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王的育儿经》第四章 小儿传染病的护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0:04

《小儿王的育儿经》第四章 小儿传染病的护养

发布: 2009-10-14 21:23 | 作者:王应麟 |来源:本站整理 |查看: 423次

 

小儿传染病的基本情况
  小儿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细菌、病毒或病原虫)引发的疾病。虽然某些疾病成人也可患上,但人数很少,并且症状很重,易出现并发症,与孩子患病有所不同。小儿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两大类。其中主要包括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幼儿急疹、天花、白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破伤风、猩红热等。
  传染途径
  小儿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主要分为呼吸道传染和消化道传染两种。
  呼吸道传染病是患儿在说话、呼吸、打喷嚏、咳嗽时将病原体播散在空气中,被健康孩子通过口、鼻吸入体内而感染发病。如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就是典型的病例。
  消化道传染病是健康的孩子误服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用手摸了被污染的玩具后,又吮手指或不洗手就吃东西,造成病原体由口进入体内。如痢疾、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肝炎等就是典型的病例。
  另外,小儿传染病还有一种传染途径,即通过伤口感染,如破伤风。
  预防和护理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预防接种的方法,但并不是对所有传染病都能奏效。有的病即使能够预防接种,也不能百分之百达到预防的目的。因此还要加强对孩子的护理,这也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一,要讲卫生,切断传染源。许多传染病是由口、鼻而入,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的。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每个孩子都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不吮手指,饭前、便后洗手等,这些都是切断传染源的重要手段。
  第二,发现孩子得了传染病要迅速隔离,切断传染途径。接触过病原的孩子也要另外隔离、检疫,必要时可给予一些预防的药物口服,如中药“板蓝根冲剂”。另外,可以给已经有传染病发生的幼儿园的孩子,开一些预防的中药煎剂吃,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第三,有条件的话,在接触了传染病病原,但未出现症状时,可以通过人血球蛋白肌肉注射,来提高肌体抵抗力。
  第四,由于传染病一般有1~2周的潜伏期,因此,在传染病流行的时期,若怀疑孩子与病原有接触时,就要求父母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症状,如发热、吃饭不好、不爱玩等,就应尽早隔离,及早就医。
  小儿传染病的潜伏期
  小儿传染病的潜伏期的长短要看是哪种传染病而定。根据潜伏期,通过了解患有某种传染病的孩子得了几天病,就可以计算出患病的孩子有没有传染性,由此可以得出自己的孩子被传染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
  麻疹6~18天,平均10~12天
  风疹(中医叫风痧)10~21天
  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8~14天,平均10天
  水痘11~24天,一般13~17天
  腮腺炎14~24天,平均18天
  白喉1~6天
  猩红热24天,最短1~7天
总的来说,小儿传染病的潜伏期基本限定在3周以内。潜伏期内的孩子,当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时,特别容易将病原体传染给其他孩子。冬春季节是孩子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在此期间应加强对孩子的护理,适时更衣,饥饱适度,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孩子传染病的发生。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传染病的先兆症状时,应迅速诊治,及时隔离。
  小儿传染病的隔离时间
  小儿传染病的隔离时间平均为1~2周,但具体到某种传染病,隔离的时间则长短不一。
  麻疹病人的隔离时间一般为出疹子后1周。如果并发肺炎,则应将隔离时间延长到出疹子后的10天。
  风疹病人在皮疹出现后的第5天,其传染性即消失,这时就可以不用隔离了。但妊娠妇女应与风疹病人严格隔离,因妊娠3个月内患风疹最容易导致胎儿畸形。如果已经因患风疹生过畸形孩子,下一胎就应相隔3年以上,以免再次出现畸形。
  幼儿急疹一般在孩子半岁左右时发生,没有和其他孩子接触的,一般可不隔离。如果在托儿所中发现了患幼儿急疹的孩子,应对与之接触的孩子严密观察10天左右。这时如果有孩子出现高热,应马上隔离。
