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几个身边工作人员和老部下印象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17:30
  

                           朱楹将军(中)

 

 

        粟裕几个身边工作人员和老部下印象记

 

                              张雄文

 

    友人枪与玫瑰有个别名,叫“粟总门下走狗”,言其对粟裕推崇之意。对战略战役均为诸将帅中第一,缩短解放战争两年进程;谦逊隐忍,有古名将风;生活自律,简朴低调(例如不换发妻)的粟裕,我也心神往之,曾戏取网名“粟总门下一马镫”,取愿为之执鞭坠蹬之意。可惜粟裕虽为开国将领里的“少帅”,年龄很轻,却只76岁即溘然而逝,我有生之年不能一睹其英风了。

    或许粟总在天之灵照应,北京一年,我竟有幸见到他原身边的好几位工作人员及老部下,聆听他们畅谈自己的首长,言语间有无限缅怀敬仰之意,我似乎也到了粟裕身边,感受其指挥若定,智谋百出的英姿,以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美德;也体味出他们深受粟裕耳濡目染,身上洋溢着的“与人为善”、“淡泊名利”的情怀来。

    这里,我截取同几个人物交往的片段,期望更多的人从他们身上,了解他们朴实无华的人生,并进而了解粟总伟大的人格。

 

              一、    儒雅朱楹

 

    朱楹是粟裕诸多秘书里军衔最高的一位,为少将。最早跟他打交道,还是在湖南老家的时候。当时完成了一部书稿,写粟裕的。友人提供了朱将军的联系方式,说他是粟裕研究权威,应当请他审阅把关。

    我随即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朱将军的号码。听我说原委后,他很高兴,说:“你将书稿寄来吧。不过,我看得很慢。”我忙说不要紧不要紧,又一叠声道谢,心内想,人家是跟着粟总见过大世面,又很忙的人,能帮我看稿,提提意见,就算烧高香了,哪还讲究得快慢?

    末了,朱将军热情地说:“有机会来北京,到我家玩啊!”这话对素未平生的我,不啻有三冬之暖,立马就想起粟裕一生的松柏气节,云水襟怀,他身边所选果然也一点不差。

    当时还想,虽然朱将军客气,真要进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自然不很放在心上了。不想一周后,尚未来得及邮寄书稿,忽然有个机会上北师大学习。意外之余,忙第一时间告诉了朱将军。将军也很欣喜,说:这下不更方便了?

    到京后的翌日,我便上他家。因未曾料到北京公交如此缓慢,当我赶到中毛家湾时,已是近12点,早延误了预约的9点三个小时。将军也没介意,只是听我说到出版社已将书稿立项,需请他快些审读时,他笑笑说,刚走了一个浙江人,他写了本反映粟裕三年游击战时期的书,也立项了。本来你在前面,可比他还后到。现在只好先读他的,你的书稿,我10月份争取看完。

    接着,他给我让茶让水,又硬叫我吃了片西瓜。闲聊中,自然说到了他主持写的《粟裕传》。他似乎有些苦衷,说书稿原为100万字,审稿单位说字数多了,删掉了好些内容;牵涉到高层可以转移粟裕战功,或蒙冤平反过程复杂的地方,均被要求弱化,原因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此前后历时一年,共删20万字。

    我问:他们不是战史专家吗?对真实情况应该了解啊,怎么能不追求信史呢。

    将军说:都是一班年轻人,其实不大懂军史。不过按上级要求,追求稳妥,不出乱子而已。

    我问:那家审稿单位不是有很多专家对粟总评价极高吗?难道不能宽松些?

    将军指指头上,说:保乌纱要紧啊。

    我的书稿立项后,因写的是军队人物,十有八九也将送到这个地方,因此十分绝望。将军安慰我:你合作的出版社不是军内的,或许可以送到党史研究室审稿。那里专家多,也宽松些,许多反映客观事实的书籍都能出版。比如《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一书,里面说“彭德怀挨过整,但也以同样的方式整过别人。”直接点了彭德怀的名,若在《粟裕传》审稿的地方,这句话就得改。

    我笑道:“可以不理他们吗?”将军也笑了,说:他们不盖章呵。这是朱将军跟我交往中最直的一次谈话,以后便十分谨慎,很少能听到书本以外的事情了。

    临告别前,将军说要送我两本书:他主持撰写的《粟裕传》、《粟裕年谱》。想着这些书价格不菲,我又无尺寸之功,忙推辞说:我都买了。这话令自己后悔了一年,友人也为我惋惜,说:“他是书的作者,送书给你,再签个名,收藏意义不凡呵!”说得我直想吐血。好在前些日子,我“食言而肥”,找了个机会,直接向将军提出了要求,他依旧爽快地赠书给我,并签名留念。同行的四人,只有我跟另一友人有此待遇,着实感谢。

    我的书稿,朱将军似乎理解我的心情,最后9月份就看完了,还在书稿旁边写出不少批注,都是挤出时间看的。总的评价是不错,也提了好些意见。望着他一头白发,又知道他76岁高龄了,我除了说谢谢,再找不出别的方式表示感激与敬意。

    期间,我们又多次见面,他总问寒问暖,一如自己的子侄辈。曾请将军单独合影,他手抚摸我肩头,展颜微笑,十分慈爱。一位山东作者请他合影时,他也特意拉上我,又留下一个珍贵的镜头(如图)。

    可惜时日飞逝,我很快就要离京,聆听将军教诲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我深知,因受粟总熏陶,粟总有多高尚,将军就有多高尚;他又是《粟裕传》的作者,粟总有多久远,他就有多久远。我将在南国的某处,永远为他祝福,并将永远以他和粟总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