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反思计划生育》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8/05/200805071836.shtml
童大焕(中国青年报编辑):《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亟待转变》
http://tdh318.blog.sohu.com/83012402.html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名嘴):自由主义阿猫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9o5s.html
突击读书迎奥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da3610100ab2e.html
李茂生(曾担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副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出版社总编辑):停止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挽救中华民族!
http://casslimaosheng.blog.sohu.com/94009207.html
人口学者引用易富贤人口观点(包括《大国空巢》):
1、陈友华(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 . 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 《人口与市场分析》,2007;No.1
2、李建新(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 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 《学海》2008年第1期
3、陈友华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4、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反思和抉择》
《社会科学论坛》(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会刊)2008年6月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北京晨报、东方早报、新青年、凤凰周刊、第一财经日报等国内媒体在关注《大国空巢》。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国国际新闻电视频道France 24、香港有线电视台等媒体就《大国空巢》进行了采访
常规媒体发表易富贤的人口方面文章:
1、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0月15日118期):计划生育政策攸关中国持续发展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10/19/content_2108796.htm
被人民网收入理论论著精华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536/2994862.html
2、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第42期(总第275期,2004年11月1日):老有所养,谁来养?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2/cz01.htm
被“网易财经”评为2004年11月份中国财经新闻“TOP-10”第八,“网易财经”一个月浏览量就超过80万。
3、解放日报《新闻晚报》: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中国的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很广的谎言
http://www.cpirc.org.cn/news/rkxw_gn_detail.asp?id=4509
4、《南方周末》2008年1月3日:2008年全国会放开生二胎吗? http://www3.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1030685.asp
http://www.infzm.com/enews/20080103/tt/200801/t20080102_33738.htm
5、《环球》杂志(新华社六报三刊之一)2008年第20期(2008年10月16日):“养儿防老”的美国版本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8-10/10/content_10174433.htm
还有一些常规媒体发表一些文章但没有通知
媒体采访易富贤:
1、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3月24日:中国如何避免"大国空巢"?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8121&pos=RIGHT_HLB&pa1=0&pa2=0&loc=HOMEPAGE
2、《新青年-财经报道》2007年第6期:婴儿潮:真实的谎言 http://www.quanheng.cn/xzj.asp?id=8914
3、法国国际新闻电视频道France 24(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5143164.html), 2008年 1月11日话题的observer:http://observers.france24.com/en/content/one_child_policy_imposed_rich
4、《凤凰周刊》2008年8月15日: 易富贤:异端研究者
http://www.bnuac.com/communication/show.php?itemid=251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911602014.html
5、美国《华尔街日报》:虚无的奥运宝宝与出生高峰
专业期刊发表易富贤的人口方面文章:
1、《社会科学论坛》(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会刊)2006年10月上半月刊No.19,P.50-71:中国:人口过多?人均资源不足? http://www.hebskl.cn/news.asp?newsid=856
2、《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主管,中国税务学会、中国税务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期刊)2006年第7期:用“以人为本”的思路调整人口政策
3、《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会刊)2006 No.9: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真的不足吗?