  水痘患儿一般应隔离到皮疹结痂变干,痂落为止。在托儿所、幼儿园以及病房内应加强隔离。
  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孩子应隔离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大约需2周左右的时间。
  患猩红热的孩子在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方能解除隔离。隔离时间一般为疹退后2周。
  得了传染病的孩子要隔离,主要是为了不让传染病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孩子,即不让传染病再继续流行开,同时也可以让患病的孩子得到更好的休息。
  在医院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孩子在医院看病时可能被传染上其他的病,这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想到的,即使知道也不太了解是怎么被传染的。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第一,教育孩子到医院后不要乱摸乱动。医院的桌椅、地面经过各种病人的摸踩,必然会存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如果孩子到医院乱摸、乱动,可能就会被传染上这些病菌而引起相应的疾病。
  第二,在医院内不要吃东西。有很多父母怕小孩就诊时哭闹,就给小孩买一些饮料与食品。这样一来,在孩子吃东西时,脏手把病原体一起吃进口中,增加了孩子被传染的可能性。
第三,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的时间要尽可能短些。因为医院里的空气不干净,特别是流行病多发季节更是如此。孩子机体抵抗力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一般在孩子看完病后,应由父母中的一位带孩子迅速离开医院,另一位则留在医院继续给孩子划价、取药,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在医院停留的时间。
  第四,带孩子先到儿科分诊台(儿科服务台、初检台)。在儿科分诊台进行初步检查、判断,以便让传染病人能够迅速到隔离室治疗,也起到了隔离、避免传染的作用。
第五,尽量少带孩子到医院。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发烧,一天要跑几家医院,或一天跑数次医院。这样做是非常不妥的。因为孩子发烧一般会有一个过程,不会一天内就好;有的孩子到了晚上,发烧还会重一些。这时父母要坚持护理好,不要带孩子反复跑到医院去。此时孩子身体的抵抗力最低,很容易被传染上其他疾病。
  最后,带孩子看完病回家后要洗手。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大人孩子都要洗手。这也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孩子的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有利于孩子健康
孩子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机体的抵抗力较差,和外界的接触很少,对于各种病症、细菌缺乏抵抗的抗体,因此特别容易感染疾病。同时,孩子容易感染的传染病也比较多,常见的有腮腺炎、水痘、麻疹、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对于孩子的健康影响特别大,有的会危及生命,有的会造成后遗症终身残疾。
  而预防接种可以有效控制孩子传染病的发生。接种疫苗可以大大减低传染病的发病率,甚至使发病率为零。比如,现在就已经很少见孩子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这是因为接种疫苗会促进机体产生对相应传染病的抗体。当身体有了这种抗体以后,再有这种传染病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体内的抗体就会有效地杀死这种病原体,使人不得病。因此,预防接种是制止某种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接种疫苗。
  通过接种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传染病,而且有的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只能在人体内保持一段时间,所以有的疫苗就要反复接种2~3次,如白百破疫苗就是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接种几次。父母只要按照地段保健站的通知,或按照孩子出生后领到的预防接种的登记册上的安排,认真去执行接种疫苗的要求,就可以保证孩子不生或少生传染病了。
  接种疫苗后孩子常见的反应
  接种疫苗后,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有一部分孩子会局部出现轻微的红肿、疼痛。比如在接种卡介苗、牛痘疫苗的部位出现红肿、脓疱,继而结痂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接种反应。还有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出现轻微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不过两天就消失了,对此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这时应该让孩子好好休息,多喝水,随时注意局部的情况以及全身状况。
