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4:31
中东战争简史2006-6-25 21:31:58    作者:东方博客16k8  16k8的个人首页 【大中小】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他是 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来这里朝圣的信徒多达150万以上。中东有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是两教教徒心目中的“圣城”。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并写入了宪法,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成为本地区许多矛盾的焦点和起因。此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的能源中心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3以上,天然气储藏量也是世界之首,可以说中东是世界的能源宝库。
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东地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就掌握了医学、建筑、文学等,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一、外国势力对中东虎视眈眈早在1789年,法国帝王拿破仑就率领其远征军从亚历山大港登陆埃及,占领开罗,企图借助他的战略优势牵制英国。在1801年法军撤出之后,英国又将其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对埃及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十几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将其魔爪伸向了波斯湾地区,占领了许多阿拉伯酋长国,中东成为英国资本聚集的重要来源。1839年,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亚丁,并强迫毗邻的20多个国家签订所谓的“保护条约”,组成了“亚丁保护地”,以期巩固他的统治。与此同时,英、法、俄在土耳其和伊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阶段,这种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这时,中东理所当然的成了英、法、俄以及后起的德国等帝国主义拼死争夺的对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为控制该运河,确保通向印度和远东的重要通道,英国于1878年占领了塞浦路斯,继而又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并排挤法国势力,使埃及沦为其殖民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波斯湾及其沿岸的酋长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战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湖”。中东的许多国家例如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在该帝国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国家纷纷沦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就是伊朗也没有摆脱这种命运,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另外应该单独提及的就是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沙俄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为了开辟一条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沙俄占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预谋已久。1851到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所谓的监护权,对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土耳其承认其对土耳其基督教徒有监管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占领两海峡。但由于英、法的干预,沙俄的计划受挫。在情急之下,沙俄先后两次发动对土动武,但均已失败告终。但随后的《圣斯蒂发诺和约》却使沙俄达到了占领土耳其的目的。由于沙俄占领两海峡的预谋没有达成,矛盾不断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二、 中东内部虎虎相争
(一)两伊战争这是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的军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为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联合国、伊斯兰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第598号决议。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战,把一切军队撤到国际边界内;联合国秘书长派观察员监督停火与撤军;交战双方释放和遣返战俘;委托一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在适当国际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就一切未决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全面、公正和体面的解决方案。伊拉克当即表示接受这项决议,伊朗开始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直至1988年7月才正式表示接受。8月,两伊实现陆、海、空全面停火,随即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开始直接谈判,讨论落实安理会第598号决议有关的问题。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加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状况。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二)海湾战争 1990 年8月2日凌晨 1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伊科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经过约14小时的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2000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原因:1、领土纠纷。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而后伊,科两国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采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认为难以接受。外国介入对于伊拉克这一侵略行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了谴责。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苏联也一改战后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0票反对,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月2日至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阿以冲突阿以冲突一直是中东乃至整个世界冲突的焦点。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中东战争简史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他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 ”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来这里朝圣的信徒多达150万以上。中东有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则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东正教,还有少数人信奉拜火教。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是两教教徒心目中的“圣城”。许多国家把伊斯兰教规定为国教,并写入了宪法,可见宗教信仰在中东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成为本地区许多矛盾的焦点和起因。此外,中东地区是世界的能源中心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统计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3以上,天然气储藏量也是世界之首,可以说中东是世界的能源宝库。中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东地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古代阿拉伯人很早就掌握了医学、建筑、文学等,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
