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先进篇第十一(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55:53

安德义论语解读——先进篇第十一(上)

2009-06-11 14:42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安德义浏览:396

安德义编写的论语解读先进篇是解释儒家经典著作,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一部作品。安德义的论语解读完全可以做为我们学习国学的经典读物。

【题解】

本篇取“先进于礼乐”句中“先进”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孔子饮食起居祭祀之礼仪,本篇接续《雍也篇》《泰伯篇》孔子进一步对弟子们的评价以及鼓励和教诲。

一、对众弟子的概括评述。一是四科十哲的综合评述,二是闵损、子路、冉有、子贡四哲外貌的描绘,三是高柴、曾参、颛孙师、仲由四贤性格的评述。

二、对众弟子的单项评述。1、对闵损孝道的赞扬。2、对南容“三复白圭”的赞许。3、对冉求为季氏聚敛的批评。4、对仲由冉求“具臣”的批评。5、对子路“事人”不“事鬼”的批评。6、对子张的“践迹”而“入室”的教诲。

三、对颜回的评述。本篇集中直接评述颜回的有八章,颜回对孔子的学问心领神会,“于吾言无所不说。”勤奋好学,而且有“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众多美德,颜回早于孔子而逝,孔子为之“哭之恸”,尽管孔子不同意越礼厚葬,但弟子们还是厚葬了颜回,众弟子中,孔子对颜回评价是最高的。

四、对子路和冉有的因材施教。“闻斯行诸”,因人而异的教育。

五、对众弟子的立志教育及评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原文】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⑤。”

【注释】

① 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关于“先进”、“后进”历来都有很多解释,我们采用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它符合孔门“学而优则仕”的观点。   ② 野人:指在野的读书之人,没有官爵的人。    ③ 后进于礼乐:与“先进于礼乐”相对而言,指先做官,为了统治的需要,再去学习礼乐的人。    ④ 君子:指享有世袭特权的卿、大夫及其子弟。   ⑤ 从:听从。这里作“用”、“选用”讲。

【语译】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普通平民;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君子。如果选用人才,那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读】

本章孔子谈“学而优则仕”和“仕而优则学”。

在《孝经》中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为官治国必以礼乐。先习礼乐而后为官者,为布衣之士,系“学而优则仕”;先为官而后习礼乐者,为世袭之君子,系“仕而优则学”。两类仕进途径,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吾从先进”,举贤才于“野人”之中。子路推荐读书习礼不多的子羔去做费县长官,孔子不同意,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骂他狡辩,孔子一向主张“先进于礼乐”。

【原文】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注释】

① 从我于陈、蔡者:指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绝粮时跟随他的弟子们。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由陈国去蔡国的途中,被陈国百姓包围,绝粮七天,许多弟子饿得不能行走,后被楚国搭救。当时跟随孔子的有子路、子贡、颜渊等弟子。   ② 皆不及门也:都不在我这里了。门:门下。这里指受教的场所。

【语译】

孔子说:“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国途中忍饥挨饿的学生们,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

【解读】

本章大约是孔子晚年怀旧之言。

孔子周游列国,曾在陈蔡交界之地遭受危难,一度断绝口粮,后人一般称之为“陈蔡绝粮”或“陈蔡之厄”。苍桑暮年,蓦然回首,不仅喟然言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同甘苦共患难,如今则各奔东西,不复在门下。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 11.3德行①: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②:宰我,子贡。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学④:子游,子夏。 【注释】 ① 德行:指能实行孝

 

【原文】

11.3德行①: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②:宰我,子贡。政事③:冉有,季路。文学④:子游,子夏。

【注释】

①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这一章是孔子对十个学生的叙述,由弟子转述记载了下来。   ② 言语:指长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③ 政事:指能按周礼的要求从事政事活动。 ④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文章等。

【语译】

(孔子认为学生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辞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

【解读】

本章记载孔门十位高材生,后人称之为孔门“十哲”,并把他们分属的四个门类称为“孔门四科”。

本章解读对孔门十哲,均用三五句话予以概括叙述,具体事迹详见其它章次。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小孔子31岁,英年早逝,年仅29岁,性格内向,快乐宁静,勤思善学,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孔子曾赞许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子贡评价他说:“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孔子家语•弟子行》)

