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5:47

',1)">
',2)">',3)">

',4)">

齐齐哈尔大学教职工2006年“三育人”师德获奖论文
作者:国岸石编…    齐大工会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93    更新时间:2010-3-12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通信学院    王艳春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实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都体现着师德的要求。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道德风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
近几年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高校师德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数高校由于事业发展快、改革力度大、工作基础较弱等原因,高校的师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高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滞后,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应当把师德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工作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逐步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他们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使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各种思潮和意识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教师队伍中来,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出现了以下问题。
1.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少数教师放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世界观的改造,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商品化,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和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
2.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少数教师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奉献精神,利用教师自主支配时间比较多的条件,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兼职或商业性服务活动,对本职工作精力投入减少,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课堂上照本宣科,一份教案、试卷沿用几年,考前给学生“点题”,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3.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不关心,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无所知;不公平地看待学生,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讥讽或歧视学习不佳或表现较差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
4.重业务,轻政治。有的教师认为业务是“硬”的,思想和道德是“软”的,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忽视自身的师德修养,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失偏颇,在言传身教中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宣传一些不科学的、不正确的东西,误导学生。
5.重教书,轻育人。部分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往往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的人认为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有的人言行不一,不做表率。
上述违背师德规范的现象虽然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但其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个别教师受社会上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理想情操失落,道德观念下降,过分讲实惠、讲自我,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师自身忽视师德修养。少数教师不注意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松懈,律己不严,服务意识淡薄,育人观念欠缺。(3)教师负担过重的影响。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较快,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普遍过重,许多教师处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精力比较分散,以致少数教师忽视了师德养成。此外,近几年一些高校规模扩大后,教师编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4)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导向的影响。职称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学校在职称评定中虽然对师德也有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偏于看重参评者的科研成果及论文著作等“硬件”,对其师德表现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情况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犯大错就行了。(5)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导向的影响。近几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快,高校也在扩大招生,为迎接上级教育部门的评估都在抓教师队伍建设,主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和学历、职称结构等问题。学校在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进修培训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对教师的学历、职称、业务成果上要求得多,有硬指标,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一些学校对教师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往往考虑得少,或者虽有要求,但标准太低太软,流于形式。(6)学校师德建设的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还没有把师德建设摆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没有建立和实施师德建设的有关制度,如师德教育学习培训制度、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等,因而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1.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在育人中的作用,要扭转重业务轻师德的倾向。学校在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时,应当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划和各阶段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学校领导应当经常调查分析教师队伍师德状况,把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任用提拔挂起钩来。同时,学校领导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做良好师德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
2.加强师德教育工作。加强师德教育是搞好师德建设的基础。要把师德教育作为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建立健全学校师德教育学习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建设对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搞好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师德建设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育人才,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师德建设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师德建设要以教师为本,一方面,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律,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教师的需求,努力将加强师德建设同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党政领导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中,要关心、体贴教师,通过周到、优质的服务,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力求不断满足教师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工会、教代会要依法维护教师的权益,多办实事,多为教师排忧解难。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就会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改革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师德建设才能真正搞好。
4.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是师德建设的关键。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和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教师对学生要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书育人。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此外,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逐步形成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慎独”自律意识。“慎独”是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按照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的特点,一般不坐班,经常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工作,培养“慎独”自律意识是很重要的。
5.加强师德宣传,注重典型示范。学校要加强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注意发现和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做法,运用校园网络、广播、闭路电视、校报、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传播媒介加以宣传推广。应当通过举行优秀教师表彰会、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等,展示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风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宣传师德建设的成果和亮点,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教师,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
6.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良好师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实行长效管理。第一,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激励机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定期评选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制度。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应授予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干部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第二,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学校要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进修、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应当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严重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第三,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学校要通过校园网络、师德师风意见箱和校领导接待日等途径,广泛听取师生群众对教师师德情况和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支持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发生。
探索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实施“启发导读式”素质型课堂教学,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人文学院  耿明俊
我作为人文学院政治系的一名教师,长期从事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力求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我抓住改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中心环节,确立重在导向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自创“启发导读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消化教学基本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择其重要问题,归纳、疏理并深化教学内容,介绍学术前沿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网络体系中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还采用座谈研讨,答辩争鸣等多种形式,启发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分析思辩能力。我还经常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撰写学科论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我也经常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为学生做专题学术报告,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做法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和欢迎。这里我就本人在探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自创的“启发导读式”教学法,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认清形势 明确素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紧迫性
