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俊宇:晒晒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过年开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6:10

 

过年前这几日忙得很,其中之一就是安排去访贫问苦之类的活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东北现象”的滞后性影响,虽然经济有很大发展,有的地区已经进入发达省份行列,如辽宁。但总体上经济还是较落后,特别是由于下岗职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较多,城市的负担很重。今天走访了几个低保户,由政府安排我去送一些钱、大米和过年的东西,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却也暂时解决燃眉之急。

有一户人家,80多岁的多病老太太守着一个五十多岁的智障病儿子,自然是个鳏夫了。全家挤在一个40多平米的棚户区小房子,屋里很冷,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东西送过去,老人很感动,面对电视摄像机还老练的和我握握手,也是习惯了,每年都是这样。还有一家,男的亡故了,女的有病,带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儿子很优秀,在北京读书,他的眼镜从高中到现在没换过,妈妈做钟点工和零活来供孩子上学,一天要跑几个地方。看到这一家我想到了当年母亲摆水果摊供我上大学的往事,心里一阵阵泛酸。所以除了政府给的钱物外,我又拿自己的500元钱给了她,随员告诉他是“领导”(我自己)掏腰包,那母亲说什么也不要,争了很久才留下,这叫人穷志不短,这是一家知情达理的人家。

 这几天一直开会,市里两会,省民盟全会,接下来就是省里两会,省里的人大会刚闭幕,我刚刚回家,就开始忙些其他那些没用的,都没时间上博客。这几日看到网上经常有晒这个晒那个的,我突然有种想法,把我平时走访或调研了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的情况也晒一晒。所以今天我就以我的家乡抚顺——一个资源枯竭型的重化工业基地一些普通 40,50下岗职工为例,把他们收入和支出情况列一下,同时也把他们过年支出情况做一个匡算,也让大家都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也关心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的困难。 

一般在我老家有大量的下岗职工,其中40、50人员最困难。这些人不到退休年龄,所以拿不到退休金,再就业又有困难,因为他们原来的技术现在都排不上用场了。一般都是靠做临时工维持生计,上有老,下有小。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糟,考卖力气已经不行了,我们这有一些搬家公司就有一些这样的下岗职工,一天累死累活赚不上几十元钱,很可怜的。有的脖子上挂着“力工”、“管工”、“木工”、“水钻”等牌牌在劳务市场转悠,看见有装修的人来,一窝蜂围上来争活。还有的在家具市场做搬运。即使上岗平均月工资也就是千八百的,下面我就把他们收支和过年开支列一下:

年收入=12月×900元(月收入)=10800元

年必须支出:三险费:5000元

说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这些费用理论上由单位交付,但有的单位根本无法交纳,或者不愿交。对于哪些“买断工龄”的,如果再就业应由用工单位缴纳,可绝大部分用工单位实际上根本不执行劳动法的规定,有的交,有的不交。所以用功是否给上“三险”已经成为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条件了。而按规定三险缴纳要有连续性,否则就不享受劳保,所以在没有就业或用人单位不给上三险的,这部分费用实际上是下岗职工自己承担。粗略计算的花去 3000~5000元,(不是很准确,但只多不少)

采暖费:50平米×28元=1400元

说明:这笔费用在原来体制下是由单位缴付,在集中计划供热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即使不交也得供热,所以在东北职工长期欠采暖费成为常见的历史遗留问题。但近年来实行市场化改革,采取分户供热,如不缴纳就要被停热。所以在政府规定的有关政策前提下,对于单位不给交纳或者没有单位的就要自己缴纳,否则就要挨冻,所以有许多交不起采暖费的只好在楼房里升起传统的火炉子。目前供热单价是28元/平方米,按每家50平方米(一般都是两室一厅或一室一厅的房子,平均也就在50-60平米)。 

生活费:年收入—年必须支出=生活费  10800—(5000+1400)=4400元 

月生活费=4400元÷12月=366元,这366元勉强能维持饱暖,根本顾及不了其它。

所以还有两项费用下岗职工根本无法承担,那就是医疗费和教育费。千万别有病,有小病还勉强看得起,如果有大病,享受不到医保那就干脆没辙。即使有医保的,得住院才能享受,住院设置门槛,也就是自己承担那部分,所以他们的生活费中根本没有这项支出,有病就硬挺,所以身体越来越不好。 

还有就是教育费,别说得择校和补课费,正常一次性交费都交不起,在现在这个应试教育中“好学生”

高分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孩子普遍都放弃,大多考不上大学,造成两代人恶性循环。考上大学的大学学费更是困难,都得靠亲友接济,我哥哥供儿子上学我就得接济。

至于其他如文化娱乐旅游之类的费用更是奢望了,想一想,他们理一个发只要一元钱,就可以想见其生活水准了。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不可预见费用。不过这里的人们街头巷尾扭扭秧歌,小酒馆里几个哥们喝点小酒,照样的其乐融融,和那些穷的只剩下钱的暴发户们整天背着个监狱相比未必不是一种庆幸。

所以下岗职工过年平均也就是1000元左右,不会超过这个数。所以也就没什么细账可算了,买点米,买点肉过年吃吃团年饭,买件新衣服图个心气,买个灯笼图个喜庆,买点鞭炮蹦蹦邪气,卖点便宜的瓜果梨桃,干果之类,亲友们走动走动,互相给对方孩子送50,100的压岁钱,倒腾来倒腾去其实谁也没给谁,也就是个意思。

不过,尽管这样这里的人们却很乐观,过年气息很浓,传统的规矩都讲究,过年文化也就是在清贫的平淡中一代代传承下来。人们之间很讲义气,即使自己过得很拮据也打肿脸充胖子,要有个人情礼往的。我85岁母亲就常和我说,过日子不是“过钱”,而是“过人”。母亲说的“过人”,在过年的日子里体现的更浓烈。不管怎么说年还是要过的,钱有多多花,有少少花,没什么了不起的。晒晒这些不是替这些下岗职工哭穷,只是告诉人们这里的资源都被挖走了,去建设你们那些花天酒地的世界了,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们,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也是你们的恩人!他们过去是坚强的,现在仍然是坚强的,他们应该得到尊重!

