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山村巨变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0:49

引领山村巨变的力量

——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海龙村的党建报告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3日   03 版)

    海龙村,曾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贫困村落:2001年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80%的群众散居在土房里。村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集访不断,罪案频发。

    可是8年后,这个破败无序的穷村却焕然一新:村集体年收入412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9643元,是重庆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倍多,不少人家拥有了舒适的楼房。更让人称道的是,2002年以后,村子再没有发生一例治安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次上访集访事件。

    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为什么在短短8年时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是谁点燃了穷了几辈人的海龙村战胜贫困的希望之火?是什么力量引领、推动着海龙村由穷到富、由乱到治?

    “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家庭。”在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中,一位好书记带出了一个以民为重的好班子,硬是把一盘散沙的海龙村村民拢在了一起

    2001年底,经过公推直选,36岁的鄢静,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

    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白手起家,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拿出上万元带头集资,凑够了38万元材料费。自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拉起了一支百八十人的筑路队伍。

    修路也有一些群众不买账,樊开容反对得最厉害。由于公路要穿过她家的荷塘,她死活不同意给公路让道。村干部费了很多口舌,都被她骂了回来,声称就是推土机从她身上轧过去也不让步,除非鄢静下跪求她。面对此情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扑通”一声,跪在她的面前。樊开容心头一软,默默地离开了。自此,再也没有村民阻拦过修路,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长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有人说,鄢静给村妇下跪“丢了面子”。但鄢静说:“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

    有一家企业曾用50万元年薪挖鄢静去当总经理,被他一口回绝。他说:“要想发财,我早就成千万富翁了。我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而不是改善一个家庭。”

    改变海龙村面貌,仅靠自己单枪匹马奋斗是不够的,鄢静意识到必须把村党支部一班人带动起来。

    “不要问海龙村给了你什么,多问你为海龙村做了什么”成了海龙村新一届党支部的工作准则。鄢静要求海龙村“两委”成员常问自己三个问题:群众的实际困难自己了解多少,原因何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自己做了多少,效果如何?面对差距和缺陷,自己如何着手,从何努力?

    交心、知心,方能聚民心。穷了这么多年,海龙村积攒了太多难题。如何才能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群众的脉?在实践中,海龙村党组织围绕落实“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反馈”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摸索出了“六事”民情工作法:干群之间畅通渠道“说事”、每个干部落实责任“理事”、“两委”民主决策“议事”、整合各方才智“办事”、处理结果公开反馈“评事”、上级巡查回访“督事”;把百姓关心的事、烦心的事作为工作重点,一一解决。“两委”干部走遍了全村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改变了过去靠发文件、开大会组织动员群众的传统做法,把服务群众落实到户到人。

    郑玲幼年父母双故,一直与外婆相依为命。年近七旬的外婆为了供给她生活费,一直从事家政服务。外婆突然罹患乳腺癌,治病费用昂贵。村党委组织委员陈作红包片走访8社群众,和大家一起“说事”、“理事”的时候,目睹了这出悲剧,立即向党支部作了汇报。村“两委”召开专题“议事”会,决定每月给郑玲家补贴200元生活费。鄢静觉得这笔钱不够用,又自掏腰包,每学期捐助郑玲1200元。

    时刻把群众冷暖记挂在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鄢静和他的同事用以民为重的行动,让海龙村的村民找到了依靠!

    “不把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领着大家过上好日子,谁还跟你?!”海龙村党组织围绕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不断提升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和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两个积极性,成了全村人致富的“主心骨”

    如何让一穷二白的村庄走出困境,是一个棘手难题。

    苦思冥想,还是理不出一个头绪,鄢静于是去搬“他山之石”。2002年,他自费考察了小岗、华西等名村,慢慢地悟出一个道理:实行家庭承包后的农户分散经营,调动了农民个体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同时尊重并发挥好农民希望组织起来共建共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大河无水小河干”,发展集体经济时不我待。

    2003年,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亟须找到新的“落脚点”。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集体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组建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始了做大集体经济的起步。

    但发展之路很不平坦,许多村民不理解。张治友闯进“两委”会议室,对着正在开会的村干部大发雷霆:“村干部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搞集体经济,无非是让公家的票子落入你们的腰包!”