4、《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6月上半月刊: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口政策调整
http://www.hebskl.cn/view_news.asp?newsid=647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4392547
5、《社会观察》(上海社科院主办)2008年第6期:收养四川地震灾区孤儿要慎重
6、《社会观察》2008年8月:中国的生育率是多少?http://www.sass.org.cn/szzs/articleshow.jsp?dinji=801&sortid=2781&artid=26989
媒体介绍易富贤观点:
1、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能否绕过老龄化陷阱
2005年12月5日
http://www.chinaaffairs.org/gb/detail.asp?id=58747
http://book.sohu.com/20051215/n240981146.shtml
2、高盛研究部、《社会科学报》2006年4月27日第1版:中国是否会“未富先老”
http://202.121.15.143/aspfiles/document/b64/ab640331.asp
http://www.sass.org.cn/shkxb/articleshow.jsp?dinji=231&artid=9722&sortid=492
3、人民日报《环球时报》(2006-12-15 第11版):食品安全关乎国运兴衰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5185178.html
http://food.people.com.cn/GB/60073/5186300.html
4、《东方今报》2006-12-16:破译大国崛起之谜1
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dfcjzk/dyzd/2006121672.htm
5、《领导者》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25日出版):混淆视听的富人超生论
http://www.21fd.cn/?3/action_viewspace_itemid_1250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ac279010009jf.html
6、《国际商报》2007-9-17:消费vs积累:百年老话题http://ibdaily.mofcom.gov.cn/show.asp?id=169416
7、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4月30日《书香世界》:《大国空巢》
http://www.rfi.fr/actucn/articles/101/article_7270.asp
8、《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6月14日第 05 版:震后重建任重道远 抛砖引玉,海归专家给出建议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8-06/14/content_38483.htm
9、《广州日报》 2008-7-22 B5版:“精英式”人口政策摧毁希腊文明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7/22/content_263541.htm
008年06月16日 10: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参发表、连载文章(略)
2004年10月24日受邀在人民网主持节目讨论计划生育政策。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40:57
马寅初人口论的后果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42:12
三、要是当初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45:24
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不是2.1,而是2.3以上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如果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高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会增加;如果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会减少。因此,世代更替水平对于人口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1970年代末,宋健计算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为2.14[3]。1980年宋健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我们绝不应该保持前两年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2.3个孩子的生育水平。为使我国人口将来不再有大幅度增长,应该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期内大力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4]。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宋健、田雪原等人“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梁中堂语)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人口控制论”方法研究出来的“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超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 [5]。
可见宋健对中国人口的预测是基于中国世代更替水平为2.14。他认为中国1979年左右生育率为2.3,超过世代更替水平2.14,中国人口会在2000年增加到14亿,2050年增加到40亿,因此需要用独生子女政策降低生育率。
二十多年来,国家计生委和主流人口学家人云亦云,一直用发达国家的世代更替水平2.1作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
其实宋健的2.14的世代更替水平是错误的。世代更替水平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古代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个孩子也才能勉强维持人口世代更替。世代更替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青少年死亡率、性别比等)。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世代更替水平普遍在2.5-3.3,而不是2.1 [6]。中国1980年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
根据联合国统计署的资料,法国、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2005年的婴儿死亡率分别为4‰、4‰、6‰、5‰、5‰、5‰、3‰ [7];2006年这些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5‰、8‰、6‰、6‰、6‰、4‰ [8]。这些地区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世代更替。
而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2年的婴儿死亡率分别为85‰、49‰、38‰、32‰、30‰ [9];中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9‰、46‰、40‰、37‰ [10]。同样,中国的儿童死亡率、青少年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也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远比发达国家要高。
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中国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11]。那么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就不是2.1,而应该在2.2左右(1980年应该更高)。
联合国认定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值域标准是男孩:女孩=102~107:100。而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也远比发达国家要高。1982年人口普查显示出生性别比为108了;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为111;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为120;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出生性别比为123。考虑到中国的畸形性别比和育龄前死亡率,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在2.3以上,而不是2.1。笔者就这一问题请教过北京大学人口统计学家郭志刚教授,他说:“你对更替水平的推论完全符合逻辑”。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教授也认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应该在“2.31或者更高的水平”[12]。
1980年左右中国的生育率其实是非常接近世代更替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会自发快速下降,当时就不应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且应该在1990年左右开始提防生育率下降,以防止人口减少。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根本不会如宋健所说的“2000年中国人口要超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
笔者不知道宋健1970年代末凭什么“计算”出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为2.14的。同样,宋健和田雪原还预测“在实行中(21世纪初的20-30年)不用担心高龄化问题 ”[13],“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14] 事实上中国1999年就进入老年化,比预期早30年;梁中堂认为宋健等人的预测在对一些计算结果的解释上瞒天过海。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47:09
要是没有计划生育会怎么样?




作者:adslwwb50 回复日期:2008-11-9 3:47:49
这个沙发含金量肯定不低.....肯定是火贴.
快留记号占位置
作者:中山水寒 回复日期:2008-11-9 3:48:13
中国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已广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