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春读书课的祭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03:37
南昌外国语学校学生反馈-对青春读书课的祭奠 点击数:1153    发表时间:2004-9-29 17:23:00  我们是年轻的,或许更确切地说是稚嫩的。我们的心依然不够充实,不够坚定,对于过去、现在、将来,我们依然没有确切的航线。我们的思想像一只漂泊的船只,摇摆不定。我们渴求了解过去,了解一切在我们存在之前业已发生的事情。 年轻的心是燥动的,本以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服它,而当它遇到了“青春读书课”,它却出乎意料地平静了下来,滤去一切烦杂,思想中闪耀着文字的光芒和历史的辉煌与苍桑。  
    高二(4)班 唐嘉辰 
    青春读书课之于我们 
        我们这一代人,习惯了行走于充溢着物质气息与金钱口号中,习惯了自己的生活被“为赋新读强说愁”的忧伤困扰着,习惯了在无边的学海之中沉沉浮浮,起起落落。 时而我们过于任性,时而我们过于冷漠,时而我们过于脆弱。因为这个时代没有英雄,因为这个时代崇拜泛滥。就这样,我们迷失。 我们呼唤,我们期盼,我们寻觅一种力量,一种能在无形之中唤醒我们觉睡已久的灵魂的力量,一种能驱使我们为自己的国家,为这个时代献身的力量。 当严老师以独白的方式,满怀深情地倾诉着自己对选文的独特感悟与理解时,我知道,这一切的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这里没有陈腔滥调的教化,没有任何强制接受的压迫,毫不经意之中,实现了思想的交流、沟通和碰撞。这里就是我们的青春读书课。 
    高二(4)班 钟鸣 
    往昔时光 
        还记得那本厚重的《白话的中国》,暗红的封面凝聚着沉重。我们整个年级聚在一起,和台上的老师一起谈论那个已去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伟人,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于是原本死板的课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动的轻松氛围。 我们会为书中的人或事感动好一阵子,讨论的话题围绕对历史的思考,一篇篇具有思想闪光的文章也应运而生。读书课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我们的生活。 课后,我们还忙于登陆“春韵”网站,一吐自己的“高见”,或高头大论,或零星感受,我们乐此不疲地奔走于课外的读书殿堂,既为发表自己的感想,也为寻觅知音。  
    高二(6)班 杨炅知 
    曾经,我们走过 
        虽然我一直都没有停止阅读,然而真正明白自己在读什么、想读什么、读到了什么是从“青春读书课”开始的,我开始选择书、品味书。曾经我只在意小说的故事性,现在我有时更专注读的灵动、散文的内蕴;过去只能读到故事,现在却会思考故事的背后;过去我的阅读方式是拼命往前的略读,现在我更多地咀嚼文字;原来我只凭好奇心阅读,现在我用渴求探索之心在书中畅游。 
    高二(2)班 朱楼吟 
    飞翔的文字 自由的心 
        我们是一群城市的小孩,喜欢上网、睡觉、听音乐。总是带着一些小资的莫名的伤感,写一些无病生吟无关痛痒的文字。忽然有一天,沉沉的历史压向心头,苦难民族的悲哀冲击着承传炎黄的血脉。它们哭诉,它们怒吼,五千年酝酿的文化不可在我们不知辛苦的生活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高二(5)班 王秋 
    重拾记忆深处的碎片 
        我再一次重温“青春读书课”,灵魂再一次震撼。沧桑中国身后又许多沧桑史,在这庞大而无形的沧桑感中,我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种使命感。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活得有价值,当每一个都活的有价值时,世间的一切也就有价值了。 白话的中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其个中魅力不是我所能说明白的。但是我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邂逅这样一个有广度、有深度的精神花园,它开拓了我的精神世界。 
    高二(1)班 易青 
    为爱 
        想起星期六上完读书课的时候,我和要好的几个女生表情沉重地红着眼眶说,好感动。一直以来珍藏的感动的热泪,只因为一个个童真的故事,一份份质朴的感情而泉涌。当我们被《成长的岁月》中每位主人公平凡而伟大的行动震撼时,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因为爱。 先哲们给纯粹的感情一个好的定义,爱,读起来是那么清澈,那么温暖。因为有了这么名词,你我会在某天早晨感觉到阳光的时候说,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有了这个名词,你我会在某个有星辰的晚上安慰自己说,我幸福。有的时候,我们思想太过复杂以至于无法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觉,我们想了太多华丽的词藻去修饰,而忘了最简单的一个词,爱,就表达了一切。 为爱,我们应倾尽所有;为爱,我们应学着简单。 