 

附:  平平淡淡过个年

 

今天天气格外的冷,天气预报上报告是零下23度,不知道哪些棚户区里的人们房间里是怎样的温度?我家里是零上25度,可在抚顺的妈妈屋里才零上16度,我心疼,带回电地热给妈妈,归心似箭......

天气冷,经济也冷,我的心更冷......

来自是世界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沈阳也不例外,朝野都在说经济危机的事情,想着办法和对策。老百姓似乎对这些不太在乎,因为对他们的波及不是很直接,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本来就很低端、原始、平常的生活,只要不失业,维持起码的生存也别无他求。而那些富人们就不一样了,原来趾高气扬的样子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资产缩水,压力增大,梦想破灭,所以心气比以前平和了许多,据说美国跳楼的好几个,可奇怪,中国进监狱的不少却没有跳楼的,怎么解释我也不得而知。

年啊还是要过的,中国人不管他危机不危机的,沈阳大街小巷过年的气息渐浓,各大商场把节间集中购物看成大搂一把的商机。为了给孩子添置必需品,我破天荒的去了一趟家乐福,转了几个小时才把要买的东西弄全,商场商品琳琅满目,都是些货底子,表面上是大减价,节日优惠,其实是倾销,这个家乐福就想插在中国身上的抽血管,日进斗金啊。中国人就爱赶时髦,好像在超市里买东西自己就是贵族似的。几个身着貂绒的富婆推着车子在里面穿梭,满满推出来一车东西,走起路来很扬棒,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她们,好像他们生活在美国洛杉矶,其实岂不知推出来的都是些劣质、甚至过期的东西,真不如到农村的大集上买东西实惠。现在又从哪里才能搞到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自欺欺人是对中国人新贵心理最好的描绘……

 外国人弄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糊弄那些中国人虚荣心极强的暴发户,暴发户则反过来和不法官僚勾结在一起压榨普通民众,最后中国普通民众的血汗就这样被发达国家间接地抽干了,而这些所谓的“精英们”把钱圈来后转移到国外,风声一紧,带着老婆孩子一走了之,留下一个乱摊子,由政府埋单。最后拐弯抹角还是转嫁给了老百姓。

算一算中国跑出去多少“企业家”?想一想他们的钱都是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前几日学术界的“老师级”的人物茅于轼不知道是在装懂还是装不懂,搞出来个“保护富人致富穷人”(巴俊宇:质疑茅于轼的“保护富人致富穷人”的命题)和什么保富、精英说(巴俊宇:驳茅于轼的制度、保富、精英说)的歪理邪说,我笑喷了。作为同样是搞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术界“后辈”过去我听过他的课,所以叫他老师,现在我不再叫他老师了,我只想说他绝对是学术界的“老芙蓉姐姐”! 

这几日为了走访贫困户,我到处跑,都是去哪些贫困户集中的棚户区或普通居民区。看到的和街面上展示的完全不一样。这几天街面上很乱,街上出租车为了拉活像疯了一样,挂着红色牌的特权车打着双闪和警笛横冲直撞,各式各样的私家车都开出来,其中不乏一些身穿貂绒一手拿着电话打一边开着高级轿车的富婆,一些“马路杀手”都出来了,交警出来几百名维持秩序,很辛苦,应该为他们叫好,也希望大家规矩点。各机关、单位车子乱跑,给这个送年货给那个送年货,后备箱的东西来回互送,那都是普通人做的事。借过年机会讨好领导的,才不送年货呢,不论多高档的东西。晚间到领导书房坐十分八分钟,一个信封里鼓鼓的:一点小意思。领导佯作不知谈笑风生,煞有介事地语重心长地叮咛一番,咳咳,都习惯了哎。最近这购物卡可是风行,五千、一万的卡轻飘飘地塞给对方,好像送出一个纪念封。其实都是钱啊。这东西真好,花起来方便,最主要送起来方便,没有风险,那些贪官们不论贪多少钱,检察官们绝对无法把这部分调查出来,好安全啊。

说了这么多忿忿的话,也没什么用,反正我虽不是富人但却也不是穷人,而我也不能免俗。我心里只有我的父母亲和孩子们,起码我得对他们尽点孝道负些责任。如果再有能力就对我能关照的更多的人起点好作用。当然如果我的思想和感情能为这个社会如何变“喝血”为“和谐”,则是我乐此不疲追求的价值观。

过年了,没有那些婆婆妈妈的个人感怀,也没有哪些横眉冷对的激愤。今年过年我心里平和的很,我只想平平淡淡的过个年。一会儿我就驾车带着儿子们回到抚顺父母亲那里,那里不能上网,所以临走前胡乱乱的打上这些字,向来我这里的各位博友交代一声,谨此真诚的祝大家:过年好!!

                                                                                                       2009.1.24  于沈阳 ****

他们理一个发只要一元钱,就可以想见其生活水准了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别墅”?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服务业”?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超市”?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物流”?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业态”?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老板”?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视察”?
2008作者实拍于抚顺市

                                   煤矿沉陷区  作者 2007年摄于抚顺



               烟囱上尴尬的记录着
1963年的字样,这一切都成了历史的记忆。   2007年摄于抚顺


               荒废的工厂——当年是怎样的辉煌的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   
2007年摄于抚顺

          
               下岗职工生活的棚户区一角       
2007年摄于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