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考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3:46

儒学与考研

 

黃天助  高中七四屆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的核心是“为已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孔子主张“政要节财”,反对铺张浪费。
现在,研究生的选拔考试已蜕变成了某些人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成为进入北京、上海等一流名校的“敲门砖”。只要你有耐心死记硬背外语单词和相关知识,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就有可能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考研的“外语铁门槛”实行“一票否决制”,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考研的外语“一票否决制”非叫停不可。今天,笔者想借此机会谈一谈“儒学与考研”这个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现实社会问题。

         

   

儒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学说有何现实意义?儒学是为人之学还是为已之学?孔子主张“政要节财”的重要思想对今天的“为政者”有何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借此机做个简要的论述:
1.什么是儒学?儒学——孔子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是中国的“三教”、“九流”之一。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的需要,都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但由于它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年,它的经典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其实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2.孔子的社会历史价值。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夫子是后人对他的爱称。这位大名鼎鼎的学问家,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中国会计的祖师爷。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曾评选出人类历史上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位居榜首;1988年1月,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言》,该宣言称:“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东西。
3.儒学是“为已之学”。孔子在《论语》里讲得非常清楚,儒学是为已之学,不是为了师长,不是为了家庭,不是为了简单的社会要求,而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人格,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内在人格资源。所以说,儒学是为已之学。这里的“为已”,不是为了一已之私利的意思,是说修身即是目的,而非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为已之学”为我们赢得一个独立的道德主体,由此主体发挥我们的自主性,从而承担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由此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为人类社会、为公众服务。从这一点来讲,即便在今天,儒学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
4.孔子主张“政要节财”。这就是孔子会计理论的谨慎性原则与预算管理思想。孔子年轻时,就与会计打了交道,并且成为会计的老行尊。当时,他曾经在鲁国执政的大贵族季氏手下当上了一名主管仓库会计的小官吏——委吏,即一个小小的财务科长。孔子的会计理论专注人伦理性之道,充盈着卓绝而常新的人文内涵。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旁人说:“会计,当而已矣。”这名话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高度凝练。会计工作的要害系于一个“当”字,即真实性与中立性,一个“当”字,使两性合一。
作为会计行业的祖师爷,孔子认为:取要得当,用要得当,算要得当,方能达到守礼制、尊王权、财掌不乱的目的。孔子这一思想,体现在开支方面,就是提倡节用——办事要讲究成本,不要铺张浪费。他在《论语》中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认为,做事应敬业,讲信用,节约开支,富有爱心。“政要节财”——充分体现了孔子“为政要讲成本、注意节约开支”的重要思想。这对当今的各级党政官员和创办各项社会事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考研实行外语“一票否决制”必须毫不犹豫地立即叫停。其理由有五:
一、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在考研时占了绝对优势。据《组织人事报》2004年9月28日报道,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法学、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众多专业的在读研究生都出身于外语专业。因为考研时把外语作为一门比选读专业要求更高的学科,外语通不过,专业水平再高再精再深也无济于事。而外语专业的考研者则在这一点上占绝对优势,于是造成了招收的研究生是外语高分生而非行业精英,这是多么的不合理、多么的荒唐?!
由于外语专业考生在考研前只读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其他基础学科一概不管。读研时,普遍存在“本专业生源吃不饱,外语专业吃不消”的现象。不少教授对招收的外语专业研究生难带和所占比例过大深感忧虑;多数教授喜欢招收本专业的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这些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比较突出,并对所学专业有着特别兴趣,并且具有创新意识,带起来比较容易出成果。
外语不具备“一票否决”的价值。外语很重要,但要学好或精通一门外语就很不容易。但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外语专业,还有不少是专门的外语学院。如果有1%的人外语水平较高,那就是1300万,难道还不是外语大国吗?既然有这么多的外语人材,为什么非要硬性规定考研者一律精通一门外语呢?这难道不是重复培养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吗?我们招收研究生,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各行各业、各门各类的拔尖人才,并不是培养一门外语的专才。
当前,不应该把外语(主要是英语)极端化为“一票否决”的价值标准,不应该把外语科目抬高到这样的独尊高度,而且这样做也于法无据。中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从来没有对学校必须开设什么课程作出规定,法律上只规定可以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相关制度,但关于教育部门如何制定这些相关制度的程序没有规定。现在,很多学有专长的人才都是被外语卡住,或走不上考研之路,或评不上专业技术职称。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中国教育体制必需改革的原因之一。
三、外语的作用应给予合理的评价。不能否认,掌握一门外语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但不能把外语的作用绝对化,好像只有懂得一门外语才是高精尖人才,才有资格考研,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作贡献。其实,历朝历代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他们有几个出国留学过?他们学富五车、成名成家、著述颇丰,他们主要依靠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导师的正确指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这里,是否精通一门外语不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外语只起辅助作用,有的甚至没有发挥作用。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千千万万,他们多数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但在工作中英语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很少。一些著名文学家,如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从来没有跨出国门一步,也没有自学过英语,他的中篇小说《边城》外国人还提名入选诺贝尔文学奖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大科学家沈括等人对外语肯定是一窍不通的,但他们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巨大成就能够否认吗?
四、不能用别国语言来取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母语的地位。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对外开放,学习别国的长处是好事。但极端地重视别国语言而把本国语言撂在一边,否定了汉语的优势,打击了中国人的自尊,影响了中国人专业能力的增强,导致了中国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各种天才、怪才、偏才的成长,降低了中国文化的安全,这不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的明智做法。也许有人会说,学英语是对外开放、加入世贸和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但奥运会办了那么多届有哪些国家将学习别国语言当作大事抓了?没有强调学习别国语言的国家不是照样办好奥运会。如果真的为了2008年奥运会,我们也可以主动派出一批人到外国普及汉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谈到中国人的母语——汉语的重要性,不禁使人想起了都德写的《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学习本国语言的故事来了,它说明了学习本国语言是多么重要。没有掌握好本国语言,光强调学好外语,这只能把考研引入歧途,这只能培养出“半土不洋”的混血儿人才,或者一个不伦不类、货真价实的假“洋鬼子”。
五、提高外语的门槛就能使我国人才辈出吗?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国花这么大代价去学习别国语言。当然,问题不在于个人,而在于国家的用人机制、教育体制和舆论导向的驱动,好像不大力提倡学习外语的领导就不是对外开放的领导,就不是懂得教育规律的领导,为此中国就不会人才辈出、社会从此就会停滞不前了。高明的做法应该是——需要的就学,兴趣的就去学,不兴趣的不要强迫人家学,则国家不应该在政策导向上作过多的干预。最近,看到相关报刊报道,福建省决定取消职称评定的外语考试这项硬性规定,这一决定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拥护和社会舆论的认同。为什么考研的外语“一票否决制”不作一番必要的改革而使它更适合中国的实际呢?

