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0年内出诺奖”的大跃进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1:54

王国信:杨振宁“10年内出诺奖”的大跃进思维

2010年09月12日08:16红网王国信我要评论(337) 字号:T|T

王国信 评论作者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新闻社9月10日)

印象中,杨老先生关于诺奖的预言不是一回两回了。从2007年在美国硅谷抛出“中国20年内必出诺奖”的预言之后,老先生几乎每到一处,总忘不了推销自己的“20年论”。从国外到国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大学讲堂到研究讨论会场……总那么信心饱满,坚定不移,给人感觉似乎是中国拿下诺奖真的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真的如此,那倒是甚好。但可惜老先生不是章鱼帝保罗,逞一时口头之快的打赌式言语并不能扭转乾坤。

如今,预言中四分之一的时间已然过去,可“诺贝尔”还只是一个在子宫等待受精的卵子而已。时至今日,中国大学依然迷失彷徨。虽然在今年国际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上,北大清华都榜上有名前60,甚至超越台大,但是立足于论文发表与引用数量的排名只是一个乌有之乡。而中国大学生在国际上仍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代名词。“诺奖”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更加骨感,不知道老先生又是如何得出“20年已经太久,10年之内恰好”结论的?

诺奖的产生并不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运动式跟风。产生“诺奖”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平和的内在精神;产生“诺奖”的科学环境也是单纯的,而不是功利的。二战后的德国从五十年代开始,用科学元素振奋民族精神,近60年的时光,才营造了浓郁的科学氛围,培育了肥沃的学术土壤。对于中国来说,科学发展曾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恢复发展才30年而已,要走上健康道路更是一个长期性过程,不顾过程,强行上马的行为最终只能扭曲了科学的正常发展。

科学不排斥甚至鼓励猜想、狂想和梦想,但求真务实的底线不能丢掉。对于物理界泰斗级人物的杨老先生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这点,但是奇怪的是为何他对此情有独钟?我曾经理解为是一个长辈于后辈式的殷殷期待和恨铁不成钢的鼓励,但现在却发现他越来越透露了一种宗教式狂热和偏执:20年,10年,时间越来越短,那接下来的会不会是5年,或者是就在下一届诺奖评选?如此这般火箭速度的跳跃让人很容易想起一些尘封已久的词语——“大跃进”,“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如今的杨老先生给人的感觉也不是那个在科学上严谨踏实的诺奖得主了,反倒像一个扛着旗帜,站在高处,呼着“向前进,向前进”口号的黑白色的历史人物。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距离那个“假大空”泛滥的年代已半个世纪了,可正如先贤辜鸿铭曾言:头上有形的辫子容易剪去,脑中无形的辫子却难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大跃进”中的思维还广泛的存在于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着——世界名校的建设从50年缩短到20年,再到10年;橄榄型社会的建立从“半个世纪”到“20年”,再到“已然成为”……

做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让自己继续梦游了。醒来了,还要睁开眼,这才是希望所在。

我要评论(337)

相关阅读:

·谁把杨振宁逼成“算命先生” 2009.10.09
·王干荣:杨振宁“歌功颂德”论的误区 2007.12.07
·想拿诺奖,先让学生睡好觉吧 2009.10.14
·熊丙奇: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 2009.10.08
·张结海:中国学者多业余怎能拿诺奖 2008.10.11
·葛剑雄:被诺奖提名不必过于激动 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