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包容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55:25
深圳:包容的力量
转为日志|编辑 |删除
非台    保存于2010年09月06日 15:13


读者来信/往期专题


作为最为成功的一个特区,深圳的成功秘诀往往为人所探寻。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词汇就是包容。在这里汇集着五湖四海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在深圳打拼、奋斗,并最终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
在中国内地,在外来人口的规模上,实在是找不到哪座城市能够和深圳媲美,而在深圳的血液里,也始终流淌着开放包容的血液,迎接着每一个寻梦人的到来。这就是深圳这座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的胸襟和魅力。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而立之年的深圳时,去解读它包容的力量是绕不开的一环。
深圳人:五湖四海来相会
一组关于深圳人口的数据

深圳的前身是宝安县,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1979年年末的时候,深圳只有31.41万人口,其中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亲属大概有十万人左右,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深圳年末常住人口为876.83万人,其中,有深圳户籍的为228.07万人,没有深圳户籍的648.76万人。而在媒体报道中,通用的深圳人口数据是1400万人。
这里吸引了近千万的农民工
农民工是深圳人口构成的主体,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假若没有农民工,那么深圳毫无生气可言。曾经有一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外来妹》,就描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意气风发的农村青年来到深圳寻梦的故事。89年的百万劳工下深圳,也标志着深圳成为一座移民城市。
1987年,深圳市就开始允许非户籍人员参加社保。2007年,深圳实行《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超过50万少年儿童参保受惠,其中包括约14万农民工子女。2008年,《深圳市非从业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补充规定》实施,没有工作的深圳户籍居民也可参加医保。越来越多的民办小学和中学,也让农民工的孩子们读得起书。另外,现在深圳市政府也是实行一项优秀农民工入深计划,开展以来,已经有上万农民工落户深圳。
诚然,在让农民工真正成为深圳人的路上,深圳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但是它已经走在了其它许多城市的前面。
 
这里吸引了许多寻梦的创业者
深圳也是创业者的乐园。由于各种政策的敢为天下先,曾经,在深圳创业要比在内地容易太多。比如,媒体人闾丘露薇写文道,“前些天香港的同行打电话给我,希望能够介绍几个个案给她,她要做一些关于深圳特区三十年的采访。问她需要怎样的例子?她说,当然最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深圳打拼,现在事业有成,生活富足的。看看那些当年在深圳闯荡的时候认识的朋友,个个都是适合的采访对象,现身说法,讲述他们自己和这个城市的共同发展的印记。”
这里吸引了很多高端人才
过去深圳的发展集中在产业上,如今深圳越来越多元化,所以在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上也越来越卖力。
1992年,深圳市政府组团首次赴海外招聘人才,开全国先河。2001年以来,深圳进一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先后五次分别赴北美、欧洲和香港举行海外揽才活动。目前,深圳引进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近万人,约占广东省留学归国人员的六成。当然,许多的高端人才也都觉得深圳的创业土壤很好,非常适合他们。
这里也吸引了许多前来安家的老外
1991年,《深圳特区报》以“蛇口,新兴的国际小社区”为题,详细报道了蛇口经过12年的改革开放,初步建成一个富有国际色彩的海滨小城镇。当时的蛇口,已经拥有了12个国家的300多名“老外”及其家属把蛇口的小区和别墅作为自己在中国的家。如今,6000多外籍人士长住于此。整个深圳有数十万的外籍人士在此工作、居住。
政策为深圳的包容夯实基础
开放的市场环境自然产生包容的氛围
有人说,深圳的特区之特就在于敢为天下先。的确,在深圳有太多敢为天下先的政策。从大的层面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争取给特区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在特区投资的外资企业可以享受到其他地区无法享受到的各种减免税。特区高科技设备无须缴纳增值税等等。第二是国家允许并鼓励特区自身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内地不允许做的事特区可以做。这些政策一起奠定了深圳的市场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深圳是中国内地市场化最高的地方。开放的市场自然就能够产生一种自由、包容的空气来。
许多微观层面上的政策也尽显包容气度
深圳在全国范围率先打破大锅饭,1982年全面试点工资改革,改善劳动分配,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从此,这种“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模式逐渐传遍全国。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超额奖”“绩效工资”等名词,都源于30年前的“4分钱奖金”。在深圳蛇口顺岸式码头建设初期,奖金平均分配,工人常偷懒,中午躲在车里睡觉。后来改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多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大家干劲大涨,效率倍增。这些政策,自然吸引了许多人来到深圳。
而08年开始,深圳实施居住证制度,持有深圳“居住证”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更加地模糊了本地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界限。
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首次提出“城市管理服务人口规模”的概念,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员也纳入到服务范围内。按照《规划》,对深圳确实做出贡献的半年以上暂住人口也将在未来与户籍人口一样享受市民待遇,在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服务。
包容的政策产生包容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又进一步吸引人
语言、饮食、生活方式……包容无处不在
普通话是深圳的主流交际语言。在内地的城市,一般讲两种语言,当地方言和普通话,其余的语言一概不用,否则会遭人白眼。但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餐厅酒吧,人们毫无顾忌地大声说自己的家乡话,没有人会奇怪。带有方言味道的普通话更是成了深圳的流行语言。
新潮服装、时髦发型、西式婚礼、境外旅游,在深圳都大行其道;桑拿浴、保龄球、高尔夫、夜总会、BAR、PUB,这些现在已为人们所熟悉的舶来品,也都是在这个城市最早登陆,并很快风行一时的。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带到深圳,又重新和深圳的文化融合到一起。而人们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饮食或者方言在深圳是否能够融合。
市场化所培育的自由氛围让人着迷
前文已经提到,深圳是中国内地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这自然也能培育出一种自由的氛围。在深圳这座城市没人在意你的过去,也没人去嘲笑你的失败,看重的是个人的潜力、能力。所以能人总是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深圳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可以吸收到来自各地的文化和信息,所以各方面的尺度也会比较宽松。
结语:
当一个城市有了包容的胸襟,自然而然就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