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历史地理之大巴关与团乐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3:58
大巴关% L0 B. O8 z3 i# d2 Q2 J
                          : I) B6 {9 u6 K! ~6 ]5 W" U
       大巴关,明代设“大巴关巡检司”,关址设在西乡县西南钟家沟,地处牧马河与就尸河的交汇处,关隘设于就尸河畔。扼守西乡通往四川通江等地要道之咽喉。河两岸青山对峙,危岩高耸,古道蜿蜒沿河而上。
       拨开被荒草掩没的古道,揭去石条上岁月积沉下发黑的青苔,石级上千百年来马帮踩踏留下的蹄窝,清晰可见。石级上一个个深深的蹄窝,见证了古道当年的辛劳与繁忙。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仿佛远处依旧响着马帮骡马的嘶鸣.
       清嘉庆年间,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在此驻扎重兵,扼守这条由陕入川的要道,防止起义军进入巴山老林。陕甘总督杨遇春和其部将杨芳,在此附近龙池场的密林中,追杀教军,生擒起义军首领王廷诏、辛聪。
       此地曾是巴人聚族而葬之地,古道边的悬崖上,至今尚可见巴人悬棺的遗迹。
       1932年12月中旬,远离根据地,在敌人追杀中转战半年之久鄂豫皖红军,拖着疲惫的身心,带着满身的硝烟和累累伤痕,在大巴关附近的钟家沟、骆家坝一带休整。在这里,他们受到久违的、亲人般的欢迎。那位在少林寺当过和尚的共和国将军许世友,几十年后回忆起此情此景,依然热泪盈眶。并把这感人的情景写进他的回忆录《我在红军十年》中: N) i5 {
        “当我军到达以后,立刻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虽然群山还覆盖着皑皑白雪,而我们却感到四面都是和煦的春风。人们团团围住了部队,把战士们搀扶到家里,换下了破烂不堪的衣服,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又眼中含着泪水给我们洗脚上药。到了这时,我们这些挺过了那样艰难困苦的硬汉子,也都不禁流下了热泪。嘴里喃喃地说着:“到家了,到家了!……” 7 @4 e! i6 f+ G/ D+ O* x! y# `' d
       “在物质准备上,每人准备了三天干粮,三双草鞋和五斤稻草。当时,陕南由于连年歉收,屡遭兵匪蹂躏,群众生活非常贫困。每人三天干粮五斤稻草,全军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呵!我们在西乡只住了七天,然而西乡人民的大力支援,却使我终生难忘。”) ~; h4 W' v/ H3 n9 p1 q( i
       七天后,西乡人民,含着热泪,手拿煮熟的鸡蛋,在河边送别了亲人红军。看着红旗,沿着大巴关下的古道,向南,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大巴山之中。
        大巴关下的这条古道,还是一条红色的道路。当年汉中地下党支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药品、电台、军用地图等战略物资,就是由此秘密入川的。这是著名的川陕红色交通线的主要线路之一。在著名女作家袁鹰的小说《红色交通线》中,在作家萧风小说《巴山不了情》里,对这段光荣的历史,都有着绘声绘色的描写。
        嘉庆八年,巡检司迁至今峡口镇。原来的大巴关巡检司,便渐渐被时间吞食,被荒草淹没,只留下一块刻有“大巴关巡检司”的石碑,寂寞的斜立在夕阳中。
         大巴关
         (西乡县)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当大巴山之麓。路通四川,明设巡检。后移峡口。(薛志-武备志)# F2 ~% G- Y# l9 P
" v! s+ ~. \* R1 k
   团乐关" F4 e' \0 w0 m: p" C2 i2 R0 g

         在西乡县东南的崇山峻岭中,有个叫瓦石坪的小地方。说它特别的地方吧,就是家家户户的屋顶,不是盖着普通的青瓦,而是当地山上出产的一种黑乎乎的石板铺就。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历史上还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关隘——团乐关的所在地。$ F+ e) F" P- n7 U
明正德年间,四川保宁府苍溪土匪邬本恕,号称刮地王,图谋占据汉中。率匪众由湖北溯汉江而上,分成好几股流窜西乡,到处烧杀抢掠,一时间,西乡境内狼烟四起。
        陕西按察使副使来天球,率兵驻扎于此。经过多次战斗,才将其剿灭。西乡匪患才渐渐平息。
        嘉庆年间,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在其首领王聪儿(齐二寡妇)、姚之富、徐天德等的带领下转辗于汉江两岸,转战于川陕甘楚豫之间。% L+ D! [' y: W' o: f
当时在陕、川、鄂、豫等省交界处,有一片连绵八百里的森林,称之为“老林”。这里群山起伏,密林丛丛。起义军活动在这片老林中,忽分忽合,倏南倏北,避实击虚,使清军莫测虚实。清政府派军队围剿、镇压起义军。派兵力如果少了,就被白莲教义军一鼓歼灭;派兵力多了,地势又不利。清军吃足苦头,叫苦连天。; S& j* P/ g* _
          嘉庆四年(1799)正月二十六,在西乡高川一带活动的樊人杰、高均德、冉天元三支起义军与陕甘总督宜绵所带清兵在团乐关一带展开激战。义军占据两面山梁,摇旗呐喊,从山上扑向清兵,清兵凭借优势火力迎击,义军退守对面山梁。是夜二更,义军分路四面攻扑清兵营,斩获兵丁甚众。
         为了防止起义军渡过汉江,钻入巴山老林。清政府在重要的路口修筑城堡,建立关隘,扎住重兵。清嘉庆、道光年间清军名将,陕甘总督杨遇春,曾长期驻兵于此。/ G: V$ t4 \# g4 \; c/ S9 O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古战场的喊杀声早已散去,当年的斑斑血迹和累累白骨,已被岁月和莽莽苍苍的树木冲洗和遮盖住,寻找不到半点痕迹。漫步夕阳下的古战场,倒是那晚霞中农舍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山坡上踏着夕阳归来“铛、铛”的牛铃声,还有那架在石板房顶上熠熠闪光的电视接收锅,在斜阳中显示出一种山乡特有的宁静、和平与安详。* ~* \1 N/ V9 e  H! C     
         在县东南高川瓦石坪。明正德年间,四川保宁府苍溪贼邬本恕,称刮地王,谋据汉中。由荆襄东下,分股窜入西乡。甚猖獗。陕西按察使副使来天球,驻兵于此以平之。清嘉庆年间,西乡营设游记,驻县城,守备驻瓦石坪。教匪之乱,陕甘总督杨遇春追剿恒驻兵于此。道光以后营裁撤。(姚悫子—西乡胜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