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让农民工真正进城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5:01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人口流动的一起,据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9年中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达1.8亿人左右,其中农民工占1.49亿。而最新的数据是到2010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57亿。越来越多的农民以打工的形式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们长期以来却不能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员,受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户口以外,人进城,户口进不了城,这也意味着他们不能享受任何城市的公共福利,无法在城市扎根,在城市逐渐形成了原居民和农民工之间新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在以60后甚至70后为主体的第一代公民工时期还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问题,因为第一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挣钱,能挣到钱,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而且第一代农民工基本在农村都还有地,还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如果在城市呆不下去了,他们大不了还可以回农村继续种地去。但现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中央的一号文件把他们称作“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对比老一代农民工主要新在3个方面:第一、他们进城就业的动机由主要追求收入,转向追求收入与追求发展机会及城市生活方式并重,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为城市人的渴望;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事基本一窍不通,他们除了呆在城市工作之外,不可能像老一代农民工一样在城市没了工作还可以回家种地;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要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并且都懂得上网,能够从网上获取信息。前两个特征就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不能融入城市,也不可能回到农村,只能成为城市的“游民”,容易转化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再加上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要更高,一旦出事必将给社会造成更大的破外。因此,这就要求城市要显著加强面向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民工延伸,推进农民工与城市原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

         如果中国能够突破户口制度的限制,合理科学的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那么这必然将会带来中国社会的新一轮改革,带来经济社会新一轮的发展,并且将会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实质性的改革。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在经济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开放了人口的流动,允许农民流向城市打工,由此,中国实现了把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把中国变为世界工厂,但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效果的显现,中国这种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丧失。中国未来要做的就是要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这在当前失衡的二元结构体系里是无法大规模实现的,必要要再来一次人口流动的打解放,打破户口限制,打破以户口为基础的公共福利体制,而以劳动者的技能和贡献来分配公共福利,使人口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即只要到了一个城市,就能够凭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贡献来享受这个城市的公共福利。这样就能再一次解放、挖掘劳动力价值,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且使农民工真正变成城里人,还将真正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打破现在农村小农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束缚,发展规模型、集约型的农业,真正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实现城市、农村的协调发展。

        在政治方面,让农民工市民化也将带来政治体制实质性的改革。

        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实际上还是沿用了自秦始皇以来的集权专制制度。喊政治改革都喊了有多少年了,但一直以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社会结构呈现单一性,由此带来的是利益的单一性。而民主产生的根本物质基础就是利益的多元化,由此产生多元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斗争,最后产生现在西方的民主制。但中国却没有这样社会条件,农民占主体的单一性社会结构,再加上农民传统的宗族、父权思想的影响,集权专制政体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中国能够科学、合理地让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那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农民不再占主体,他们将转移出去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从而带来社会结构的多元,出现利益的多元化,使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有了物质条件,这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其次,这还将使进城农民摆脱宗族、父权等等级思想观念,树立平等观念、权利观念。为政治改革提供思想基础。 

         中国政治体制向什么方向进行改革,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就是它取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分布。政治体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