    高一(1)班 杨茜 
    青春不散场 
        手和眼睛拂过一页页的纸张,我们似乎在《成长的岁月》中重新经历一次新的成长。 踏入“一个孩子的诗园”,我怀着一颗“天籁童心”,央求大人“给我讲一个好故事”,就像我小时候一样。那些过往,那些时光,那些“曾经年少”的不知天高地厚的梦想,荡漾在字里行间,让我匍匐于时间的开端,飘散着曾经熟悉却久违的味道,心灵的洗礼,追忆。 青春,不只是成人前的预备礼,更是一生中最生机勃勃的日子。在这里,每一天的阳光都是新的,那无边的温暖和灿烂,是——我们的青春,永不散场。 
    高—(1)班 万璐 
    天堂 
        历史的车轮缓缓辗过,留下深深的辙印。伫立于历史长河的源头,回眸眺望,纵然斯者已逝,却留下贤者们当初面对沉重的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不畏惧而义无返顾。我们也随着他们的情感亦喜、亦忧、亦思、亦殇,在用心感受的过程中学会了所有。 这便是青春读书课带给我的全部,书中的世界恰似仙境一般令人神往。
        初次拿到《白话的中国》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寒风把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吹得颤抖,枯黄的树叶就那样无法抗拒的落了下来,掉在书的封面上。颜色浓烈若血,一如曾经刻骨铭心的疼痛。
    随着书页的翻动,我越来越感觉到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意义的书,而是二十一世纪沉甸甸的宝藏。欣赏着每一篇文章,就如同站在文学殿堂前不停的惊叹于她显示出来的金碧辉煌。通过一支支的笔,我在这同一个中国里看到了不同的画卷。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从来都是以刚强不屈的形象不败的立于我们的心中。然而当他面对人们精神的麻木时,我分明看到,在他蜡黄饥瘦的脸上表现出来的是沉痛与无奈,当然还有他的钢骨所承担的坚韧和希望。
        鲁迅先生他写了一生,战了一生,为这个沉睡的国家奉献了一生,几度思索、几度彷徨,坚定信念后又再次呐喊,自始自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唤醒民众。不知何时,我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敬仰。
        曾为革命领袖的瞿秋白,就义之前却醒悟自己终究不过是一个文人,这些怎样憾动我们的心。一篇“多余的话”,是耶?非耶? 
        瞿秋白把自己的一生称之为滑稽剧。剧终人散,但,远处,依然有人不肯释怀。
        自从在读书课上读了张承志的《以笔为旗》,他的身影就如同一道烙印,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也印在我心里, 挥之不去。
        他是一个孤独漂泊的灵魂。他永远一个人在天地间走着、漂泊着,写他想写的文章,过他渴望的生活,走他想走的路。他似乎又是一条逆流而上的鱼,茫茫人海中,只有他一人逆潮流而行。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孤独地、任性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多少人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人们每天都问自己:我,该干什么?张承志想要寻求更广阔的生活,梦想让他化成了—缕青烟,慢慢地,升上天空,在苍穹中飘荡。他的视野越过山川,越过湖泊,越过平原,越过海洋,越过低谷,最终,他的目光停留在一片无垠的大草原上。于是,他又落了下来,再度变为原来的自己。 
        绿色的草原,绿色中充满了新的希望,风路过,草在摇曳,黑骏马在奔驰,阳光在笑。
        那是一片怎样的绿色和希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动! 他想用笔描绘出母亲,画出母亲的背影,蓦然回首,却发现他母亲的背后站立着整个民族。这时候他才发现,哲合忍耶——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教派以及它的精神,都早已在他的内心中播洒下了种子,扎下了根。于是他骑着他的黑骏马,带着哲合忍耶,朝着他的梦,追逐。 路在何方,情归何处。
        我站在大草原上,心里装着哲合忍耶,装着他清洁的精神,沿着他的脚步,走着、笑着、跑着,向着新一轮太阳升起的地方。 雁归去,了无痕迹;情犹在,人已去,泛起丝丝涟漪。伴着读书课成长,总有一天,我也将把我的梦想,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