  如果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比如高烧、头痛、呕吐等,就不要认为是正常反应而耽误病情,而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一般地说,反应的轻重、有无与孩子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过敏体质的孩子就较容易发生反应,并且反应均较大。有轻微感冒的孩子也易发生反应,并且会因此而加重病情。饥饿的孩子,身体状态正处于低潮期,也易出现反应。因此,在预防接种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有无感冒,让其适量饮食,做好准备工作,以减小反应出现的几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不适合预防接种,因为接种的疫苗并不完全是死疫苗,有些是减毒活疫苗,只是毒性很低。这样的疫苗接种在有病的孩子身上,就有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生病的孩子预防接种后,即使不发病,反应一般也比较大,甚至可以加重原发病,因此正在生病的孩子不宜接种疫苗。所以,在进行接种前要和保健医生先说明孩子当时的身体情况,那样比较保险。
  不宜接种疫苗的情况
  发热,如正在感冒、患扁桃体炎。
  过敏,如患过敏性哮喘、荨麻疹。
  有皮肤病,如患脓疱疹、疖肿、溃疡、湿疹。
  有慢性病,如有肾炎、肝炎、心脏病、结核病。
  有以上疾病的孩子可以等病好了以后再补种。

麻疹
  麻疹是孩子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全身发红疹及早期出现麻疹黏膜斑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好发于孩子,尤以6个月以上,5岁以下的孩子为多见。
  麻疹传染性很强,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麻疹疫苗后,今天其周期性的流行性特征已经不再存在了。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口鼻眼部黏膜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麻疹病毒,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染给健康人。该病潜伏期平均为10~12天。
  饮食调理
  孩子得了麻疹并不可怕,若不出现并发症,一般均能顺利痊愈。在孩子患病过程中,父母要精心调护,给孩子以富有营养、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宜少食多餐,忌油腻和辛辣助火生热的食物。
  中医根据病程将麻疹分为初热期、出疹期和疹没期,并主张对麻疹进行分期治疗。
  一、初热期
  又称前驱期。从发热到皮疹出现前,约2~4天,患病的孩子可见有发热渐高,咳嗽流涕,目赤怕光,泪水汪汪,精神倦怠,食欲减退,或伴有呕吐、腹泻、咽痛等。起病2~3天时,多数患病的孩子可在口腔颊部内侧出现灰白色的麻疹黏膜斑。这一时期可选用以下食疗方法:
  1、鲜香菜30克,浮萍30克。洗净切碎,加水150毫升,煎约10分钟,过滤取汁,一次服30~60毫升,一日2次。
  2、绿豆30克,蝉蜕5克。加水400~500毫升,煎15~20分钟,过滤取汁,加糖调服,一次60~80毫升,一日2~3次,连服3~5日。
  3、芦根15克,或鲜芦根30~60克。加水煎20分钟,取汁饮用,一日3~4次。
  二、出疹期
也称见形期。从皮疹出现到消退,约3~4天。患病的孩子可见有高热,口渴,咳嗽加重,神倦少动,目红眵(眼屎)多,烦躁不安或嗜睡,伴惊跳、抽风。皮肤出现玫瑰样丘疹,先见于耳后发际及颈部,渐及头面、胸背、四肢,如果手掌足底见疹,则为麻疹透齐(出全了)。这一时期可用下列食疗方法:
  1、胡萝卜100克,香菜100克,荸荠100克。将胡萝卜、荸荠切片,与香菜一起加水1000毫升,煎10~15分钟,过滤取汁,一次服100~150毫升,一日3~4次,代茶饮。
  2、鲜荸荠10个,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将荸荠切片,芦根、茅根切段,加水煎汁,代茶频饮。
  3、鲜香菜10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将香菜洗净切碎,待粳米煮成稀粥后加入香菜,稍煮即成,随时调入红糖温服。适用于疹出不畅,以及出疹期间消化不良,腹部胀满、不思饮食的患儿。
  4、鲜甜菜200克,粳米100克。将甜菜切碎,与粳米一起煮粥,一日2次温服。
  三、疹没期
  又称恢复期。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微如糠样脱落。体温渐至正常,咳嗽大减,饮食日增,口干唇燥。这一时期可以用以下食疗方法:
  1、山药50克,莲子30克,鸭梨1个切片。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分2~3次服完,连服4~5日。
  2、百合30~60克,糖适量。将百合研成细粉,用水调成糊状,加糖食用。
  3、红萝卜、荸荠各250克。洗净切片,水煎后代茶饮用。
  4、鲜芦根、梨、荸荠、鲜藕、鲜麦冬各适量。洗净后,梨去皮核,荸荠去皮,藕去节,切小块捣碎,取汁饮用。