闵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姓闵名损,字子骞。小孔子15岁,享年50岁,性格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正,以修德为终身目标,“不以其仁易秦晋之富。”(《盐铁论•地广篇》)以行孝为修德之用,孔子赞扬他:“孝哉,闵子骞。”以修“礼”为行为规范,言行符合礼仪,孔子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中”即“中礼”,合礼。

冉伯牛(公元前544-?):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7岁,卒年不详。性格宽和仁厚,为人谨慎,办事认真,善于处理日常事务。年轻时略显躁动而多言,其德行修养受当代及后世的极力推崇,孟子称赞他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不幸的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不治之“恶疾”,纵使他极富才华,终无法施展,自惭形秽,终日闭门不出,以谢天年。

仲弓(公元前522-?):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卒年不详,冉雍为人仁笃厚道,任劳任怨,气量宽宏,不善言辞,有南面临政之才。孔子赞扬他“雍也可使南面”,终身笃行仁德,提出“居敬而行简”的治国方略,子贡评价他:“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宰我(公元前522-前458年):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宰我天资聪颖,好学善思,以能言善辩著称。语言平实,鞭僻入里,切中肯綮,口才还在子贡之上。宰我思想开放,大胆思考,不拘礼节,勇于创新,他对儒门守丧三年,大胆革新,主张守丧一年,有理有据。孔子对他批评也较多,有名的批评是,他白天睡觉,孔子大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

子贡(公元前520-?):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作子赣,亦称卫赐。春秋末年卫国人。小孔子31岁。子贡天性聪颖,思路敏捷,利口巧辞,善于交际。子贡出身寒微,师从孔子之前即从事商业买卖,家累千金。后多次在鲁国从事外交活动,先后出使晋、齐、卫、吴、越等国。孔子多次称赞他:“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说能与他一起讨论诗歌,“告诸往而知来者”,说他能举一反二,聪明颖悟。子贡自己也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逝世,他守墓达6年之久。

冉有(公元前522年-?):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冉求性格活泼、乐观开朗、多才多艺。孔子多次在别人面前盛赞冉求的政治才干,“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经济管理才能也十分突出,帮助季康子改革田赋制度,增加税收,虽然遭到孔子的批评,但却也充分展示了他的理财才能,冉求的勇武精神和军事才能在孔门弟子中也是很突出的。

季路(公元前542年-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9岁。子路为人刚勇威猛,耿介正直,率真粗莽,重信守诺,是孔子忠实的保护者。孔子曾评价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又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还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小孔子45岁。子游对先生竭力倡导的仁礼有特别的领悟,对丧礼有深入的研究,常能提出独到的看法,如“丧致乎哀而止。”子游酷好文学,并以文学著名当世。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游及其后学独成一派。他对于礼乐制度的发挥及身体力行,特别是关于“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描述对后世乃至于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子夏(公元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或卜先生。小孔子44岁。子夏刻苦用功,于学问道德多有精僻独到的见解,为世人所重。子夏一生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学业方面。在治学上他崇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强调知行结合,“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在文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还主要表现在传述《春秋》《诗》《书》《易》等儒家经典上。《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早就谈到“子夏之说《春秋》。”《史记•孔子世家》继而指出:“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可见子夏传《春秋》确有其事。汉以来学者多认为他是大部分儒家经典的传授者。《后汉书•徐防传》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原文】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 【注释】 ① 说(yuè):同“悦”,喜悦。 【语译】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并不能对我

 

【原文】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

【注释】

① 说(yuè):同“悦”,喜悦。

【语译】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并不能对我有所帮助,因为(他太过崇拜我,)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是心悦诚服的。”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孔子主张教学相长,师生互相促进,颜回对孔子的讲学,心领神会,言听计从,如痴如醉,“不违如愚。”也不像子贡、宰我、卜商等弟子,经常与孔子质疑辩难,争论学问,孔子公开赞扬“启予者商也”,对我有启发的是卜商啊!对颜回则认为是“非助我者也”,对我的学问没有什么帮助,但对我的讲学则是“无所不悦”。

