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3:58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袁金辉 

  《学习时报》2010年4月5日(2381字)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30多年来一直以不事声张的、平静的、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它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但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效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和现实的需要,人民群众对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充满期待。那么,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哪里呢?  

  动力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被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内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压力。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最终废除了政社不分的人民公社制度;党的十四大以后不断推进的市场经济体制,反映到政治体制上,则是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真可谓,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实体,这些都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动力二: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应该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比如,对社会生活失序状态的担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原有的秩序逐渐地瓦解,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失序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寄希望于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公众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的诉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人们就会深感现有的政治体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现阶段,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甚至基层公民的维权推动着中国的政治改革。比如,孙志刚事件后,三位博士上书直接导致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有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表达的空间,成为对公共政策和政府官员形成广泛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因此,一定要真正做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们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动力三:基层民主的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得到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城市社区普遍推行了社区居民自治,同时县乡人大代表实行了直接选举,各类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群众逐步享有了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这既成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拓宽基层民主渠道,丰富基层民主的形式,为公众有效的政治参与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发展的路径。 

  动力四: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 

  近30年来,我国党内民主得到了重要发展,比如,实行了党的领导职务任期制,实行了党务公开,健全了党委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行严格的党内监督机制、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的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等。这些党内民主形式实际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民主形态。但同时,我国党内民主建设还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民主选举上,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意愿。个别地方有时还存在着以委任制或变相的委任制冲淡或者取消选举的做法。在民主决策上,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执行中央和上级政策的时候,常常违背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在民主管理上,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少,党员了解情况、参与管理的机会不多;少数领导将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带到党内,造成党内的重要问题最后都是领导拍板定音;个别地方存在实质上的或者变相的党内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权力集中于常委,常委又集中于个别领导的现象。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现象将会随着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而减少,而随着党内民主的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必将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向前迈进。 

  动力五:反腐倡廉共识 

  反腐倡廉既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加大了反腐败工作的力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很严重,甚至呈蔓延之势,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恶劣。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体制上高度集权,权力高度集中,导致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用人制度上漏洞百出导致任人唯亲、用人不当、用人失察,甚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干部问责机制上不够彻底,对于问责的内容、程序及其后果等问题没有完全制度化。当前,在反腐这样一个事关执政党执政地位、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以往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事关以后的改革能否持续的重大问题上,政府和公众之间有着强烈的共识。为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 

  动力六:全球化竞争加剧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推进,深刻推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一方面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不足与缺陷更日益暴露在世人面前,另一方面,我们也能领略到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政治体制以及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动力。 

  总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阶段,社会成员在多元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需求,既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观点摘播】(728字) 

  丁力:政府如何“去利益化” 

  去利益化并不意味着政府与现实的利益完全脱钩,而是要求用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去除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动,将执政党的根本利益诉求与当地百姓的根本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促使政府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本地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政府的去利益化在本质上是改利益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不再通过高积累、高投入在低效率基础上争项目、拼资源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而是通过退出市场,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提升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为企业与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的去利益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一是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包括适度减少政府管理层级,适度减少政府的职能部门数量。其中在政府管理层级削减上,省直管县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大部制的实施则为职能部门避免政出多门,以及职能部门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上的重组,从而实现政府运作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不仅有效扩大了地方政府管理的跨度,有利于地方政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协调与规划,而且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相应控制政府公务员队伍的规模,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二是政府服务职能的规范化。由于政府的服务职能不规范,导致一些政府部门遇到利益相互争抢,遇到责任相互推让,从而导致政府内部运作的低效与无序,导致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议而不决,决而难行。不仅要推平区域外部的行政壁垒,同时也要削平区域内部的部门障碍,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百姓服务的能力与效率。 

  三是政府权力监督的民主化。现有的宪法已经赋予地方人大相应的权力,问题是要将这种监督与罢免的权力制度化与可操作化,促使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将上级党委的执政要求与当地百姓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