“启发导读式”教学法亦即导学式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一种“自学启导”和“学法指导”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素质教育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要求为基础,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依据而建构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导读式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而引发我的思考而逐步深化的结果。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进入高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给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带来新困难。教师如何教好这些不同学习基础、层次、水平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完成大学学习任务,成为合格的人才,是教师的教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二是带队学生参加中学教育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会背课、讲课,能力欠缺,学生深感“教”然后知不足;三是许多学生考研的一些专业课内容是我们学生本科学习过程中未有全面、深入涉及的内容,往往要靠学生自学去参加考试。如何缩小扩招后的学生之间差距,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实习备课、讲课能力,以达到中学教育实习要求,如何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以提升进一步深造的机率等等,这是促使我改革课堂教学的初衷和动因。
从更深层次来看,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是迎接21世纪向教育提出挑战的需要。
首先,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新科技革命重要标志是信息技术革命,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非常重要资源,而教育成为开发信息资源的非常重要途径。也就是说,现代科技革命要求教育部门更好地担负起开发信息资源的使命,要求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科技革命发展的总趋势特点相适应。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进程中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际竞争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教育作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基本国策,把发展教育同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也引起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中国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变化、新动向,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并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也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经济必须同世界经济接轨,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我们培养的人才要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走内涵增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发展模式,要更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已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性问题,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再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改革、人力资源开发还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如何抓住今后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克服前进中的问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势头,已成为关系现代化进程的全局性问题。正如“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所指出的:“中国如果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就有可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使得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总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提高、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加发展。”可见,中国倡导的学习型社会就其形式来说,是要创造一个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个体的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国家的学习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以终身的学习来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来追求多样的发展,以自主的学习追求内在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目的在于满足全体人民基本学习需求,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显而易见,以科学发展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学习型社会,也为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 找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必须研究素质教育如何进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行动方略。而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是起指导和统率作用的因素。有何种教育观念,就有何种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转变继承性教育的思想,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众所周知,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人们将其称之为知识性教育或继承性教育。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人们将其称之为发展性教育或创新性教育。这种创新性的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已有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自我增长知识,即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丰富增长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所谓“学会做人”,就是要促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群体意识。所谓“学会关心”,是指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身的成长,而且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乃至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而其中心环节是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这四大要素可用一句话来表述,即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手段,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及所包含能力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四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这四大要素形成最佳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而这种结构和流程进入何种状态,又首先取决于教师作出何种选择,即教师以何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指导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即教师把材料的内容变为讲授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授,教师成为教材的搬运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另一种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即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即我们常言的不是受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材的工程师,这是我们所倡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真正把学生看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过程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就是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的转变。形象的说,就是实现教师由“搬运工”、“教书匠”,真正成为素质教育工程的“工程师”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抓住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和效果。总之,课堂教学改革要明确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样改这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改革的原则,推动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育工程的建设。
三、实施导读式素质型课堂教学法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原则
(一)导读式素质型课堂教学法的基本要点
第一,实施重在导向的教学目标。
素质型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造就具有独创能力和独特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主体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素质型课堂教学目标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导读式教学法,不仅要求注重教法,更要求注重学法。学法是基础,导读式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好学法,把“导”和“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教学相长是导读式教学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变讲为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教师,“教”是其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但更应致力于“导”,因为“导”是更高级的“教”。导读式素质型课堂教学强调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内外因关系。变讲为导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走出以讲为主的误区,满腔热情地承担起导的职责,精心研究设计导的方法手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引领下,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互动,设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要坚持学生自学在前面,通过自学启发学生了解教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归纳其内在逻辑联系,理清基本线索。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去听教师的讲解,请教师帮助学生“解惑”。促使学生肯学、会学,这是内因。教师诱导,导得得法,则是学生学得更好的外因和条件。教师要认真研究导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导学、导思、导法、导行上,核心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终身受益。
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自主
导读式素质型课堂教学法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打造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和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在于教师能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归宿。所谓“以学生为出发点”,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等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不同学科等特点,区别加以对待)。所谓“以学生为归宿”,就是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对不同类别层次的学生的学法加以有效的分类指导。核心是要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使自身的特长、爱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做到教师放权,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做,要给学生以较多自主权,让学生更多地思考问题、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衡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标准主要有:教与学各占用的时间;教学内容是由教师讲出来的,还是由学生学会的;教师的教法是否转变为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等。
(二)导读式素质型课堂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不满足于单纯传授知识,更侧重于教会学习方法。导读式教学法的基本要领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去掌握探寻不断更新的知识。人的能力和才华固然是以知识为中介的,然而现有的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导读式教学法尤为重视授予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手段,即授之以“渔”,使其受用终身(例如,我在讲授一门课程时,首先要求学生把握本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该学科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网络中把握具体知识点等)。
第二,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导读式教学法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既有的结论,更要思考得出该结论的原因。不满足于“是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要启发学生肯问、敢问、爱问、会问。促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诸如思维的敏锐性、严谨性、开放性、深刻性、批判性、求异性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创新性人才。
第三,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方位,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如果把课堂教学活动比喻为戏剧的演出活动,则教师可视为导演,而学生可视为演员,二者配合是否默契决定演出效果。教师作为导演,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导演得法,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求知欲,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才能,成其大器。