         

   

考研是需要成本投入的,考研需要国家的法律保障,考研也需要儒学的指导。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立法机关应抓紧制定《国家考试法》。《国家考试法》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全国性的考试,例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司法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的规定、要求要明确、细化,可操作性要强。要避免像研究生考试硬性规定过高的外语门槛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和对多数考生造成思想负担、物质负担。据有关报刊报道,国家将专门为教育考试立法——《国家教育考试法》,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国家教育考试法》中,考研的外语“一票否决制”应坚决叫停,因为考研的“外语铁门槛”实行“一票否决制”,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瓶颈和桎梏。目前,外语门槛制度人为地提升了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地位,迫使绝大多数的考研者不得不在考前用60%-70%的时间学习外语,浪费了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真是得不偿失、主次颠倒、非叫停不可。2.对外语的作用应重新评估。在《国家教育考试法》的立法过程中,对外语学习内容不切实际,外语学不致用、外语学习效果得不偿失,外语的考试要求与培养方向严重脱节,外语落后的教学模式与极不合理的考研要求必需彻底改革,这是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必将对各门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这是现行教育体制和考研体制的必然结果。同时,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不排斥外来文化和外语的前提下,最好降低考研的外语门槛,或者只作为参考分,或者不计入总分、专业考分相同而外语成绩优异者给予优先录取,或者明确规定什么专业(如计算机、经济学、医学等)考研时必考一门外语,或者专门培养一批各门类的外语高级翻译人才。
3.考研相关法律的制定需要儒学作指导。最近,读到一篇关于学习英语的文章。文章说,目前我国花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的费用每年高达400亿元,而且是保守的估计。如果加上其他语种,学习外语的费用就更惊人,这说明中国人用在外语学习上的成本是很大的,其浪费也是难以估量的。笔者不禁要问: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在学习英语上花如此之多的时间和金钱?用这么多金钱和时间来培养一批外语高精尖人才值得吗?用别无选择的手段强迫所有学子都要读一门外语合理合法吗?为什么不让有兴趣的人去选修外语,让对外语不太感兴趣的往别的方向深造和发展呢?
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本文的主题——“儒学与考研”上来。一方面,儒学是为已之学,是为我们赢得一个独立的道德主体,并由此主体发挥我们的自主性,从而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考研也是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服务社会的美好愿望。孔老夫子作为一名会计专家,他老人家是十分强调“政要节财”、“用要得当”的。对于为政不讲成本,甚至大肆铺张浪费的行为,他老人家是深恶痛绝的。另一方面,在考研的问题上,我们的为政者要善于“汲取2500年前儒学的智慧”,坚决纠正政府在考研问题上设置外语门槛的越位行为,没有制定考研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行为,没有充分考虑考研的巨额外语费用的浪费行为,真正从国家利益、民族福祉出发,坚决否定考研的“外语一票否决制度”,从而更加有利于高级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成长。
总之,我们要通过汲取儒家学说的精华,坚持用“政要节财”的思想来指导人们降低全国考研的成本投入;通过废除考研的“外语一票否决制度”,达到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4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