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血脂几大准则【推荐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4:06
 调节血脂几大准则 

每个人都应重视预防血脂异常,一旦患病,应该科学评估、合理选用调脂药物。

  合理选药

  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最常用的有两大类,即他汀类和贝特类。他汀类主要用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者;而贝特类主要用于甘油三酯(TG)增高者。

  成千上万例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调脂药物可以减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危险人群的死亡率,减少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动脉硬化病的发生和恶化,减少患者再住院、需要放支架或做搭桥手术的可能性。所以,现在世界各国的临床医疗指南,均将他汀类调脂药列入冠心病及其他高危病人(如糖尿病、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基本疗法中。

  调脂标准

  若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超过100 毫克/分升(2.6 毫摩尔/升),均应加用他汀类药物,使其达到理想水平。

  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或搭桥术后的急性期高危病人,应该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至更低,最好达到60~70 毫克/分升左右,或者将其用药前的水平下降30%~40%以上。

  对于仅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超过45岁的男性、55岁以上或闭经后女性等),或具有中、低危险性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病人,应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20毫克/分升。

  无上述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健康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低于140 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应高于40毫克/分升(男)~50 毫克/分升(女);甘油三酯的血清水平应低于150 毫克/分升(1.7 毫摩尔/升)。

  用药须知上述调脂标准可见,对于血脂异常的病人,应对号入座、合理用药,尽快使血脂达到理想水平。

  1. 辨型选品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者选他汀类,甘油三酯增高者用贝特类。

  2. 若为两项均增高者,针对主要异常的指标选药,同时兼顾全面,须知他汀类也兼降甘油三酯;贝特类也兼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 对冠心病及其他高危病人,即使前述的两项血脂指标均升高,也要首选他汀类,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尽快达标,同时发挥他汀类药物稳定病变、延缓病情发展等调脂以外的作用。

  4. 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以及即将上市的罗(苏)伐他汀。这些他汀类调脂药物,既有上述相同的共同益处,又各有特点,应据病情、配合医生合理选用。

  5.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好合适的剂量。

  6. 在开始调药期间,每隔6~8周复查血脂、血清酶及肝肾功能;当血脂平稳后,每隔3~6月复查一次。

  7. 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不良反应,包括肝酶(GPT)及肌酶(CK)升高,肌痛及横纹肌溶解症等,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8. 用药同时,一定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即少吃、多动、减肥。

  提醒:合理用药,选择有效可靠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少担风险多获效益;选好适宜剂量的合适调脂药物后,长期维持,终生获益;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才能延年益寿,享受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诊断为高脂血症。将总胆固醇在5.2~5.7毫摩尔/升者称为边缘性升高。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

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升。

高血脂症与脂肪肝的关系

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时称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为水溶性复合物而转运全身,故高脂血症常表现为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环境因素(如饮食、营养和药物等)通过未知的机制而引起,原因不明,大多属家族性;继发性者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脂肪肝、肝肿瘤、肝糖原贮积症和肝内外胆管梗阻)、肾病综合征、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粘液性水肿、肥胖症、痛风以及酒精中毒等多种疾病。

  高脂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若血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220毫克%)和(或)甘油三酯超过1.76毫摩尔/升(160毫克%)诊断一般即可确立。结合血清外观、脂蛋白电泳结果以及超速离心分析等以进一步分型。注意,由于检测方法不一,各医院的诊断标准略有差异。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可有头晕、乏力、心慌、胸闷、肢体麻木等,有的在眼睑、肌腱处出现黄色瘤。长期血脂过高,可进一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一系列病变。脂肪肝是由于肝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发生的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常出现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脂肪肝病人各型高脂血症均可见,关系最密切的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伴随于肥胖和糖尿病。无肥胖和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对脂肪肝形成的影响不如高甘油三酯血症明显。高脂、甜食及酒精可同时诱发高脂血症和脂肪肝。临床上,女性、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并存者更易诱发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脂肪肝发病的早期表现

食欲不振、乏力

  此为肝病患者常常伴有的症状,患者若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厌油、腹胀、肝区隐痛等,排除了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应怀疑患有脂肪肝的可能。

  恶心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症状。呕吐是指将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入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肝胆胃系统疾病常伴有恶心、欲呕或呕吐的症状,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乙型、甲型等)、肝硬化、急慢性胃炎等。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损害,可伴恶心欲呕、厌油、上腹胀等肝系症状。

  肝脏肿大

  脂肪肝是常见的表现为肝脏肿大。若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脂肪囊肿破裂或发炎,则可见肝区痛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

  脂肪肝患者的肝肿大:约90%患者的肝脏可扪及,30%轻度肝肿大,如肝脏贮脂占肝重的40%以上时,可有明显肝大,但为无痛性。肝脏虽肿大,而其形态依然保持正常。若检查肝脏时其质地正常,或稍觉柔软。并且表面平滑且无触痛,便应考虑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为脂肪肝其质地较柔软,所以虽然肿大而在腹壁下触诊往往难以触知。如有营养过多所致的肥胖症、慢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慢性结核病、各种严重贫血等疾患存在时,则可帮助判断是否已患有脂肪肝。肝肿大还多见于各型病毒肝炎、肝脏肿瘤、阿米巴脓肿、肝硬化、肝结核等,故明确诊断时还应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等)来确诊。

  蜘蛛痣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

  蜘蛛痣出现的部位多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其痣的大小不等,直径可以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时用指尖或(针)火柴棒压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动脉干部),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退色,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

  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肝脏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时。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如压后退色,称为肝掌,发生机理与蜘蛛痣同。据报道,270例肝活检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8%有蜘蛛痣,脂肪肝好转后蜘蛛痣消失,3例由脂肪肝转成肝硬变,蜘蛛痣增多。

  内分泌失调

  肝脏为许多内分泌激素代谢灭活场所,脂肪肝时,病人除出现蜘蛛痣外,还可以有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女性月过多、闭经,病人体重减轻或增加等表现。

  病人体重改变机理认为是皮质醇类在肝脏灭活减少,导致血中皮质醇量增多,患者基础代谢改变,而见体重的变化。肝功能减退,糖、蛋白质、脂肪三大代谢会出现障碍,亦会导致患者体重减轻或出现肥胖。

  维生素缺乏症

  脂肪肝时由于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病人易出现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肝瘀斑、角化过度等。

  维生素缺乏常认为是由于脂肪肝病人的维生素摄入量不足,但亦有人认为肝脏受损严重时,肝组织中的维生素含量亦减少,因此脂肪堆积合并饮食中维生素缺乏是导致出现维生素缺乏症状的两个主要原因。

  黄 疸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渗入组织,尤其是巩膜、粘膜和皮肤染成黄色所致。

  黄疸在临床上按发生机理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与阻塞性三型。脂肪肝时黄疸类型常为肝细胞性,该型黄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临床资料显示,脂肪肝病人仅少数会出现轻度黄疸。在肝内脂肪被清除后黄疸即消退。大多情况下,实验室检查提示有胆汁流出受阻,直接胆红素增高,血磷脂增高和高胆固醇血症。脂肪移除后的胆囊造影正常,提示肝内异常与胆道阻塞有关。另有极少数黄疸病例为间接胆红素增高,红细胞的存活期缩短,伴有大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