第四,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个性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就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才能有独特性的发展,这是创新性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重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训练养成学生在思维方面的独立性、批判性、求异性和创造性。为具有某些专长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总之,导读式素质教育型的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导在学前,促使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突显教师的佳绩;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智力素质和各种能力明显提高,使他们成为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
体育学院  曲科宇
内容摘要:目前国内各级学校师德“滑坡”,“教书育人”工作薄弱的现象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等院校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开展“三育人”活动,己成为高校党、政、工、团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师德论坛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然而,在一些高校中,无论教师还是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至今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在理论上还存条理不清、认识不足,工作中缺乏信心、经验不足。为此,本文以“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理论上阐述师德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与教书育人的辩证关系,从而得出如何在组织上及从教者本人加强师德建设突出教书育人这一议题。
关键词:师德建设  教书育人  师德行为  师德意识  师德境界  师德影响
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社会各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源头,是社会道德中的主体,是社会主体之范。所以,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对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概括地说,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中形成的,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示范性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精辟的论断都说明了师德作用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给学生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
2、教师的师德意识具有自觉性
教师用师德调控自己的行为是以自觉性为前提的。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师德越高,自觉主动性越强,态度越积极,投入精力也越多。反之,离开了自觉主动性,教师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实现。
3、教师的师德境界具有奉献性
教育工作是无止境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人们把教师喻为“园丁”“人梯”“蜡烛”“春蚕”,正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具有奉献精神的褒杨。
4、教师的师德影响具有深广性
在道德影响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广泛、深远。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在校的学生的心灵、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家庭与社会。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生,还能影响他走向社会后的生活道路,甚至于他的一生。
二、师德的作用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体现在教师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教师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1、师德对学生品德的定向作用
学校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塑造人、教育人。教师的品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制约着学生品德的塑造。
2、师德对学生智能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是个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智能发展关系极大,教师如能遵循师德要求,真正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智慧与才能的增长。
3、师德对社会环境的改善促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道德品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改善与促进作用。教师在职业信念和职业良心的驱使下,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4、师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师德能够激励教师不畏辛苦,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的精神。目前,教师的物质待遇、报酬尚低,其社会地位实际上并不算最高,尽管如此,广大教师仍然勤勤垦垦,认认真真,任劳任怨,辛勤地在教育园地上耕耘着,是什么力量支持和推动着他们呢?是热爱学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感,是为人民、为社会培养好下一代的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在驱使。所以说,从师德的特征和作用中不难看出师德建设在各级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书育人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核心工作
1、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教师的人生价值只有在教书育人中才能得到实现。人生价值是人通过劳动创造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属性,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是自己通过劳动满足自身需要。社会价值是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关系,是个体通过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教师正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
2、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社会培养的结果,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教师也应该为社会有所付出。能否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教书育人是手段与目的完美结合
何谓“教书”?教书指的是教师所从事的各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基本目标,培养什么人至关重要。怎样“教书”?教师首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自身素质,其次是掌握、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方法。如果不具备素质、不懂“怎样教书”,其结果不言而喻。
何谓“育人”?育人是指培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要求的合格人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师全部教书育人活动的灵魂。怎样“育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是学生成长的阳光,教师的身教,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教师教育
齐齐哈尔大学教职工2006年“三育人”师德获奖论文
作者:国岸石编…    齐大工会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95    更新时间:2010-3-12
学生的重要力量和手段。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
 
“教书”必须与“育人”相结合。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如果仅有空头的育人目标,却不去探索、创造和优化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那么全部教书育人活动就没有了载体,就失去了依托,当然也谈不上坚持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只强调育人,而不认真教书,培养出来的有可能是“废品”。如果只教书不育人,培养出来的不仅是“残品”“次品”,而且甚至是“危险品”。因为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对他人的危害可能会越大。因此,每个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既重视育人,也不忽视教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四、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抓好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培养目标得以圆满完成的迫切需要。既是高校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切入点。同时,也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名教师只有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全心全意地为教育事业努力工作,才能产生极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只有忠诚教育事业,才能全面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从事教育活动中永无止境的追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教师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对教育事业产生无限的忠诚和无限的爱,而且把这种爱付诸教书育人的实践。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因此,教书育人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该项工作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质量。高校的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所以,“教书育人”工作成果也是检验师德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五、加强师德建设 突出教书育人
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其办学目标就是要培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大师德建设力度营造育人氛围
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第一、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开展“三育人”活动为中心,以爱党、爱国、爱校、爱岗、爱生为切入点,以牢记“八荣八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增强育人意识,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营造育人氛围,构建宽松、民主、和谐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建设“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大学校园。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评估、考核制度,推进和完善“评教”制度、教师岗前、岗中培训考核制度,积极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树立“名师典范”,推广育人典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在物质待遇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制定政策时,对教师在职级晋升、出国进修、评奖评模等方面,实行真正的倾斜。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创造最佳条件。以此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高校教职工队伍。
2、加强师德修养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要做好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实践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1)坚持以育人为本,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热情关爱全体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时刻以师表形象感染学生,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3)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要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纪律,自学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为已任,站在时代前列,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八荣八耻”为镜子,坚决反对向学生、家长索要或接受财物、给人情分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以及其它败坏教师声誉的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4)努力发扬优良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潜心研究,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
(5)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传统,吸收反映时代特点的先进师德理念,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带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钻研教学业务,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最后,我们把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治学严谨,崇尚科学;仪表朴素、端庄大方;尊生爱生、乐于奉献。让我们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满腔的热忱,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创造一流业绩,做出突出贡献,回报人民,服务社会,做学生爱戴的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参考文章:
袁敏《教书育人》2006年第二期
陆岩《黑龙江教工》2005年第四期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
----加强师德建设 培养德才兼备教师之我见
教育与传媒学院 田立君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的一片。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损失,因为我包孕在全人类之中。
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悄无声息地走了,“没有留下一句遗言”。胡锦涛总书记为这位朴素的学者师者敬献花圈,称他是一个“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人。孟教授收益其勤勉的言行,留下了他的一生。这是一个视学问如生命,又将育人之心和对学生的关爱释放于世间的人。 他以一个大学者的宁静和豁达,潜心学术研究,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琢一句空”, 这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对学术的真诚。正是这些朴素而高贵的言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迪着我们的生活与社会———让迷途者知返,让彷徨者坚定,让困厄者前行,让绝望者心生希望。
他的言行使我感动,令我深思。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应该向孟教授学习什么?
