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静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40:15
如何静坐(2009-05-11 22:43:33) 标签:健康  分类:养生

灰底的内容表示删除,红色的字表示添加的内容。

 

笔记一(2008年10月9日)

(王老师讲解  冯琦记录)

说明前续

我曾向王老师询问过如何静坐,老师教会了我“数息”打坐的方法。回家后,我就按老师讲的打坐了一段时间,但总觉得“数息法”会让我心里杂念越来越多。如果静坐不数息的话,反而觉得心里清净了。而后又看了一些关于打坐的材料,听别人讲他们打坐的经验,说打坐时要“意守丹田”。就这样,我没有用“数息法”而是“意守关元”,没有再数息又打坐了一段时间,自我感觉良好,达到了心静、,安详的状态,自认为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静坐方法,直到有一天感觉小肚子在打坐时胀得的厉害,难受得的坐不下去了,我只好又回来问王老师打坐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是怎么回事?由于是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而不是录音,所以记录的内容不全面。

 

录:

琦:王老师,我在打坐时总是小肚子很胀,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你是怎么打坐的呀?

琦:双盘……(王老师马上打断劫过我的话)

师:我问别人也是这样,我问是怎么静坐的,几乎所有的人回答我的都是打坐的外在形式,而我问说的是你内在的静坐方法。因为打坐的目的都是“练心”。《六祖坛经》说:“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又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琦:哦!我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把意念放在丹田。

师:你这样做是错的,不但对你的病情没有帮助,久而久之还会加重你的病情!打坐不可“有所住”注。《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琦:老师,那我打坐时若是用“数息法”的话,心里根本就静不下来,总是越数心里越乱,有时数着数着不知道数到哪儿了。觉得数息是静坐的负担,让我无法入静,所以就不数了。不数后心里反而清净了,再加上专注一处,感觉杂念就没有了。

师:静坐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数息,就是数自己的呼吸,当初释迦在初步修道时用的就是“数息法”;一个是念名号,也就是至心称念阿弥佗佛或观世音的名号,这个方法也是非常稳当可靠的。打坐不可“有所住”注。你把意念放在一处是“有所住”注了,这是错误的。静坐要“以一念代万念”,要说在初步打坐是能够一念不起,这是不可能的。

 静坐时需要立起“一念”,比如数息或称念名号,有这“一念”在,你才会知道自己在静坐中有没有杂念产生。在初步打坐时,心中专注于一数息时杂念就会随之而来扰乱你。这时你才知道自己心里并不清净,杂念很多!这时你要加强意念,只管专注于数息(而不是专注于某一部位),杂念来了能够及时发觉或察觉,并且能够不要去理睬杂念的来往,不随杂念来也不随杂念去,不去随着杂念进行推理和思索,这样久而久之,杂念就会离开你,不会扰乱你!这才是静坐的正确方法,而这必定会有一段艰难的经历,哪儿有舒舒服服就能修成道的?!

 你刚才说,不用“数息法”心里反而安静了,其实这种安静是假的。给你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孩子总是被老受母亲的唠叨,一开始还会有些烦躁,随后便用心思考,想办法应付和对答。但时间长了,孩子对此也就习惯了。以后当对于妈妈再的唠叨的时候,孩子不再显示出烦躁的情绪,并可以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但发现孩子答应后并没有按着妈妈的吩咐去做,是因为孩子不需经过大脑考虑就可以应对母亲的唠叨了,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答应了母亲什么事情。你现在的这种打坐的安静状态,就像孩子习惯了听妈妈唠叨一样,杂念本来存在并出现于脑海中而自己却不能察觉,沉溺在自己所喜好的安详状态下,这是不对的。如《坛经》所说:“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佛教里所说的魔,会引导修行者人去自己人所喜好的境界中去,在这个境界中你会认为自己已经做作到真正的无杂念,其实不然。如《愣严经》所说的

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  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琦:老师,我明白了!那书中所说的眼观鼻,鼻观心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这些你都不用管它,只管数息,做到杂念来去而不跟随,那些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心”自然也就都做到了。

然后老师给我示范数息的具体要领和方法。

 

老师:你回头看看《童蒙止观》、《六妙法门》,是讲关于静坐的。我觉得我比它那上面讲得的更好(这是胡说!只是我说的更容易让你们初学的人理解罢了)。

琦:是!