【原文】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注释】

① 间(jiàn),间隙。这里有挑剔、批评的意思。

【语译】

孔子说:“真孝顺呀,闵子骞!人们从不怀疑父母和他、兄弟有关称赞他孝悌的话。”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闵子骞孝道的赞扬。

闵子骞,孔门弟子,小孔子15岁,性格内向,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庄,以道德追求而名闻天下,孔门德行科高材生。本章记载孔子盛赞其孝行,据《韩诗外传》载:“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疾恶子骞,以芦花衣之,父察之,欲逐后母。子骞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遂成慈母。”闵子骞是一个大孝子,因此孔子称赞他。

【原文】

11.6 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注释】

① 南容三复白圭(gūi):南容反复诵读有关白圭的几句诗。南容:姓南宫,名适,字子容,春秋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孔子的学生。三复:多次反复。白圭:国君和大臣们行礼时拿在手中的珍贵而莹洁的玉器。这里指《诗••大雅•抑》中的四句诗:“白圭之玷(diàn),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语中的错误,就无法收回了。”南容用此诗告诫自己说话、做事要谨慎小心。    ② 妻(qì)之:嫁给他。妻:名词活用作动词。

【语译】

南容一天到晚把《诗•大雅•抑》中的四句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反复诵读,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解读】

本章记载南容和孔子的行事。

南容崇尚道德,为人谨慎,他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口中经常吟诵《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表明他言语也很谨慎。因为他处事谨慎,善于保护自己。深得孔子赏识,将其兄之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

11.7季康子问①:“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②。”

【注释】

①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谥号为“康”。鲁哀公时为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② 亡:通“无”,没有。

【语译】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解读】

本章孔子答季康子“弟子孰为好学”的问话。

“弟子孰为好学?”同样一个问题,季康子问,哀公亦问。孔子答哀公多出“不迁怒,不贰过”六个字,孔子答季康子,少此六字,孔子回答详略不同。季康子专横跋扈,权倾朝野,孔子对季康子的提问不屑答,也不愿多答,问什么答什么,问一答一,绝不答二。同样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所答亦不一样,参见《2•20章》。哀公懦弱,大权旁落,孔子则寄予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告诉他处理政务的方式,“不迁怒,不贰过。”表面赞扬颜回,实际上告诫哀公,在三桓那里受气了,不必迁怒于他人,相同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

【原文】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②,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③,不可徒行也。”

【注释】

① 颜路:颜回的父亲。名无繇(yóu),字路,也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六岁。椁(guǒ):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棺木多是两层,里层的叫“棺”,外层的叫“椁”。  ②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鲤50岁死,当时孔子70岁。 ③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行列之后,意即当过大夫。孔子曾在鲁国当过司寇,此时虽已不在位,但应属大夫之列。按礼制,大夫出门必须乘车。

【语译】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给颜回买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华还是没有才华,但都是各人自己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行走来为他买外椁,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呀。”

【解读】

本章记载颜路为颜渊请车而孔子拒绝的行事。

颜回29岁去世,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绝,颜回家境贫穷,颜回的父亲颜路想将葬礼办得阔气些,向孔子要求将孔子的马车卖了给他儿子买外椁,这是一个不情之请。如何拒绝?孔子不愧是圣人,“以直相报”,直言拒绝,不转弯抹角。撇开双方儿子的才能不说,理由有二,从亲疏关系说,即使我的儿子死了,“有棺而无椁。”我也不能为其卖车买椁。其次,从礼制角度看,“我曾有过大夫之职,不能徒步无车。”孔子对亲近人的态度:是则是,非则非,有则有,无则无,直言相告,不掠美市恩,不曲意迎合,这就是孔子对不情之请的拒绝。生活中难免有些拒绝,没有学会拒绝,在现实生活中则无法生存,孔子对阳货的拒绝也是高妙绝伦。(参见17.1章)

【原文】 11.9颜渊死①。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注释】 ①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小孔子31岁,终年2

 

【原文】

11.9颜渊死①。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注释】

①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小孔子31岁,终年29岁,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 孔子当年70岁,两年后因悲痛过分而去世。

【语译】

颜渊死了。孔子说:“啊!苍天简直要我的命呀!苍天简直要我的命呀!”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颜渊死的呼告。