2006年9月5日,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否真的没有实际价值,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论文与成果重量轻质现象十分普遍,却是不争的事实。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认为,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这里有学术机制的问题,但是,“九成科研成果无实际价值”,问题都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吗?
在同样的学术评价机制之下,孟二冬教授为我们作出了一个正面榜样:1994年,孟教授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历时七载,他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该书被认为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这一成果虽有价值,但对孟教授职称评审,待遇改善作用却有限。孟教授所以能够孜孜以求、七年磨一剑,恐怕还在于其踏实的科学精神与可贵的学术良知。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约翰·纳什一生只发表了三四篇论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孟二冬教授的学术经历已经告诉我们,即使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种种问题,只要科研人员尚存踏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务实的学术良知,乐于探微寻幽、知难而进,还是可以拿出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在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信中,胡锦涛总书记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
孟教授在病榻上还惦记着学生,教书是他的快乐源泉。他的爱教书、爱学生让我反思。
在本质意义上讲,我感到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走进一条专业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一个老师如果不能给以学生在人格、精神上的影响,就不可能是好老师。古人说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道”在现代来说就是一种有别于流俗、能抵御各种诱惑的精神气质。同样,一所大学如果不能让莘莘学子从中感受到强烈的人文氛围,不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整天知道让他们在教科书和题山卷海中跋涉,抹杀个性,遏制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
学生的生命之花得以绚烂地展开,他们健全的心智得以养成,关怀社会的品格得以塑造……所有这些无不首先取决于弥漫在校园里的一种风气,一种既无形又有形的精神氛围。这一切远远超出了课堂、作业和考试。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奇有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此话对今天犹为震耳发溃。是啊,衡量一所大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高楼大厦,也不是看先进仪器之类,而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求知、求真和创造的欲望,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和永在提升的社会良知。与这些关乎到教育本身目的的指标相比,那些只能让平庸之辈、趋附之徒用来自豪、自夸甚至作为进身之阶的硬件将失去重量。所以我要加一句:真正的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
索罗门教授认为:“在个体人格的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许多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专家学者,在求学期间,都曾经受到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人格高尚的教师的巨大影响。凡读过鲁迅《滕野先生》的人都记得,滕野先生以纯真的品质、博大的胸怀给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以极大的温暖,使得鲁迅在回国20多年以后,还深深怀念着老师。在鲁迅晚年,每当写作极疲倦时,抬头看见滕野先生的照片,便激起无穷的力量,点上一支烟继续奋笔疾书。滕野先生成了鲁迅鞭策自己奋斗的力量源泉,这正是教师人格的特殊魅力。
凡是善待学生的教师,一定有一颗善良、宽和、博大的爱心,他也一定是个在生活中让别人感到快乐的人。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又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真正的校园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生机与活力来自一种与近代以来人类主流文明相接轨的开放的教育理念,来自校长、老师对教育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们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更来自学生学习、实践、创造的自由与欢乐。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重温旧梦不仅是缅怀,更是为了寻找。
我们也许缺少的并不是抱怨,而是这种平凡的坚守。在这个浮躁多变的社会中,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得坚守点什么,坚守自己的生活、坚守自己的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正是这一个个的坚守,会汇集成强大的力量,支撑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加强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文学院     张 春 波
近年来,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的现状,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制度,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都要求高等教育能跟上时代,把握学生心理。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要求各高校也都普遍的开展了心理咨询、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
齐齐哈尔大学教职工2006年“三育人”师德获奖论文
作者:国岸石编…    齐大工会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96    更新时间:2010-3-12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三个方面,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学生工作概念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常“以文件落实文件”为主要形式;组织管理工作中“用各种行为规范、守则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管住学生,不出事万事大吉”为目的;对学生工作的评价往往也是“不出事等于什么也没干,出了事等于啥也没干好。”这些都过分强调学生工作中的行政任务和管理成分,强调一致性,从而导致“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局面的出现。而当代大学生的表现又往往是心理素质差,个体特性强,集体观念淡漠等。这就使得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辅之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则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核心部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从宏观大处着眼。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工程,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健康的心理品质又能使学生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和追求,进而拥有坚强的性格并能树立远大理想。这种主要从微观方面着眼的教育,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微观方面关注较少的不足。组织管理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并使学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所参与的活动。同时要注重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升华到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增强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增强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从心理上理解,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
可以这样说学生工作好比一条大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船舵,掌握着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着动力的大小;而组织管理则是航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所以要使学生工作有成效,必须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其他方面,更不能用一方面代替另一方面。
由此可见学生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在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加以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工作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通过心与心上的沟通最容易产生影响。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不仅仅成为组织者、设计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沟通,做到平易近人,以理服人,能贴近学生,热爱和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感人者莫先乎情”,所以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让学生从心理接受你,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情通才能理顺,道理也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工作在服务上下工夫