老师:回头我再教你“延年九转法”,对你的病会有好处。你回去先要把《易筋经》后面的《洗髓经》背下来我再教你,要不教你你也不懂。

琦:哎!

老师:静坐,不要忘记练拳!两个都不可偏废一起来。我就好一段时间没有练拳了……

琦:……

 

 

课后感想:

一. 静坐不要光注重于外在形式,内在的方法很重要。

1.    意念千万不能关注勿注在一处。

2.    坚持数息或念名号阿弥佗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察觉杂念的出现,更不可理睬或跟随杂念往来。

  二.静坐和练拳要一起来齐抓并举,不可偏废。

           

                                                            

  —完—

草稿:

佛者,觉也。首先是要能够发觉自己的妄念。尤其在静坐时,必须关注于“数息”或“名号”,有人说这样很累,自己观想或不想时感觉很好,但长期打坐却没有效果。这是因为打坐者的思想停留于自己平日所习惯所熟悉的思维定式中了。如人在半昏迷状态中,仍然可以与人对答如流,但醒来却想不起来所过什么;妈妈经常对孩子唠叨,孩子开始会非常反感,但时间长了,就可以与妈妈对答如流而不加思索,当妈妈问孩子所说的事情时,孩子却都想不起来,其实不是忘了,而是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对答如流而不加思索,就是对母亲没有感觉,打坐时大脑中在自然对答,也是没有感觉,甚至感觉舒适自然,长此以往,必然没有任何进步或增益,甚至会着魔。大作者绝大多数都会自然而然地关注、迷恋于这种“境界”而不自知、不自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意识不能停住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和任何感受感觉,初步打坐时感觉舒服舒适就不对了,,持戒不舒服,,练功不舒服,,初步接触任何工作都会不舒服,只有顺着欲望做才舒服,这就属于《黄帝内经》所说的:“以妄为常,以酒为浆,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必不得长生,更何况参禅得道呢?所以说,开始打坐就感觉很舒服,就一定是错误的。

打坐时必须用“数息法”或“念佛法”,用心用力去关照,这样才能把妄念显现出来,不用去消除它,只是一味地用力“数息”或“称念名号”,绝对不屈理睬那个思维,不去思考,关注呼吸,想象空气被吸入鼻子,从气管一直向下进入小腹,并将小腹微微一鼓,呼气时将小腹瞬间放松,切不可向里收缩。。切不可观想在身体内的某一处,否则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疾病的。。黄庭一路是玄关。。玄关的位置,,久坐必生禅。。必须有(或去寻求)正确的方法。。否则久坐必定落于“顽空”。。这里只是引导初学道的人们打坐的初步方法,不谈“玄理”,而且名利之心更是障道因缘,历代论述如汗牛充栋,在此不赘。

(有。。的地方是有待深入阐述之处)

在家出家都要持“五戒”,《五大施经》就是施与众生“无畏”。不能正确理解佛经和戒律的含义,就会产生疑惑,就会“生畏”,要理解“戒”的含义,要请求或寻找真戒师讲解戒的含义,才能持戒,不能一味地去受戒。。受了“最高”的菩萨戒,却始终都在犯“最基本”的五戒,是要下阿鼻地狱的。现在教徒都在向其他人讲经说典布道,美其名曰“回向、普渡众生”。其实,“回向、普渡众生”是修行过程中的高层的境界,不是什么思想觉悟的问题。没有修行到那个境界就说那个境界的话,一定就是犯了“不妄语戒”。冒充得道而讲佛经,就是犯了“不偷盗戒”。所讲内容都是曲解佛经,令听者在修炼过程中身心受到伤害,就是犯了“不杀生戒”。所讲的内容一定都是顺着听众的欲望,就是犯了“不淫欲戒”。所讲的一定都是思维逻辑颠倒的内容,如醉汉所言,就是犯了“不饮酒戒”。《愣严经》所谓:“同好者…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