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胜过票子 古玩行信义千金难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46:40

    今年7月1日,《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为了规范拍卖行业出台的第一个“行规”,是为了针对如今屡见不鲜的“拍假”、“假拍”现象而制定的。然而,在古玩业同样繁荣的民国时期,没有像如今这样健全的法制,也没有明确的行规处置卖假货者,大家全凭良心办事,为何当时的古玩行极少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民国时期的古玩业里,脸面比什么都重要。”曾写作小说《古街》、对琉璃厂历史研究颇深的著名作家刘育新点破了原因。在他看来,民国时期的古玩业可以作为现今拍卖业的典范。“那时的古玩业里,虽说是民国了,几千年的伦理道德依然起到约束作用,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他认为,民国时的古玩业跟许多小买卖一样,就是挣差价而已,盈利模式十分单纯。“卖水果的挣地域差价,开小卖店的挣批发和零售的差价,开古玩店的挣知识和眼力差价。”比如,一件东西在民间可以用5万买来,到大收藏家那里就可以卖8万。“而不是说拿个一文不值的假东西去骗人家说值5万,这两者有根本性的不同。”

    刘育新介绍,那时的古玩商要是被买家看出卖的东西是假的,就会蒙受莫大的耻辱。“一旦出现卖假货的情况,这家古玩店在行里就没法立足了。”甚至,一旦走眼买到假货,古玩店的老板也将后悔不已,会赶紧把它砸碎了,压根儿不会摆出来。“就算没有被人发现,良心上也过意不去。”比如,在刘育新的小说《古街》里,主人公萧敬之发现琉璃厂凡有臣字款的画特别好出手,为了多给店里卖钱,萧敬之就劝师父找人落款。在落下两个假款后,有一天师傅却突然对萧敬之说:“我用假款蒙人,人家不会饶了咱们,早晚要找我算账。我回老家种地去了。”从此师傅就告别了琉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