这章文字简单,情感深厚,是一段令人悲痛欲绝的文字。“噫!天丧予!天丧予!”仅仅7个字,是一位哲学家,一位思想家,一位超越时代的思想巨人,一个历经磨难,满脸沧桑的老人,泪眼模糊,仰天长啸,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呼唤:“啊!苍天灭我啊!苍天灭我啊!”呼唤者,困扼陈、蔡之地,七日不食,而弦歌不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宁静快乐,不忧不惧不惑之仁者,何以如此悲痛。被呼唤者,困扼陈、蔡之地,七日不食而无怨尤之言,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追随夫子历尽艰难,矢志不逾,竟然英年早逝。呼唤者,失其股肱,岂不痛哉。他俩一个是先生,一个是弟子。一个是良师,一个是益友;一个口授心传,诲人不倦;一个不违如愚,学而不厌。一个仁以为己任,推行仁道;一个三月不违仁,身体力行。一个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是刚近而立的青年。一个苍颜白发,一个勃勃生机。夫子与弟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休戚与共,生死攸关。夫子呼唤,夫子感叹。呼唤:仁者不寿,仁道不复,天道不公。感叹:道无传人,痛失良友,白发送黑发。“噫”之一字,《论语》全书仅三例,系唇齿音,此一“噫”字,声音从牙缝中挤压而出,表现出孔子悲愤之极,压抑已久的悲怆,吐出了发愤忘食奋斗终身而郁郁不得志的怨气。“天丧予”是对天道不公的指责,对痛失贤弟的惋惜。这一章是孔子一生感情的高潮,岁月的顶端,事业的低谷。孔子三岁丧父,不知其哭,十八岁丧母,不见其哭,七十失弟子,悲恸欲绝,可以想见,其弟子在他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

【原文】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②?”

【注释】

① 恸(tòng):极度悲痛,伤心。   ②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夫人:这个人。“夫人”是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谁。谁,疑问代词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语译】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十分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先生悲痛过分了。”孔子说:“悲痛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为颜渊之死而痛哭。

“天丧”章可能是噩耗传来,孔子指天而呼。“恸哭”章可能是灵堂告别,孔子哭得浑身颤抖抽搐,哭得老泪纵横,呼天抢地。弟子们劝他,夫子您哭得太过伤心,他则反问一句,“有恸乎?”你看,他完全进入一种忘情忘我的境界,连自己哭得悲痛欲绝的状态都不知道,可见其忘情而达至情的状态。

【原文】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①,夫二三子也。”

【注释】

①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种违背礼制的厚葬)不是我的主张,是你那帮同学干的呀。按颜渊的身份、地位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本不该厚葬。孔子的感叹,实是责备那些主持厚葬的学生。二三子:一帮人,一伙人。

【语译】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打算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但学生们还是隆重地安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但我却不能把你当儿子一样看待。(这种违背礼制的埋葬)不是我的意思,是你那帮同学干的呀。”

【解读】

本章记载颜渊之葬。

颜渊死,共四章,顺序应该是第一“天丧”,第二“恸哭”,第三“请车”,第四“厚葬”。“天丧”章和“恸哭”章是孔子个人情感的宣泄,“请车”和“厚葬”是孔子理性的约束。个体情感宣泄可以不受群体理性的约束,至于“请车”,“厚葬”,孔子则认为应该与个人情感区分开来,按礼制规定办事,“素其位而行,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不得越礼越位而行,不能徇私情而破坏礼制规则。

【原文】

11.12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②,焉能事鬼③?”曰:“敢问死④。”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

① 季路:即仲由。字子路,又名季路。   ② 事人:指侍奉君父。   ③ 焉:怎么,疑问代词。孔子认为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侍奉鬼神。   ④敢:大胆地,斗胆地,表敬副词。

【语译】

子路问孔子怎么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活人都还没有侍奉好,哪里谈得上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我大胆地问老师,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懂得活的道理,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解读】

本章孔子回答“知生”“事鬼”的问题。

孔子对“鬼神”一向采取的是存而不论的态度。据《说苑•辨物篇》有一段子贡关于“死人有知无知”的提问,即灵魂有无的问题,刘向编纂的《说苑》不一定可靠,但确能说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因以及对鬼神存而不论的苦衷。原文抄录如下: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责任编辑: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