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奶经济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2:46
用经济学观察婚姻,可以对很多古老问题,提出有趣的新解释。比如一夫多妻制。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除一夫一妻制外,经常见到一夫多妻制,而一妻多夫制很少见。如此情形,有经济学上的道理吗?
当然有。加里·贝克尔以后的经济学家会这样告诉你。
这世上或许有不讲利益的爱情,却难得有不讲利益的婚姻。婚姻的四大经济功能,都反映个人可以从婚姻中取得的实际利益。这些利益的大小,又取决于配偶的品质,如收入、财富、地位、教育等。肖伯纳有句话:“女性的本能,驱使她宁愿分享一流男人的十分之一,也不要独占三流男人的全部。”这意思是说,一流男人娶十男人个妻子,每个妻子分享到的利益,仍不亚于做三流男人的唯一配偶。因此,在婚姻市场的竞争中,一流男人可以娶到几个女人,中流男人娶一个女人,末流男人娶不到女人。只要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一夫多妻制就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
不过,肖伯纳的话里,歧视女性的气味实在太浓厚了。同样是基于利益考虑,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男性的本能,驱使他宁愿分享一流女人的十分之一,也不要独占三流女人的全部。”为什么高品质的女人就不可以娶多个丈夫?女人间品质的差异足够大的话,一妻多夫制也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此处,分析的逻辑是对称的,没有必要特别偏向哪一种多配偶制。
然而,除了原始社会,总是一夫多妻制压过一妻多夫制,原因何在?在男女人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男人间品质的差异,大大超过女人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试验:假如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而女性的品质大致相同,会怎么样?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过的情况:高品质的男人会娶几个妻子,中等品质的男人娶一个妻子,最低品质者一个也没有。而女性没有品质差异,竞争会使每个女人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同。
(当然,我们这里假定对婚姻制度没有任何法律限制)。
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理论,居然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经济学家作了不少跨国比较和历史分析,用收入、教育、财富、智商等等不同指标去测量人的品质,结果都发现,在男性间品质差异远远大于女性的场合,比如说中东和非洲,一夫多妻制较为盛行。
另一个现象,经济学也可以给出很漂亮的解释,这就是男女婚龄差异。绝大多数婚姻都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很少有倒过来的。追根溯源,这当然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有点关系。但生理因素究竟有多大的重要性呢?让我们翻翻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看。初婚年龄,虽然各国都是男比女大,岁数差距却大不相同。相差最小的是爱尔兰,只有1岁左右;最大的是马里,高达11岁。西欧平均相差2.5岁,东欧和南欧3.5岁,北美相差2岁,南美约差2-3岁,日本差3.7岁,印度近5岁,中东约为4岁,非洲一般在5至10之间。中国的差距算是比较低的,80年代只有2.7岁,但近年来,男女结婚年龄的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显而易见,如此巨大的多样性,单用生理因素是说不通的。
生理因素说不通,很多人便放弃了寻求一般解释的努力,转而用文化习俗不同等等说辞来搪塞。文化?哼哼!文化什么都能解释,等于什么都没解释。其实,懂点经济学,就不难找到门路。这里的关键,仍是不同人之间的品质差异。在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男性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取得社会地位、事业成就或商业财富的潜力上。这潜力自个儿心里或许有点底,可怎么样让别人也相信呢?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证明给你看。于是,哪些条件好,对自己信心十足的男青年,会选择等几年,等自己品质得到证明,能吸引到好女子后,才谈恋爱结婚。而女性的品质,多半表现在年龄外貌和治家能力上,这些无法用等待来证明。既然等待没有利益,反而有可能丧失年龄优势,自然是趁着年轻早结婚为上。
新观察论坛讨论爱情时,一位网友提出:“追求动心动情,担心受怕的爱情,也是一种需要。一辈子没有,也是一种遗憾。----所以找老婆不必等有钱的时候。”我的理论,跟他的正相反:成功的男人结婚晚,----好男人恰恰要等到有钱时才找老婆。没有耐心去等待的,大多是哪些自知潜力不佳,不指望用时间来证明什么的人。刚好手头有美国人口普查资料,便拿来检验一下这两个理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80年报告,现年45-54岁的男性人口中,结婚年龄低于20岁的,有35%的人收入低于一万美元;结婚年龄在21-29岁的,只有17.5%的人收入低于一万美元。从收入中值看,18岁以下结婚的为一万四千美元,19-20岁结婚的为一万七千美元,21-29岁结婚的为一万九千美元。收入越高,结婚越晚。看起来,那种真正“动心动情,担心受怕的爱情”,普通的凡夫俗子,怕是没几个人会消受得起呢,所以并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