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互补多于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23:14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和印度两国经常被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相提并论。发明“Chindia”一词,是为了突出这两大市场加在一起的经济影响力。中印两国总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0%,其煤炭、铁矿石、钢铁及其它关键资源的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0%以上。
不过,中国与印度的经济模式截然不同,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它们可能是互补的两个组成部分。
与中国相比,私营企业在印度经济中扮演着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印度高出约3倍,其出口额高出印度8倍。中国的储蓄额高达4.8万亿美元,令印度2150亿美元的储蓄相形见绌。
 
中国庞大的储蓄,为其出口导向型基础设施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投资资金。但这件事祸福参半。资金过剩导致了产能过剩和投资回报率欠佳。
相比之下,印度企业对资金的运用更为明智,回报率也更高。而储蓄不足也是印度把重点放在服务业上的原因,该行业资本密集程度较低。
中国拥有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印度仅为2210亿美元。中国正开放其资本渠道,预计未来一些年,来自中国的投资流动将对全球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印度资本外流的影响将比较小。
就连中印两国在人口规模方面的相似之处,似乎也只是流于表面。中印可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逾10亿的国家,但其人口结构上却存在显著差异。
香港Global Demographics Ltd的预测显示,到2015年,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将超过50岁,而印度60%的人口将不到30岁。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结构将拖累经济增长,而印度将获得庞大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前提是其工人得到适当的培训。
鉴于上述所有的差异,“Chindia”的概念是否不合时宜呢?也不全然。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互补的作用。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使得这两个国家成为一股如此强大的经济合力。中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及服务出口方。中国生产商品,而印度提供服务。两者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满足了发达国家的外包需求——或者说,构成了一种竞争威胁(这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此外,在中印两国国内市场的构成方面,这种互补性也十分明显。
作为一个“更年轻”的国家,印度将给全球消费品制造商提供一个蓬勃发展的基础商品市场,其主要分销渠道是通过小型零售商店。超级市场运营商正拓展它们在印度的网络,这对印度传统的“夫妻店”构成了挑战。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但也更为富裕,它目前转向新的产品种类,从汽车到度假套餐等。正如中国制造商向价值链上游进军,其消费者也是如此。麦肯锡(McKinsey & Co)表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我们预计中印两国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这将催生工农业大宗商品市场一波长时期的牛市行情。不过,在这一领域,印度和中国也可能形成互补。
中印两国对粮食的需求都在迅速上升。中国所处的困境更为糟糕:中国必须以全世界7%的可耕种土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相比之下,印度50%的土地较为肥沃,但其农业领域的效率远不如中国,其农业产量低于中国,粮食上市前变质的比例也更高。如果印度提高其农业产量,中国可能成为印度农产品的消费大国。
中印的互补性,解释了为何这两个庞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并未像人们可能预想的那样,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各自扮演的角色是幸运的。这正是“Chindia”之所以代表的是中国与印度,而非中国对印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