  预防和护理
  1、麻疹流行期间,不让易感孩子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2、凡接触麻疹的易感儿童,应予隔离,不能进入托幼机构,需观察21天。易感儿童应按计划接种疫苗。
  3、患麻疹的孩子要卧床休息,直到麻疹完全消退、咳嗽止后才可下床活动。
  4、卧床时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每天要开窗,但不宜直接吹风,温度以16℃~20℃为宜。
  5、饮食宜半流食,如牛奶、米粥之类,多饮温开水或米汤。
  6、医护人员及父母要接触孩子时,应先洗手并载口罩,以避免将其他病毒和细菌传染给患病的孩子。
  7、注意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或4%硼酸溶液洗眼。

风疹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的孩子,多发生在冬春两季,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得了风疹后,一般病情比较轻,病愈得也快。患一次可获得终身免疫。但是风疹也可以散见于成人,如果妇女妊娠早期患病常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孩子畸形,如兔唇、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妊娠15周之前,孕妇出现风疹症状(如淋巴结肿、发疹、关节痛)时,医生一般建议中止妊娠。可见,风疹应该特别注意预防。
  风疹一般表现为,初起可见发热流涕,咳嗽,打喷嚏。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发热当天或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疹色浅红,细小均匀。疹子细小如沙,中医又称为风痧。皮疹先见于头面部,以躯干部为主,四肢较少见,手足心多不出疹,这点与麻疹不同。疹出后体温渐退,疹退后无脱屑,也无色素沉着。出疹后的两天左右,出现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孩子患风疹时,未患过风疹的母亲会随后受到感染。在经过13~15天之后,母亲全身会出现皮疹。
  治疗
  孩子得了风疹后如果只是发热咳嗽,说明出疹的病情不重,可以在家给服一些清热解毒、疏风的中成药,如“清热解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一次1支(10毫升),一日2~3次。
  饮食调理
  饮食上给孩子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忌食煎炸、油腻食品,适当控制发物,如鱼虾、海鲜等。这时也可以用以下的食疗法:
  1、芦根、竹叶心等份,煎水代茶饮。
  2、板蓝根20克,蝉蜕5克,甘草10克。煎水,加糖,代茶饮。
  3、在疹退后可以给鲜芦根、荸荠、梨、鲜藕各适量,切碎,压汁服用。
  预防和护理
  1、风疹流行时,易感儿、孕妇要避免去公共场所。
  2、患病的孩子隔离至出疹后的5天,以控制传染源。
  3、可服中药“板蓝根冲剂”预防。
  4、要充分休息,最好卧床休息。
  5、防止瘙痒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以发热及出现猩红色皮疹为特点的疾病,中医称之为丹痧或烂喉丹痧,是由乙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猩红热病菌存在于患病孩子的鼻、咽部的分泌物中,通过飞沫散布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则被传染。全年均有发生,但冬春季节更为多见。我国北方发病率历来高于南方,尤以2~8岁的孩子居多,而不满1岁的新生儿几乎没有。
猩红热一般表现为孩子突然出现高热(39℃左右),大一点的孩子会诉说头痛、嗓子痛(特别是喝水时),小一点的孩子会出现恶心、呕吐。由于骤发高烧,可出现抽搐,或在抽搐后再高烧。到医院检查时,可能被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或咽喉炎,并进行治疗。但到了第二天,孩子身上开始出现特有疹子。首先在颈部出现红色点状皮疹,皮疹渐渐蔓延到胸、腹、背、四肢以至全身,尤以皮肤皱褶处最多、最密,如腋窝、肘弯等处。压之可退色,颜面也呈猩红色。因口唇无皮疹,相比之下,口唇呈灰白色,又称口周苍白圈。患病的孩子舌苔消失,鲜红舌体如杨梅,又称杨梅舌。
  经过积极治疗后,2~3天便可退热。经过2~3周,出过疹子的皮肤会像游泳时经过了长时间日晒后那样,剥落下一层纸一样薄的皮肤。这也是猩红热的一大特点。
  治疗
  对于猩红热,西医多采用青霉素注射治疗;而中医以清凉宣透、泻热解毒的药物治疗为主。有条件的应该住院治疗,这样可以治疗得全面彻底。在门诊治疗,有传染给其他孩子的可能。
  饮食调理
  食宜
  患病期间要多饮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
  食忌
  孩子出现口舌炎或扁桃体化脓,就要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胡椒、生葱等,以减少食物的刺激,防止患病的孩子疼痛加重。除此之外,特别要慎用发物,如鱼、虾、螃蟹、牛肉、羊肉、香菜、茴香等,以免引起过敏反应,而使皮疹出得过多,加重病情。
  预防和护理
  与猩红热患儿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应隔离观察7~12天。发现患病孩子的场所及病室要进行消毒隔离。这时,父母的护理尤为重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在家治疗时,不要让其他孩子接近病儿,大人也要戴上口罩。