    村“两委”顶住了压力。鄢静说:“机遇是一个小偷,如果你不抓住他,他会让你损失惨重。不管受多大委屈,也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建厂房的资金不够,村干部就一起凑了90多万元。企业观望情绪浓厚,鄢静就动员租住自己房屋当作坊的正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个搬进村集体建的厂房扩大生产,自己每月却损失5000元房租。渐渐地,海龙村入驻企业越来越多,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

    2007年,海龙村抓住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行“二次创业”。村集体动员村民入股200多万元筑巢引凤,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为主,兼有建筑安装、花卉苗木种植的产业布局。第二年,入股1万元的村民就分红1800元。

    现在,海龙村入驻企业已有153家,总产值达12亿元,吸纳劳动力1万多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集体收入达412万元。村民从原来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大到房租、集体分红等多元收入。

    “只有把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基层的战斗堡垒。”海龙村把组织网络植入社会的“神经末梢”,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徐瑞君在海龙村创办靖悦公司前,对在民营企业发展共产党员很抵触。“组织建设不能有盲区。只有把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基层的战斗堡垒。”鄢静决心改变徐瑞君的认识。

    “靖悦公司有400多人,要成立党组织。”“企业照章纳税就够了,搞这么麻烦有什么用?”鄢静不泄气,一次又一次找徐瑞君谈心。他说:“发展党员不仅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也符合企业的利益。企业有了党组织,党员就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会形成一种向上的氛围。”徐瑞君耐不住鄢静的苦口婆心,就让步了。6位“地下党员”随即公开身份成立党支部。如今,村内企业的党员都在胸前佩戴党徽上岗,不少私营企业的会议室都悬挂着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海龙村出现了村级组织与各种经济组织共存,本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互融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依托行政村设置党组织的方式已无法有效整合村域内各种生产要素,难以适应党员发挥作用的要求。

    2007年,海龙村按照市委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部署,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的布局,探索采取“一统三分”的模式。所谓“一统”,就是设置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所谓“三分”,就是党委按功能、按年龄、按行业设置3类下级党组织:一是在村内设改革发展、综合服务、青年创业、夕阳红4个党支部,分别由村“两委”成员、中年、青年和老年组成;二是设置机械、木业2个行业党总支,下设14个支部;三是依托农业产业链,建立海龙村·大河村农业联合党总支,实现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如此一来,满盘皆活。青年创业支部定期举行技能培训,公布村内外用工信息,为企业招纳600多人,48名党员中有10人带头创业,他们还动员5名外出务工的能人返乡创业,扶持9名青年创业成功。夕阳红支部则以自己经营的茶馆为阵地,宣传政策,调解邻里矛盾。

    2002年以前,海龙村连续5年没有发展一名共产党员,党员明显老化,年轻人日益疏远党组织。而此后的8年间,海龙村党员由47人增加到207人。

    “心中有正气,做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要让群众学会自己做主自己的事情”……村务管理阳光操作,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发展成果村民共享;海龙村找到了新时期人民需要和党的发展生动对接并焕发巨大发展力量的所在

    海龙村办公楼下有一个村务公开栏,按照时间顺序,一页一页地张贴着7月份的收支明细表。这是一本出纳账:收入账有49项,最少的一项收入是10元钱,这是商户蔡仁军租用广场推销手机交纳的服务费。支出账有60多项,大到数万元的建设费用、小到17.8元的灭蚊水和12元的笔记本,都一目了然。

    前几年,按照财务惯例,海龙村公开的是会计账,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但不少老百姓看不懂,就开始发牢骚。村“两委”不怕麻烦,又让财务室进行改革,每月统计出纳账并公之于众,让老百姓看个明明白白。

    鄢静常说:“心中有正气,做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村“两委”成立了工程部,为企业建厂房,但施工队的包工头没有一个是村干部的亲属。采购中吃回扣,是很难避免的腐败,村“两委”偏从这个地方开刀,严禁一个人外出采购。海龙村财务报账制度也很严格,必须经过经手人、验收人、财务主管、村主任、村党委书记、出纳、理财小组等7道关口,缺一不可。

    集体财务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需民主决策。鄢静刚任书记不久,就在支部会说:“我们要引导群众学会自己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自此,海龙村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坚持先由相关党支部负责人深入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在此基础上拟出初步方案,提交村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再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最终按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执行。

    集体经济强大起来后,海龙村党组织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只是手段,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才是目的,于是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百姓身上,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了97套联排康居房,又修建了8公里的柏油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村里还建立了民生关爱资金,为村民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是海龙村党委的奋斗目标。近两年,村里修建了3520平方米的海龙文化休闲广场和宽敞的村级服务中心。晨曦中,人们在这里做操、跑步、打球;夜色中,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坝坝舞”。村里还经常组织军训,许多村民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和自信。

    “昨天,我们努力战胜贫穷和愚昧;今天,我们竭力克服自私和狭隘。”海龙村史展厅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

    砥柱迎风雨,征程领大潮。总是不止步于已有的成就,总是在与先进的对比中不断地找寻差距;为民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发展意识、清醒的危机意识,让海龙村党组织始终不敢懈怠,始终奋发进取,这正是海龙村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记者刘亢、王金涛、李松 新华社重庆9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