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5:06:57
人民网报道:
  
  改革开放已经近30年,小平逝世也已10年,但时间永恒,历史短暂,无论是孙中山、毛泽东还是邓小平,要探讨任何一位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在国家乃至世界大历史坐标中的地位,我们都会想起周恩来总理的话,“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然而,古稀之年排众议、挽狂澜,开启改革大幕,在波诡云谲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中“摸”出一条路,带领历史悠远的泱泱大国数亿人民走上富裕的行程,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当国际大气候动荡起伏,国内外人心不定之际,老人家以耄耋之身再度握定东方大国的航向,高山仰止,历史已经记住了他。
  
  老人离开这个国家10年了。10年来,这个国家在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10年来,这个国家仍沿着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继续向前发展;10年来,这个国家也遇到了方方面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曾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个经典表述,同样适用于他本人,我们不能指望老人家为我们安排好一切。在先驱的泽被下,现时的人们应当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继续自觉担负起邓小平去世之后的历史使命。10年,缅怀和回顾老人家,简单追述历史的轨迹,我们该思考的是,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是某个政策?还是他那些质朴但却深邃的语言?他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什么?
  
  纪念小平逝世十周年
  
   [林贵春]小平您没有走
  
  今天是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10周年的忌日。1997年2月19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楼明贤]小平,你好
  
  小平,你好。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多灾多难的共和国大地上。你为了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三起三落,经受住了时间的严峻考验,在晚年实现了自己的主张,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确保四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幽壹]十年,在离开小平的日子里
  
  今天是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10周年的忌日。1997年2月19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邓小平的经济遗产
  
  抛开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来讨论问题就可能走上歧路,倘若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就会发现,小平的一系列谈话和论述,非有巨大理论勇气者不能为,非有巨大政治勇气者更不能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
  
   “发展才是硬道理”: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这一思想到后来被他归纳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网友强国博客光明行:一次短暂出境使我理解了邓小平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我们已经遇到的一些风险。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农村的改革三年见效,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全面改革更复杂了,我们设想要五年见效。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
  
  媒体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网友听光: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人
  
  姓“资”姓“社”:“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三个有利于:“判断当前在我们国家这么多是非,判断的标准就是三个方法,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只要符合这三个有利于就是对的,不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就是虚无缥渺的争论,是空想式的争论。”
  
  媒体报道: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网友力行近乎勇:纪念邓小平南巡十五周年
  
   “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媒体报道:共同富裕,小平同志最后的牵挂
  
  网友方科:有感于邓小平同志的最后牵挂
  
  邓小平的政治遗产
  
  人们往往习惯将邓小平视作一场伟大的经济革命的设计师。这种评价既低估了他,也误解了中国社会。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们只记住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按需分配”,“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管白猫黑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富光荣”,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邓小平在政治与军队问题上同样深远的影响。在1984年10月6日,他相当诚实的说,在经济问题上,他是个外行,而所讲的话,都是从政治角度来说的。而在同一天的会议上,他说进入小康社会,也是一个政治目标。
  
  翻开第二卷文献,47篇讲话几乎覆盖了中国改革的每一个方面,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再阐述,对于党与领导制度的改革,对于军队改革的建议,对于民主与法制的要求,对于中国在世界应扮演的角色……他从70年代末起对美国、东南亚等国的访问,有力地消除了中国在文革中树立起来的咄咄逼人、输出革命的国家形象;他大胆地做出了和平是世界的主旋律的判断;他进行的军队改革,则试图使军队现代化;他开始精减机构,动员老干部退休,推动干部的年轻化,他自己则对个人崇拜毫无兴趣,没有兴趣担当过多的职位;早在1980年12月,他就支持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口号……在经历了一个变幻无常的时代之后,邓小平试图使政治生活制度化,以最大限度地缩小领导人的个人品质、权力、威望的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同年9月,他又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王占阳邓小平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渐进式民主进程的重要思想
  
  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它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的制度缺陷,使中国确立了责任经济的原则,有效遏制了经济生活领域中“搭便车”现象,从而促成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持久繁荣。遗憾的是,在政治领域,还存在大量的“搭便车”现象,突出的表现就是责任不明,官员可以通过“搭便车”来逃避责任,其结果就是使用权力的不认真、不谨慎和不公正。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所推行的责任制,把责任制精神引入政治领域,确立责任政治的原则,建立责任政府,这或许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要务,也可能是中国跨越第二道门槛的“敲门砖”。(《南风窗:将“生产责任制”进行到底》)
  