一、外国势力对中东虎视眈眈早在1789年,法国帝王拿破仑就率领其远征军从亚历山大港登陆埃及,占领开罗,企图借助他的战略优势牵制英国。在1801年法军撤出之后,英国又将其纳为自己的殖民地,对埃及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十几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将其魔爪伸向了波斯湾地区,占领了许多阿拉伯酋长国,中东成为英国资本聚集的重要来源。1839年,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亚丁,并强迫毗邻的20多个国家签订所谓的“保护条约”,组成了“亚丁保护地”,以期巩固他的统治。与此同时,英、法、俄在土耳其和伊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阶段,这种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这时,中东理所当然的成了英、法、俄以及后起的德国等帝国主义拼死争夺的对象。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为控制该运河,确保通向印度和远东的重要通道,英国于1878年占领了塞浦路斯,继而又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并排挤法国势力,使埃及沦为其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波斯湾及其沿岸的酋长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战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先后强迫阿曼、巴林、麦什哈特阿曼(即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各酋长国缔结了一系列保证英国享有垄断特权的协定,把波斯湾各酋长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把波斯湾视为“英国的内湖”。中东的许多国家例如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在该帝国土崩瓦解之后,这些国家纷纷沦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就是伊朗也没有摆脱这种命运,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另外应该单独提及的就是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沙俄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为了开辟一条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沙俄占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预谋已久。1851到1853年,沙俄借口基督教“圣地”所谓的监护权,对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土耳其承认其对土耳其基督教徒有监管权,企图干涉土耳其内政,进而占领两海峡。但由于英、法的干预,沙俄的计划受挫。在情急之下,沙俄先后两次发动对土动武,但均已失败告终。但随后的《圣斯蒂发诺和约》却使沙俄达到了占领土耳其的目的。由于沙俄占领两海峡的预谋没有达成,矛盾不断加深,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
二、 中东内部虎虎相争(一)两伊战争这是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这场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相对于1990-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或“海湾战争”而言)。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的军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为使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联合国、伊斯兰国家、不结盟运动及有关大国对两伊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结束两伊战争的第598号决议。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战,把一切军队撤到国际边界内;联合国秘书长派观察员监督停火与撤军;交战双方释放和遣返战俘;委托一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在适当国际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工作;就一切未决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全面、公正和体面的解决方案。伊拉克当即表示接受这项决议,伊朗开始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直至1988年7月才正式表示接受。8月,两伊实现陆、海、空全面停火,随即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开始直接谈判,讨论落实安理会第598号决议有关的问题。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加少,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状况。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二)海湾战争 1990 年8月2日凌晨 1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伊科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经过约14小时的战斗,下午7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8月3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至8月6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2000余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原因:1、领土纠纷。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而后伊,科两国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采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认为难以接受。外国介入对于伊拉克这一侵略行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了谴责。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苏联也一改战后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0票反对,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从 8月2日至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2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三、阿以冲突阿以冲突一直是中东乃至整个世界冲突的焦点。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根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93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达成的原则宣言,双方将在和谈的最后阶段,即1996年5月以后对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举行谈判。在此之前,双方均不得采取改变人口结构等措施以改变圣城现状。然而以色列自1980年5月单方面宣布耶城为其永久首都以来,多次征用圣城土地,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企图通过征地计划在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之前造成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既成事实。1995年4月28日,以色列政府决定征用53公倾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这是15年以来在耶路撒冷东区规模最大的征地活动。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目前,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仍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当前的局势看,阿以实现最终和平还任重道远,但可喜的是和平进程有了进展,尤其是2005年8月15日开始,以色列开始从加沙单方面撤出了部分定居点,8月22日已基本完成,让人们看到了黎明的丝丝曙光题之一。根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93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达成的原则宣言,双方将在和谈的最后阶段,即1996年5月以后对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举行谈判。在此之前,双方均不得采取改变人口结构等措施以改变圣城现状。然而以色列自1980年5月单方面宣布耶城为其永久首都以来,多次征用圣城土地,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企图通过征地计划在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之前造成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既成事实。1995年4月28日,以色列政府决定征用53公倾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这是15年以来在耶路撒冷东区规模最大的征地活动。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目前,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仍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当前的局势看,阿以实现最终和平还任重道远,但可喜的是和平进程有了进展,尤其是2005年8月15日开始,以色列开始从加沙单方面撤出了部分定居点,8月22日已基本完成,让人们看到了黎明的丝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