  2、病室内空气要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要保证患病的孩子充分休息。
  3、因患病的孩子伴有发热、扁桃体化脓,因此饮食要予流食或半流食,以清淡为主,不可给予油腻食物,以防助热化火。
  4、注意皮肤与口腔清洁,用淡盐水含漱,一日2~3次。
  5、要多喝水,孩子的大便通畅,才能加快热毒的排泄。
  除上述护理措施外,还要在孩子患病两周后,查尿常规2~3次(一周1次),以防并发肾炎;做心电图,以防并发心肌炎。

水痘
  水痘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并可形成流行。但是生后3个月的孩子很少患上水痘。10岁以内的孩子易发病,其中1~4岁孩子的发病率居高。
孩子被传染后以出现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和结痂。被传染后的14~17天前后,开始出现38℃左右的发热症状,并持续1~2天,伴有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一般经过数小时到1天即见发疹,最初在腹部或背部出现蚊子咬了似的红色小疹点,开始时仅有1~2个,数小时后就发展到手腕和腿部等处,一部分变成水泡(由小米粒到绿豆大小)。出疹经过24小时后,面部、背部、腹部、四肢等处均出现红疹点和水泡,一部分结痂,看起来是三种疹形并存。
  用手拨开头发仔细观察时,头皮上也能找到水泡。如果在上腭部看到红疹,就大致可确诊为水痘。
  从结痂干燥到脱落,要历时20天,这时结痂内一般已经没有病毒。
  治疗
  因为水痘病情一般较轻,所以若能确定是水痘,也可在家护理,而不用到医院。不过,10岁以上的孩子患了水痘,易发生高热,发疹也多,症状较重,还会留下斑痕。所以应尽可能让孩子在幼儿期出水痘。
  儿童时期患过水痘而具有免疫力的人,成人后再发病时所表现出的症状被叫做带状疱疹。它沿着身体一侧的神经扩散,成为伴有神经痛的疱疹。
  水痘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使用抗生素无效,临床上可以使用中药来抗病毒。症状较轻的可不服药,适当休息调整饮食即可。
  饮食调理
  食宜
  中医认为水痘是因体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病毒而致,所以不用特别加强营养,宜清淡饮食,可吃些稀粥、米汤、牛奶、面条和面包,还可加些豆制品、瘦猪肉等。
在出水痘期间,患病的孩子因发热可出现大便干燥,此时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要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如饮用西瓜汁、鲜梨汁、鲜橘汁和番茄汁。多吃些带叶子的蔬菜,如白菜、芹菜、菠菜、豆芽菜。带叶子的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可助于清除体内积热而通大便;也可吃清热利湿的冬瓜、黄瓜等。
  食忌
  1.生冷、油腻食物。
  2.发物。如鱼、虾、螃蟹、牛肉、羊肉、香菜、茴香、菌类等内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这些异体蛋白容易产生过敏原,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病情加重。
  3.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姜和蒜,都会引起上火现象,不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另外,针对水痘也可以采用一些食疗法。水痘不同时期的症状不同,所采用的食疗方法也不同:
  一、水痘初期
  1. 红小豆适量煮汤代茶饮,或适量加水,慢火煮粥食用。
  2. 冬瓜皮30克或冬瓜子15~30克。水煎汁,加冰糖饮用。
  3. 大米60克,荷叶1张。先将大米煮粥,待粥煮好时,把洗净的荷叶覆盖在粥上,即可食用。
  二、水痘出得多时
  淡竹叶30~50克,生石膏45~60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先将竹叶洗净,与石膏加水同煮30分钟,去渣,放入大米煮成稀粥,加糖适量调味服食,每日分2~3次服,连服3~5日。
  三、发热已退开始结痂时
  1. 百合10克,杏仁6克,红小豆60克。煮粥食用,连服数日。
  2. 甜水梨1个。将梨切成薄片,放在冰镇凉开水内,浸数日,频频饮用。
  预防与护理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发现患病的孩子应立即隔离,直至疱疹全部结痂脱落。
  水痘流行期间,未患过水痘的孩子应少去公共场所。接触患水痘的孩子后;应在家隔离观察3周。
  患了水痘的孩子,在家里应该完全避免与带有化脓菌的人接触。经常剪指甲,把手洗净,每日换洗衬衣和衬裤。
  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皮疹内容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利用曝晒、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
  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不要搔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可用浓度为2%的龙胆紫液外涂。
