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董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22:39

株洲董氏

    族谱正名是《董氏按谱序辈录》,开篇讲述本姓源流,董氏始祖所有典籍记载都是豢龙氏董父,官于有虞(舜),帝嘉乃绩,赐姓曰董。还有一个起源是周代的辛有,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晋大夫孙伯黡实司典籍,故姓籍氏。辛有二子董之,故氏董氏)。我觉得这个起源记载更可靠,看来董家和籍家那是真正的世交,晋太史董狐是最著名的了,被孔子赞为“古之良史”。再往下便是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我想还应算入西汉之董贤、东汉之董宣、董卓,当然他们在正史列传中的分类都比较独特。到唐宰相普,贞元中以功累进上柱国,封陇西郡公,这就是董氏的郡望为陇西郡的由来。
    真正说到我们这支,第一代还是从明代算起。我才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北京顺天府通州漷县桃花村。这让我比较遗憾,因为我刚离开北京,而且离京前就住在双桥,那里还曾属于通州境内,现在通州还有漷县,只是改为漷县镇了,早知道的话我就去看看,也算寻根。看来我这么喜欢北京还是有血缘因素的。明初移民屯田带来全国大迁徙,漷县董氏分派南来,一世祖和畅公(字泰安)迁居长沙,生望、材、澄三子,二世澄公(字国清)又分支来到当时的湘潭县所辖的株洲,之后耕读传家,子孙繁衍,聚居之地被称作董家塅。1933年长沙总祠通知株洲分祠修谱。1936年董家塅被国民党当局征用修造兵工厂,祠堂被拆,祖茔迁葬,很多家都从祖居地迁出。虽然董家塅到市区并不远,但我只小时候回去过几次,都是婚丧之事,宗族长辈子弟我基本都不认识。1938年11月12日,国民党政府实行“焦土抗战”,决定长沙沦陷前将全城焚毁,于是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12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次大火为“文夕大火”),千年长沙古城毁于一旦,位于西长街的董氏总祠也不能幸免,至今再未重修。
    我们这支宗派真是多灾多难,自北京南迁到长沙又迁到株洲,湘潭等地也有迁去的,现在北京户口多么难得,长沙好歹也是省会,很羡慕没有迁来的亲戚们,正所谓500年前是一家,没有那次大迁徙,现在很多氏族还是一家,我也不用这么辛苦的往北京跑了。不过祖先们还是适应了南迁的生活,生生不息,我们株洲这支就有云、祥、瑚、瑕四房,我们祥房子孙从一世始祖至今已经到廿六代了,宗枝最繁盛,人数也最多。我们的宗谱辈字从十六代开始排是:
    正16 际17 光18 华19 世20
    先21 祈22 积23 德24 昌25
    裕26 年27 登28 道29 义30
    佑31 启32 耀33 南34 湘35
    我是廿四代德字辈,我已经有孙辈了。我的名字如果加入辈字整好三个字,不算好听也不算难听,寓意还不错,不过身份证改名挺麻烦,我是很尊重传统的,支持按谱取名,因为我们这房好像就有和我同名的,放之同市同省及全国未知多少,带谱字的三字名不但能降低重名率也能清楚地表达亲族和辈分关系,扩展了名字的符号功能,另外取字、号则是充分突出了个性特征,名与字完全犯重的就更少了,这种命名方式应该是中国文化中的值得继承的部分。

     另外株洲易家湾还有一支,八世祖董公讳策,字春江,明嘉靖五年赐进士及第,官至江西布政使,以老致仕。子孙在潭邑昭山之南窜(今昭山、易家湾一带),本人葬长沙斯茅冲,诰命夫人毛氏恭人,葬湘潭县马鞍象形山咀,墓被盗,坟茔还在。这支为瑕房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