学生工作要求我们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服务于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更要引起注意,现在对特困生的关注往往是经济层面的,较少注意心理蔚籍,象马家爵这样的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自卑和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需求,能更好的贴近实际,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波折等。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到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工作能更好的发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工作以多样化开展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的实行,学生自主选课,课堂和自习场所不固定,集体观念在被逐渐淡化,特别是随着网络知识的高速发展,学生在拉近时空距离的时候,心理距离却在不断的被拉远。强烈的交往愿望与强烈的孤独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也给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测试、实验、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直达学生心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贴近生活的原则可以增加学生工作的覆盖面,使学生工作突破单纯的说教管理,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工作中顺利开展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具有良好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能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从而因材施教。当我们能够迅速而全面的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以后,便有了预见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从而使得学生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工作开创新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行为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是以思想、信念、道德、意志等基本要素构成心理结构,形成人格特征。以往的学生工作侧重于管理,要求统一性,而今后则应根据学生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采取多种教育管理方式。这能改变传统学生工作单一的管理模式和过于僵硬的思想政治灌输,使学生工作的内容丰富起来,开创新局面。
实践证明,学生工作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心理才能看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三、如何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不仅要立足于现在,更要从长远的教育管理出发,为学生走向社会负责。因此要突破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加强心理健康环节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则更加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所以必须对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不是可有可无,也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专业知识,或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只忙于事务性工作而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研究。有一位权威人士讲“学校工作如果再不注重抓学生的心理教育,它就没有资格进入新的世纪,将被时代无情的淘汰。”[1]现在部分高校将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其他机关剩余人员一股脑的抛到学生工作队伍中,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无从谈起。各高校根据需要可在学生工作中开辟专栏,如设立心理咨询处、指导中心等机构,进行专题的研究和辅导。
2、将专业人才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
学生工作队伍中应该有较大一部分从事心理研究的人员充实进来,主动走近学生,用专业的知识解决学生遇的各类心理问题,改变学生工作完全由政工干部坐堂的局面。 “高等学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原则上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序列。”[2]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更趋于合理。在一般情况下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进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使其能够用爱心去关注学生,用耐心去了解学生,用责任心去教育和引导学生。
3、充分利用学生工作便于组织活动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氛围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怕别人说他们心理不健康,也怕其他人发现他们因生活、情感等因素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最终使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的新颖性最容易为广大学生接受,学生工作应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班会、社团活动、广播、板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支持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使学生敢于敞露自己的心扉,并有地方吐露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现在很多大学生只知道自己创造的校园节日如“5•27”(我爱妻)“11•11”(光棍节),而不知道“5•25”(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这样重大的节日,原因在于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磨练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4、加强网络管理与教育引导
现在很多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袒露自己的心事,特别是在此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也有很多的学生论坛充斥着污言秽语,杂乱不堪。除了学生个人道德水平不高外,还与我们广大高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很大关系。因此各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要充分重视这块阵地,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正面的引导教育。
5、全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伴随学生学习、生活始终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选修课。学校与家庭以及教师间应加强沟通,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情况的互相反馈,做到及时发现、及早预防、有效干预,从而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素平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J] 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2]、[3]  教育部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M] 思政教育研究   2001 (4)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M]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年第6期(总第42期)
郑日昌 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卫生 [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陈明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7
大学班主任如何抓好班风建设
化工学院  武卫莉
摘要:大学的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落实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同学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本文从熟悉学生情况、强化措施、付出爱心和以身示范这几方面论述了班主任抓好班风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班主任  班风  建设  方法
How university form master grasping the class ethos
Wu Weili
Abstract: The form master of the university is the pedagogue, organizer and leader of the school class work . It is a finisher to the college target and the bridge of the college, family and society. The study of class custom,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lassmates, even relates to their future. This text is talk about how a university form master grasps the class ethos in instance of the students, enhancing measure, paying the love heart to students and demonstrating with oneself.
Key words: University form master; Class ethos; Developments; Method.
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它施行的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又是大学生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发展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通过教学管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并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而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并全面发展,成为有着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是否得力。在我们国家,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为适应以后社会,步入大学之后,要在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上都要进行极大的转变。可以说,能否很好地转变学习习惯和观念,从短期来看关系到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从长期来看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学生个人的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改变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成长习惯事关重大[2,3]。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我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在班主任工作上下了功夫,花了气力,十几年来,在我所带的五个班级的工作中,特别在抓好班团建设中,有了点滴的体会,探索了一些方式和方法。本文拟从总结班主任经验入手,并结合实际工作,就如何抓班风建设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班风熟知生情是前提