  患病的孩子禁用激素,正在应用激素的患病的孩子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减量。

痄腮
  痄腮,现代医学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多见。
  该病通过飞沫及唾液传染,临床以腮腺化脓及疼痛为主要特征。早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一般3~5天热就会退,其他症状也会消失,仅以腮腺肿痛为主。孩子出现并发症的很少,而成人患此病容易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及脑炎。
该病以5岁以上的孩子为多见,3岁以下的孩子较少得这种病。年龄越大,症状越重。幼儿往往不发烧,多半是在耳下、脸部发肿后才引起大人注意。也有的孩子说耳朵痛,带到耳鼻喉科检查时,偶然发现是腮腺肿大。腮腺最初是一侧先肿胀,1~5天后另一侧出现肿胀,也可只有一侧出现肿胀。
  小学高年级学生患此病时,有时会出现40℃左右的高烧。
  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为14~24天,平均为18天,整个病程约1~2周。一般愈后良好。
  患腮腺炎后一般可以终生免疫。
  治疗
  初期有发热的可以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一次1支,一日3次;腮肿时加用“五福化毒丸”,一次1丸,一日2次,或者用茶水把“如意金黄散”、“紫金锭”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饮食调理
  食宜
  1、吃些软质、富于营养、容易咀嚼的易消化食物,如软面汤,肉松稀饭,目的在于减轻患病孩子的疼痛,并维持病人的营养需要。尽量避免富含脂肪成分的食物,以免增加胰脏的负担。
  2、吃一些食用海带或用紫菜与萝卜煎汤喝,可以起到消痰、散结、软坚的作用,有利于腮腺炎的消散。
  食忌
  1、刺激性食物。如蒜、辣椒、胡椒和生葱等,因为食物的刺激会使患病的孩子疼痛加重,同时也会刺激腺体分泌增多。
  2、酸味食物。包括酸杏、桃、西红柿和山楂等酸味的水果,因为酸味食物会引起腺体的分泌增加,导致腮肿和疼痛的加剧,还会造成腮腺口等合并症。
  3、海鲜。如鱼、虾、蟹等含有异性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预防和护理
  痄腮流行时,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以避免被传染。患病的孩子一经发现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腺完全消退。与患儿有接触史的孩子应仔细观察,并用板蓝根15~20克煎水服;或用“板蓝根冲剂”,一次1包,一日3次,连服3~5天。
  患病的孩子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病儿居室要空气流通,避免复感外邪。患病期间要注意口腔清洁。

手足口综合征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现代新发现的病毒性发疹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夏秋两季。多见于3岁左右的小孩,很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该病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手掌、足跖部位发生特殊的圆形疱疹与水痘相似,有时会误诊。
孩子得了这种病,有发热、流涕、咽红、口痛、厌食等风热现象。约1~2天,热降,开始出疹,可在手掌、足跖和孩子口腔黏膜及唇舌上见到红色斑丘疹,大部分孩子的臀部也会见到疹子,偶见于手臂和躯干。斑丘疹呈现圆形,绿豆粒大小;后期转为疱疹,疱内有透明液体。疱疹破后形成溃疡,产生疼痛,口水增多,并影响进食。2~3天后,溃疡被吸收,不会留痂及斑痕。皮疹少则十几个,多则数十个。病程为10天左右,一般病情较轻,很少有并发症及生命危险。
  治疗
  对于有发热、流涕、咳嗽的病儿可按病毒感冒对症治疗,如服用“小儿清热冲剂”、“小儿清咽冲剂”。也可服用清热、解毒、化湿的中药治疗,如用“五福化毒片”。
  饮食调理
  食宜
  宜食既营养,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如稀饭、米汤、牛奶和面片等。可以选用百合、杏仁、赤小豆煮粥给患病的孩子吃。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如西瓜汁、鲜梨汁、鲜橘汁及各种蔬菜汁等。
  食忌
  忌食发物,如牛肉、羊肉、鱼、虾、海米、蛤蜊、螃蟹及韭菜、茴香、香菜等。为了保护口腔黏膜,还要忌食辛辣、香窜、厚味食品,如辣椒、胡椒、姜、蒜、油腻食物。
  预防和护理
  1、在疱疹期宜静养,不带患病的孩子外出,以减少再感染机会。
  2、活动要适宜,保证睡眠。
  3、注意卫生,保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避免搔抓疱疹发生局部感染。
  4、讲究饮食卫生,保护脾胃,及早治疗食物在胃肠中的积滞。
  5、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避免与患病的孩子接触。
  6、对本病有接触史的孩子可服“板蓝根冲剂”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