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眼中的中国大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8:10

同行眼中的中国大学生

几个星期前,一个美国的同行去了內地的一所名牌大学举行讲座,听眾都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回到香港,我很急切的询问,她遇到这的这些听眾,和她在香港的那些,是否有所不同.

同行的结论是,內地的那些学生,似乎没有香港的这些聪明,当她谈到文革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听眾不单单没有为自己不知道感到尷尬,反而对这个他们毫无兴趣,也不了解的话题显得不耐烦.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和香港一样,新闻学院绝大部分都是女生.

我知道,一场讲座,所有的印象只能来自台上台下的互动,也就是说,台下有怎样的问题,以及对台上的答案是否產生反应.

其实这位美国同行口中的香港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九是来自內地的学生,尤其是在讲座中提问的,应该是百分之一百.这两批学生唯一的不同,就是后者在香港待了差不多半年,他们看到的东西多了,听到的东西多了,於是,思考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和他们在內地的同龄人比较,可能因此而有些不同.

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原因,並不是他们更聪明,而是他们只不过表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而这一点,对於还在內地的学生来说,在公共场合,很难做到.我问过这些来到香港的学生,如果回到內地公开谈论一些关于政府的话题,你们会怎样表达?他们毫不犹豫的告诉我,当然是要谈正面的,因为要考虑到考公务员,找工作,万一有了不好的纪录,那不就没有了前途?在怎样的人面前说怎样的话,或许已经成为这些学生潜意识的一部分.

我自己在內地有很多次大学生互动的经歷,大部份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努力的思考,以及活跃的思维.当然,因为信息量的不同,有些问题,他们无法像香港的那些內地学生那样,作出非常直观的比较.所以,或许,还是因为讲者的身分的关係.

如果同行的失望,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资讯而无法產生互动,那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只需要培养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如果是因为她的身分,一个美国记者,学生们因此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大家过于明白在怎样的场合下进行怎样的表达,那才令人担忧的现状.如果大学里面的学生都已经如此的世故,又如何期待他们会在进入社会之后,引领说真话的风气呢?

说起我接触的这些內地学生,他们都很聪明,但也很实际,不光是我,就连只和她们短短一个小时接触的同行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年轻人之间的那种竞爭气氛.当我们討论记者这个职业的时候,他们更加关心的是技术性的,而不是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而新闻,其实无关技术,新闻就使关于价值.

当然,这个社会充满了竞爭,机会就这样多,起点又不公平,年轻人怎么能不著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