班主任不是任课教师,它的主要职责是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学生引导到立志成才的正确轨道上,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掌握。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是:“一查看,二谈心,三观察。”即尽早地查看班级学生档案,并做详细记录;找学生本人和他(她)要好的同学谈心;观察学生的优、缺点及能力素质。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基本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文化基础、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有利于评奖、助学金的公平、合理。因学生对钱的发放很敏感,反映也是最大的。钱应发放给最需要的人,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给予的关怀及集体的温暖。这为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抓班风强化措施是关键
1、组织班级学生每半年至少要召开两次班会,每学期开学根据校、院的工作安排提出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对上一学期表现突出,为集体争光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不良行为或违纪现象进行批评。并在学期末做工作总结,重点讲回家应注意事项,欠费同学的催缴事宜。
2、选拔、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新生刚入校,彼此不熟悉,民主选举无法进行,先指定一男一女两名同学临时负责班级工作,在进行完军训后不久,采用竞选的方式产生第一届班委团支部。即班级有二十多位同学踊跃登台发表竞选演说,最后全班同学用差额选举方式投票选出班委团支部成员。这样选出的班子绝大多数能胜任工作,同学也比较信任。而在第二学期,每个班的班委会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每届任期一年。每一年要让班级干部述职,对不胜任工作者或学习成绩有不及格者随时通过民主程序调换,以便组建过硬的班团干部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3、对院里组织班主任开会,需给学生开会传达学校精神时,从不怠慢,立即给同学们开会传达,并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学习《大学学生行为规范》及学校其它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有较强的纪律观念,从而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4、加强对新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新生入学伊始,大都情绪激昂,雄心勃勃,理想色彩强烈。但是,随着生活的展开和深入,有一部分同学情绪明显低落,心理上或多或少地产生失望、孤独或压抑。“真想不到,大学,原来也就是这么回事”。他们困惑彷徨。这些心理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延长了他们的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也有部分同学觉得考上大学便功成名就,想的是“平生无大志,但求60分,进得大学来,毕业稳当当”。纪律松散,学业荒疏,早晨睡懒觉,晚上“侃大山”,泡网吧,求享受,图安逸,影响了学风的形成,阻碍了班风的建设。对有失望感的新生,通过讲校史、专业史,激发学生对学校及专业的热爱。对学生孤独感的克服,通过鼓励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使同学在寝室、班级处处能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大学里教与学的方式,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对有压抑感的同学,通过多班级内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排解他们心中的郁闷,而且要重视因人而异,即个体的差异性,必要时候要逐个疏导。
5、学生犯错误我从不当众指责他们,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开会时会说存在什么问题,会后我会找犯错误的同学谈心,了解情况,并解决问题。
6、每到学生们临近考试,自己组织学生讲学校的考试纪律,并请高年级的同学来讲怎样总结复习十几门的考试,以便学生们能够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7、经常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动向,并抓两头(学习成绩),带中间。对学习成绩较好、上进心强的学生、干部要求他们以高标准自励,积极要求进步,以身作则;对其他一般学生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其作用,如让其中的积极分子担任寝室长、课代表等工作,使这些学生成为班级活动的热心支持者。对个别后进学生,则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解开思想疙瘩。这样以“先”促“后”,以“好”带“中”,收到了一定效果。至现在高分子022班已有18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全班总人数的60%,有五位同学已是中共党员,有一位同学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该班有10名同学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占全班总人数的33%。我两年前带了一个联合办学的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根据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该班学生结成了“一帮一”的学习对子(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个班在学校评奖学金中,有十四人获奖,并且该班被评为学理论先进集体,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三、抓班风倾其爱心是保障
首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无比热爱,这点对班主任来说显得格外的重要,它是当好一个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4]。众所周知:当我们对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缺乏兴趣和热情时,是难以将这项工作做好的。我在做班主任工作之初就曾给自己定下了这么一条:要么就别干,免得误人子弟;要干就得尽心尽责地把它干好,干出一点成绩来。几年来,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向有丰富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的机会,虚心向他们求教,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去。空余时间几乎都耗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的不懈努力,我带的班级先后获得校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
其次,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好学生乃至当好班主任的必要前提。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热爱和保护学生是班主任的神圣天职,是合格班主任的必备素养,无私地关爱学生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我以为,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年龄偏小,远离家门对大学新环境难以适应。班主任应当创造条件,促使其尽快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主要依赖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理解的前提是友情和爱心。例如:每到节假日,我都会请回不了家的学生到我家过节;每学期无论我多忙,我都要挤出时间到学生寝室至少走一趟(一般在开学和放假的中间这段时间),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二是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当他们过生日时我会送给他们一份小小的贺礼,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因为这,有的学生家长给我来电话表示感谢,说他们的孩子很感动,老师那么忙,心里还能想着他们,他们当家长的都给忙忘了;有多少个新年夜晚我都是陪着学生度过的,留下我女儿一人在家,记得她对我班同学曾说过,“我很嫉妒你们,是你们把我妈妈的爱给瓜分了”。我解释说:学生们有的家远好几年都回不了家,见不到他们的父母,你天天都你的父母,你有多幸福!
四、抓班风以身示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工作的“园丁”,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尊敬学富五车的老师,乐于听从人品和学问兼备的老师的指导。班主任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力量。因此,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学习氛围。在2004年,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习,我43岁的时候,考取了上海东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对我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为此付出了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当学生们听到我考取博士的消息后,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借机给全班同学开了一次班会,把我为学习而付出的努力过程向他们作以汇报,他们听后备受鼓舞。在我的鼓励和带动下,今年我带的两个毕业班,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2倍,达到了班级总数的75%,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51%。
我热爱班主任这个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虽然付出很多,但是它也给我带来很多欢乐。每当节假日我都会收到在全国各地的毕业学生给我发来的贺电,邀请我放假时到他们那里去,有这么多人想着我、爱我,此时的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每当我到各地出差,他们都会以最隆重方式迎接他们的“母亲”、恩师。真是桃李遍天下!想想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我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我将加倍地努力工作,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以期弹奏出一曲和谐优美的乐章,这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参 考 文 献
[1] 李师华.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些粗浅看法[J]. 学生工作经验, 1988(4):32-34.
[2] 周倩.大学生教学管理以理性个性培养为导向[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5):102-104.
[3] 李永才,庄雯培,陈国华.完善助学体系实现育人目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1):62-63.
