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化与文化的看(文艺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47

看文化与文化的看(文艺点评)

包明德《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14日   24 版)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文化中进步和优秀的部分,其核心是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往往就是通过文化的代表人物彰显出来的。梅岱的《看文化和文化的看》(《人民文学》2009年3月号),以人文目光阐释了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同时也预为因应,以深度的前瞻性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在多元芜杂的“全球化”时代,如何确立我们文化主体、文化选择和文化建设的坐标,如何有机调适和科学解决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精辟透朗的看法,跃动着积极主动的文化姿态和发展创新的鲜活绿意,体现着辩证方法论的深邃逻辑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总体精神。

  一滴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一片枫可展现金秋的景观。放大《看文化和文化的看》这个水滴,读者会感触到文化的四个层面:物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这些文化层在作者的眼里和笔下不是平铺的,而是以交错的书写格式将他们叙述出来。十八个小标题下的文字,生动地记录、追述与摹写了中东的地域文化特征,宛若一个小型文化集散地。迪拜、伊斯法罕、伊朗、巴林、埃及、卢克索、以色列、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无论是一国一城,抑或是一棵树一座桥;无论是几千年的文明,还是一个小国的当代风貌,都以各自的文化精粹和作者自身的文化结构发生着激烈地碰撞,其结果是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激发起悠远的想象。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巴洛克艺术中最活跃的元素——比较。“看文化”行为的本身就存在对观看者知识结构的考验,只有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作到“文化的看”。文章写道:“比较确实是个好方法,比较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本已是尘封凝固的历史,一对比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本来两个遥远且不搭界的文明,通过具象的对比都成了近距离的沟通。”作者带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眼光和对各种异国文化的感知,使多样文化在文章中纵横交错。他说:“比较应该是平等的交流,是包容的互鉴,是吸取的交融,是友善的沟通”。这种对人类和世界文化宽厚态度是“看文化”后,对文化最有力、最深入地解读。这标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胸怀与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人民善良、美好、通达和对未来世界的期待。

  “文化的看”这个有创意的概念中隐含着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充满文化精神和文化想象的看,是巨细相悬的看,是融会贯通的看,是有鉴赏的看,有独立品格的看。要在大结构、大背景和大格局下去看。这样的看,对于所看的对象才能借助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底蕴将其展现出来,并经过精细地提炼,进而作出文化上的判断。所以,“文化”这个代表着庞大系统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中浓缩成知天下秋的一片红枫,映出中外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映出古今文化的辩证关系,映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脉动。

  各国各民族要在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但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还要警惕防范西方霸权主义。文章说:“已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文化的比较研究势在必行,建立一门学问也大有必要和可能。问题是不能强行把一方作为坐标、作为中心、作为正统,把另一方作为从属或者陪衬”。“中国人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话既是警策,也满怀期待。中国文化建设的路漫长而有险阻,必须提振我们文化自信自强的勇气和决心,而且科学地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问题。树有根,水有源。“全球化”无论怎样推进和演化,都不意味着文化民族性的淡化或消解。任何外国的文化资源都不是现成的资源,都需要通过民族性的知识介质与文化依托,激活转化成对我有用的东西。广开视域,积极学习是为了丰富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他人,促进共同进步。立足自己根脉、自己经验和自己话语,才谈得上创新和超越。

  文章有段颇具深意的话语:“人类在前行的漫长历程中有过停滞,走过弯路,也丢失过很多”。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丰富的想象和解读空间。通观世界文明史,人们可以感到由于缺乏对话沟通,互补互促,某些文明发展的过程丢失了,某些古老文明丢失了。还有一个明显的缺失,就是西方在建构文化观念时,几乎没有中国元素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元素。对此,某些有世界影响的学者专家也逐渐有所省悟。罗素就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这是一种缺憾,也是由衷期待。文化是国之所维,民之所系。如何搞好中国文化建设,并怀着博大胸怀和世界眼光,秉持谦慎客观的姿态,回应各种声音,弥补人类文化的缺失,把中国最好最美最有价值的东西推向世界,献给各国各族的人们,的确是中国文化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我们需要以诗意看文化。作者用诗样的笔触表明一个强烈理念是,文明是一种运动,不是静态的符号,是航行而不是停泊。对文明的研究探讨,应该更注重文明进程和当代建设。那些被掩埋、被定格、被风干的文明,不应该被停滞,而应该实现科学的转换,把古老文明中最具活力、最有价值的东西激活和张扬开来,以利于更好地建设当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