  反思·总结·赶路
  
  对于邓小平的遗产,我们今天仍持有争议。没人会否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同样蕴涵种种缺陷。一位社会批评家说我们正在面临“现代化的陷阱”。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平衡的社会;腐败日益猖獗,并有可能形成制度性的;这个国家正在失去灵魂,变成赤裸裸的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对权力与金钱的崇拜,而在世界历史范围内,我们也很少见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这一盛况——知识分子如此彻底地撤离公共生活……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占据这个国家70%以上人口的农民,仍未能寻找到有效地参与这个国家进程的方式,这也是困扰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所有中国政治家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过去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也正在妨碍这个国家的继续发展。艾滋病、环境的可持续性与日益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正在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障碍。我们已拥有超过100万的艾滋病人,这个人数可能在10年后超过1000万人;中国2/3以上的主要城市都有严重的缺水问题,被污染的空气、河流与森林已成为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观念的支配,男女的性别比例已达到116:100,人们或多或少会意识到,20年后当超过3000万的青年男子无法寻找到婚姻爱情时,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慌乱。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要承认,邓小平可能是20世纪所有主要的政治领袖中争议最少的一位。比起过去150年的剧烈动荡,1979—1997年的中国历史像是一个意外的插曲,它没有全国性的混乱与精神迷狂,中国故事的主题不再是对抗侵略、军阀混战、阶级斗争、暴力活动,而是经济发展、如何提高每个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中国不仅摆脱了孙中山时代面临的全面性危机,甚至在外部世界也逐渐获得尊敬,西方世界多年以来谈论中国即将崩溃的习惯到了20世纪结束时,突然全部转变为“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中国再次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试图追随的楷模。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她解决了香港与澳门的回归问题,尽管台湾的情况没有她最初预料的那样乐观。
  
   [Nopro]不能以一个时代否定另一个时代!
  
  以毛泽东时代否定邓小平及其以后时代的观点是否存在,我不敢妄下结论,没有这种倾向则更好,即使没有这样的倾向,也有谈论这个问题的必要,至少可以提个醒。显而易见,这两个时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当然还有教训;后一个阶段则是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既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继承和发展。区别表现在,前一个阶段是理想主义的时代,后一个阶段是现实主义的时代。…………我坚持认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无法否定的,毛泽东时代是无法否定的。同样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是无法否定的,邓小平及其以后时代是无法否定的。我们感激毛泽东时代,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穷苦百姓就不能翻身得解放。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政治上有了地位,成了国家的主人,但我们却“一穷二白”,我们还没有真正站立起来。我们同样感激邓小平及其以后时代,没有邓小平及其以后的领导人,我们的腰包就很难鼓起来,就很难走向富裕。
  
   [听光]小平逝世后中国并不乐观
  
  官方文件也说现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这就说明中央也不是盲目地踏实乐观而一点忧虑都没有的。现在无论国际国内,都有那么一些人是唯恐中国不乱的,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些忧虑是应该的,毛泽东过去发出的警告还没有过时。在今日之中国,大家都是混一天是一天的情况下,倒真是踏踏实实地忧虑着。
  
   [文中思]超越前人开创未来
  
  超越前人,建设未来。今天的人们在纪念小平逝世和继承小平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小平的胆识、魄力、智慧、勇气,站在小平开创的历史高度上,正视、分析和解决小平在世时也没有遭遇到的复杂社会问题,并展望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毫无疑问,如今处在激烈变革转型时期的中国,给了政治家们超越前人的思想机遇和实践机会。未来的中国一定是真正的民主、法制、人权、自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并不在于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并不在于是姓社还是姓资,而是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相信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人类社会,一定会以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为范本,共同创造出一种人类社会迄今都没有出现过的新型社会!
  
  对于历史,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我们忽略掉当时的情景,而一厢情愿地按照现在的角度来思考。对于所有伟大的变革者而言,忽视他们所处的时代,凌空谈论他们的成就都是可笑的。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从每一个人身上,我们都能归纳出无穷的结论,给他们的遗产簿上增加源源不断的页码。但不要忘记英国作家阿多斯·赫胥黎的警告:“不过一两代人的工夫,那些标新立异的思想就变成了正统僵化的说教。”这些伟大人物最重要的、永不枯竭的遗产就是,他们在面对不同的困境时,都不畏惧传统的成见,愿意尝试新的道路,当他们开始行动时,他们都很年轻,他们可能所知不多,但他们心中都被一些热忱的信念所鼓舞着,他们知道到达彼岸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愿意相信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终有可能到达。他们当然也会、甚至经常犯错误,但他们比任何人都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在这场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