[4] 刘正良.真诚和热情的尝试[J]. 学生工作经验, 1988(4):15-17. 修养——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体育学院  张春华
从古至今,教师都处于一种很尊贵的地位。在有些人看来,教师已经漫漶成一种符号,成为知识和能力的化身。如果让人们描述一下教师的形象的话,也是清瘦、长衫,终日诗书在手;即便是现在,也必是一副眼镜、西服革履、饱读诗书、侃侃而谈,是没有解不开的难题的那种人。
关于教师,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作用一是传道二是传授知识技能,看来古人也曾把教师分为经师和人师,也许这是关于教育的育人功能之说最早的出处了。
对于现代教师的工作,简单说,就是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给下一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文化特定的传递人,是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的劳动在于使人类文明继往开来,在于社会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我们就不能不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新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强教师的素质修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养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推广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齐齐哈尔大学教职工2006年“三育人”师德获奖论文
作者:国岸石编…    齐大工会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99    更新时间:2010-3-12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修养呢?
我想要有爱心,要宽容,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合作精神、角色意识、尊重与关怀、开放的心态和深刻的反思。教师修养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持续的影响。那些具有良好师德风范、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受用终生。
一、 教师的丰厚底蕴
对孩子来说,其最初的崇拜者,除了父母,恐怕最多的就是老师了。如果我们问一下孩子长大了想干什么,会有1/3的孩子选择做老师,但将来真正能走上教师岗位的却是寥寥无几,就像孩子中没有不喜欢画画的一样,但最终成为画家的人却是少得可怜。
我们研究教师的修养,决不能忽视在做教师前的阶段。就是后来做了教师的人,他们在这个阶段,很难说有做教师的意向,更谈不上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但却对以后教师的修养和从教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在这个阶段所养成的良好的品格是以后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的生活基础。也就是说,教师的修养,是建立在一个人的修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无疑需要渊博的知识,需要丰厚的知识积淀。教师知识的积累,就是在做教师前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就是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基础。
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能得心应手。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教师,要会教书,但只会教书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是博与专结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既然要解惑,就得回答学生提出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种问题,不博哪能行!讲课要“采百家之说,成一家之言”,不博哪能行!
所以我要说:
博了,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喷珠吐玉,妙语生春。
博了,才能“书到用时不觉少”,才能“信口说出皆成章”。
博了,才能高屋建瓴,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博了,才能推陈出新,别具见地,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博了,才能把学生领进知识大千世界,引起他们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让他们去探索去攀登、去游,去奋飞。
二、 教师的合理角色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成为教师可能是必然,也可能是偶然。成为教师的必然,是接受师范专业学习的师范生,我们把那些经过师范专业学习,而没做教师的人除外,那些已经成为教师的人就是一种必然。另一种情况是已经从业的各个非教师专业工作的人,中途转业成为教师的人,这是一种偶然。这两种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的形成,是绝对不一样的。即使经过师范专业学习的人,接触到的也只是一种虚拟性的环境;而那些未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学习的人,对教学只是一种虚幻的回忆。
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做教师前的那个特定阶段的影响,所以,这就必须让我们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以新的教育理念重新来审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其特有的特征。你的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或许比别人强,即使是强很多,但要影响到别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样的。教育中的学生就是一个个的独立的主体。在新教育中,我们要更新观念,因为,他们是有选择性的,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来参与教学的。教师的修养之一,必须正确的认识教育。
 
认识了教育,我们再来谈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定位,始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相关联,并且有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但教师这个角色还处在朦胧状态,他们特别需要的是学生和同事的认可;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在专业结构、驾驭课堂等方面相对稳定时,他们的角色意识才初步成型;而只有当教师的自信和从容充分表现出来的时候,教师角色才最终定位。
我们对教师的最终要求,是应该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意识,担负教育、指导、管理等角色职责,表现出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形成与角色作用相适应的角度技能。
三、 教师的宽容尊重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教师要真正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宽容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暂时的落后,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主人。注重自主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发展才能有个性。要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要宽容,给学生更多的权利。教育应当是一种宽容、尊重,反过来说,宽容和尊重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四、 教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宽容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真正的、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了主人,才能为人文关怀提供可能;只有教师的个人实践经验得到拓展和升华,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的同时,这种关怀才能成为必然。
教师的关怀要体现人文的关注。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关注课堂内部的活动及其实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要考虑他们需要什么,要整体、全面、深入地关注整个教学,更多的关注课堂上没有参与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教学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有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即兴创造,要超越目标的预定要求,努力在教学活动之外,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人为关怀最终要上升到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不仅如此,还要更深的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
五、 教师的深刻反思
我们不能凭借一堂课和几篇论文来评价一个教师。有人曾经说过,太像诗人的诗人不是好诗人。这句话也可以来衡量教师,我们也可以说,太像教师的教师也决不是好教师,我们应对这句话很好地进行反思。
以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典型的“内省”、“克制”,主要意义在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严格性。杨昌济用写日记的办法来磨练自已的品性。“余在教室,间有失检之处,为徒所笑,┅┅以后当于此等处格外留心。”日记内容反映杨昌济十分注重自省,通过自省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出现不平衡现象,从而使个性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解剖自己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执教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欣慰。正因如此,才使相当一批教育人才热衷于教育事业,例如徐特立88岁还帮助审阅人民出版社新编语文课本并提出修改意见;郑晓沧古稀之年单身住在学校,为学生讲课;段力佩77岁还担任育才小学校长,并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这说明正是反思促进了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教师修养的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有真诚的合作与开放的心态。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构建,使教师的专业成熟,使他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接纳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为了把下一代培育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接班人,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新世纪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做出努力。
教师的修养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应该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提高;教师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塑造自己在新课程中的全新角色,以便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也将在教育教学中成长,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教师的职业也将真正成为人们所羡慕的职业,教师也将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愉悦。
浅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艺术学院:张萍
在齐齐哈尔大学“三育人”工作研讨会开展之际,我也想简单谈一下我校“三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我是来自艺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现在工作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校对“三育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也让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究其实质就是要求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无数正反事实告诉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而"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恰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
教育工作是一个光荣的岗位,它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但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又是比较具体、平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出了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我校在“三育人”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教师同志,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有的在教学岗位,有的在行政单位。不同的岗位却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是对全校每个岗位的教职员工提出的基本要求。我校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成绩出色的先进分子。广大教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精心传授科学知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爱国、求知、创造、做人等方面悉心启迪。关心学生成长,他们以学校发展为己任,青年教师克服重重困难,读硕、读博,攻克科研难关,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学历层次;老教授、硕士生导师带头给本科生上课,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在优秀教学成果和精品课建设、重点学科的评定、重点实验室评估、硕士点的申报,特别是在迎接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 许多老师夜以继日,忘我工作,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岗位责任感;有的教师为了准时上课宁肯自己打车,也不愿意耽误一分钟,他们用自己的感人行动推动了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十几年如一日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埋头苦干,把青春和汗水、勤劳与智慧默默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的广大教师,才使我们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正是靠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格管理、认真服务、创造性工作的机关人员和后勤队伍,才使我校各项工作秩序正常,运转顺利。
我认为要真正的做好“三育人”工作,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深渊的学识。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无论在科学文化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是如此。学生在不断成长,教师就必须不断进步,努力成为热爱学生、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增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努力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业务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主要精力投入于教育事业中,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提高教学研究的技巧和能力。我们对教学要精益求精,认真搜集并精心组织资料,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在教学的同时,我们要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和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爱学校”。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只是“爱学校”的最低要求。“爱学校”更高层次的表现是关心学校的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关注学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工作牵动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可以最深刻体会到学校制度中的缺点和不足。一项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就像空气一样,教师和它形影不离,但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一项不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却像鞋子里的那一粒沙子,每走一步,都会提醒你它的存在。因此,对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问题,教师有足够的发言权。而教师党员还多了党内生活这个渠道向组织反映对于学校各项制度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三要“爱工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教师职业的古典定义明白地表达了教师的工作是产生于社会对教学的需要这样的一个道理。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是不能称之为“教师”的,不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是不能称之为“好教师”的。因此,“备课时认真仔细,孜孜不倦;在课堂热情饱满,收放有度;在课后有问必答,诲人不倦”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党员也概莫能外,还应当做得更好。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不能满足于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此,要“爱学生”,要教给学生以后用得着的真知识、真本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么“教师之爱学生,必为之计将来。”这是一种更深情、更深沉的爱。
教师为人师表,就应处处起表率作用。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但光说不做是不行的。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因此,教师的师德、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意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求真务实、廉洁从教、严谨治学,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学风去启发和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教学中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调课。答应学生的事,如辅导、活动等,一定努力办到,做到诚实守信。对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提出严肃的批评,晓之以理,促其改正。要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做事,一丝不苟。
除此之外,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立师志 乐于奉献
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
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1、甘守清贫方能爱岗敬业不犹豫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力,是坚守岗位,成为广大教师的表率
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呢?这就要看看你的为师之心坚与否了.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立下终身为师乐于奉献崇高志向的教师,才能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甘守清贫,敬业爱岗,全心全意地为社会造就人才,贡献力量.
2、坚守信条才能无怨无悔乐奉献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会出访海外26国,却满怀一腔热血,布衣草鞋,走向村庄,让中国的教育在贫困中放出曙光,就是因为他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条.只为当初立下的为师志,又有多少教师像小草一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呀!他们有的远离家乡,扎根山区;有的舍弃亲情,一心扑在事业上……当前,面对高科技时代的挑战, 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矢志不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
二、修师德 勤于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趣,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可见,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多强的感召力呀!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好青年一代的崇高使命,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
 
1、严格的自律能慎独
教师劳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具备慎独修养,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有崇高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已的精神,否则,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2、广博的爱心当法宝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得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一个生病的学生看到老师为自己着急得流泪,一定会倍感温暖而铭记在心;一个能对学生问寒问暖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面对学生的偶然犯错甚至是冒犯自己,你是宽容地就势引导,还是大发脾气或撒手不管呢有爱心的教师总是选择前者,他们善于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
三、练师功 精于教书
为了进一步贯彻《谈话》精神,落实"减负"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并举,关键在教师,学生"减负",要求教育增效,要求教师充电。
1、夯实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有关本领。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迎挑战
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教师只有尽快地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进修培训赶超大时代挑重任
国际间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句话,为师者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呀!
四、《树师表 言传身教》谈话中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1、有形的榜样
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带头做到期最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2、无声的命令 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一种无声的命令
教师板书一向认真规范,久而久之学生的书写也会规范美观;教师坚持"候课",再散慢的学生也会尽快克服迟到的毛病.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恰如第斯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很难想像素质低劣的教师能培养出什么优秀人才.为师者只有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才能达到江总书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齐齐哈尔大学教职工2006年“三育人”师德获奖论文
作者:国岸石编…    齐大工会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02    更新时间:2010-3-12
"
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贯彻《谈话》精神,切实担负起为育才的重任。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三育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几点看法,我相信齐齐哈尔大学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把我校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